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概要(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临床医学概要(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闻德亮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1-01
书籍编号:30512561
ISBN:978711727167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911388
版次:2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成人教育
版权信息
书名:临床医学概要(第2版)
作者:闻德亮
出版日期:2019-01-0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271677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编 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爽 / 中国医科大学
王 琪 / 大连医科大学
王 鹏 / 中山大学
王炳元 / 中国医科大学
王惠娟 / 河北医科大学
尹友生 / 桂林医学院
曲 波 / 中国医科大学
刘 彤 / 天津医科大学
刘屹立 / 中国医科大学
刘向玲 / 新乡医学院
刘志良 / 锦州医科大学
刘哲宁 / 中南大学
刘晓民 / 哈尔滨医科大学
刘彩霞 / 中国医科大学
孙晓红 / 中国医科大学
李建文 / 广东医科大学
李智伟 / 中国医科大学
杨廷舰 / 潍坊医学院
吴 伟 / 中国医科大学
张 颖 / 复旦大学
张文斌 / 新疆医科大学
张钰聪 / 首都医科大学
尚云晓 / 中国医科大学
罗志勇 / 昆明医科大学
郑维扬 / 南方医科大学
赵 阳 / 中国医科大学
闻德亮 / 中国医科大学
耿 龙 / 中国医科大学
倪春辉 / 南京医科大学
郭 澍 / 中国医科大学
曹志伟 / 中国医科大学
焦桂微 / 哈尔滨医科大学
编写秘书
赵 阳 / 中国医科大学
焦桂微 / 哈尔滨医科大学
数字负责人
刘晓民 / 哈尔滨医科大学
数字秘书
焦桂微 / 哈尔滨医科大学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第四轮修订说明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机遇。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健康中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推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探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材建设新模式,经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人民卫生出版社共同决定,于2017年3 月正式启动本套教材临床医学专业第四轮修订工作,确定修订原则和要求。
为了深入解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 规划》中“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的精神,创新教学课程、教材编写方法,并贯彻教育部印发《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文件,经评审委员会讨论决定,将“成人学历教育” 的名称更替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并且就相关联盟的更新和定位、多渠道教学模式、融合教材的具体制作和实施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达成共识。
本次修订和编写的特点如下:
1.坚持国家级规划教材顶层设计、全程规划、全程质控和“三基、五性、三特定” 的编写原则。
2.教材体现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坚持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非零起点性、学历需求性、职业需求性、模式多样性的特点,教材的编写贴近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实际,适应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社会需要,满足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岗位胜任力需求,达到了教师好教、学生好学、实践好用的“三好”教材目标。
3.本轮教材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内容上增加案例及解析,突出临床思维及技能的培养。形式上采用纸数一体的融合编写模式,在传统纸质版教材的基础上配数字化内容,以一书一的形式展现,包括在线课程、PPT、同步练习、图片等。
4.整体优化。注意不同教材内容的联系与衔接,避免遗漏、矛盾和不必要的重复。
本次修订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 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教材29种,于2018年出版。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第四轮教材目录
注:1.*为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专科起点升本科共用教材
2.本套书部分配有在线课程,激活教材增值服务,通过内附的人卫慕课平台课程链接或二维码免费观看学习
3.《医学伦理学》本轮未修订
第四届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名单
顾 问 郝 阳 秦怀金 闻德亮
主任委员 赵 杰 胡 炜
副主任委员(独氏笔画排序)
龙大宏 史文海 刘文艳 刘金国 刘振华 杨 晋
佟 赤 余小惠 张雨生 段东印 黄建强
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昆华 王爱敏 叶 政 田晓峰 刘 理 刘成玉
江 华 李 刚 李 期 李小寒 杨立勇 杨立群
杨克虎 肖 荣 肖纯凌 沈翠珍 张志远 张美芬
张彩虹 陈亚龙 金昌洙 郑翠红 郝春艳 姜志胜
贺 静 夏立平 夏会林 顾 平 钱士匀 倪少凯
高 东 陶仪声 曹德英 崔香淑 蒋振喜 韩 琳
焦东平 曾庆生 虞建荣 管茶香 漆洪波 翟晓梅
潘庆忠 魏敏杰
秘 书 长 苏 红 左 巍
秘 书 穆建萍 刘冰冰
前 言
