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成人教育 > 病理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病理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病理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病理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阮永华,赵卫星等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1-01

书籍编号:30512582

ISBN:978711727005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714911

版次:4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成人教育

全书内容:

病理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纸质版编者名单

数字负责人 阮永华 赵卫星

编   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秀梅 / 内蒙古医科大学

邝晓聪 / 广西医科大学

刘鲁英 / 滨州医学院

江 瑛 / 首都医科大学

阮永华 / 昆明医科大学

苏 蔚 / 新乡医学院

李夏青 / 山西医科大学

杨金霞 /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张 玲 / 沈阳医学院

张 煦 / 兰州大学

张 磊 / 哈尔滨医科大学

张宏颖 / 大连医科大学

周铁军 / 西南医科大学

庞丽娟 /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

赵卫星 / 新乡医学院

赵成海 / 中国医科大学

姚小红 / 陆军军医大学

唐 群 / 湖南中医药大学

桑 慧 / 泰山医学院

谢 兰 / 清华大学

编 写 秘 书 杨志鸿 / 昆明医科大学

数 字 秘 书 杨志鸿 / 昆明医科大学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第四轮修订说明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机遇。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健康中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贯彻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推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探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材建设新模式,经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人民卫生出版社共同决定,于2017年3月正式启动本套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第四轮修订工作,确定修订原则和要求。

为了深入解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精神,创新教学课程、教材编写方法,并贯彻教育部印发《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文件,经评审委员会讨论决定,将“成人学历教育”的名称更替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并且就相关联盟的更新和定位、多渠道教学模式、融合教材的具体制作和实施等重要问题进行探讨并达成共识。

本次修订和编写的特点如下:

1.坚持国家级规划教材顶层设计、全程规划、全程质控和“三基、五性、三特定”的编写原则。

2.教材体现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坚持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非零起点性、学历需求性、职业需求性、模式多样性的特点,教材的编写贴近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实际,适应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社会需要,满足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岗位胜任力需求,达到了教师好教、学生好学、实践好用的“三好”教材目标。

3.本轮教材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内容上增加案例及解析,突出临床思维及技能的培养。形式上采用纸数一体的融合编写模式,在传统纸质版教材的基础上配数字化内容,以一书一码的形式展现,包括PPT、同步练习、图片等。

4.整体优化。注意不同教材内容的联系与衔接,避免遗漏、矛盾和不必要的重复。

本次修订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教材25种,于2018年出版。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第四轮教材目录

病理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注:1.*为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专科起点升本科共用教材

2.本套书部分配有在线课程,激活教材增值服务,通过内附的人卫慕课平台课程链接或二维码免费观看学习

3.《医学伦理学》本轮未修订

第四届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名单

顾  问 郝 阳 秦怀金 闻德亮

主任委员 赵 杰 胡 炜

副主任委员(按姓⽒笔画排序)

龙大宏 史文海 刘文艳 刘金国 刘振华 杨 晋

佟 赤 余小惠 张雨生 段东印 黄建强

委    员(按姓⽒笔画排序)

