病理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病理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陶仪声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2-01
书籍编号:30512559
ISBN:978711726982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682303
版次:4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成人教育
版权信息
书名:病理学(第4版)
作者:陶仪声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2-01
ISBN:9787117269827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纸质版编者名单
数字负责人 申丽娟
编 者(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燕妮 / 贵州医科大学
王 旭 / 济宁医学院
王娅兰 / 重庆医科大学
邓丽英 / 长治医学院
申丽娟 / 昆明医科大学
孙丽梅 / 中国医科大学
李 良 / 首都医科大学
张 忠 / 沈阳医学院
陈平圣 / 东南大学医学院
金 哲 / 深圳大学医学院
赵建龙 / 河南科技大学医学院
柳雅玲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晋 雯 / 福建医科大学
贾永峰 / 内蒙古医科大学
柴大敏 / 蚌埠医学院
陶仪声 / 蚌埠医学院
戚基萍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董志恒 / 北华大学
编写秘书 柴大敏 / 蚌埠医学院
数字秘书 木志浩 / 昆明医科大学
在线课程编者名单
在线课程负责人 申丽娟
编 者(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燕妮 / 贵州医科大学
马 莉 / 蚌埠医学院
王 旭 / 济宁医学院
王 莹 / 沈阳医学院
云 芬 / 内蒙古医科大学
木志浩 / 昆明医科大学
孔灵玲 / 济宁医学院
邓丽英 / 长治医学院
申丽娟 / 昆明医科大学
白云飞 / 首都医科大学
任启伟 / 济宁医学院
刘 雪 / 济宁医学院
刘 霞 / 内蒙古医科大学
孙丽梅 / 中国医科大学
肖 明 / 重庆医科大学
宋月佳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张 忠 / 沈阳医学院
张景芳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陈平圣 / 东南大学医学院
金 哲 / 深圳大学医学院
赵建龙 / 河南科技大学医学院
柳雅玲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袁 远 / 首都医科大学
晋 雯 / 福建医科大学
贾永峰 / 内蒙古医科大学
柴大敏 / 蚌埠医学院
董 营 / 北华大学基础医学院
董志恒 / 北华大学基础医学院
魏 红 / 济宁医学院
在线课程秘书 木志浩 / 昆明医科大学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第四轮修订说明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机遇。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健康中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推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探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材建设新模式,经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人民卫生出版社共同决定,于2017年3月正式启动本套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第四轮修订工作,确定修订原则和要求。
为了深入解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精神,创新教学课程、教材编写方法,并贯彻教育部印发《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文件,经评审委员会讨论决定,将“成人学历教育”的名称更替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并且就相关联盟的更新和定位、多渠道教学模式、融合教材的具体制作和实施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达成共识。
本次修订和编写的特点如下:
1.坚持国家级规划教材顶层设计、全程规划、全程质控和“三基、五性、三特定”的编写原则。
2.教材体现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坚持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非零起点性、学历需求性、职业需求性、模式多样性的特点,教材的编写贴近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实际,适应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社会需要,满足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岗位胜任力需求,达到了教师好教、学生好学、实践好用的“三好”教材目标。
3.本轮教材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内容上增加案例及解析,突出临床思维及技能的培养。形式上采用纸数一体的融合编写模式,在传统纸质版教材的基础上配数字化内容,以一书一码的形式展现,包括在线课程、PPT、同步练习、图片等。
4.整体优化。注意不同教材内容的联系与衔接,避免遗漏、矛盾和不必要的重复。
本次修订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教材29种,于2018年出版。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第四轮教材目录
注:1.*为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专科起点升本科共用教材