高等医学教育中,医学相关专业(包括临床与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有必要根据专业特点与培养目标,不同程度地学习临床医学相关知识与基本内容。现代临床医学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不断进步,逐渐形成了许多分科和专业,同时临床与预防相结合更是当今医学发展的潮流与方向。为了适应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满足非临床专业本、专科相关教学用书与读者的需求,我们于2013 年推出了《临床医学概要》第1 版教材。该版教材对目标群体的临床医学整体认知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随着第四轮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修订工作的统一开展,《临床医学概要》第2 版的编写工作也正式启动。通过对第1 版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广大师生普遍反映该教材内容全面、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实用性强。因此,在修订过程中,我们仍然坚持第1 版的编写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近年各相关领域的新进展,与时俱进调整了部分章节的设置,同时增加了数字化融合教材内容,扫描每章二维码即可查看。
本着概述临床医学相关重要内容的目的,我们继续遵循“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实用性)、“三特定”(特定的对象、特定的要求、特定的限制)的原则,结合非零起点、“非临床专业”等特点进行编写。总体区分层次,体例创新务实,内容点面结合,介绍浅尝辄止,普及基础知识,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全书分为绪论、临床预防学概要、临床诊断学概要、临床疾病学概要(上)(下)、临床治疗学概要六部分共五篇。临床预防学概要的前置,突出了临床预防工作的作用和地位,体现了预防与临床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全面卫生观念。章节编排上,参考医学学科目录,将保健医学、全科医学、影像诊断学等内容纳入编写。临床相关章节,突出概述与基本内容,精选重点疾病,统一按照“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防治原则”的模式进行要点介绍。广大教师与读者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本专科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制及具体培养目标,有取舍地选择章节与重点疾病展开教学。由于各章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为便于阅读与思考,参考文献附在每章的末尾,书末附关键词中英文索引。
第2 版教材编写队伍依然采取主编、副主编双重分篇负责制。第一篇由主编闻德亮教授负责,第二、三篇由副主编刘晓民教授负责,第四、五篇由副主编刘向玲教授负责。编者为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富有敬业精神的各大医学院临床医学专家和教育专家。然而,临床医学广博精深、发展迅猛,更限于编者水平和时限要求,书中难免会有不当甚至错误,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各编者单位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各位编者在承担繁重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之余,能够积极投入撰写,确保了修订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此,我谨代表编委会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闻德亮
2018 年9月
绪论
学习目标
掌握 医学模式转变。
熟悉 临床医学发展;健康与疾病。
了解 医学职业精神;预防和治疗。
临床医学(clinical medicine)是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促进人体健康的科学;是直接面对疾病、病人,对病人直接实施治疗的科学。它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从整体出发,结合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进而确定诊断,通过预防和治疗最大程度地减轻病人痛苦、恢复病人健康、保护劳动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在现代医学的结构与体系中,临床医学被归入应用医学范畴,这是因为临床医学需要在基础医学取得的知识基础上诊治病人,二者的关系与基础科学(如数、理、化、天、地、生等学科)和应用科学(如各种工程技术)的关系有类似之处。然而还应看到,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中,基础医学的研究目的是认识人体生命活动(主要是健康人的,也包括患病者的生命活动)的奥秘,发现其中的规律,临床医学同样也担负着重要认识生命活动的任务。
随着当代科学与社会的不断进步,为了更好地把握临床医学全貌,需要对临床医学发展、医学模式转变、健康与疾病、医学职业精神、预防与治疗等方面都有宏观的了解和认识。
一、临床医学发展
现代临床医学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不断进步,逐渐形成了许多分科和专业。如传染病科、神经科、心脏科、肾病科、内分泌科、消化科、呼吸科、普外科、泌尿外科、矫形外科、胸心外科、神经外科、肿瘤科、儿科、妇产科、老年病科、放射科和重症监护科等,至少包括50 余个学科、专业。
临床医学对疾病的诊断与防治,都应考虑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等诸多因素。为控制包括艾滋病在内的传染病,防治“公害病”“精神病”“文明病”“职业病”和减少意外伤亡,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临床医学必须放眼大医学、大卫生、大预防、大教育的新视野,不仅需要医生、药物和手术,更需健康促进、维护、健康教育;不仅要医药卫生部门努力,更需要社会投入、全民参与。近年来,临床医学心理学、精神卫生学、社会医学与医学社会学、健康教育学、临床预防医学、全科医学及社区医学等的发展,正是现代医学新模式在临床医学中的体现。
临床医学学科分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却往往忽视了整体。近年来,在系统论思想指导下,临床医学发展并建立了系统生物学、系统生理学、系统病理学、系统药理学等。如:在临床医学中,提出系统生物肿瘤学,用系统方法指导科学研究,并已取得丰硕成果。
