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成人教育 > 内科护理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内科护理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内科护理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内科护理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胡荣,史铁英等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1-01

书籍编号:30512564

ISBN:978711726960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797129

版次:3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成人教育

全书内容:

内科护理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编者

纸质版编者名单

数字负责人 胡 荣

编  者(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耀辉(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史铁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朱小平(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庄嘉元(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刘雨佳(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杜 欣(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李健芝(南华大学护理学院)

     杨 益(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编写秘书 庄嘉元(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数字秘书 庄嘉元(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迟俊涛(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

 林蓓蕾(郑州大学护理学院)

 赵振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胡 荣(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游兆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蔡小霞(海南医学院国际护理学院)

 蔡金辉(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在线课程编者名单

在线课程负责人 胡 荣

编  者(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耀辉(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方一芳(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申 玲(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朱小平(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庄嘉元(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杜 欣(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李砚咏(福建医科大学)

     杨 益(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陈 萍(福建省保健服务中心)

     陈美静(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陈毅敏(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林 碧(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林志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在线课程秘书 余珍珍(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林迎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林蓓蕾(郑州大学护理学院)

     金 爽(福建省立医院)

     周 喆(福建医科大学)

 赵振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胡  荣(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翁桂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游兆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浦 华(福建医科大学)

 蔡小霞(海南医学院国际护理学院)

     薛  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穆 艳(福建省立医院)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第四轮修订说明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机遇。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健康中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推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探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材建设新模式,经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人民卫生出版社共同决定,于2017年3月正式启动本套教材临床医学专业第四轮修订工作,确定修订原则和要求。

为了深入解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精神,创新教学课程、教材编写方法,并贯彻教育部印发《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文件,经评审委员会讨论决定,将“成人学历教育”的名称更替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并且就相关联盟的更新和定位、多渠道教学模式、融合教材的具体制作和实施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达成共识。

本次修订和编写的特点如下:

1.坚持国家级规划教材顶层设计、全程规划、全程质控和“三基、五性、三特定”的编写原则。

2.教材体现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坚持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非零起点性、学历需求性、职业需求性、模式多样性的特点,教材的编写贴近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实际,适应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社会需要,满足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岗位胜任力需求,达到了教师好教、学生好学、实践好用的“三好”教材目标。

3.本轮教材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内容上增加案例及解析,突出临床思维及技能的培养。形式上采用纸数一体的融合编写模式,在传统纸质版教材的基础上配数字化内容,以一书一的形式展现,包括在线课程、PPT、同步练习、图片等。

4.整体优化。注意不同教材内容的联系与衔接,避免遗漏、矛盾和不必要的重复。

本次修订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教材29种,于2018年出版。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第四轮教材目录

内科护理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注:1.*为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专科起点升本科共用教材

2.本套书部分配有在线课程,激活教材增值服务,通过内附的人卫慕课平台课程链接或二维码免费观看学习

3.《医学伦理学》本轮未修订

第四届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名单

顾   问 郝 阳 秦怀金 闻德亮

主任委员 赵 杰 胡 炜

副主任委员(独氏笔画排序)

       龙大宏 史文海 刘文艳 刘金国 刘振华 杨 晋

       佟赤余小惠张雨生段东印黄建强

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昆华 王爱敏 叶 政 田晓峰 刘 理 刘成玉

       江 华 李 刚 李 期 李小寒 杨立勇 杨立群

       杨克虎 肖 荣 肖纯凌 沈翠珍 张志远 张美芬

       张彩虹 陈亚龙 金昌洙 郑翠红 郝春艳 姜志胜

       贺 静 夏立平 夏会林 顾 平 钱士匀 倪少凯

       高 东 陶仪声 曹德英 崔香淑 蒋振喜 韩 琳

       焦东平 曾庆生 虞建荣 管茶香 漆洪波 翟晓梅

       潘庆忠 魏敏杰

秘 书 长 苏 红 左 巍

秘   书 穆建萍 刘冰冰

前 言

为适应医学科技的进步及临床实际工作的快速进展,进一步提高教材质量,在教材评审委员会和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组织和规划下对本规划教材进行修订。

第3版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内科护理学》(专科起点升本科)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在遵循教材评审委员会和人民卫生出版社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内容选择及编写体例均根据专升本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专升本学生的特点进行组织和修订,以期进一步提高本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本教材主要特色如下。

