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成人教育 > 医学影像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医学影像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医学影像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医学影像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郑可国,王绍武等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2-01

书籍编号:30512570

ISBN:978711727101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56115

版次:4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成人教育

全书内容:

医学影像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纸质版编者名单

数字负责人 王绍武

编  者(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绍武 /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龙莉玲 /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冯仕庭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刘兆玉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刘佩芳 /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杨 帆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邱士军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雪君 /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武 俊 /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尚乃舰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郑可国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郭 兴 / 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

黄建强 / 昆明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燕 飞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编写秘书  冯仕庭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数字秘书  杨 超 /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在线课程编者名单

在线课程负责人 王绍武

编  者(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绍武 /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龙莉玲 /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冯仕庭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刘兆玉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刘佩芳 /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杨 帆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邱士军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雪君 /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武 俊 /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尚乃舰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郑可国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郭 兴 / 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

黄建强 / 昆明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燕 飞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在线课程秘书  杨 超 /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第四轮修订说明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机遇。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健康中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推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探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材建设新模式,经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人民卫生出版社共同决定,于2017年3月正式启动本套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第四轮修订工作,确定修订原则和要求。

为了深入解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精神,创新教学课程、教材编写方法,并贯彻教育部印发《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文件,经评审委员会讨论决定,将“成人学历教育”的名称更替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并且就相关联盟的更新和定位、多渠道教学模式、融合教材的具体制作和实施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达成共识。

本次修订和编写的特点如下:

1.坚持国家级规划教材顶层设计、全程规划、全程质控和“三基、五性、三特定”的编写原则。

2.教材体现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坚持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非零起点性、学历需求性、职业需求性、模式多样性的特点,教材的编写贴近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实际,适应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社会需要,满足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岗位胜任力需求,达到了教师好教、学生好学、实践好用的“三好”教材目标。

3.本轮教材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内容上增加案例及解析,突出临床思维及技能的培养。形式上采用纸数一体的融合编写模式,在传统纸质版教材的基础上配数字化内容,以一书一码的形式展现,包括在线课程、PPT、同步练习、图片等。

4.整体优化。注意不同教材内容的联系与衔接,避免遗漏、矛盾和不必要的重复。

本次修订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教材29种,于2018年出版。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第四轮教材目录

医学影像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注:1.*为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专科起点升本科共用教材

2.本套书部分配有在线课程,激活教材增值服务,通过内附的人卫慕课平台课程链接或二维码免费观看学习

3.《医学伦理学》本轮未修订

第四届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名单

顾   问  郝 阳 秦怀金 闻德亮

主任委员  赵 杰 胡 炜

副主任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龙大宏 史文海 刘文艳 刘金国 刘振华 杨 晋

佟 赤 余小惠 张雨生 段东印 黄建强

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昆华 王爱敏 叶 政 田晓峰 刘 理 刘成玉

江 华 李 刚 李 期 李小寒 杨立勇 杨立群

杨克虎 肖 荣 肖纯凌 沈翠珍 张志远 张美芬

张彩虹 陈亚龙 金昌洙 郑翠红 郝春艳 姜志胜

贺 静 夏立平 夏会林 顾 平 钱士匀 倪少凯

高 东 陶仪声 曹德英 崔香淑 蒋振喜 韩 琳

焦东平 曾庆生 虞建荣 管茶香 漆洪波 翟晓梅

潘庆忠 魏敏杰

秘 书 长  苏 红 左 巍

秘  书 穆建萍 刘冰冰

前 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科起点升本科)规划教材《医学影像学》第4版是在传承第3版的特色并全面总结和归纳该教材应用反馈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

本次修订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的精神,特别注意到当前高等学历继续医学教育改革、医疗体制改革的背景,结合当前医学影像学发展及现代数字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遵循医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学规律,体现医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特点,并遵循教材编写的“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应性)原则,由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编写。