当前,系统医学范畴的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越发引起大家的关注。转化医学是一个致力于克服基础研究与临床和公共卫生应用严重失衡的医学发展的新模式,其主要目的是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临床及公共卫生之间的固有屏障,在其间建立起直接关联;从实验室到病床,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和公共卫生方面的防治新方法。其核心是在从事基础医学发现的研究者和了解患者需求的医生以及卫生工作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特别集中在分子基础医学研究向最有效和最合适的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预防模式的转化。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系统医学思想将改变临床医学研究思路,提升疾病诊治水平,加速临床医学发展进程。
21 世纪是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的世纪,也必将是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融合、交汇发展的世纪。作为生命科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医学科学与诸多学科相融合,它的发展趋势是如何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问题的。专家们预测,21 世纪的医学将进入高科技时代,医学理论和技术将有更大的发展,并将从根本上解除危害人类最严重疾病的威胁。随着健康需求猛增,人们对健康长寿、健身健美、社区和家庭医学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以强调优化生存环境,提高生命质量和增进身心健康为重点的第三次卫生革命方兴未艾。
二、医学模式转变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又叫医学观,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时遵循总的原则和总的出发点,即人们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以及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包括健康观、疾病观、诊断观、治疗观等,它影响着某一时期整个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从而使医学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习惯化的风格和特征。
医学模式转变即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转变。过去认为疾病是单纯躯体发生病理转变的一种表现。新医学模式理论则认为:疾病是人在社会中生存,会受到社会各种因素变化的影响,人的心理也会发生改变,二者共同作用于人体后机体产生一系列复杂变化的一种整体表现。
从理论上说,医学产生后医学模式也随之产生。从近代医学时期到20 世纪70 年代以前,占统治地位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医学模式,是由神灵主义医学模式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演变成机械论医学模式后,再由后者发展形成的。
生物医学模式把健康看作宿主、环境和病因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认为当宿主的抵抗力降低、环境变化、致病因子的致病能力增强时,这种平衡被破坏便会发生疾病;而每一种疾病都可以从器官、细胞、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可测量的形态和(或)化学变化,并确定其生物的和(或)物理的特定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
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推动下,近代医学进入了实验医学时代。在形态学方面,促进了从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人体结构和生理、病理过程的深入研究;在功能学方面,从定性研究发展到精确的定量研究;在应用自然科学研究成果方面,加强了医学与现代科学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电子学、光学技术等方面)的紧密结合,促进了医学技术的进步,大大地提高了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
尽管生物医学模式极大地推动了近代医学的发展,是近代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疾病谱、死因谱和病因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时,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人的社会属性、忽视人的心理因素、忽视人的行为因素以及忽视整体的变化等内在缺陷妨碍了现代医学的发展。
正是在这种状况下,1977 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学和心身医学教授恩格尔(Engel G.L.)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的文章,率先提出生物医学模式应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他的这一新颖观点受到世界各国医学家的关注。恩格尔指出,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是根据病人身体检查和化验参数是否偏离正常值来诊治疾病,而忽视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这些参数的影响。
事实上,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许多精神病,多由心理刺激和社会因素引起,较难检测到明显的神经生理和生物化学方面的改变;又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每遭一次空袭后就出现大批消化性溃疡和急性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因此,恩格尔指出:“生物医学逐渐演变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是医学发展的必然。”他还指出:“为了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以及实现合理的治疗和卫生保健的目标,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病人、病人生活的环境和生活因素,以真正消除疾病的破坏作用。”