1.定位 本教材适用于我国高等学历护理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的学生,也可供参加主管护师职称考试考生、临床护理教师和护理工作者使用和参考。因此,本教材在整体风格上重点突出继续教育的特点,关注继续教育学生的学习需求,教材编写所涉及的内容均以此为基准。

2.实用性 本教材在讲授内科护理学基本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内容及重点知识涵盖主管护师职称考试所有知识点,兼具教材及考试复习用书的功能,体现一书多用。

3.新颖性 ①本书采用“纸数融合”的创新编写模式,即在传统纸质版教材的基础上,配有数字化内容,以一书一码的形式展现,包括在线课程、PPT、同步练习等,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②章节前以真实临床案例为导入,并根据教学目标设置相应问题,引导学生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需求进行知识的学习;③章节中引入“相关链接”“理论与实践”“问题与思考”介绍拓展性知识;④梳理知识框架,增加图表的应用,为求简明、扼要体现知识构架,帮助学生记忆与理解;⑤每章的最后一节为该系统疾病的“临床思维案例”,并提供参考答案,以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⑥附录对每章重点以思维导图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与记忆。

4.先进性 本教材力求反映国内外临床医学特别是临床护理的新进展、新技术、新的诊治标准及指南,更新和补充新的诊断、治疗及护理的方法和技术。

胡 荣


2018年12月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内科护理学概述与发展

内科护理学是建立在基础医学(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解析疾病相关知识及其预防、治疗、护理,促进康复、增进健康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为护理学专业各层次教育的主干课程。

(一)内科护理的特点及对护士的要求

内科护理涉及临床领域宽广,从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内分泌、风湿与代谢性疾病至神经系统疾病,几乎涵盖了所有“非手术科”。护理工作模式从功能制转向责任制整体护理;护理实践范畴从患者扩展向全社会人群;服务对象年龄跨度大,从青少年(14周岁以上)、中年、老年直至高龄老人群体,其生理-心理-社会各种健康问题交错复杂。

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科技的发展,人民的健康维护意识不断提高,对卫生保健需求及医疗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同时环境污染的加重,生活工作压力的加负荷等因素,促进了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谱发生巨大变化,因而对护士的专业素质与涵养、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内科护士不仅是患者的直接照护者,还承担管理者、教育者、协作者、代言者及学科研究者等多重角色。

(二)内科护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进展

近年来,基础医学、流行病学、心理学与临床医学诊疗技术均取得了较大进展;同时,循证医学的发展促进了临床实践经验与科学证据的有机结合,推动了临床诊断、治疗及护理决策的科学化,促进了内科护理学的发展,而内科护理学的发展也促进了各相关学科的进步。

1.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进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蛋白组学技术等日臻成熟与广泛应用,对许多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遗传学的发展,使通过对胎儿绒毛膜或羊水细胞基因中DNA的分析,可得到胎儿地中海性贫血遗传类型和血友病的产前诊断。免疫学的发展,揭示了免疫机制障碍在恶性肿瘤、肾小球疾病、Graves病、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作用,免疫治疗在器官移植、白血病等治疗中的应用,使治疗效果显著提高。药理学的深入研究与纳米技术的结合应用,为一些疾病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2.检查与诊断技术的进展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心、肺、脑等高尖端电子监护仪器与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能早期、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情变化,明显降低了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内镜技术的发展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革命性突破,可通过内镜直接观察病变部位的外观结构、夹取活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及分子生物学诊断与研究,有效地提高了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腹腔内一些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确诊率,并且可用于止血、取出结石和异物、切除息肉等局部微创治疗。多排螺旋CT、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ET-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SPECT)、放射性核素显像及超声诊断技术等影像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疾病的诊断水平。此外,随着对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基因测序技术逐渐进入临床,许多疾病建立了分子水平的诊断标准。

3.预防与治疗技术的进展

随着干细胞技术的深入发展,初步形成了组织器官工程学与再生医学。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发展、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的研制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全反式维A酸等为白血病的治疗取得了突破进展。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改进,使急慢性肾衰竭、高血容量状态、某些急性中毒的治疗效果明显改观,使慢性肾衰竭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明显提高。器官移植技术及术后有效的免疫治疗,使脏器严重衰竭患者的生命得以延长。心导管诊断和介入性治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一些心脏疾病传统治疗方式,使疗效及预后大为改善。此外,近年来精准医学的兴起,将快速推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精准预防与治疗。

