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成人教育 >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组织学与胚胎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郝立宏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8-01

书籍编号:30512587

ISBN:978711726381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19815

版次:3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成人教育

全书内容: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编者

纸质版编者名单

数字负责人 郝立宏

编  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世鄂 / 福建医科大学  

龙双涟 / 南华大学  

任明姬 / 内蒙古医科大学  

陈荪红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郝立宏 / 大连医科大学  

宫晓洁 / 桂林医学院

宫琳琳 / 大连医科大学

莫中成 / 南华大学

贾书花 / 长治医学院

曹 博 / 哈尔滨医科大学

彭 挺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秘  书

宫琳琳 / 大连医科大学   

莫中成 / 南华大学

在线课程编者名单

在线课程负责人 郝立宏 龙双涟

编  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龙双涟 / 南华大学  

任明姬 / 内蒙古医科大学  

陈荪红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郝立宏 / 大连医科大学  

宫琳琳 / 大连医科大学

莫中成 / 南华大学

贾书花 / 长治医学院

曹 博 / 哈尔滨医科大学

彭 挺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第四轮修订说明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机遇。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健康中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推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探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材建设新模式,经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人民卫生出版社共同决定,于2017年3月正式启动本套教材临床医学专业第四轮修订工作,确定修订原则和要求。

为了深入解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精神,创新教学课程、教材编写方法,并贯彻教育部印发《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文件,经评审委员会讨论决定,将“成人学历教育”的名称更替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并且就相关联盟的更新和定位、多渠道教学模式、融合教材的具体制作和实施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达成共识。

本次修订和编写的特点如下:

1.坚持国家级规划教材顶层设计、全程规划、全程质控和“三基、五性、三特定”的编写原则。

2.教材体现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坚持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非零起点性、学历需求性、职业需求性、模式多样性的特点,教材的编写贴近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实际,适应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社会需要,满足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岗位胜任力需求,达到了教师好教、学生好学、实践好用的“三好”教材目标。

3.本轮教材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内容上增加案例及解析,突出临床思维及技能的培养。形式上采用纸数一体的融合编写模式,在传统纸质版教材的基础上配数字化内容,以一书一的形式展现,包括在线课程、PPT、同步练习、图片等。

4.整体优化。注意不同教材内容的联系与衔接,避免遗漏、矛盾和不必要的重复。

本次修订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教材29种,于2018年出版。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第四轮教材目录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注:1.*为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专科起点升本科共用教材

2.本套书部分配有在线课程,激活教材增值服务,通过内附的人卫慕课平台课程链接或二维码免费观看学习

3.《医学伦理学》本轮未修订

第四届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名单

顾  问 郝 阳 秦怀金 闻德亮

主任委员 赵 杰 胡 炜

副主任委员(按姓⽒笔画排序)

龙大宏 史文海 刘文艳 刘金国 刘振华 杨 晋

佟 赤 余小惠 张雨生 段东印 黄建强

委   员(按姓⽒笔画排序)

王昆华 王爱敏 叶 政 田晓峰 刘 理 刘成玉

江 华 李 刚 李 期 李小寒 杨立勇 杨立群

杨克虎 肖 荣 肖纯凌 沈翠珍 张志远 张美芬

张彩虹 陈亚龙 金昌洙 郑翠红 郝春艳 姜志胜

贺 静 夏立平 夏会林 顾 平 钱士匀 倪少凯

高 东 陶仪声 曹德英 崔香淑 蒋振喜 韩 琳

焦东平 曾庆生 虞建荣 管茶香 漆洪波 翟晓梅

潘庆忠 魏敏杰

秘 书 长  苏 红 左 巍

秘  书 穆建萍 刘冰冰

前 言

根据第四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临床医学专业教材修订要求,《组织学与胚胎学》(第3版)的修订紧扣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培养目标,体现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非零起点性、学历需求性、职业需求性、模式多样性的特点,以满足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实用型医疗卫生技术人才的需求。