由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既从生物学方面,又从心理和社会因素方面看待人类健康和疾病的新医学模式,因此,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标志着以健康为中心的医学科学,已迈进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促进了社会医学、医学社会学和整体医学的建立和发展。
三、健康与疾病
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体内外环境相对平衡的状态受到破坏,健康机体的结构、功能与代谢发生改变,随之产生疾病。医学不仅涉及生物学问题,还涉及重要的社会学问题。医学不仅要从个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微观层面,还应从家庭、社区、社会、生物界、地球、宇宙等宏观视角,去理解和揭示生命、健康、疾病、衰老和死亡等基本生物医学现象的本质和相互联系。
对于健康(health)的认识,关系到医学的根本目的。医学不仅是研究疾病的科学,更是研究健康的科学。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将生存和健康作为21 世纪最根本、最重要的议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更明确规定:维护全体人民的健康,提高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疾病(disease)是有别于健康的生命运动方式。人类对疾病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的液体病理学说提出,疾病是由于体内血液、黏液、黑胆汁、黄胆汁四元素失衡而致。我国中医学说则认为,自然界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经由“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导致疾病的发生。18~19 世纪,西方医学中组织学和微生物学知识得到极大发展,证明结核、鼠疫等多种传染病是由于特殊的病原体进入机体所致。此后,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建立了细胞病理学说,指出疾病是致病因素损伤了机体特定细胞的结果,使疾病有了严格的定位,开创了现代疾病观的先河。
现代医学认为,疾病是机体在外界和体内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因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异常,此时机体组织、细胞产生相应病理变化,出现各种症状、体征及社会行为的异常。病理变化(pathological change,简称病变)是指疾病时机体发生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改变,如炎症、损伤、休克、心力衰竭等。症状(symptom)是指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和病态改变,如疼痛、乏力、精力不集中、周身不适、恶心、畏寒等。体征(sign)是疾病的客观表现,如腹泻、肝脾肿大、心脏杂音、神经反射、周围血白细胞增高等。广义的症状可以包括体征。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r)是指人际交往、劳动等作为社会成员的活动,如社会活动能力下降、孤独、烦躁、行为异常等。
亚健康状态是指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除了少数意外损伤可以使人体瞬间从健康状态进入疾病状态外,人体的代谢、功能、形态从健康到疾病的转变,大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或长或短的亚健康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活力降低,适应与恢复能力减退,周身疲乏无力,情绪低落颓丧,肌肉关节酸痛,消化功能减退,可有接近临界水平的血压、血脂、血黏度等的升高及免疫功能的紊乱。有资料估计,全部人群中健康者仅占5%~10%,疾病者占20%~25%,亚健康人群可占60%~70%。衰老、慢性疲劳综合征、经前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均属于亚健康状态。
人体亚健康状态具有动态性和两重性,或回归健康或转向疾病。医务人员的责任就是自觉研究人体亚健康问题,积极促进其向健康转化。其他人群个体也应通过自我调控,强化营养、伦理、心理、社会等因素对健康的正面影响。此外,亚健康状态需要与疾病的无症状现象(疾病亚临床状态,或称亚临床疾病)相鉴别。疾病的无症状现象在本质上属于疾病,虽未见明显的疾病症状和体征,但已存在病理性改变及实验室、影像或病理检查证据,例如临床上常见的无症状性(隐匿性)缺血性心脏病。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体亚健康状态可能是疾病无症状现象的更早期形式。
第一篇 临床预防学概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理想健康状态”与“自身健康状态”之间存在差距,他们对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卫生服务的多样性及个性化方面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1947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概念是“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这一概念表明,只有同时具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才是完全的健康。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98 年WHO 提出“21 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卫生战略,以增加人类期望寿命、提高生命质量为目标。医学目标开始了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医学目的也从对抗疾病和死亡转变为对抗早死、维护和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医学模式由“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进一步演变为“环境-生物-心理-社会医学”。1999 年WHO 提出身心健康新标准为“五快”“三良好”。“五快”是指吃得快、便得快、走得快、说得快和睡得快;“三良好”是指良好的个性人格、良好的处事能力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由于健康观念的转变,医学科学的目标已经从减轻病人痛苦与恢复健康,扩展到维护健康,进而发展到促进健康。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正在从被动医疗走向主动健康,力求提高生活质量,这就需要医疗工作者必须建立“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