4.内科护理学及专业实践的进展

自20世纪90年代,内科护理逐渐由功能制疾病护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整体护理模式。近年来,随着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与完善,护理研究的广泛深入开展及医学相关学科的发展,内科护理学取得了长足进展。对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成为对患者及社会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导的理论依据。心导管、射频消融术、起搏器的安置术及电子监护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心内科重症护理监护水平及抢救技术的完善。化疗与放疗的护理、心脑血管介入治疗前后的护理、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的护理、中心静脉导管如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静脉输液港的置入、应用与维护等专科技术也得到了相应发展。许多医院建立了护士专科门诊,使护理走向精、专、细,促进了护理专业实践的发展。

第二节 内科护理学学习要求与方法

(一)学习要求

作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本科层次学生,前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与临床实践能力。本课程的学习应以课程目标为导向,以整体护理观为指导,围绕内科护士角色及任务,着力于拓宽内科护理相关专业知识,发展评判性思维与临床思维能力、自学能力,提升临床实践水平。通过本教材的学习,熟悉临床内科护理的相关专业知识,了解最新进展,能运用护理程序的科学方法及评判性思维与临床思维,对内科患者及高危人群进行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多方面的护理评估,确定现存的及潜在的健康问题,制订且执行相应的护理措施,实施健康指导和心理护理。

(二)知识构架

内科护理学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强,每个系统或专科疾病患者的护理各成一章,但知识点构架基本相同,见图1-1。

(三)学习方法

学习过程中切忌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运用的过程中深化理解。针对继续教育特点,推荐以下两种学习方法供参考。

1.思维导图法

思维导图法是英国学者托尼·巴赞基于大脑的发散性思维模式创制的有效思维工具。它要求沿着“中心→四周”的方式绘制思维导图,即从一个中心点出发,扩展出许多二级关键词,再以这些关键词为中心,扩展出更多层次的关键词。以图1-1的知识构架为依托,构建每章的知识导图。具体要求:①准备白纸:推荐16开白纸,可粘贴于书中;②充分利用图形和色彩:对于不同的知识点,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多种图形多种色彩来表现(最好三种以上或更多艳丽的颜色);③注意层次:构建图形要有层次感,中央的线条要粗些,字体、线条的变化可以多一些;④注意排序:使用数字顺序,间隔应尽量合理安排;⑤突出重点:重点知识可以通过“小红旗”“小星星”等来展现。

内科护理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1 内科护理学知识构架

2.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

第一步:从每节的“案例导入”着手,依据案例的设问,通读全节内容,用彩色笔标识重点知识及疑难之处,分析问题。第二步:线上学习相关视频及融合教材资料。第三步:对疑难之处上网检索,课堂听课或课后请授课教师解疑。第三步:依据每章后的案例临床思维训练,对整个系统知识进行回顾与强化,培养临床思维意识与思路及评判性思维能力。第四步:参考章小结的思维导图,温故全章知识。

(胡荣)

第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

内科护理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学习目标

掌握 常见症状体征如咳嗽咳痰、肺源性呼吸困难及咯血的评估及护理;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肺炎、肺结核、自发性气胸、肺血栓栓塞、呼吸衰竭等疾病的临床表现、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健康指导。

熟悉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评估;上述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辅助检查及治疗要点;胸腔穿刺术的术前、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思维分析方法。

了解 呼吸系统结构与功能;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胸腔穿刺术、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术前、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

第一节 概述

呼吸系统疾病是影响人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以及人群结构的老龄化等因素,肺癌已成为我国大城市居民的首位高发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及免疫低下性肺部感染、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发病率日渐增多,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居高不下。在中国,结核病被列为重大传染病之一,201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未来数年内中国将可能出现以耐药菌为主的结核病流行态势,耐药结核病的危害日益凸显。流感在我国每年的发病率为10%~30%,其侵入体内的主要靶器官也是肺。从2002年底以来,在中国及世界范围内暴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由于多发生于中青年,其传染性强、病死率高、肺功能逐渐损害,给社会和群众带来沉重的负担,这正说明了呼吸系统疾病对人体健康危害仍是很大的,已经构成影响公共健康的问题,其防治任务艰巨。