王昆华 王爱敏 叶 政 田晓峰 刘 理 刘成玉

江 华 李 刚 李 期 李小寒 杨立勇 杨立群

杨克虎 肖 荣 肖纯凌 沈翠珍 张志远 张美芬

张彩虹 陈亚龙 金昌洙 郑翠红 郝春艳 姜志胜

贺 静 夏立平 夏会林 顾 平 钱士匀 倪少凯

高 东 陶仪声 曹德英 崔香淑 蒋振喜 韩 琳

焦东平 曾庆生 虞建荣 管茶香 漆洪波 翟晓梅

潘庆忠 魏敏杰

秘 书 长  苏 红 左 巍

秘  书 穆建萍 刘冰冰

前 言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病理学》第4版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由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有影响力的病理学专家潜心编写而成。本教材紧扣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培养目标,遵循高等学历教育教学规律,针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非零起点性、学历需求性、职业要求性和模式多样性的特点编写。教材编写的原则是“内容适用、特色突出,着眼教学,不断优化”,编写中坚持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三特定(特定的对象、特定的要求、特定的限制)的原则要求,同时强调内容要安排合理,深浅适宜,适应高等学历教育教学的需求,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贴近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的知识水平,力求论述严谨,语言流畅,层次分明,图文并茂。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规律,进而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科学,其中病理(解剖)学主要从形态学变化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病理生理学主要从功能代谢变化的角度分析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病理学在整个医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本教材共27章,病理学部分占2/3,病理生理学部分占1/3,病理学总论4章,各论8章,病理生理学15章。主要突出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适当增加某些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注意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特别是两门课程的融合,减少不必要的重复。

本次修订保留了第3版教材编写中每章必备的“学习目标”“学习小结”及“复习参考题”,根据各章内容特点选择性加入“问题与思考”“理论与实践”“相关链接”及“案例”,在继承第3版教材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本次编写的第4版教材主要进行了以下6方面修订:①以纸质教材为载体,通过“一书一码”的方式,将传统纸媒内容与数字内容有机融合,读者通过扫描教材每章的二维码,获取与教材配套的教学PPT及同步练习,对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检测学习效果;②突出基础知识、新知识、实用性知识的有效组合,对内容适当增减;③注重三结合:结合新进展、结合临床及结合职称考试,明确要点,突出重点,讲清难点;④PPT中大量彩色图片弥补纸质教材中大体图片黑白印刷的缺憾,增加了少量免疫组化及荧光原位杂交照片;⑤图表及模式图解力求有原创性,且简洁、总结性强、易于领会,比较特点、寻找规律、引出结论;⑥编写注重条目化,避免大段内容的叙述,层次分明,易学好用。

本教材21位编者来自19所医学院校,除有多年的病理学教学经验外,对当今国内、外医学教育动态及改革趋势也有深入的了解,他们都身兼教学、科研和临床诊断等各项工作,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地完成了编写工作,同时,参编院校给予了大力支持,保证了教材按计划圆满完成,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由于我们的学术水平和编写能力有限,难免有纰缪之处,恳请使用本教材的老师、同学和读者不吝赐教,提出宝贵意见,以利于本书日臻完善。

阮永华


2018年9月

绪  论

病理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学习目标

掌握 病理学的概念和内容。

熟悉 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和研究方法;病理学的观察方法。

了解 病理学的发展。

病理学(pathology)是医学学科中最重要的主干学科之一,其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etiology,病因学)、在病因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pathogenesis,发病学),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发生的细胞与组织的形态学变化(pathological change,病理变化)、由于这些变化引起的临床表现以及转归和结局(clinical pathological correlation,临床病理联系)等,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及发生发展规律,为掌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同时,诊断病理学是重要的临床学科,做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和鉴别诊断,直接为临床防治疾病服务。