本版教材是纸质教材和数字教材融合的立体化教材,继续秉承《组织学与胚胎学》(第2版)的编写原则:①突出实用性,淡化学科完整性。②侧重与功能相关的形态结构,淡化过于专业的形态学描述。③在突出本专业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以“理论与实践”介绍本学科与临床相关的知识,以“相关链接”介绍新的研究进展以及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实现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衔接。适应学科发展,本版教材在“理论与实践”和“相关链接”中更新了部分内容,由于数字教材的引用,扩充了相关知识,力求更多的与临床结合以及展现学科进展。④教材中的模式图、示意图和照片(电镜除外)全部为彩图,使形态学教材最具特色的图像得以充分展示。并在数字教材中增加了大量图片,突出形态学特点。教材中HE染色的切片图,均未标注染色方法;胚胎学内容的图片基本为模式图或示意图,也未加以标注。

在数字教材中,每章均有PPT供教师教学和学员自学参考,每章习题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供学员自测,丰富的富媒体资源中有知识链接和图片,扩充了教材内容。本教材的封底二维码为注册课程使用,扫描章二维码进入PPT和习题学习,教材内容中标注ER之处均有相应的二维码可以进入富媒体内容的学习。

本版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和各编委所在单位的大力支持。各编委在文字编写的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组织切片的实物照片,本人对全书的绝大部分模式图和示意图进行了重新制作,编写团队力求将精练的内容和最好的图片呈献给大家。对各位编委和学术秘书所付出的辛苦工作致以诚挚谢意!

尽管我们倾尽全力,但由于学识水平有限,书中疏忽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组织学和胚胎学界的同仁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预致谢意!

郝立宏


2018年6月

第一章 绪 论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学习目标

掌握  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定义,光镜HE染色,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目的。

熟悉  光镜的特殊染色方法,电镜染色的相关术语。

了解  组织化学、组织培养和激光共聚焦等技术。

一、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既相互关联又互相独立的两门科学。组织学(histology)研究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是解剖学的分支,又称显微解剖学(microanatomy)。胚胎学(embryology)研究个体发生、生长及其发育机制;人体胚胎学(human embryology)旨在阐明人体胚胎发育的形态、结构形成及变化特点或规律。

细胞(cell)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分化的形态基础。细胞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分布在细胞表面或细胞之间的大分子物质为细胞外基质。由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构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细胞群体,称组织(tissue),人体的基本组织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大基本组织有机结合形成器官(organ),若干结构相似、功能相近的器官则构成系统(system)。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只有深入了解人体的正常组织结构及胚胎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才能充分理解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和病理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阐明胚胎发生异常的机制。因此,掌握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是学好医学基础课程以及临床课程的前提。

二、组织学与胚胎学常用技术与方法

(一)光学显微镜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但将组织、器官制成切片,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仍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光学显微镜(light microscope)简称光镜,是古老而常用的观测工具(图1-1)。最好的光镜分辨率约0.2µm,放大倍数约为1500倍。借助光镜观察到的组织细胞结构,称光镜结构。除普通光学显微镜外,还有用于观察活细胞的相差显微镜,以及用于观察组织细胞内荧光物质或荧光标记物的荧光显微镜等。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1 普通光学显微镜

组织切片制作最常用的是石蜡切片法(paraffin sectioning),其基本程序为:①取材、固定:取动物或人体新鲜组织切成小块,用固定剂(常用甲醛)固定,使蛋白质等迅速凝固,防止细胞自溶和组织腐败,最大程度保存组织的生前结构;②脱水、包埋:用乙醇脱去组织块中的水分,再用能溶于石蜡的二甲苯置换出组织中的乙醇,然后将组织块置于融化的石蜡中包埋,冷却后便形成了具有一定硬度的蜡块;③切片、染色:将蜡块固定在切片机上,切成5~10µm的薄片,将组织切片贴于载玻片上,经二甲苯脱蜡后染色;④封片:用树胶密封,加盖玻片保存。