一、结构与功能

1.呼吸道

以环状软骨下缘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主要作用是对吸入气体进行加温、过滤、湿化,达到95%的相对湿度,使肺部的气体交换适合生理需求;下呼吸道是指从气管至终末呼吸性细支气管,是气体的传导通道,气管在隆突处(相当于胸骨角的位置)分为左右主支气管,与左主支气管相比,右主支气管较粗短而陡直,因而异物及吸入性病变如肺脓肿发生在右肺的机会较多。

气管逐渐向下分支,气道相应的横断面积总数逐渐增大,支气管口径越来越小,气体流速逐渐减慢,临床上将吸气状态下直径小于2mm的细支气管称为小气道(图2-1),小气道容易因痉挛和黏液阻塞导致通气障碍。

内科护理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2-1 支气管分级示意图

2.肺

肺由肺泡、肺泡细胞、肺间质等组成。成人在静息状态下,每天约有10 000L的气体进出呼吸道,机体可通过呼吸中枢、神经反射和化学反射完成对呼吸的调节,以达到提供足够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及稳定内环境酸碱平衡的目的,这种气体交换是肺最重要的功能。肺间质包括血管和淋巴组织,主要作用是使肺泡与毛细血管间的气体交换及肺的通气顺利进行。肺有双重血供,即肺循环和支气管循环,肺循环是功能血管,具有低压、低阻及高血容量等特点。支气管循环是支气管壁、肺脏层胸膜的营养血管。

3.胸膜和胸膜腔

胸膜可分为壁层和脏层,壁层胸膜有感觉神经分布,胸膜病变时可引起胸痛,脏层胸膜则无感觉神经分布。胸膜腔是一个由脏层胸膜和壁层胸膜构成的密闭潜在腔隙,腔内有少量浆液,具有润滑作用。正常成人平静呼气末胸腔内压呈负压状态,是吸气时肺扩张的重要条件。

4.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

当各种原因引起防御功能下降或外界的刺激过强时,均可引起呼吸系统的损伤或者病变。肺与呼吸道共同构成了完善的防御机制,包括物理防御功能、化学防御功能、免疫防御功能等,防止各种微生物、变应原、毒素和粉尘等有害颗粒对呼吸系统的侵袭。

二、护理评估

(一)病史评估

1.患病及治疗过程

(1)患病过程:

了解患者患病的起始时间、主要症状及伴随症状,如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咯血、胸痛等的表现及其特点;询问有无诱因、症状加剧和缓解的相关因素或规律性,发病有关的病因,如感染、气候变化、环境改变、情绪、起居饮食失调等。

(2)诊治经过:

询问患者曾做过何种检查、结果如何。曾用药的名称、剂量、时间和疗效曾接受过或正在进行的治疗方法,如有无长期氧疗;已采取的护理措施及其效果等。

(3)目前状况:

了解患者日常的休息及活动是否受影响、自理能力有无下降,如夜间频繁咳嗽、咳痰可影响睡眠质量;呼吸困难可影响患病期间的工作、学习、睡眠、进食、排泄状况等。

(4)相关病史:

与呼吸系统疾病有关的疾病史,如过敏性疾病、麻疹、百日咳及心血管疾病等。了解与呼吸系统疾病有关的疾病过敏史,如支气管哮喘环境激发因素等。了解有无家族遗传史,如支气管哮喘40%的患者有家族史。

2.心理-行为-社会状况

(1)心理状况:

因呼吸功能损害如持续存在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引起工作及活动能力下降可能使患者产生不良情绪,当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时,患者会表现出忧虑和恐惧。大量咯血可造成患者的恐惧心理,肺炎起病多急骤,短期内病情严重,加之高热和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患者及家属常深感不安。

(2)生活方式:

①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关系密切,应询问吸烟史、吸烟量及是否已戒烟或准备戒烟,家庭、工作环境中是否有被动吸烟的情况等;②询问居住地是否长期处在污染环境中,如矿区;③询问患者药物成瘾、自我保健情况,有无借助药物入睡,实际生活中活动完成情况及是否借助辅助用具或他人帮助;④询问患者日常的活动量及活动耐力,能否胜任目前的工作,衡量其活动前后心率变化及主观感觉、有无活动无耐力的相关症状等;⑤询问患病后角色功能、社会交往、性功能等是否发生改变,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逐渐丧失工作能力,可能影响家庭经济来源,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

(3)社会支持系统:

评估患者对疾病的发生、病程、预后及健康保健是否认知;是否因病程长而产生“患病角色”习惯,有无因疾病导致角色的改变而产生自卑、悲观、抑郁。评估患者家庭主要成员对其关怀、支持程度;家庭的经济条件,有无医疗保障的支持;工作单位所能提供的支持;是否采用有效应对方式适应角色的转变;出院后的就医条件,居住地的社区保健服务等。