一、病理学的内容

全国高等学校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专科)病理学内容包括病理解剖学(anatomicopathology)和病理生理学(physiopathology)两部分。病理解剖学部分,侧重从形态结构变化阐明疾病的本质;病理生理学部分,侧重从代谢和功能变化阐明疾病的本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及代谢的变化相互影响,紧密联系。本书共27章和2个附录。病理解剖学部分共12章。其中1~4章为总论,主要阐述不同疾病的共同病变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包括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和肿瘤。5~12章为各论,以各系统疾病为序,阐述各个疾病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转归及临床病理联系,分别讨论具体疾病的特点。病理学总论与各论之间、病理学总论与各论的各章节之间、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之间、各种病理学现象与临床病理联系之间、局部静态变化与整体动态疾病之间,虽然教学内容和实习角度可各有侧重,但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同学们学习时应相互参照,不可割裂或偏废。病理生理学部分共15章。其中,第13章为疾病概论,主要论述疾病的病因、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以及疾病的转归等。14~23章阐述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即存在于各种不同疾病中的共同的、规律性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包括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水肿、酸碱平衡紊乱、发热、缺氧、应激、细胞凋亡与疾病、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缺血再灌注损伤;24~27章论述重要系统器官功能障碍的一般规律,即重点讨论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的发生机制和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附录一讲述临床诊断病理学基础。附录二介绍人体正常器官的重量及大小。通过学习和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将为临床医学的学习和临床实践奠定必备的基础。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一)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病理学是医学学科和医疗实践的主干课程和重要内容。病理学的学习,需要应用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功能、代谢等各种知识,综合分析,融会贯通,才能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病理学以生物学、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等为基础,同时,病理学也是医学院校课程中第一门讲授疾病的学科,它又为药理学、寄生虫学等其他基础医学学科,以及临床诊断学、医学影像学、外科学、内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精神病学与神经病学等临床医学学科提供不可或缺的背景知识。因此,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间相互连接的桥梁,可以汇集和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学科的知识内涵,深化培养医学生综合、科学、全面地认识疾病及其特征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病理学(诊断)在医学诊断中具有权威性

病理学还是一门具有极强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的学科。一方面,实验环节教学,如病理实习课和临床病理讨论等,在病理学教学占据了相当的时数;另一方面,病理学知识和病理学诊断是临床诊治疾病的根本依据。例如有关损伤、修复、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和肿瘤等基本病理现象,是临床上许多症状、体征和综合征产生的基础和原因,不了解这些知识,就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疾病诊治的脉络。又如内窥镜、影像学、功能学和生化学检查,虽然在发现和诊断疾病中起到重要作用,但病理组织学和细胞学诊断,仍是许多疾病特别是肿瘤的最后确诊手段。正因为如此,临床疑难病例、医院医疗纠纷和某些司法裁定等,都离不开病理学诊断这个权威依据。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三类:人体病理学研究方法、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临床实验与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人体病理学研究方法

以病人或从病人体内得到的细胞、组织、器官等为对象的研究方法,称为人体病理学研究方法。人体病理学研究方法不仅是医学生学习病理学知识的最重要方法,而且是临床对疾病进行病理学诊断的最常用方法。

1.尸体解剖(autopsy)

简称尸检,即在具有合法性或医学需要的前提下,对死亡者的遗体进行病理剖验。尸检的作用主要有:①查明病因和病变,确定死因,分析各种病变的主次和相互关系,协助临床总结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经验教训;②发现和确定某些传染病、地方病、流行病和新疾病病种;③积累各种疾病的病理资料,用于医疗、教学和科研之用,或为医疗事故鉴定收集证据;④有助于推进器官组织移植手术的开展。

2.活体组织检查(biopsy)

简称活检,即采用局部手术切除、内窥镜钳取、细针穿刺、搔刮等方法,取得患者活体病变组织,在显微镜下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活检的目的在于:①取得新鲜标本,在活体情况下对患者疾病性质作出诊断,并提示病情的分期和分级状况;②活体组织快速冷冻切片法,可对手术中的患者做出即时诊断,协助术中选择术式和范围;③多次定期活检,可随诊观察病情演变,判断治疗效果;④新鲜活体组织检查还有利于对病变部位蛋白质、酶、糖、核酸等物质的构成和功能进行实时测定。活检是外科病理学(又称诊断病理学)最基本的检查方法。

3.细胞学检查(cytology)

又称脱落细胞学,是指采集病变处脱落细胞或用细针吸取细胞,涂片染色后进行诊断。优点是方法简单、病人痛苦小,可重复,适合大样本人群普查。缺点是没有组织结构,细胞分散且常有变性,可能会出现假阴性的结果,有时需要活检进一步证实。

国外把autopsy、biopsy和cytology喻为病理科室和病理医生的“ABC”。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

以疾病的动物模型或在体外培养的细胞、组织或器官为对象的研究方法,称为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主要用于验证和补充人体病理学研究方法的不足。