组织切片染色的目的是使组织内的不同结构呈现不同的颜色而便于观察。石蜡切片最常用的是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简称HE染色法。苏木精为碱性染料,可将细胞核中的染色质及细胞质中的核糖体染成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可将细胞质及细胞外基质染成粉红色。组织中凡与苏木精亲和力强而被染成紫蓝色的特性,称嗜碱性(basophilia);与伊红亲和力强而被染成粉红色的特性,称嗜酸性(acidophilia);对两种染料亲和力均不强的称中性(neutrophilia)(图1-2)。

组织的染色方法还有许多种,如用硝酸银处理组织或细胞后呈黑色,呈亲银性(argentaffin);若用硝酸银处理后,还需加还原剂才能显色,称嗜银性(argyrophilia);用碱性染料甲苯胺蓝将肥大细胞内的分泌颗粒染成紫红色,后者所呈现出的颜色与染料颜色不同的特性,称异染性(metachromasia);以及用醛复红将弹性纤维染成紫红色等,上述染色方法统称特殊染色(图 1-2)。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2 细胞和组织的光镜像(郝立宏图)

相关链接

如何显示肥大细胞 ER-1-1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ER-1-1 如何显示肥大细胞

除石蜡切片外,根据组织特性及应用目的不同,还有其他一些制片方法:①冰冻切片:将组织块置入液氮(−196℃)冷冻后直接切片,其程序简单,快速,常用于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和快速病理诊断;②涂片:将液态的组织标本(如血液和精液等)直接涂于载玻片上,以观察游离细胞的形态;③铺片:把柔软疏松的组织(如疏松结缔组织等)撕成薄膜铺在载玻片上,以观察其中纤维的完整形态;④磨片:把坚硬的组织(如骨和牙等)磨成薄片,以便于显微镜下观察(见图1-2)。

(四)组织培养技术

组织培养(tissue culture)是将离体细胞、组织或器官放置在模拟体内生理环境条件的培养液中,在无菌和适当温度(37℃)等条件下于体外培养,使之生存和生长的一种技术方法,用以研究组织细胞的代谢、增殖、分化、形态及功能变化,以及各种理化因素(如药物、毒物和射线等)对活细胞的影响(图1-6)。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6 体外培养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 cell)相差显微镜图

(桂林医学院 孙莉图)

(五)激光共聚焦技术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利用激光扫描束通过光栅针孔形成点光源,在荧光标记标本的焦平面上逐点扫描,对样品进行断层扫描和成像,并用计算机进行二维或三维的数字图像分析处理;还可进行活细胞的动态观察,并可对样品进行多重荧光标记的观察(图1-7)。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7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图像

三、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学习方法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重要的形态学课程,只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很好地掌握本门课程。建议在学习时注意以下方法:

1.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充分利用实验课,在光镜下仔细辨认各种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特点,从实际观察中验证理论知识,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注意平面与立体的关系

人体的结构是立体的,但组织学与胚胎学标本多为切片,在显微镜下所呈现的图像均为平面结构(ER-1-4),因此在学习中始终要将所观察到的二维图像与机体的立体三维结构相结合。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ER-1-4 平面与立体的关系

3.加强结构与功能的联系

人体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任何结构都有相应的功能;反之,任何功能都有其结构基础。学习中要以结构联系功能,以功能来联想结构,如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其胞质内一定含有大量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以吸收功能为主的肠上皮细胞有发达的微绒毛来增加表面积等。

4.注重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结构变化与时间的联系

胚胎在从一个细胞(受精卵)发育为(5~7)× 1012个细胞构成的足月胎儿的过程中,每一部分都在发生复杂的动态变化。学习时既要了解某一时期胚胎的立体形态(三维结构),也要知道在不同时期这些结构的来源与演变过程。

5.关注常见先天畸形的成因

机体各结构的形态发生和演变过程非常复杂,一旦受到内在或外来因素的干扰,即会引起先天畸形。对照正常发育去解析发育异常,有助于加深对临床常见畸形的理解。

(郝立宏)

复习题

1.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关系如何?