2.本套书部分配有在线课程,激活教材增值服务,通过内附的人卫慕课平台课程链接或二维码免费观看学习
3.《医学伦理学》本轮未修订
第四届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名单
顾 问 郝 阳 秦怀金 闻德亮
主任委员 赵 杰 胡 炜
副主任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龙大宏 史文海 刘文艳 刘金国 刘振华 杨 晋
佟 赤 余小惠 张雨生 段东印 黄建强
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昆华 王爱敏 叶 政 田晓峰 刘 理 刘成玉
江 华 李 刚 李 期 李小寒 杨立勇 杨立群
杨克虎 肖 荣 肖纯凌 沈翠珍 张志远 张美芬
张彩虹 陈亚龙 金昌洙 郑翠红 郝春艳 姜志胜
贺 静 夏立平 夏会林 顾 平 钱士匀 倪少凯
高 东 陶仪声 曹德英 崔香淑 蒋振喜 韩 琳
焦东平 曾庆生 虞建荣 管茶香 漆洪波 翟晓梅
潘庆忠 魏敏杰
秘 书 长 苏 红 左 巍
秘 书 穆建萍 刘冰冰
前 言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教材质量,人民卫生出版社启动了新一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材编写工作。来自全国17所院校的18位编者认真研究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认真研讨编写大纲、内容、特色等,进行了《病理学》第4版的修订工作。
本教材修订继承和发扬了前三版的基本风格,将继续坚持“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三特定(特定的对象、特定的要求、特定的限制)的编写宗旨,同时也积极进行改革探索,在教学内容和编写模式等方面有所创新。主要体现在:①紧扣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实际。基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的“非零起点性”“职业需求性”“学习模式多样性”等特点,在教材中体现职业性、实用性,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知识理论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优化学习目标,提高临床能力。②增加了内容。总论中增加了环境和营养病理学一章,因环境污染等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而由此可引发健康医学损伤。使学生适应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环境-心理-生物-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各论中增加了病理学常用技术的原理与应用一章,为理解和掌握现代病理技术打下基础,也使本书内容更为系统和全面。③为了启发读者阅读和提高临床分析思维能力,本次编写的是融合教材。融合教材是以互联网、大数据、内容可视化等新技术的应用为基础,以纸质教材为基本载体和服务入口,通过“一书一码”的应用链接,将传统纸媒内容与数字内容、互联网平台有机融合,从而实现内容与平台、线下与线上服务的无缝对接,是“互联网+”趋势下具有综合服务能力的新型立体化教材。本套融合教材包括PPT、习题和图片、案例解析等。④增加了在线课程。用准确的表达、生动的图片,简洁的语言,注重基本学习要求,为学习者提供线上学习课程。学习者可随时随地自主掌握学习进度,通过自我检测及师生互动,达到课程的学习目标,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
作为主编,我非常感谢各位编委的高度责任感、团队精神和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编委们均是教学、科研及临床诊断工作第一线的专家,有着丰富的教材编写经验。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大家精诚合作、认真负责,对出现的问题逐条逐句进行讨论,最后由主编和副主编审核后定稿。
在本书付梓之际,回顾编写过程,深感时间仓促,水平有限,尽管全体编者尽了最大的努力,书中难免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和同道不吝赐教。
陶仪声
2018年12月
绪论
病理学(pathology)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的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等方面的改变,从而揭示疾病的病因(etiology)、发病机制(pathogenesis)、病理变化(pathological change)、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目的就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与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理论基础,从而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在病理学教科书中,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损伤的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和肿瘤等章节,阐述不同疾病的共同病变与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属于总论,又称为普通病理学(general pathology),本次修订总论(第1~6章)增加了环境与营养一章,进一步介绍人类生存的环境及营养摄入与人类某些疾病的关系;各论(第7~17章)则主要以各系统疾病为顺序,在总论的理论基础上,研究和阐述各种不同疾病的特殊规律,例如肝炎、肺炎、肾炎、肠炎和脑炎等,都属于炎症性疾病,这是疾病发生的共同规律。但各器官系统本身在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上不同,其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转归以及相关的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构成了各器官系统疾病的特殊病理变化规律,又称为系统病理学(systemic pathology)。病理学总论和各论是相辅相成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认识疾病的共同规律有利于认识疾病的特殊规律,掌握疾病的特殊规律是掌握疾病共同规律的基础。
