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生基层实践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全科医生基层实践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杜雪平,席彪等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2-01
书籍编号:30512576
ISBN:978711725316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767267
版次:2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职业技术
版权信息
书名:全科医生基层实践
作者:杜雪平 席彪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117253161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出版说明
为了落实习近平主席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按照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培养全科医生的指示,以及国务院《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国办发〔2015〕14号)中加强全科医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制度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及2017年7月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中关于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精神,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教司的领导和支持下,人民卫生出版社在“卫生部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规划教材”(2012年出版)和“卫生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2013年出版)两套教材的基础上组织修订出版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科医生培训‘十三五’规划教材”第2版。
该套教材共10本,由国内全科领域一线专家编写而成,在编写过程中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注重教材编写的“三基”“五性”“三特定”原则;注重整套教材的整体优化与互补。本套教材采用纸数一体的融合教材编写模式,在传统纸质版教材的基础上配数字化内容,以一书一码的形式展现,包括PPT、习题、微课、视频、图片等。
本套教材的培养目标是为基层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良好专业素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能独立开展工作,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协调性、连续性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合格全科医生,本套教材可供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农村订单定向培养等各类全科医生培训使用。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科医生培训“十三五”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
顾 问 曾益新
主任委员 梁万年 祝墡珠 杜雪平
副主任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晓松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海潮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施 榕 上海中医药大学
贾建国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郭爱民 首都医科大学
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晓燕 中国社区卫生协会
于德华 同济大学医学院
万学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王永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王家骥 广州医科大学
王 爽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王 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方力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卢祖洵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冯 玫 山西大医院
毕晓明 哈尔滨医科大学
任菁菁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刘殿武 河北医科大学
江孙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杜兆辉 上海市浦东新区上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杜 娟 首都医科大学
李士雪 山东大学
李双庆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李宁秀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李俊伟 浙江中医药大学
迟春花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张 勘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陈冬冬 上海市社区卫生协会
陈鸿雁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赵光斌 四川省人民医院
赵 红 北京协和医学院
胡传来 安徽医科大学
王挹青 厦门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郭 媛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席 彪 河北医科大学
董卫国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谢苗荣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路孝琴 首都医科大学
季国忠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科医生培训“十三五”规划教材教材目录
第1版序
全科医生是一类重要的复合型医学人才,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目前,我国合格的全科医生尚十分匮乏,远远不能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迫切需求。为加快培养全科医生,2011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着眼长远,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5+3”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为做好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卫生部组织制定了培训大纲,在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组织协调下,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有关专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针对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的特点,通过顶层设计,组织编写了与规范化培训大纲相配套的“卫生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提供教材支撑。
目前,经过全国相关专家的共同努力,《全科医学》《全科医生临床实践》《全科医生基层实践》《全科医生科研方法》《全科医生临床操作技能训练》和《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师资培训手册》共6种教材即将出版。该套教材紧紧围绕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的特点与要求,面向基层,面向教学与实践;强调“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特别是社区实践的重要性,科学整合并有机衔接理论培训与临床实践,注重临床思维、临床路径和案例实践的训练;文字简明,深入浅出,一目了然。其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可读性强,符合当前规范化培训实际,有利于立体教学,我十分支持这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希望该套教材能够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大力培养合格全科医生发挥应有的作用,并在使用中不断完善。
陈 竺
2013年2月
序一
