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成人教育 >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急危重症护理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刘雪松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5-01

书籍编号:30512589

ISBN:978711726126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95756

版次:3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成人教育

全书内容: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编者

数字负责人 王欣然

编  者(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欣然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刘爱梅 /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刘雪松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关持循 / 大连大学护理学院

来和平 / 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

郭瑞红 / 济宁医学院

黄素群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崔 丹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谭玲玲 /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戴 红 / 大连医科大学

魏志明 /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

编写秘书 崔 丹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护理学专业(专科)第四轮修订说明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机遇。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健康中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贯彻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推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探索医药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材建设新模式,经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人民卫生出版社共同决定,于2017年3月正式启动本套教材护理学专业(专科)第四轮修订工作,确定修订原则和要求。

为了深入解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精神,创新教学课程、教材编写方法,并贯彻教育部印发《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文件,经评审委员会讨论决定,将“成人学历教育”的名称更替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并且就相关联盟的更新和定位、多渠道教学模式、融合教材的具体制作和实施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达成共识。

本次修订和编写的特点如下:

1.坚持国家级规划教材顶层设计、全程规划、全程质控和“三基、五性、三特定”的编写原则。

2.教材体现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坚持了医药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非零起点性、学历需求性、职业需求性、模式多样性的特点,教材的编写贴近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实际,适应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社会需要,满足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岗位胜任力需求,达到了教师好教、学生好学、实践好用的“三好”教材目标。

3.本轮教材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内容上增加案例及解析,突出临床思维及技能的培养。形式上采用纸数一体的融合编写模式,在传统纸质版教材的基础上配数字化内容,以一书一码的形式展现,包括PPT、同步练习、图片等。

4.整体优化。不仅优化教材品种,还注意不同教材内容的联系与衔接,避免遗漏、矛盾和不必要的重复。

本次修订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护理学专业专科教材10种,将于2018年出版。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护理学专业(专科)第四轮教材目录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注:1.*为护理学专业专科、专科起点升本科共用教材

2.*为配有在线课程

第四届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名单

顾   问  郝 阳 秦怀金 闻德亮

主任委员  赵 杰 胡 炜

副主任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龙大宏 史文海 刘文艳 刘金国 刘振华 杨 晋

佟 赤 余小惠 张雨生 段东印 黄建强

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昆华 王爱敏 叶 政 田晓峰 刘 理 刘成玉

江 华 李 刚 李 期 李小寒 杨立勇 杨立群

杨克虎 肖 荣 肖纯凌 沈翠珍 张志远 张美芬

张彩虹 陈亚龙 金昌洙 郑翠红 郝春艳 姜志胜

贺 静 夏立平 夏会林 顾 平 钱士匀 倪少凯

高 东 陶仪声 曹德英 崔香淑 蒋振喜 韩 琳

焦东平 曾庆生 虞建荣 管茶香 漆洪波 翟晓梅

潘庆忠 魏敏杰

秘书长  苏 红 左 巍

秘   书  穆建萍 刘冰冰

前 言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急诊医学和危重病医学发展起来的护理学科,实践证明只有将准确的诊断治疗与优良的护理工作相结合,才能取得最佳的急救医疗效果。这就要求临床护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扎实的实践技能及较强的专业素养。为了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培养高素质、综合能力过硬的急危重症护理人才,本编写组聚集了来自全国10所高等医学院校及临床一线的专家共同对《急危重症护理学》(第2版)进行了修订。

本版教材共十一章,包括绪论、灾难救护、急诊评估与分诊、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创伤、休克、急性中毒、急性脏器功能衰竭、其他常见急危重症、急诊感染控制、常用救护技术。本书编写在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原则的基础上,针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培养要求,重点突出了教材的科学性与适用性,注重基本技能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在编写内容上,不但将与其他医学学科教材重复的内容进行整体优化,同时还对本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如以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为主线,综合介绍院前急救、急诊科救护、重症监护的设置、管理和工作任务,使学生可以对相关知识形成对比,更好地理解各部分内容的特点,加深理解。同时,增加灾难救护、急诊评估与分诊、急诊感染控制等新章节,使教材紧跟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发展趋势。将救护技术单列为一章,凸显急救技能培养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本书保留了上版书中一些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学习的版块,如一些章节内设有“相关链接”部分,介绍危急重症护理学的新进展,并与该学科的基础知识相结合,体现学科发展的与时俱进;增加了更多临床“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编写形式上,在每章前设有“学习目标”,明确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每章后增加“学习小结”“复习思考题”两个模块,便于学生总结知识要点,巩固学习效果。考虑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特点,在编写过程中尽量使教学内容条目化、突出标题,同时借助图表的方式,使整体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难点清晰。为了启发读者阅读和提高临床分析思维能力,融合部分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