病理学的总论与各论各章节之间,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之间,病理形态与功能变化之间,病理静态图像与疾病动态发展之间,疾病局部病变与全身影响之间,病理改变与临床症状、体征之间等,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学习时应特别注意相互联系,融会贯通。本教材第18章为病理学常用实验技术,如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同时还涉猎了以形态学为基础的现代病理学技术的原理和进展,既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病理学学科本身特质的认识,也将为后续的临床医学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加拿大著名医生和医学教育家Sir William Osler(1849—1919)曾写到“As is our pathology,so is our medicine(病理为医学之本)。”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医学教育家张孝骞教授曾十分感慨地说:“基础医学科目中与临床最接近的当推病理学,因为它是临床与基础之间的桥梁,要学好临床先要学好病理学。”
在医学教育中,病理学是医学科学的主干课程和医疗实践的组成部分,是医学课程中第一门讲授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也是诊治疾病的理论基础和具体方法,是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一门“桥梁”学科。其学习是以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等学科为基础,是一门医学基础学科。同时又为医学生将来学习临床医学各门课程奠定基础,是临床医学实践中疾病诊断的最重要方法之一,也属于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高的学科。
在临床工作中,病理学知识和病理诊断是临床诊治疾病的根本依据。例如损伤、修复、炎症、肿瘤和血液循环障碍等基本病理现象是临床上各种疾病症状、体征和综合征产生的基础和原因,掌握了这些知识,能正确理解和把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脉络。病理组织学和病理细胞学诊断(临床病理学,clinical pathology,又称为外科病理学或诊断病理学)仍然是最后确诊许多疑难疾病,特别是肿瘤性疾病的金标准,同时也为医患之间医疗纠纷和某些司法裁定等提供最终的权威依据。对不幸死亡的患者进行尸体解剖是对其诊断和死因做出最权威的终极回答,也是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最重要方法。
在医学科学研究中,病理学是重要的研究领域。人体各系统的疾病基础及临床科学研究均涉及病理学内容。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分子病理学已是一个新兴的分支学科。
总而言之,病理学在医学教育、临床诊疗与科学研究上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观察技术
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手段的不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人体病理学研究方法
人体病理学(human pathology)是通过对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尤其是病理变化的研究分析,来认识疾病的现象并指导疾病诊治的方法。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和细胞学检查等。人体病理学方法不仅是医学生学习病理知识最重要的方法,而且也是临床对疾病进行诊断的最常用方法,同时也是病理教学中使用的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标本的最主要来源。
1.尸体解剖(autopsy)
简称尸检,即在具有合法性和医学需要的前提下,对死亡者尸体进行剖验,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尸检的作用主要有:①明确患者的病因和基本病理变化,分析各种病变的主次及相互关系,确定死因,协助临床总结疾病诊疗的经验及教训;②发现和确定某些传染病、地方病、流行病和新的疾病病种;③积累各种疾病的病理资料,用于医疗、教学和科研之用,或为医疗事故鉴定收集证据;④有助于推进器官组织移植手术的开展。
2.活体组织检查(biopsy)
简称活检,即采用局部手术切除、内镜钳取、细针穿刺等方法,取得患者活体的病变组织,在显微镜下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活检的目的在于:①取得新鲜标本,在活体情况下对患者的疾病做作出定性诊断,并尽可能提示病情的分期和分级状况;②对活体组织进行快速冷冻切片,可对手术中的患者做出及时诊断,协助临床医生术中选择术式和范围;③多次定期活检可及时了解疾病的发展趋势和判断疗效,修正原有诊断;④新鲜活组织检查还可对病变组织中蛋白质、酶、糖、核酸等物质的构成和功能进行实时定性、定量测定;⑤还可以采用其他医学研究方法,如免疫组织化学法、电镜观察和组织培养等对疾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从而深化对相应疾病的认识。
3.细胞学检查(cytology)
简称细胞诊断,即通过拉网法、印片法和穿刺法等方法采集脱落细胞或病变处细胞,进行涂片染色后做出病理学诊断。检查的范围:①人体自然分泌物,如痰液、胃液、尿液及阴道宫颈分泌物中的细胞;②人体体液,如胸腹腔积液、心包积液和脑脊液;③口腔、食管、鼻咽部与女性生殖道等部位的脱落细胞;④前列腺、肝、肾、胰、乳腺、甲状腺和淋巴结等病变部位的细针穿刺细胞。细胞学检查除用于患者外,还用于健康的普查。细胞学检查的特点是,设备简单,操作简便,经济快速,对患者损伤小,可重复进行,但是诊断的准确性较低,最后确定是否为恶性病变还需要进一步做活检证实。此外,细胞学检测还可用于测定激素水平、细胞培养和DNA的提取。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