全科医学引入我国已经有30多年了,经过各方努力,已经初步形成了全科医学教育和服务体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达到3.5人以上,在我国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全科医生与城乡居民基本建立比较稳定的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出:通过基层在岗医师转岗培训、全科医生定向培养、提升基层在岗医师学历层次等方式,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逐步向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过渡。加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建设和管理,规范培养内容和方法,提高全科医生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发挥全科医生的居民健康“守门人”作用。
为了培养和发展全科医生队伍,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的领导下,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全科领域一线专家,在“卫生部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规划教材”和“卫生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第1版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根据全科领域学科的发展情况进行修订出版第2版,共10种。期望能够满足当前全科医生多种方式培养的需求,这是值得称赞的举措。
医疗卫生是关乎民生的头等大事,而人才队伍建设又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其中尤以大力培养我国欠缺的全科医学专业人才为当务之急。全科医生只有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具备足够的沟通协调能力,才能担当起家庭签约服务团队的带头人,为社区、为居民提供更为优质、更为广泛的医疗保健服务,真正落实“预防为主”的理念,实现对居民全生命周期的照护。希望本套教材能够助力我国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曾益新
2017年7月
序二
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确定了我国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即“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同时提出“树立‘大健康’理念,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推动卫生工作‘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基层全科医生作为全民健康的“守门人”,在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和全球疾病模式转变,专科化的医疗卫生服务已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1960年以来全科医学在欧美蓬勃发展,已成为综合性最强的医学学科。全科医生作为全科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医疗卫生服务,这种服务优质高效、方便可及,是理想的基层初级保健方式。
我国于1988年引进全科医学,现已形成独立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层医疗卫生发展工作,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先后出台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医改办发〔2016〕1号)等重要文件,对发挥全科医生在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守门人”作用提供了制度保障。
为加快全科医生培养,推进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专家再次出版了“全科医生培训规划教材”。本书作为此套教材的重要部分,注重全科医生的理论培训和社区实践相结合,对基层常见病处理、基层急危重症管理、疾病预防保健、慢性病管理和重点人群保健等内容进行了深入阐述;注重全科思维的培养和临床实践的训练,力求“宜教宜学、科学严谨”,对指导全科医生掌握基层医疗服务技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本书可作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在职转岗培训和在校全科医生的基础教材,也可作为基层医生从事全科医疗服务的参考书籍。
我相信,本书的出版将为提高我国全科医疗水平和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发挥积极作用。
梁万年
主编简介
杜雪平
教授、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全科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成员、中华全科医师杂志副主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担任北京市第十一次、十二次党代会代表,获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度笹川卫生奖、2015年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国务院授予)、2009年中国医师奖获得者。近五年主持世界卫生组织、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等课题4项,发表第一和责任作者论文50余篇。担任国家卫生计生委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教材《全科医生基层实践》、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教材《全科医生基层实践》、社区护理培训教材《实用社区护理》及《全科医学科诊疗常规》书籍的主编,并承担国家卫生计生委《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全科医学基层服务临床技能规范》的主编工作。目前指导全科博士研究生2名,在读;指导硕士研究生35名,已毕业19名。
席 彪
河北省新型智库健康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河北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全科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分会委员,教育部全国卫生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医学考试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全科医学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从事教学工作30多年。主要研究领域:全科医学、医学教育、卫生事业管理。发表学术论文131篇,出版学术著作、国家教材65本,著有《全科医疗团队培训》《医生职业修炼》等专著。长期研究基层卫生服务和卫生人力资源开发,完成多项国家有关部门科研课题。
副主编简介
陈冬冬
全科主任医师、上海市社区卫生协会任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第一、第二届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交流协会全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生教育培训专家组成员、上海医学会全科专委会的第一和第二届委员兼秘书、第三届委员,上海市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百名优青人才培养计划专家组成员。在全科临床和社区卫生管理岗位上工作40余年,先后以第一完成人和第二获完成人获得上海市医学科技奖等奖、上海市级徐汇区光启医学奖。发表论文20余篇。曾经在社区卫生管理岗位上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上市群众满意的好院长称号。
李宁秀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副主任,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华预防医学社会医学分会常委、四川省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从事教学工作35年,作为负责人主持科研课题2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10多项,科研获得省科技进步奖3项。作为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文章100多篇,主编/副主编/参编教材20多本。