(二)身体评估

1.全身状态、皮肤、淋巴结评估

呼吸系统疾病多与感染有关,观察患者有无急性病容和鼻翼扇动,呼吸频率加快和节律异常、体温变化等表现。观察热型,如肺炎球菌肺炎的热型为稽留热;观察皮肤,缺氧时会呈现出皮肤及黏膜的发绀,存在二氧化碳潴留时患者皮肤潮红,温暖多汗;观察患者意识,呼吸衰竭患者意识发生改变,伴有意识障碍可表现为烦躁、嗜睡、惊厥和表情淡漠等。观察淋巴结,肺癌淋巴结转移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是肺癌转移的常见部位。

2.胸部、腹部及四肢评估

注意胸廓外形、两肺呼吸运动是否一致;患者呼吸时有无“三凹征”;肺部触诊有无触觉语颤改变和胸膜摩擦感;肺部叩诊音变化;听诊呼吸音变化,有无干、湿啰音及其分布,有无胸膜摩擦音。支气管肺癌、肺脓肿可见杵状指。慢性肺心病可引起右心衰竭,表现为肝大及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三)辅助检查

1.血常规

细菌感染常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及核左移现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支气管哮喘;大咯血时可导致血红蛋白降低。

2.痰培养

痰液检查是诊断呼吸系统疾病病因、进行疗效观察及判断预后的重要项目。如呼吸道化脓性感染则咳出黄脓痰;合并厌氧菌感染时痰液有恶臭味,常见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痰涂片染色检查可查找结核分枝杆菌、肺癌患者可检查痰中脱落的癌细胞等。

理论与实践

留取痰标本方法:①应尽可能在抗生素使用(或更换)前进行,采集来自下呼吸道的分泌物;②最常用自然咳痰法,留取方法简便,指导患者于晨起后首先以清水漱口数次,以减少口腔杂菌污染,之后用力咳出深部第一口痰,并留于加盖的无菌容器中;③标本留好后尽快送检,一般不超过两小时;④若患者无痰,可用高渗盐水(3%~10%)雾化吸入诱导痰液咳出;⑤经环甲膜穿刺气管吸引或经纤维支气管镜留取痰标本:可防止咽喉部定植菌污染痰标本,对肺部感染的病因判断和药物选用有重要价值。

3.血气分析

判断机体的通气状态与换气状态,是否有PaO2减低和(或)PaCO2升高,以及机体的酸碱平衡状态、酸碱失衡的类型、代偿程度等。

4.影像学检查

包括胸部X线检查、正侧位胸片、CT检查及磁共振显像(MRI)等,这些检查可为明确病变部位、性质、气管和支气管的通畅程度等提供依据。另外,肺血管造影、支气管动脉造影和栓塞术在血管病变的诊断、咯血诊治水平的发展上意义重大。

5.纤维支气管镜和胸腔镜

纤维支气管镜及支气管肺泡灌洗,用于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原和得出病理诊断。胸腔镜应用于胸膜活检和肺活检。

6.肺功能检查

临床上通过对肺功能检查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以评价患者的肺功能状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临床最常用的是肺通气功能检查。

(1)肺总容量(total lung capacity,TLC):

深吸气后肺内所能容纳的总气量,由肺活量和残气量组成。正常成年男性约为5000ml,女性约为3500ml。

(2)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

也称慢肺活量,是尽力吸气后缓慢而完全呼出的最大气量,正常成人男性约为3500ml,女性约为2500ml。

(3)残气量(residual volume,RV):

是最大呼气末气道内残留的气量。正常成年男性约为1500ml,女性约为1000ml。

(4)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capacity,FVC):

是指尽力最大吸气后,用力呼出的气量。

第二节 急性呼吸道感染

案例导入

患者,男,22岁,以“咳嗽、咽部疼痛3天,发热1天”为主诉入院。
病史评估:患者既往身体健康,经常锻炼身体。2天前由于气候突变转凉,患者感觉咽部发痒和烧灼感,咽痛不明显,1天前开始咳嗽、痰量少许,伴有全身酸痛、乏力、发热。
身体评估:T 39℃ P 106次/分 BP 110/70mmHg R 28次/分,体检:咽部明显充血和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