本教材主要供护理专科学生使用,也可作为临床护理人员和其他专科及本科学生的学习参考书使用。

本教材的完成得益于全体编者的精诚合作。他们在编写过程中本着科学严谨、创新求是的精神字斟句酌,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本书的编写也得到了主编与各参编单位的多位领导、专家及临床工作者默默的支持与指导,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的全体编者都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参与了编写工作。为了进一步提高本书的质量,殷切希望使用本教材的师生和同行们提出宝贵意见,以求再版时改进与完善。

刘雪松


2018年3月

第一章 绪论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学习目标

掌握  急危重症护理学、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急救绿色通道的概念;院前急救、急诊科及重症监护室的工作任务。

熟悉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研究范畴;熟悉院前急救、急诊科和重症监护病房的设置与管理。

了解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学习的必要性及学习方法。

第一节 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急危重症护理学(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nursing)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护理和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现代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南丁格尔带领38名护士前往战地救护,使前线的英国伤病士兵的死亡率从42%以上下降到2.2%,这充分说明了有效的抢救和精心的护理对危重伤病员的救护成功起重要的作用。1863年,南丁格尔还提出在手术室旁建立术后恢复病房的设想,这间“术后恢复病房”便是现代“监护病房”的雏形。

20世纪50年代初,北欧暴发脊髓灰质炎大流行,许多患者因呼吸肌麻痹不能自主呼吸。M.Cara教授组建了一个紧急救护系统,将患者集中并辅以 “铁肺”治疗,配合相应的特殊护理技术,效果良好,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用于监护和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监护病房”。

20世纪60年代后期,现代监护仪器设备(如:心电示波、电除颤器、人工呼吸机、血液透析机)的应用,监测与治疗技术的更新,促进了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建立。随着急诊医学与重症医学日益受到重视,急救护理技术和重症监护技术进入了有抢救设备配合的新阶段,急危重症护理学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而且在救治急危重症患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后,以美、德、法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开始组建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提出了急救事业国际化、国际互助和标准化方针,讨论了急救车必要的装备内容、国际上统一急救电话号码,交流了急救经验等。与之呼应,急危重症护理学也发展迅速,急诊护士和危重症护士学会相继成立,培养了大量的专科护士人才。

我国现代急危重症护理事业也经历了从简单到逐步完善并形成学科的发展过程。早期,只是将危重患者集中在靠近护士站的病房或抢救室,以便于护士密切观察病情和护理;将外科手术后患者先送到术后复苏室,待患者清醒后再转入病房;没有专门的急诊,急诊只是医院门诊的一个部门。20世纪70年代末,心脏手术的开展推动了心脏术后监护病房的建立,随后各专科或综合监护病房相继成立。1980—1983年,原卫生部先后颁布了“加强城市急救工作”“城市医院急诊室建立”等文件,北京、上海等地正式成立了急救中心,各医院也先后成立了急诊科。1989年,原卫生部将医院建立急诊科和ICU作为医院等级评定的条件之一,明确了急诊和危重症医学在医院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学随之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中华护理学会、各省市急诊护理工作委员会与危重病监护委员会等学术团体积极开展专科培训和学术活动,各学校也开设了“急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等课程,培养了大批急危重症护理人才,进一步推动了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发展。

二、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特点

急危重症护理学与急诊医学和危重症医学同步建立与成长,它经历了急诊护理学、急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等名称上的变化,涵义也得到了极大拓展。除了包括急危重症医学和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基础和临床理论外,还包括护理学各分支学科的部分相关内容,此外,还涉及与其相关学科理论的研究,如心理学、伦理学。这些学科交叉渗透,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特别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必然会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发展,使其既有学科独立性,又具有跨学科综合性,是跨学科协同性教学实施的最佳科目之一。