本书分为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两篇,共十九章。第一篇影像诊断学包括第一章至第十一章,第二篇介入放射学包括第十二章至第十九章。影像诊断学各章的排列顺序根据多数院校的教学授课习惯,将肺和纵隔、循环系统和急腹症等内容前移,中枢神经系统和头颈部内容后移,使其与各院校医学影像学的教学顺序相对应。部分章节内容的排序亦根据授课的先后和重点进行了调整,例如,循环系统将胸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内容前移,心脏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等内容后移。介入放射学的内容有较大的调整,由原来的第十二章血管介入技术和第十三章非血管介入技术,修改为第十二章~第十九章,按介入治疗的部位进行编排,如第十二章介入放射学总论、第十三章胸部疾病的介入治疗、第十四章心脏和冠状动脉疾病的介入治疗等,有利于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同时对第3版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增删和调整,增加和更新了一些图片。保留各章首学习目标、章末学习小结和复习参考题模块,有利于学生复习。另外,为了启发读者阅读和提高临床分析思维能力,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在传统纸质版教材的基础上配数字化内容,包括同步练习题、PPT和在线课程,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多样性、更生动,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

在修订工作中,为了适应编写要求,对主编和编者进行了调整,也收集了更多院校的教学经验,增加了参编的院校和专家。这门教材的成长和发展是前3版的主编、副主编和编委共同努力实现的,他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对他们为本版教材建设所做出的贡献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编写过程中,各位编委秉承严谨求实的精神和对教学高度负责的态度,不辞辛劳,精心修改,高质量地完成编撰任务,力争符合专升本教材的编写要求和特点。然而,由于编写经验和能力有限,不足之处仍在所难免,恳请广大师生和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再版时补充完善。

郑可国 王绍武


2018年10月

绪 论

学习目标

掌握  学习医学影像学时应注意的事项。

熟悉  医学影像学的范畴和临床作用。

了解  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过程。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 伦琴(W.C.Röntgen)发现了X射线,不久就被用于人体疾病的检查,由此形成了放射诊断学(diagnostic radiology),并奠定了 医学影像学(medical imaging)的基础。

20世纪40年代, 超声成像(ultrasonography,USG)开始在临床应用,形成了医学超声影像学。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的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不断涌现,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CT)、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 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相继应用于临床。同时,普通X线摄影也发展为 计算机X线成像(computed radiography,CR)、 数字X线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DR)和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从而使放射诊断学迅速发展成为医学影像诊断学,诊断方法也由过去的单纯形态学诊断发展成为集形态、功能和代谢多方面诊断因素为一体的综合诊断体系。特别值得提及的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是在影像设备的导引下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的一种新技术,使一些内科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难以进行或难以奏效的疾病获得了良好疗效。介入放射学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适应证广泛和疗效确切等优势,成为临床疾病治疗的一种新手段。所以,当今医学影像学涵盖有 医学影像诊断学(diagnostic medical imaging)和介入放射学两大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成像设备在不断改进和完善,检查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一些新型影像诊断设备亦已用于临床,例如平板DR、高场强磁共振机、双源CT、640层CT、PET-CT和PET-MR等,以及一些新型特异性对比剂(如磁共振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示踪剂(如18氟-氟化脱氧葡萄糖)和介入材料(如不同用途的导管、导丝、管腔内支架)的相继开发和临床应用,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医学影像学的诊疗水平。与此同时,成像技术也不断创新,如 CT能谱成像(CT energy spectral imaging)、 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 超声弹性成像(ultrasonic elastography)等;新的学科分支亦在不断涌现,如 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等,医学影像学的范畴仍在持续发展和扩大之中。

目前,医学影像学的成像技术均已数字化,包括CR、DR、DSA、CT、MRI、US和PET-CT等,改变了传统X线的成像模式和图像的显示方式。数字化成像有利于图像的存储、传输和利用, 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ng system,PACS)与 信息放射学(informatics in radiology,info-RA D)加快了图像传输速度、实现资源共享、无胶片化管理和远程会诊等。

纵观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其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展,诊疗水平亦不断提高,是医院中作用特殊、任务重大、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之一。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医学影像学在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极大促进了其他临床学科的发展,使医疗事业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学习医学影像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

医学影像诊断的主要依据或信息来源是图像,而各种成像技术所获得的图像绝大多数是灰阶图像,即用黑白不同的灰度来反映人体的不同组织和器官结构及其病变。由于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不同,图像上黑白灰度所代表的组织类型也就有所不同,例如,同样为骨皮质,在X线和CT上为白影,而在MRI上则呈黑影。因此,在了解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基础上,就不难理解和明确图像上黑白各种灰度所代表的组织类型。