2.什么是HE染色?染色后如何描述?

3.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目的分别是什么?

4.电镜标本用什么染色?染色后如何描述?

答案要点

1.细胞是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分泌物为细胞外基质。组织由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构成,器官由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有机结合形成;若干结构相似、功能相近的器官则构成系统。

2.HE染色法是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的简称。苏木精为碱性染料,可将胞核中的染色质及胞质中的核糖体染成紫蓝色,称嗜碱性。伊红为酸性染料,可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染成粉红色,称嗜酸性。对两种染料亲和力均不强的,称中性。

3.透射电镜观察组织和细胞内部的超微结构;扫描电镜观察组织和细胞表面的立体结构。

4.电镜标本用重金属染色实现反差,在荧光屏上呈深绿色或浅绿色(照片上呈黑色或白色)的图像。深染的结构,称电子致密;反之,浅染的部分,称电子透明。

第二章 组织的基本构成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学习目标

掌握  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概念,细胞的超微结构及主要功能。

熟悉  细胞增殖过程及意义。

了解  细胞外基质的分子类型及主要功能。

机体组织由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构成。细胞(cell)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是由细胞分泌的蛋白和多糖在细胞周围构成的高度水合、精密有序的凝胶或纤维性网络结构,为细胞生存提供微环境。细胞通过细胞外基质行使多种功能。

一、细胞

人体细胞约有200多种类型,形态各异,大小差异较大,以适应机体的各种特定功能(图2-1)。细胞内的所有生命物质统称原生质,基本化学成分包括无机化合物(水、无机盐等)和有机化合物(糖类、脂类、蛋白质及核酸等)。细胞均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构成。细胞内部的超微结构则需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图2-2)。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2-1 细胞形态模式图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2-2 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

(一)细胞膜

细胞膜(cell membrane)是细胞最外层的膜状结构,又称质膜(plasma membrane),将细胞质与外环境分隔,构成一种屏障,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细胞膜甚薄,厚7.5~10nm,光镜下不能分辨。电镜下,呈现三层结构,内外各有一条厚约2.5nm的电子致密带,中间夹有厚约2.5nm透明带,称单位膜(unit membrane),细胞内有膜细胞器均具有单位膜结构,细胞膜和细胞内膜系统,统称生物膜(biomembrane)。

1.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1)膜脂:

生物膜上的脂类统称膜脂(membrane lipid),主要有磷脂、胆固醇和糖脂。膜脂分子的两端分别形成极性头部和非极性尾部,头部有亲水性,朝向细胞膜内外表面,尾部有疏水性,伸向细胞膜中央(图2-3)。

(2)膜蛋白:

执行着细胞膜的众多重要功能。根据膜蛋白与膜脂的结合方式不同,分为内在蛋白和外在蛋白。内在蛋白是膜蛋白的主要存在形式,占膜蛋白总量的70%~80%,其主体部分穿越脂质双分子层,亲水端位于膜的内、外两侧;外在蛋白通过非共价键附于膜的内、外表面(见图2-3)。

(3)膜糖类:

生物膜含糖量较少,仅占细胞膜重的2%~10%。膜糖类大多是低聚寡糖链,与蛋白质或脂类分子相结合形成糖蛋白或糖脂,分布于质膜外表面,形成糖萼或细胞衣(cell coat)(见图2-3)。细胞衣与细胞间的识别、细胞信息交换、细胞免疫、细胞粘附、细胞癌变以及对药物和激素的反应等密切相关。

相关链接

细胞识别 ER-2-1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ER-2-1 细胞识别

2.细胞膜的特性

细胞膜有两个显著的特性,即膜脂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以及膜脂和膜蛋白的流动性。膜蛋白的运动速度较膜脂慢,常局限于某一特定区域。