1.动物实验

包括急性和慢性动物实验。主要目的是:①复制人类疾病模型,通过复制过程和人为干预,研究疾病病因、发病和转归的规律,建立疾病现象的动物模型;②利用动物自发性疾病,人为控制某些条件,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验治疗结果进行观察;③进行一些不宜在人体上进行的研究,如致癌、致畸和毒物致病等。但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机械地套用于人体,必须比较分析整合后,才能作为人体疾病研究的补充。

2.细胞、组织和器官培养

将细胞、组织或器官在适宜条件下进行体外培养,可研究不同病因作用下病变发生发展的过程。其优点是周期短、条件单一、干预因素易于控制;缺点是离开了复杂的体内整体环境,其结果必然与体内疾病过程有别。如可利用体外培养的人体和动物的正常细胞系或肿瘤细胞系,观察病毒感染或其他致癌因素作用下,细胞如何发生恶性转化,发生了哪些分子生物学改变,以及有无可能利用抗癌药物、免疫因子、射线等抑制或逆转其转化过程等。

(三)临床实验与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采用个体或群体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患者作周密细致的临床病理过程的观察和实验性疗效的随诊,可探索疾病动态发展的趋势,分析判断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器官水平以及个体水平、群体水平等不同层面所获得疾病资料间的相互关系,为人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综合性信息。

第一章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病理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学习目标

掌握 适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和损伤的基本概念、病理变化及类型;细胞水变性、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病理性钙化和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的基本概念、类型、病理变化;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基本概念、形态特点及功能。

熟悉 可逆性损伤、不可逆性损伤的病因及分类。

了解 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和过程;创伤愈合的过程;骨折愈合的过程。

正常的细胞和组织、器官能对不断变化的体内外环境做出及时的反应,表现为代谢、功能和结构的适应性调整,以适应环境的改变,抵御刺激因子的损害。这种适应性反应不仅能保证细胞和组织的正常功能,且能维护细胞、器官乃至整个机体的生存。当细胞和组织不能耐受有害因子的刺激,可引起细胞、组织的损伤。轻度的细胞损伤是可逆的,当刺激因子消除后,受损伤的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仍可恢复正常。严重损伤是不可逆的,最终引起细胞死亡。一种具体的刺激引起细胞发生适应性反应还是可逆性损伤或不可逆性损伤,不仅由刺激的性质和强度决定,还与细胞的易感性、分化、血供、营养及以往的状态有关。

第一节 细胞、组织的适应性反应

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发生了改变,或在轻微的损伤因素持久作用下,可通过细胞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改变加以调节,这个过程称适应(adaptation)。在适应性反应过程中,形态结构可以出现多种改变,如细胞的体积增大或变小、细胞的数目增多或减少、细胞和组织类型发生转变等。但适应能力是有限度的,当损伤因素超过了一定的强度和时间,细胞和组织将受到损伤甚至死亡。适应实质上是细胞生长和分化受到调整的结果,可以认为它们是介于正常与损伤之间的一种状态(图1-1)。

病理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1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模式图

一、肥大

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肥大(hypertrophy)。细胞肥大的基础是细胞器增多,因而使蛋白质合成增加和功能加强,以适应改变了的内外环境需要。肥大的常见类型有:

(一)生理性肥大

1.代偿性肥大

如生理状态下,举重运动员上肢骨骼肌的增粗肥大。

2.内分泌性肥大

内分泌激素作用于效应器使之肥大,以适应功能的要求。如哺乳期的乳腺肥大。组织和器官肥大时常伴有细胞增生,如老年男性的前列腺肥大。

(二)病理性肥大

1.代偿性肥大

多是因器官和组织的工作负荷增加而引起,具有功能代偿作用。如高血压病人左心室心肌肥大;心瓣膜病患者由于瓣膜开闭失效,心肌工作负荷增加,也会引起心肌肥大。上述代偿作用适应了工作负荷的需要,暂时维持循环功能,但代偿性肥大是有限度的,当超过代偿限度时,终将发展为心功能不全,称失代偿。