2.掌握医学影像诊断的基本原则并熟练运用这一原则

医学影像诊断的基本原则是:在熟悉正常影像表现的基础上,辨认出疾病所产生的各种异常影像表现,然后对这些异常表现进行分析、归纳,最后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诊断。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一基本原则是做出正确医学影像诊断的关键所在。

3.熟悉医学影像诊断的价值和限度及各种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的优势和不足

医学影像检查在临床上是许多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甚至是主要或唯一的诊断方法,但仍有一些限度,某些疾病影像检查不能发现异常,或虽发现异常但难以做出正确的定性诊断。在医学影像诊断中,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各有优势和不足,合理应用这些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不仅能降低医疗费用,而且能及时做出正确诊断。

4.了解介入放射学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技术

介入放射学与影像诊断学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诸如治疗机制、操作技术、介入器材和临床应用原则等。因此,需要在了解介入放射学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技术的基础上,熟悉不同治疗技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及其价值和限度,以便针对不同疾病合理选择相应的介入治疗方法。

(郑可国 王绍武 张雪君 黄建强 邱士军)

学习小结

介绍了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成像设备在不断改进和完善,检查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一些新型影像诊断设备已用于临床,医学影像学的成像技术均已数字化。医学影像学的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展,诊疗水平不断提高,医学影像学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极大促进了其他临床学科的发展,使医疗事业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学习医学影像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掌握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②掌握医学影像诊断的基本原则并熟练运用这一原则;③熟悉医学影像诊断的价值和限度及各种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的优势和不足;④了解介入放射学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技术。

复习参考题

1.简述医学影像检查设备的发展过程。

2.简述学习医学影像学时应注意的事项。

第一篇 影像诊断学

第一章 影像诊断学总论

医学影像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学习目标

掌握  X线、CT、MRI和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图像特点,PACS的基本原理,图像观察分析方法和影像诊断思维方法。

熟悉  X线、CT、MRI和超声成像的临床应用,PACS的临床应用,不同成像技术的选择和综合应用。

了解  X线、CT、MRI和超声成像的设备,X线防护,检查技术,信息放射学的定义及用途。

第一节 X线成像

一、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设备

(一)X线的产生和特性

1.X线的产生

X线发生装置主要包括X线管、变压器和控制台。X线管为热阴极真空管,由发射电子的阴极和产生X线的阳极组成;变压器提供阴极灯丝加热电压和阴、阳两极间高压电;控制台则用于控制和调节X线的发生(图1-1)。

医学影像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1 X线机主要部件示意图

X线产生的过程是:接通电源后,由降压变压器提供低压电,为X线管阴极灯丝加热,产生自由电子云;当升压变压器向X线管阴、阳两极间提供高电压时,自由电子高速飞向阳极并撞击靶面,从而发生能量转换,其中1%以下的能量形成X线,99%以上则转换为热能。

2.X线的特性

X线是一种电磁波。波长范围为0.0006~50nm,用于X线成像的波长为0.031~0.008nm(相当于 40~150kV时产生的 X线)。X线的电磁波谱在γ射线与紫外线之间,并具有如下几方面与X线成像和X线检查相关的重要特性:

(1)穿透性:

X线波长短,能穿透可见光不能穿透的物体,并在穿透过程中被物质不同程度地吸收即衰减。X线的穿透性与其波长有关,即X线管电压愈高,产生的波长愈短,穿透力就愈强。另一方面,X线的穿透性受所穿透物质的密度和厚度影响,一般物质的原子序数愈高,密度和厚度愈大,X线对其穿透力就愈弱;反之亦然。X线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

(2)荧光效应:

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如铂氰化钡和钨酸钙,使不可见的X线转换为波长较长的可见荧光,这种转换称为荧光效应。荧光效应是X线透视检查的基础。

(3)感光效应:

X线照射涂有溴化银的胶片时,可使胶片感光而形成潜影,经显影、定影药液处理后,即可获得具有不同灰度的X线照片。感光效应是X线摄影的基础。

(4)电离效应:

X线照射任何物质时,均可产生电离作用。空气的电离程度与其吸收X线量成正比,因此通过测量空气的电离程度,可计算X线的照射量,此为放射计量学的基础。

(5)生物效应:

X线射入生物体,基于电离效应而引起生物学改变,即生物效应。X线的生物效应是放射治疗学的基础,也是进行X线检查时应注意防护的原因。

(二)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与设备

1.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X线检查能使人体组织结构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过程是:当具有一定穿透力的X线通过人体时,由于各部组织结构的密度和厚度不同,而发生不等量的X线吸收,以致透过人体的X线量存在差异,这种有差异的X线即可在荧光屏上成像,或在胶片上形成潜影,再经显影、定影处理后成像。由此可见,X线成像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基于X线的特性即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感光效应,二是人体组织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度和厚度的差别。

2.X线成像设备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X线成像设备除通用型X线机外,还有适用于心血管、胃肠道、乳腺、牙科和床旁检查及手术室专用的X线机。

尽管X线机因使用目的不同而有多种类型,但其基本结构大致相同,即由主机和不同的外围设备组成。主机为X线发生装置,由X线管、变压器和控制台组成,其功能是产生X线并控制X线的“质”和“量”。外围设备包括检查床、X线管支持装置、影像装置(影像增强电视系统、X线电影机、X线录像机、点片照相机、荧光屏等)和一些配套装置(激光照相机、X线胶片自动洗片机)等,作用是与主机相结合,共同完成X线成像检查。

普通X线摄影的优点是:①图像的空间分辨力较高;②可以整体显示较大范围的组织结构;③检查费用较为低廉。其缺陷是:①摄片技术条件要求严格,曝光宽容度有限;②胶片上图像灰度固定,不能调节;③密度分辨力较低,常难以同时清晰显示各种密度的组织结构;④在胶片的利用和管理上也有许多不便。随着数字化X线成像设备的普及,普通X线成像设备的临床应用已越来越少。

第二章 肺和纵隔

医学影像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学习目标

掌握  肺和纵隔的正常影像学表现、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包括肺炎、肺结核和肺肿瘤。

熟悉  支气管扩张症、气管支气管异物、肺亚实性结节、支气管和肺部外伤、胸膜疾病、纵隔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了解  各种影像检查技术在肺和纵隔应用的适应证和优缺点。

肺的影像学检查以平片和CT为主,其中平片适用于普通检查和动态观察,CT是诊断的主要方法;部分病变例如支气管扩张症、气管支气管异物、肺亚实性结节及肺部弥漫性病变的诊断,CT为最佳检查方法。

纵隔的影像学检查以CT和MRI为主,其中平片适用于普通检查,CT是诊断的主要方法,MRI适用于特殊病变的进一步检查。

第一节 检查技术

一、X线检查

正位和侧位胸部X线摄影简称 胸片(chest film),是胸部疾病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常规摄影体位如下:

1.正位

通常为站立后前位,前胸壁靠片,双臂尽可能内旋,X线自背部射入。不能站立的患者,采用仰卧前后位,背部靠片,X线自前胸部射入。

2.侧位

患侧侧胸壁靠片,两手抱头,X线自健侧射入。

数字化胸片有计算机X线成像(CR)和数字X线成像(DR)。CR和DR图像与传统X线图像相同,但数字化胸片比传统X线摄影的曝光剂量明显降低,同时图像质量明显改善,工作效率大幅提高。数字化使X线平片能够与网络连接,可以充分地显示和处理所获取的影像信息,方便存储和传输。

二、CT检查

胸部CT检查可以对多数呼吸系统疾病做出正确诊断,临床应用广泛。目前多采用螺旋CT,且以多层螺旋CT(MSCT)为主。

(一)平扫

平扫是不使用对比剂的扫描方法。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肺底,也可根据定位片所见进行局部选层扫描。对多数胸部病变,平扫能满足诊断要求。平扫通常需使用肺窗、纵隔窗和骨窗分别观察肺、纵隔和胸廓骨质(图 2-1a)。

(二)增强扫描

增强扫描是经静脉快速注射碘对比剂后再进行的扫描,通常是在平扫的基础上进行。常用对比剂为非离子型水溶性有机碘剂。增强扫描常用于肺内结节、空洞病灶、肺门肿块的鉴别诊断,纵隔肿块及淋巴结的鉴别诊断,血管性病变的诊断等。疑有肺栓塞的患者可直接进行增强扫描(图2-2b)。