实验病理学(experiment pathology)是运用动物体内疾病模型和细胞、组织或器官体外培养等手段,进行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和基本病理改变研究的方法。
1.动物实验
包括急性和慢性动物实验,主要是在适宜的动物身上复制出某些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animal model),进而探讨疾病病因、发病和转归的规律。该方法的优点:①主观性强,根据实验设计需要,可以进行任何方式的观察研究,实验某些生物因子的致病作用等;②重复性强,可以研究疾病的任何阶段及其病理变化过程;③进行一些不宜在人体上进行的研究,如致癌、致畸和毒物致病等,实验动物被称为“活的分析天平”,应用范围广。但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机械地等同于人体,需比较、分析、整合后,才能作为人体疾病研究的补充。
2.组织和细胞培养
将生物细胞、组织或器官在适宜条件下进行体外培养,可研究在各种病因作用下,细胞和组织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该方法主要是进行医学科学研究、生物制品的生产(如制备单克隆抗体与免疫调节及微生态制剂)、转基因动物的培养、器官移植培养、有毒物质的检测与抗癌药物的筛选。在病理学研究方面主要应用于:①观察细胞和组织在正常培养条件下的生长参数,以及各种致病因素(物理、化学、生物和免疫因子)和相应干扰药物对细胞生长的影响;②探讨细胞发生恶性转化或恶性细胞逆转的诱因、条件,以及这期间所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的改变;③通过组织和细胞的传代培养,可以建立人体、动物肿瘤细胞系或细胞株。组织和细胞培养在病理学研究中的主要优点:周期短、见效快、节省开支、重复性较强、培养环境单纯,避免了复杂因素的干扰,易于控制。缺点是所得实验研究结果不能等同于体内发展过程,因为体内环境复杂,且互相制约。
(三)临床病理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采用个体或群体流行病学方法,对患者进行周密细致的临床病理过程的观察和实验性治疗效果的随诊,探索疾病动态发展的趋势,判断在分子、细胞、器官、个体和群体等不同水平、不同层面所获得的疾病资料间的相互关系,为人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综合性、前瞻性、规律性的信息。
人体病理学方法、实验病理学方法和临床病理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别从不同的研究对象和角度来认识疾病及其规律。只有将各种方法相互补充,扬长避短,综合应用,才能全面理解病理学的全部真谛。
(四)病理学的观察技术
大体观察技术和光学显微镜组织学、细胞学观察技术是病理学学习和研究的最基本技术。随着科技进步与发展,一些新的形态学、功能学、生物化学技术,如电子显微镜技术、免疫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技术、形态计量和图像分析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也逐渐成为病理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技术。详细的介绍见第十八章。
四、病理学的发展
病理学——pathology是由两个希腊词pathos和logos合并而成,这两个词的中文意思是“疾病”与“学问”,由此可见病理学是研究关于人类疾病的自然科学,病理学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现代的医学发展史。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关于疾病的原因和性质的探索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在远古时代,由于文化水平落后,对疾病的解释往往归结于神灵或巫术。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黄帝内经》开始阐述机体的构造、器官的功能与疾病的发生;隋唐时期,《诸病源候论》记载了疾病的症状和病源;南宋时期,宋慈的《洗冤集录》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该书详细记述了人体解剖、检验尸体、勘察现场、鉴定死伤原因、自杀或谋杀的各种现象、以及中毒鉴定等;金元时期,窦汉卿在《疮疡经验全书》中对每种疾病均用绘图说明。这些历史医学专著对病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文艺复兴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用实验、观察、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去了解人体和疾病,尸体解剖开始在欧洲开展。1761年,意大利医学家Morgagni(1682—1771)根据700例尸体解剖材料,提出人体疾病是由相应器官形态改变引起的,进而创立了器官病理学(organ pathology),医学发展史上这闪耀的亮点标志着病理形态学的开端。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Rodolf Virchow(1821—1902)在显微镜的帮助下,提出了细胞的改变和细胞代谢功能的障碍是一切疾病的病变基础的学说,首创了细胞病理学(cytopathology),指出“疾病是异常的细胞事件”。细胞病理学的形成奠定了临床病理学的基础,对于整个医学的发展也是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划时代的贡献。