2.内分泌性肥大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素分泌增多,引起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肥大;垂体嗜碱性细胞腺瘤促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多,导致肾上腺皮质细胞肥大。

二、增生

细胞有丝分裂活跃而导致组织、器官实质细胞数目增多的现象称为增生(hyperplasia)。细胞增生时也常伴有细胞肥大。增生的常见类型有:

(一)生理性增生

1.代偿性增生

如部分肝脏被切除后残存肝细胞的增生;高海拔地区空气氧含量低,机体骨髓红细胞前体细胞和外周红细胞代偿增多。

2.内分泌性增生

如正常女性青春期乳房小叶腺上皮以及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腺体的增生。

(二)病理性增生

1.代偿性增生

在组织损伤后的创伤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因受到损伤处增多的生长因子刺激而发生增生;慢性炎症刺激或长期暴露于理化因素,也常引起组织细胞特别是皮肤和某些脏器被覆细胞的增生。

2.内分泌性增生

如雌激素过多时的子宫内膜过度增生;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的甲状腺滤泡上皮增生。

3.再生性增生

见于肝细胞坏死后局部肝细胞增生;慢性溃疡周围上皮细胞的增生;皮肤手术创口处的肉芽组织和上皮增生,这种增生一般具有修复作用。此外,致炎因子和致病因子也可引起细胞增生,但不具有适应意义。

案例1-1

心肌细胞的代偿性肥大与失代偿

患者,男性,51岁,高血压病史12年,近段时间稍微活动即感到心慌、闷气。心电图示左室高电压。心脏彩超示左心室壁、室间隔肥厚,左心腔稍扩张。

思考:试用病理知识解释上述异常改变属于何种适应性反应?病变特点是什么?

三、萎缩

已发育正常的组织、器官,体积缩小称萎缩(atrophy),其根本除了自身实质细胞体积缩小外,常伴有实质细胞数量减少。组织器官的未发育或发育不全不属于萎缩范畴。萎缩细胞的细胞器减少,以降低细胞对氧和代谢物质的需求,适应降低了的血液供应、神经内分泌刺激和工作负荷。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发生萎缩的同时,常伴有间质的增生,有时使组织、器官的体积比正常还大,称为假性肥大。

(一)分类

萎缩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

生理性萎缩常与年龄有关,是生命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例如青春期胸腺开始萎缩,生殖系统中卵巢、子宫、睾丸在更年期后开始萎缩,老年人几乎所有器官都发生不同程度的萎缩。

病理性萎缩按病因可分为以下类型:

1.营养不良性萎缩

慢性结核、恶性肿瘤、消化道慢性梗阻、糖尿病等,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过度消耗或摄入不足而引起的全身性营养不良性萎缩,称为恶病质。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时,因慢性供血不足可导致脑萎缩及肾萎缩等。

2.失用性萎缩

因器官组织长期功能和代谢低下所致,如久病卧床,下肢肌肉因长期不活动,功能减退而造成萎缩。

3.去神经性萎缩

因运动神经元或轴突损害引起的效应器萎缩,如脊髓灰质炎患者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所支配的肢体肌肉发生麻痹,而后逐渐萎缩。

4.压迫性萎缩

器官组织长期受压可致萎缩。如尿路阻塞时尿液潴留,可引起肾盂积水压迫肾实质使之萎缩(图1-2),动脉瘤压迫脊椎引起脊椎萎缩,脑膜瘤引起局部颅骨的萎缩等。压迫性萎缩引起压迫的压力并不需要过大,关键在于持续的时间。

病理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2 肾压迫性萎缩

肾盂肾盏积水、扩张,肾皮质髓质受压萎缩,肾盏内可见结石

5.内分泌性萎缩

内分泌功能紊乱(主要为功能低下)可引起相应靶器官的萎缩。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时,皮肤、毛囊、皮脂腺等萎缩;垂体功能低下时,可使甲状腺、肾上腺和性腺等器官萎缩。