3.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在众多细胞膜分子结构模型学说中,比较公认的是Singer和Nicolson(1972)提出的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见图2-3),即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构成膜的主体支架,它既有固体分子排列的有序性,又有液态分子的流动性,膜蛋白分子以不同形式与脂质双分子层结合。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2-3 液态镶嵌模型

4.细胞膜的功能

细胞膜除具有维持细胞一定构型、构成细胞屏障、限制外界某些物质进入及防止细胞内某些物质流失外,还在细胞内外物质转运、信息传递、膜抗原属性、细胞防御、细胞黏合及细胞连接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论与实践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ER-2-2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ER-2-2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四)细胞增殖

细胞增殖指细胞通过分裂,增加细胞数量,以补充和更新细胞。细胞增殖有一个复杂的周期性变化过程。

1.细胞增殖周期

细胞从前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为止经历的全过程,称细胞增殖周期,简称细胞周期(cell cycle),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图2-11)。分裂间期以DNA合成为依据,分为DNA合成前期(G1期)、DNA合成期(S期)和DNA合成后期(G2期);分裂期(M期)以染色体的形成变化过程为主要依据,分为前、中、后、末4个时期。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2-11 细胞增殖周期模式图

2.间期细胞各期特点

G1期:细胞周期的第一阶段,此期长短因细胞种类而异。历时几小时到几天。主要特点是细胞体积显著增大,物质代谢活跃,迅速合成RNA和蛋白质。主要意义是为下阶段的DNA复制作好物质准备。细胞进入G1期后,会出现3种前途的细胞:①增殖细胞:能及时进入S期,并保持旺盛的分裂能力,如造血干细胞、表皮与胃肠黏膜上皮的干细胞等;②暂不增殖细胞或休止期(G0期)细胞:这类细胞是分化的、并执行特定功能的细胞,进入G1期后不转入S期,在需要时(如损伤、手术等)才进入S期继续增殖,如肝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等;③不增殖细胞:此种细胞进入G1期后,失去分裂能力,终身处于G1期,最后衰老死亡,又称终末细胞,如高度分化的神经细胞、心肌纤维及成熟的红细胞等。

S期:是DNA合成期,是细胞周期的关键时刻。DNA经过复制而含量增加一倍,每条染色质丝都转变为由着丝粒相连接的两条染色质丝。只要DNA的复制一开始,细胞增殖活动就会进行下去,直到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S期一般需数小时。

G2期:主要为M期做准备。这一时期DNA合成终止,中心粒已复制完毕,形成两个中心体。G2期比较恒定,此期历时2~4小时。在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主要生理意义是合成DNA,复制两套遗传信息。

3.分裂期(M期)细胞的特点

细胞分裂可分为三种形式,即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成熟分裂)。

(1)无丝分裂:

由亲代细胞直接断裂形成子代细胞,分裂过程简单、迅速,无染色体、纺锤体形成等变化,低等生物中较常见。

(2)有丝分裂(mitosis):

是细胞分裂的主要形式,以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及运动为主要特征。根据形态变化将其分为4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各期之间没有截然的界限。各期特点如下:

前期:染色质丝高度螺旋化,逐渐形成染色体。染色体短而粗,中心粒复制成双,向细胞两极移动,开始合成微管,形成纺锤体,核膜、核仁逐渐消失。

中期: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到细胞两极,纺锤体完全形成。纺锤体由微管组成,纺锤体发出的微管附着于每一个染色体的着丝点上。在微管牵引下,染色体整齐排列于细胞赤道板上,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借着丝粒相连。

后期:由于纺锤体微管的活动,着丝粒纵裂,两条染色单体分离,并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染色单体分别聚集于两极并逐渐解螺旋,重新出现染色质丝与核仁;内质网形成核膜;细胞赤道逐渐缩窄,胞质分裂,最后完全分裂为两个二倍体的子细胞。