此后,病理学在纵向与横向发展过程中都取得了丰硕成果,逐渐细化,形成了超微结构病理学(ultrastructural pathology)、免疫病理学(immunopathology)、遗传病理学(genetic pathology)及分子病理学(molecular pathology)体系等,这促使病理学不仅从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研究疾病,而且深入到分子水平、遗传基因水平研究疾病。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也从传统形态学研究的定位,发展到可以进行定性、定量的深层次科学研究。病理学的研究结果也更具有客观性、重复性与可比性。病理学的飞速发展,不仅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也更促进了生命科学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医学校成立并施行尸体解剖开始,正式揭开了我国现代病理学的序幕。我国病理学的先驱们有徐诵明、胡正详、梁伯强、谷镜汧、侯宝璋、林振纲、秦光煜、江晴芬、李佩琳、吴在东、杨述祖、杨简、刘永等。他们艰苦创业,从无到有地编著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病理学教科书和参考书;他们严谨治学,大力推进尸检、活检和细胞学检查的开展,进而确立了病理学在临床医学当中的主要地位;他们辛勤耕耘,对长期以来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地方病(如克山病、大骨节病)、寄生虫病(如黑热病、血吸虫病)、恶性肿瘤(如肝癌、食管癌、鼻咽癌)以及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症、冠心病)等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宝贵的科学研究成就。他们的坚持与奋斗为我国病理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对中国当前病理学教学、临床医疗、科学研究和法医鉴定,而且对今后中国病理学的创新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多民族融合的大国,疾病谱和疾病都具有自己的发生发展特点,因此我国医学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对提高本国人民的卫生健康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对世界医学发展的重大贡献。面对这一医学发展的重担,我国病理学的发展具有充足的研究资料、充分的现实条件和广阔的前景。现阶段,我们既要面对我国尸检率较低的现实,大力提倡与开展病理尸检工作,充分积累与丰富疾病档案库,积极发展我国的人体病理学事业,又要吸收与运用世界上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融入现代医学的国际大家庭,同时还要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打破病理学与其他学科的界限,密切关注相邻新兴学科的发展,学习和吸取它们的先进成果,来创造性开发和建立自己的新方法、新技术,真正实现中西医学的荟萃与交流,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陶仪声)
第一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学习目标
掌握 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的概念及常见类型;变性的概念,细胞水肿和脂肪变的概念、形态变化及其发生机制;玻璃样变的概念及其类型;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和类型;坏死的概念、类型及其病变特点和坏死的结局;坏死和凋亡的异同。
熟悉 细胞损伤的机制;淀粉样变、黏液样变、病理性色素沉着的形态特点;凋亡的概念及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特点。
了解 适应的概念;细胞损伤的原因;细胞老化的发生机制。
机体在生命过程中不断受到内外环境中各种刺激因子的作用。当轻度刺激因子持续存在或生理性负荷过重时,机体的细胞、组织及器官通过自身反应和调节机制对刺激因子进行应答反应。这种应答反应不仅能保证其正常功能,而且能维护细胞、器官甚至整个机体的生存。细胞、组织及器官这种非损伤性应答反应所引起的功能、代谢及形态学的改变表现为适应。
但细胞和组织并非能适应所有刺激因子的影响。当刺激因子的性质、强度或持续时间超过一定程度时,细胞会发生损伤。细胞损伤在某些情况下是可逆的,即当刺激因子消除后,受损伤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仍可恢复正常。如果刺激因子持续时间过长或一开始即非常剧烈时,细胞就产生了不可逆性损伤,表现为细胞死亡。
引起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的因素很多,包括缺氧、化学物质和药物、物理因素、生物因子、营养失衡、内分泌因素、免疫反应、遗传变异、衰老、社会-心理-精神因素和医源性因素等若干大类。各种因素通过不同的机制引起细胞功能、代谢及形态结构的改变;同一种因素对不同类型、不同分化状态的细胞通过不同机制产生影响,从而出现不同类型的形态改变。正常细胞、适应细胞、可逆性损伤细胞与不可逆性损伤细胞呈现代谢、功能及形态上连续变化过程,其相互之间界限不甚清楚。因此,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改变和损伤性变化是一种动态过程,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最基本的病理变化。认识这些变化规律,对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均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适应
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过度或过少生理需求及内、外源轻微病理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称为适应(adaptation)。包括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两方面,通常首先出现功能代谢的适应性改变,而后才出现形态学改变。如饥饿时血糖不足,可通过分解脂肪以维持能量供应;当血钙降低时,刺激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多,使骨中的钙离子释放入血以达到平衡。适应的目的在于避免细胞和组织受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的调整应答能力,因此适应是介于正常与损伤之间的一种状态。
适应的形态学类型是萎缩、增生、肥大和化生,表现为细胞体积、细胞数目、细胞分化等的改变(图1-1)。适应性反应的机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