(二)病理变化

萎缩的器官体积变小,重量减轻,色泽变深。萎缩的细胞内,细胞器减少,自噬溶酶体增多,细胞内常可见许多未被彻底消化的富含磷脂的细胞器残留小体,即光镜下萎缩细胞胞质内的脂褐素颗粒,尤以心肌细胞和肝细胞内常见。当细胞内脂褐素颗粒明显增多时,整个器官因色泽变深呈棕褐色,称褐色萎缩(brown atrophy)。

萎缩是一种适应性反应,当损伤原因去除后,萎缩的细胞、组织仍可恢复正常。如病变持续发展,萎缩的细胞可消失。

四、化生

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或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metaplasia)。化生并不是由成熟的细胞直接转化,而是由具有分裂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幼稚未分化细胞或干细胞分化的结果,可能与干细胞调控分化的基因重新编程有关。化生只发生在同源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或间叶细胞之间,如呼吸道的柱状上皮细胞可转变成鳞状上皮细胞,而不能转变为结缔组织的细胞。常见的化生有:

1.上皮组织化生

①鳞状上皮化生:气管和支气管黏膜上皮因慢性刺激损害时(如慢性支气管炎,吸烟等),由鳞状上皮替代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即鳞状上皮化生。慢性宫颈炎时的宫颈黏膜上皮、慢性胆囊炎时的柱状上皮及肾盂结石时的尿路上皮等均可出现鳞状上皮化生(彩插图1-3);②柱状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时,部分胃黏膜上皮被肠型黏膜上皮所取代,即为肠上皮化生。严重而广泛的肠上皮化生可能是胃癌发生的基础。若胃窦,胃体部腺体由幽门腺所取代,则成为假幽门腺化生。慢性反流性食管炎时,食管下段鳞状上皮也可化生为胃型或肠型柱状上皮。慢性子宫颈炎时,宫颈鳞状上皮被子宫颈管黏膜柱状上皮取代,形成肉眼所见的宫颈糜烂。

病理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3 柱状上皮的鳞状上皮化生

2.间叶组织化生

间叶组织内存在未分化的间叶细胞,它能多向分化为骨、软骨、脂肪等组织。如结缔组织在持久的压力作用下形成透明软骨组织;横纹肌组织在某些因素影响下形成骨组织。纤维组织化生为软骨组织或骨组织,称为软骨或骨化生,如骨化性肌炎时骨组织的形成。

化生的生物学意义利害兼有,如呼吸道黏膜上皮鳞状化生后,虽对慢性刺激有了较强抵抗能力,但却减弱了黏膜的自净功能。当病因持续存在时化生的上皮可以恶变,如被覆腺上皮的黏膜可发生鳞状细胞癌,胃黏膜可发生肠型腺癌。

相关链接

上皮-间质转化是指上皮细胞通过特定程序转化为具有间质细胞表型的生物学过程,在胚胎发育、慢性炎症、组织重建、肿瘤生长转移和多种纤维化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上皮细胞转化为间质细胞的主要特征有上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减少,转录因子水平升高,细胞骨架中角蛋白转化为波形蛋白,上皮细胞极性与基底膜连接丧失等,体现出明显的迁移、抗凋亡和降解细胞外基质等间质细胞表型特征。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一、损伤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引起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很多,归纳如下:

1.缺氧

缺氧(hypoxia)是指细胞不能获得足够氧或是氧利用障碍,是引起细胞损伤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原因。缺氧大致有三方面的原因:①血管性疾病或血栓导致动脉供血和静脉引流障碍,使血供减少或丧失,如缺血;②心肺功能衰竭导致的氧合不足;③血液携氧的能力降低或丧失,如贫血、CO中毒。缺氧导致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受抑制,ATP合成减少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