分裂期的主要生理意义是通过染色体的形成、纵裂和移动把两套遗传信息准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使子细胞拥有与母细胞相同的染色体,使遗传特性代代相传,保持了遗传的稳定性。

(3)减数分裂(meiosis):

是生殖细胞成熟分裂形成成熟卵细胞与精子的过程。主要特点是:在细胞内DNA于分裂间期中复制一次后,要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减数分裂全过程结束后,形成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由原来的二倍体减少一半成为单倍体。

相关链接

细胞凋亡 ER-2-5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ER-2-5 细胞凋亡

二、细胞外基质

细胞外基质是细胞的分泌物,存在于细胞外空间,其化学成分为蛋白质和多糖,构成细胞生存的微环境。细胞外基质对细胞起支持、保护、营养和联系等作用,对细胞的增殖、分化、代谢、识别、粘着及迁移等基本生命活动也有重要影响。机体中,细胞外基质的含量因组织种类不同而异,上皮组织、肌组织以及脑与脊髓中的细胞外基质含量较少,而结缔组织的细胞外基质含量较多。

构成细胞外基质的大分子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蛋白多糖

蛋白多糖是高分子量的含糖化合物,糖为氨基聚糖,它们构成细胞外高度亲水性的凝胶,使组织具有良好的弹性和抗压性。

1.氨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

为氨基己糖多糖,包括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硫酸乙酰肝素和硫酸皮肤素等。透明质酸是长链大分子,含量最多,呈曲折盘绕状态。透明质酸表面有大量的亲水基团,可结合大量水分子,因而即使浓度很低,也能形成黏稠的胶体。

2.蛋白多糖(proteoglycan,PG)

是由氨基聚糖与核心蛋白、连接蛋白共价结合形成的高分子量复合物,是含糖量极高的糖蛋白。蛋白多糖的立体构型内形成许多微细孔隙,称分子筛。小于孔隙的水分子和溶于水的营养物质、代谢产物、激素和气体分子等可以通过分子筛,便于血液与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大于孔隙的物质,如细菌、异物等不能通过分子筛,从而起到局部屏障作用。

(二)胶原蛋白与弹性蛋白

1.胶原蛋白(collagen)

是动物体内高度特化的纤维蛋白家族,是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占人体蛋白质总量的25%~30%。胶原蛋白遍布于体内各种器官和组织,结缔组织中尤为丰富,是细胞外基质的框架结构。

胶原蛋白由成纤维细胞、软骨细胞、成骨细胞以及某些上皮细胞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胶原蛋白由3条α-多肽链相互缠绕而成,形成原胶原蛋白分子。原胶原蛋白分子平行排列通过侧向共价交联聚合成胶原原纤维。聚合时,在同一排的分子,首尾相对,而相互平行的相邻分子之间错开1/4分子长度,因此,在胶原原纤维上出现67nm相间的周期性横纹。若干胶原原纤维经黏合质粘合成胶原纤维(collagenous fiber)(图2-12)。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2-12 胶原纤维形成示意图

胶原蛋白分为Ⅰ、Ⅱ、Ⅲ及Ⅳ型。Ⅰ型胶原蛋白主要存在于肌腱、皮肤、韧带及骨中;Ⅱ型胶原蛋白主要存在于软骨中;Ⅲ型胶原蛋白形成微细的纤维网,包绕在腺泡、骨骼肌和平滑肌纤维周围;Ⅳ型胶原蛋白仅存在于基膜中,形成三维网络样结构。

2.弹性蛋白(elastin)

是高度疏水的非糖基化纤维蛋白,是构成组织中弹性纤维的主要成分。

弹性蛋白肽链由两种类型的短肽交替排列构成。弹性蛋白以可溶性弹性蛋白原的形式分泌到细胞外,通过赖氨酸残基相互交联。

弹性蛋白及其表面包绕的微原纤维共同构成弹性纤维(elastic fiber)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