丁 静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任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全科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常委、总干事,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生教育培训专家委员会副总干事,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专科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等。从事教学工作至今10余年,曾参与多项国家级、省市级社区卫生服务相关课题的科研研究工作。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和工作先进个人。系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社区“215”学科骨干。目前培养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6名,毕业2名。
前言
2011年7月1日《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中指出: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指导意见》特别强调规范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将全科医生培养逐渐规范为“5+3”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加强全科医生培养,通过签约服务鼓励和引导居民在医联体内到基层首诊,培养更多的能在基层担当首诊任务的全科医生。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需要在全科培养基地中学习和实践,因此需要编写全科医生基层实践的教材。
《全科医生基层实践》教材由此应运而生。它是一本立足于基层全科医生,注重基层医疗实践理论与技能,突出全科医生基层诊疗能力及基层公共卫生实践能力,让全科医生看得懂、学得透、用得上的基层实用培训教材。本书的编委队伍有承担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师资,也有来自基层的全科医生,中国的全科医生已经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中发挥着中坚作用。本书所涉及的案例主要是基层医疗卫生实践工作的总结,学习起来让人回味无穷。
在此诚挚感谢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和人民卫生出版社再版《全科医生基层实践》,又起用了一批基层的全科医生作为编委,同时也感谢《全科医生基层实践》编写组全体成员。我身边的全科医生们在我统稿审议的过程中,也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由于我们的学识和经验有限,难免存在不足,望使用本书的全科医生提出宝贵意见。
我们广大的全科医生是医疗卫生队伍的生力军,肩负着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任。要努力提升我们的基层服务能力,最主要的是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一定要让常见的健康问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得以解决;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并充分享受公共卫生服务,有明显的获得感,以求达到基层首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合理就医秩序。
全科医学事业是朝阳事业,是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事业。让我们共同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为祖国全科医学事业的发展而扎根基层。
杜雪平
2017年6月1日
第一章 全科医生基层诊疗
第一节 概述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提高健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工业化城市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改变也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转诊,患者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等一体化服务。特别是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需要更多的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因此,提示全科医生在基层的诊疗服务是非常重要的。
一、全科医生基层诊疗特点
在基层接诊不仅是全科医生为就诊患者提供诊断治疗的过程,也是全科医生与患者之间情感交流和传递的过程,及引导患者下沉基层就诊的关键环节。全科医生诊疗特点概括如下:
1.强烈的人文情感
全科医生应具有对人类和社会生活的热爱,具有服务于人群并与人相互交往、理解的愿望。对就诊者和居民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全方位、无条件、不求回报地为居民服务是做好基层接诊工作的基本前提。
2.娴熟的全科专业技能
全科医生应具有把服务对象作为整体的人,而不是某一脏器疾患的就诊者的观念,既善于处理常见病,又能对慢性病患者、高危人群、健康人群提供持续性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保健,对急危重症患者准确快速地转诊上级综合医院,在基层诊疗物理诊断是基础。
3.出色的团队合作能力
全科医生在基层是全科团队的核心,要充分发挥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生、社区工作者等团队成员在健康档案的建立、健康教育、慢性病随访中的作用。对急危重症患者要适时转诊,联合专科医师团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整合团队工作实力是保证基层工作,尤其是基本医疗卫生质量的重要环节。
4.全科临床思维
全科医生在基层诊疗还要考虑基层诊疗的特点,就是要应用全科医生临床思维方式在诊疗中兼顾就诊者的社会环境、心理状况、家庭因素等社会关系构成,提供全人照顾服务。
5.整体性、协调性、连续性、预防性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全科医生不仅以整体观看待就诊者,还是包含专科医生在内的全科团队服务的协调者。其连续性服务不会因某一疾病的治疗结束而终止,而是接诊中全生命周期维护的个体化健康指导贯穿预防为主理念。
6.扎根基层服务的能力
为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全科医生要具备在基层持续工作的能力。既要有科学的、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又要有自我发展和持久发展在基层的能力。运用全科医学临床思维、循证医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提高。
7.家医签约服务的能力
做一个好的签约家庭医生,要有较强的全科医学思维基础及对基层全科诊疗工作的热爱,把基层全科工作作为事业为之努力,也就是为中国的健康事业扎根基层。
二、全科医生的临床思维方式
随着人类疾病谱和医学模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已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就要求所有医生的临床思维方式要作出相应的转变,尤其是全科医生,自然应该关注患者或居民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各个层面的健康问题。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改变了人们思考健康问题的方法,这种模式认为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三者共同制约着人的健康和疾病。不仅要关注人的生物性,同时还要重视影响健康的心理因素和人的社会性,充分认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对健康的综合作用。随着这种新的医学模式的诞生,健康的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即“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疾病和缺陷,还要有完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力”。全科医学很好地体现了这种医学模式。
全科医学不是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简单组合,也不是临床医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等学科知识的应用拼凑,面对的问题不是临床医学中各个专科问题的相加,也不是各种疾病的集合,需要解决的不单纯是疾病的问题,还应该包括人的疾病之外的健康问题。因此,贯穿全科医学的基层诊疗观始终是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整体医学观和系统思维观,弥补了生物医学的不足,取得明显效果。
全科医生以人为中心的照顾模式,要求在照顾患者中体现综合性、系统性思维和强烈的人文关怀。全科医生首先应该通过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改善患者就医和遵医嘱行为,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综合性、整体性、协调性、连续性、预防性的全面服务。
全科医生思维方式与照顾模式需要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反复学习和演练才能把握、应用。
三、全科医生基层诊疗案例
全科医生在基层诊疗接触的大多是常见病,下面通过居民就诊过程阐述全科医生基层诊疗的特点。
【案例分析】
高某,女,59岁,5年前第一次到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要求全科医生按照三级医院的处方开药。
问题1:全科医生的工作就是“看病照方开药”吗?