三、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研究范畴

急危重症护理学研究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又称院外急救,是指急、危、重症患者进入医院之前的救护,包括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等,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院前急救反映国家、社会对重大伤害和疾病的应急能力,以及公民对疾病的自我救治和救助他人的知识和能力。

(二)急诊科救护

急诊科救护是指医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接收到各种急诊伤病员,对其进行抢救治疗和护理,并根据病情变化,对患者做出出院、留院观察、立即手术、收住专科病房或收住ICU的决定。急诊科救护是院前急救的继续,又是医院内急救的第一线,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中间环节。急诊科的建设情况直接影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的最终救治效果,是医院管理水平、医护人员基本素质和急救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

(三)重症监护

重症监护是指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利用各种先进的急救设备和监测仪器在ICU对危重症患者进行的全面监护和治疗。ICU是危重症患者集中监测与强化治疗的一种特殊场所,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第三个环节。ICU是医学发展的需要,是医院现代化的一个标志,越来越多的医院都相继设置了ICU。

(四)灾难救护

灾难指自然或人为的严重破坏带来的重大伤害,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复杂性、破坏性等特点,常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难造成的大量伤病员,需要动用大量的医疗卫生资源,涉及所有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它既是社会的一项任务,也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

(五)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

完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需要研究如何建立、充实和完善EMSS。通过科学管理、创新管理模式和方法,合理利用有限医疗资源,使EMSS组织结构严密、行动迅速,能把有效的救治快速地提供给急、危、重症患者。

(六)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培训和科研工作

合格的急危重症护理人员应具备多层面的知识与技能,能及时果断地处理各种复杂情况。为满足急危重症护理工作的需要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对急危重症护理人才不断进行培训,必须加强急危重症护理科学研究工作,使急危重症护理教学、科研及实践紧密结合,从而促进急危重症护理事业的发展。

四、急危重症护士的资质要求

(一)急危重症护理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1.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

对患者要有深切的同情心、社会责任感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具有良好的急救意识和应变能力,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同时要有团队协作精神,与其他医务人员紧密配合,齐心协力抢救患者,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扎实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具有扎实的急危重症护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熟练应用各种基本技能和急救专科技术,准确操作各种抢救仪器和设备;熟悉各种急救用药的药理作用、给药方式与剂量;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具有迅速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要求知好学,不断地拓宽知识领域,勇于创新,培养科研能力。

3.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急危重症护理工作的突发性、紧急性和风险性,要求急危重症护理人员必须锻炼身体,做到身心健康,才能胜任急救工作;另外,应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和精神心理状态,善于人际沟通和交流,才能更好地与医生和患者及家属建立和谐的医护、护患关系。

(二)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

很多发达国家对急诊和危重症护士已实行资质认证制度,要求注册护士在经过专门培训并获得证书后方可成为专科护士。我国的急危重症专科护士资质认证尚处在尝试阶段,没有统一的资格认定标准。2006年在上海市护理学会的组织下,上海市开始进行急诊及危重症护士认证工作,对全上海各级医院在急诊科或ICU工作2年以上的注册护士,分期、分批进行包括最新专科理论学习、医院实训基地临床实践在内的培训,考核合格发放适任证书。安徽省立医院也在2006年建立了第一个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现在北京等地已相继开展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工作,急救专科护士数量不断上升。

相关链接 国外急救护士的资质认证

在美国,成为急诊护士的条件包括:①具有护理学士学位;②取得注册护士资格;③有急诊护理工作经历;④参加急诊护士学会举办的急救护理核心课程学习并通过急诊护士资格认证考试。

日本在1995年正式开始进行急诊护理专家的资质认证,认证条件有:①临床工作5年以上;②急危重症护理领域工作3年以上;③护理系毕业,且取得急危重症护理领域所规定的学分。