临床预防医学(clinical preventive medicine)是研究由医务人员在临床场所(包括社区服务工作者在家庭和社区场所)对个体健康和无症状“患者”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评价,实施个性化的预防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学科;其对应的预防服务则称为临床预防服务。临床预防医学是预防医学的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和特有的学科内容。临床预防医学以预防和控制在人群中普遍存在且对健康危害严重的危险因素为主线,研究医务人员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对引起病伤的危险因素进行筛检和评估,如何开展健康咨询以纠正求医者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如何实施免疫接种、化学预防、生殖健康指导等具体的有效预防措施。
第一章 临床预防服务
学习目标
掌握 健康的概念、医学模式及其转变、临床预防医学的概念、临床预防服务的概念和内容、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及其关系。
熟悉 临床预防服务的原则、自我保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概念和内容。
了解 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临床预防服务的影响。
在我国的卫生从业人员中,临床医务人员占多数。据统计,大约78%的人每年至少要去看一次医生,平均一年三次。临床医生开展预防服务具有很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医务人员以其特殊的方式与“患者”直接接触,能够方便准确地对“患者”进行个体健康危险性的量化评估,从而确定控制疾病危险因素的健康干预策略;②患者对医生的建议有很好的依从性,能有效地调动其改善个人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医务人员可通过随访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行为改变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保健建议,有利于管理个人的健康状况,纠正不良的健康行为、早期发现疾病并及时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延长寿命。
第一节 临床预防服务的内容和原则
临床预防服务(clinical preventive service)是指在临床场所(包括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在家庭和社区场所)对健康者和无症状“患者”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评价,然后实施个体的预防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干预的措施通常包括早期筛查、健康教育、免疫接种和化学药物预防。干预的对象主要是健康者或无症状的“患者”,即侧重第一级预防和第二级预防,也是临床医生在常规临床工作中提供的预防服务。通常临床医学的服务对象是病人,采用的方法是诊断和治疗疾病;预防医学的服务对象是健康人群,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针对群体实施预防措施;而临床预防服务提倡在临床条件下实施针对个体特征的预防服务(不包括对患者的常规性治疗和护理),是介于医疗与预防之间的一类卫生服务。
一、临床预防服务的内容
临床预防服务主要涉及健康维护、健康促进,以及减少导致和加重病伤的危险因素等方面。包括对求医者进行健康咨询、健康筛检、预防接种、化学预防和预防性治疗等。与求医者共同制订改变不良健康行为的计划,随访求医者执行计划情况等一系列有组织的活动,促使求医者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少各种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主要服务内容有如下六个方面。
(一)个体危险因素评价和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相关危险因素。
(二)向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或称高危人群)或临床前期“患者”提供健康咨询,共同制订预防疾病计划。
(三)健康筛检
指运用快速、简便的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查以及危险因素监测与评估等手段,在健康人群中发现未被识别的患者或有健康缺陷的人,努力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肿瘤筛查和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检测等。
(四)免疫接种
是指将抗原或抗体注入机体,使人体获得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性抵抗力,从而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
(五)化学预防
指对无症状者使用药物、营养素(包括矿物质)、生物制剂或其他天然物质,来提高人群抵抗疾病的能力,防止某些疾病的发生。属于第一级预防措施,如食盐加碘预防碘缺乏病等。
(六)预防性治疗
指通过应用某些治疗手段来预防某种疾病从一个阶段进展到更为严重的阶段,如手术切除肠息肉预防肠癌等。
二、实施临床预防服务的原则
为了让临床医生能够高效开展预防服务,预防疾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