医学影像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医学影像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2-1 胸部CT检查(肺窗)

a.CT常规平扫;b.HRCT扫描

(三)高分辨力CT扫描

高分辨力CT(HRCT)是采用薄层(1~1.5mm)扫描、高分辨力算法(一般为骨算法)重组图像的检查技术,最大化CT影像的空间分辨力。HRCT适于观察肺部病灶的细微结构,对弥漫性肺间质病变及支气管扩张的诊断具有突出效果,为最佳检查方法(图2-1b)。

(四)动态扫描

注射对比剂后对某感兴趣区进行不同时间的多次快速扫描,以反映病灶中对比剂浓度随时间所发生的变化,可大致了解病灶血供或血流情况。

(五)CT灌注成像

CT灌注成像是在静脉快速注射对比剂时,对感兴趣区层面进行连续CT扫描,获得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并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各种灌注参数值,因此能更有效并量化反映局部肺组织血流灌注量的改变(图 2-2a)。

医学影像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医学影像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2-2 CT灌注成像及增强检查

右肺动脉主干栓塞:a.CT灌注成像显示右肺血流灌注减低;b.CT增强扫描显示右肺动脉主干充盈缺损

(六)MSCT图像后处理

在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中,MSCT常用的图像后处理功能有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技术(VRT)(图 2-3)、支气管CT仿真内镜(CTVE)、CT血管造影(CTA)等。

多平面重组可以从多个方位显示病变,对病灶定位和空间关系的判断有重要的意义。容积再现技术能清晰显示病变的形态和空间关系,利于病变的解剖定位。CT血管造影可显示肺动脉、肺静脉、主动脉等血管病变的解剖形态。气管支气管CT仿真内镜可观察气道腔内病变的形态。

(七)低剂量CT

低剂量CT(low-dose CT,LDCT)是在CT扫描时通过适当降低电压与电流、增加螺距、减少扫描次数及结合相关后处理技术等,使得在保证图像质量能满足诊断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由于胸部具有良好的天然对比,因此胸部是低剂量扫描应用的最佳部位。目前胸部低剂量CT主要用于肺癌的筛查。

医学影像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2-3 CT容积再现技术

三、MRI检查

呼吸系统的MRI检查一般采用自旋回波(SE)序列和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对于肺门及纵隔病变往往需加用梯度回波序列以区分血管和病变。为减少呼吸运动的假影,胸部MRI检查应当使用呼吸门控或屏气扫描。增强扫描常用于血管病变和胸部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第三章 循环系统

医学影像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学习目标

掌握  心脏正常影像学表现,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房间隔缺损、心包炎和心包积液、胸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

熟悉  肺源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法洛四联症、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像学表现。

了解  各种影像检查技术在循环系统应用的适应证及优缺点。

心血管影像学检查已进入多种成像技术联合应用的时代,即同时或连续应用多种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不同影像技术的联合应用可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好地显示心脏和血管疾病的状态,明确解剖关系,了解异常改变及心脏功能学的变化。

第一节 检查技术

一、X线检查

按照检查方法的不同,可将循环系统X线检查分为普通X线检查和心血管造影。

(一)普通X线检查

包括胸部X线透视和X线摄影,因X线摄影检查具有时间短,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小,图像空间分辨力高,有利于前后对比等优点,已作为常规检查方法。摄影位置常为胸部正位(后前位)及左侧位片。

1.胸部正位片

一般取立位在平静吸气下屏气投照为宜,婴幼儿及不能配合的患者可以采取仰卧位投照。心脏X线摄影通常取站立后前位,即正位,为减小放大率所致的失真,要求X线管距离影像数字板2m,所以X线心脏摄影又称远达摄影。

2.胸部左侧位片

通常采用左侧贴片的侧位胸片,摄影距离与正位片相同。

(二)心导管检查及心血管造影

1.心导管检查

是指经皮穿刺股静脉(颈静脉)或股动脉,在X线透视引导下将导管送至大血管及各心腔,测量压力和取血标本测定血氧变化,用于检测心血管血流动力学状况的方法,是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基本技术之一,主要分为右心导管和左心导管检查。

2.心血管造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