新加坡、荷兰等国家对急救和危重症护士的资质认证也有各自的要求,待遇也优于普通护士。

大多数国家还要求每5年必须重新进行1次资格审查,审查条件包括:实践(工作)时间、科研成绩、专科新知识学习情况。

第二节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概述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是以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现代化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医院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各部分分工明确、关系密切,形成有效的急救网络,为急危重症患者铺设了一条生命救治的绿色通道。它既适合平时的急诊急救,也适合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基本任务就是及时将医疗措施送到急危重症患者身边进行现场初步急救,然后将其安全护送到医院急诊或ICU作进一步诊治,为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生命及改善预后争取时间。EMSS在概念上强调了急诊的即刻性、连续性、层次性和系统性,使传统的医疗就诊模式发生了转变,为危重患者能得到争分夺秒的救治提供了可行的安全体系。

理论联系实践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参与人员

1.伤病员本人和第一目击者,即应参与实施初步急救并能正确进行呼救的人员;

2.急救医护人员,一般情况下,救护车上应配备1~2名合格的医护人员,参加随救护车在现场和转运途中的救护;

3.医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伤病员送到医院,由急诊科的医护人员进行确定性治疗。

一、院前急救

案例1-1

患者女性,62岁,家处市区,与儿子同住,既往身体健康。晨起活动中突感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休息约10分钟后未能缓解,遂呼叫儿子,儿子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120急救车于10分钟后赶到,立即给予患者现场抢救,并送往医院急诊科,患者经抢救成功,脱离危险。

思考:

1.如何正确呼叫“120”?

2.呼救后,“120”车应多长时间到达抢救现场?

院前急救(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也称院外急救(out hospital emergency care),是指在医院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员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统称,即在患者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院前急救是EMSS中第一个重要环节,及时有效的救护,对于维持患者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院前急救指由救护人员或目击者对伤病员进行救治活动,而狭义的院前急救则专指由专业急救机构的救护人员在患者到达医院前实施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广义与狭义概念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公众参与。为了实现非医务人员和专业医务人员的救护相结合,应大力开展急救知识和初步急救技能的普及工作,使在现场的第一目击者能首先给伤病员进行必要的初步救护。

(一)院前急救设置

国内外多数急诊专家认为,一个有效的院前急救组织须满足以下标准:①以最短的反应时间快速到达患者身边,并根据患者病情将其送到合适的医院;②能提供最大可能的院前医疗救护;③平时能满足该地区院前急救需求,灾难事件发生时应急能力强;④合理配备和有效使用急救资源,获取最佳社会、经济效益。为达到上述标准,需要满足以下设置。

1.布局合理、急救半径小的急救网点

急救网点布局合理,救护半径小,以便接到呼救后的急救人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现场,展开急救工作。一般拥有30万以上人口的地区,应建有一个院前急救中心(站)。要求急救半径城市为 3~5km,农村为10~15km;急救反应时间为市区15分钟以内,郊区30分钟以内。

2.良好的通讯网络

建立健全、灵敏的通讯网络是提高急救应急能力的基础。大面积的通讯网络覆盖,可为大众提供获得急救医疗服务的入口、及时派遣适当的车辆和人员、及时通知医院,以及在线医疗控制。

理论与实践 电话呼救技巧

1.牢记急救电话,我国统一的医疗急救电话号码是“120”,国际急救电话为“999”。

2.清楚说明呼救人的姓名、电话号码,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和联系电话。

3.详细说明患者的确切地点或者周围明显的建筑标记。

4.告诉接线员目前患者最紧急的情况。

5.说明灾害事故或突发事件造成伤害的原因、性质、程度、受伤人数、现场已采取的救护措施等。

3.安全有效的运输工具

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急救运输工具主要是救护车,主要分为三类:救护指挥车、转运救护车和急救救护车。救护车的装备根据其用途,从简单的运输车辆发展到复杂而有效的“流动急诊室”,应尽量配齐各种常用急救药品、物品、器械及仪器设备,并保持车辆及用品完好。地面运输适合于大部分患者或伤者,尤其是在城区或近郊地区,在时间紧急时可以考虑空中运输。

4.经过专业培训的急救人员

院前急救人员应由素质优秀的医护人员组成,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业务能力,能熟练掌握急救知识与操作,掌握相关医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急救专业人员,社会公众往往是第一目击者,对他们进行培训也至关重要。