很多患者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目的就是取药,那么全科医生的工作就是开药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全科医生如果只是开药或仅仅建立健康档案、简单的健康教育等,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全科医生。从患者走进全科诊室,诊疗服务过程就应该开始了。
全科医生应该如何在诊疗中体现全科临床思维呢?不同的全科医生有不同的方法,针对不同人群也有不同的措施。高某第一次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处方的药物名称全科医生了解到高某是一位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患者,但她本人并不知道在三级医院就诊和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有什么区别。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全科医生良好的沟通技能、精湛的全科医疗技能,“推销”自己,让患者感受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慢性病与三级医院诊疗的不同,全科医疗服务和专科医疗的不同。
“从您的处方看您以前患过高血压、糖尿病还有脑梗死?”
“是的,好多年了,你给我开药就行了,问那么多干什么!”
“论年龄我得称您一声阿姨,就称您为高阿姨吧。高阿姨,别着急,您先坐会儿,既然来了,待会儿我还给您量个血压。”
“不用,我家有血压表。”
“那您近期测量了吗?”
“没有。”
“呦,血压表‘病’了?还是‘睡着了’?您这高血压是怎么发现的?”
几句似与邻居大妈闲聊家常的语言,一下子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与高某的交流中了解到,患者1981年妊娠时发现血压高,最高达160/90mmHg,由于无症状而未就医;有时头晕测量血压大多数在150/90mmHg左右,1989年其爱人因意外去世后,血压明显升高,最高曾达200/110mmHg,仍未规律服药、监测血压。2003年单位体检发现血糖增高,在某三级医院多次检查空腹血糖7~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12mmol/L,确诊为2型糖尿病,但一直未服药。2006年1月,因“头晕、视物模糊”住院,确诊为“左侧中脑梗死”,住院治疗恢复较好,除略有言语不利外,未遗留明显后遗症,出院后规律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日1次,每次1片,硝苯地平控释片每日1次,每次1片,贝那普利片每日1次,每次1片,血压控制在150/90mmHg左右,规律服用阿卡波糖片每日3次,每次1片,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6.8%~7.3%。
通过全科医生的询问,还了解到高阿姨的生活方式:她平时很少运动,朋友少,基本不参加同学或单位同事的聚会;1989年其爱人因意外去世后,情绪一直处于低落状态,她又是所在单位的负责人,工作繁忙,独自照顾孩子,更无暇顾及自身健康;即使单位有定期体检,也没有医生长期关注她的血压、血糖等健康方面的问题,更没有关注她的心理问题和工作、家庭带来的社会生活双重压力,最终导致出现脑梗死。她不久前已经办理了退休手续,工资待遇与退休前没有太大差别;孩子已成年,有比较稳定的工作;家庭其他成员和同事都比较关心她的健康。脑梗死出院后她也比较关心自己的健康问题,买了血压计,有时测量血压,同时按照出院时的药物治疗方案坚持服药,但因一人生活,饮食不规律,每日餐数不定,每餐量也不定;出院后每月到三级医院门诊复查,同时挂3个科的号,但排队时间长看病时间短,未能充分与医生沟通,虽然患高血压、糖尿病多年,但有关防治知识了解甚少。
随着对病情深入了解,言语交流的增多,高某对这位全科医生产生了好感,说话不再那么尖刻了。
“我能为您做体检吗?”“可以啊。”高某非常配合地解开了衣扣。客观检查情况如下:
血压150/90mmHg;言语欠流利,伸舌无偏斜;颈动脉听诊未闻血管杂音,双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率84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不肿;生理反射对称存在,未引出病理反射。双侧足部皮温及足背动脉搏动未见异常。
“您慢点下床,我给您开药。”
此时,高某主动将近期在三级医院检查报告单递给全科医生,辅助检查结果:空腹血糖7.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2mmol/L,HbA1c 7.3%;甘油三酯(TG)1.73mmol/L(参考值0.45~1.71mmol/L)、总胆固醇(TC)8.16mmol/L(参考值3.37~6.4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5.06mmol/L(参考值1.81~3.35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0.98mmol/L(参考值1.03~1.55mmol/L);肝功能、肾功能未见异常;尿微量白蛋白阴性;心电图、腹部B超未见异常。
全科医生在基层诊疗过程中,首先应与患者在情感上有交流与传递,几句闲聊家常的语言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还要有娴熟的全科问诊技能,才能充分了解病史,掌握患者及家庭社会信息。因此,全科医生除了“看病照方开药”还要从心理、社会因素全面了解就诊者。
问题2:全科医生在接诊中怎样进行医学评价?
高某1981年出现妊娠高血压,此后血压一直没有恢复到正常,未规律服药,如果有医生提醒她定期测血压,必要时开始药物治疗,相关并发症就可能不发生、少发生、晚发生。其原因是生物医学模式关注的是本专业的问题、只负责就诊这一时段的问题,而很少注意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