5.科学合理的器械装备

救护车是用于运送急救资源、抢救患者和运输患者的专用车辆。应根据院前急救工作的实际情况,在保证临时够用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配备。一般普通急救车应装备有:①担架与运送保护用品,包括普通或折叠式担架、床垫、床单、枕头、被子、胶布等;②止血用品,包括止血带、止血钳等;③人工呼吸器具,包括简易人工呼吸器、开口器、压舌板、医用氧气等;④绷带和夹板,包括三角巾、急救包、纱布等;⑤手术器械,包括手术刀、剪刀、镊子等;⑥急救用具,包括救生带、安全帽、救生具、非常信号用具、患者标记卡片等;⑦护理用品,包括瓶皿、纱布盘、洗手盆、胶皮手套、便器、冰袋、体温计、血压计、消毒棉等;⑧消毒药,包括碘伏、酒精、过氧化氢等;⑨一般消毒液,包括含氯消毒液、手消毒剂、次氯酸盐消毒剂、肥皂液等;⑩洗眼用品和必要的药物等。监护型救护车除普通救护车配备外,还应配备:心电监护仪、除颤(起搏)器、气管插管装置、呼吸机、吸引器、氧气瓶、抗休克裤、血糖测定仪、铲式担架、小手术包,以及适当增加各类药品和固定器材。

6.对大型抢险救灾的指挥和组织能力

统一领导和调度是大型抢险救灾工作迅速而有条不紊进行的重要保证。权威的管理组织或指挥中心应依附于当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直接领导或依附于当地政府统筹安排的协调机构,这样有利于其协调救护人员、车辆、伤病员与各医疗单位,为伤病员的救援提供可靠组织保证。

三、重症监护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实践基地,它对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其职能是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集中监测、强化治疗和护理,最大限度地确保患者的生命及随后的生存质量。

(一)重症监护病房设置

1.ICU的环境区域设置及布局

(1)医疗区域:

主要为病室,分为开放式、半封闭式或全封闭式,至少配置1~2个单间,用于隔离患者。病室内设有空调、湿化器,或装配气流方向从上到下的空气净化系统,能独立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有条件的医院应采取层流病房。每个床单位应配备床头灯、应急照明灯、紫外线消毒灯。为减少交叉感染,安装足够的感应式洗手设施和手部消毒装置。开放式ICU病床每床占地面积为不小于18平方米,以保证足够的空间,做到相对隔离。现代ICU的设置如同手术室,病床离开墙壁,各种设置安装在病床两侧,靠近患者的头部,因而能从全方位监护患者,使各种监护仪、设置和设备都在随手可取之处,目前这种设置被称为“生命岛”。病房建筑装饰需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潮防霉、防静电、容易清洁和符合防火要求的总原则。

(2)医疗辅助区域:

包括中央监护站、通道、治疗室、配药室、仪器室、医护人员办公室、值班室、示教室、家属接待室、营养准备室和库房等。其中的中央监护站应处于医疗区的中央位置,以便观察患者的病情和及时给予处理。通道要分为人员和物流通道,人员通道又分为工作人员通道和患者通道,以减少各种干扰和交叉感染。

(3)污物处理区域:

包括清洁室、污物处理室和盥洗室等,设在医疗区的一端。

(4)医务人员生活区域:

包括休息室、更衣室、进餐室等,与医疗区相对隔开。

(5)其他:

ICU应具备完善的通讯系统、网络与临床信息管理系统、广播系统。

2.ICU的人员设置

(1)ICU人员资质:

ICU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

(2)ICU人员编制:

ICU专科医师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比为(0.8~1∶1)以上;专科护士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比为(2.5~3∶1)以上,每班护士人数与床位比为(1∶1~2)。ICU可根据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医疗辅助人员,如护理员、卫生员、维修员等。

3.仪器设备配置

不同等级医院的ICU在设备的配置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一定数量和标准的设备是建立ICU的前提条件。

(1)根据设备的功能可以分为监测设备和治疗设备,常用的监测设备有各种监护仪、心电图机、血气分析仪、影像学和超声检测设备等,常用的治疗设备有输液装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