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儿科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方建培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2-01
书籍编号:30512590
ISBN:978711726937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662718
版次:4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成人教育
版权信息
书名:儿科学(第4版)
作者:方建培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2-01
ISBN:9787117269377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编者按
数字负责人 许吕宏
编 者 (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斌 /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方建培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艾春玲 /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安 东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许吕宏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李晓华 /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张 静 /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张秋月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竺智伟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常杏芝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韩 波 / 山东省立医院
詹 学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编写秘书 许吕宏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数字秘书 叶青晓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第四轮修订说明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机遇。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健康中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贯彻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推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探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材建设新模式,经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人民卫生出版社共同决定,于2017年3月正式启动本套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第四轮修订工作,确定修订原则和要求。
为了深入解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精神,创新教学课程、教材编写方法,并贯彻教育部印发《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文件,经评审委员会讨论决定,将“成人学历教育”的名称更替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并且就相关联盟的更新和定位、多渠道教学模式、融合教材的具体制作和实施等重要问题进行探讨并达成共识。
本次修订和编写的特点如下:
1.坚持国家级规划教材顶层设计、全程规划、全程质控和“三基、五性、三特定”的编写原则。
2.教材体现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坚持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非零起点性、学历需求性、职业需求性、模式多样性的特点,教材的编写贴近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实际,适应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社会需要,满足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岗位胜任力需求,达到了教师好教、学生好学、实践好用的“三好”教材目标。
3.本轮教材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内容上增加案例及解析,突出临床思维及技能的培养。形式上采用纸数一体的融合编写模式,在传统纸质版教材的基础上配数字化内容,以一书一码的形式展现,包括PPT、同步练习、图片等。
4.整体优化。注意不同教材内容的联系与衔接,避免遗漏、矛盾和不必要的重复。
本次修订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教材25种,于2018年出版。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第四轮教材目录
注:1.*为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专科起点升本科共用教材
2.本套书部分配有在线课程,激活教材增值服务,通过内附的人卫慕课平台课程链接或二维码免费观看学习
3.《医学伦理学》本轮未修订
第四届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名单
顾 问 郝 阳 秦怀金 闻德亮
主任委员 赵 杰 胡 炜
副主任委员(按姓⽒笔画排序)
龙大宏 史文海 刘文艳 刘金国 刘振华 杨 晋
佟 赤 余小惠 张雨生 段东印 黄建强
委 员(按姓⽒笔画排序)
王昆华 王爱敏 叶 政 田晓峰 刘 理 刘成玉
江 华 李 刚 李 期 李小寒 杨立勇 杨立群
杨克虎 肖 荣 肖纯凌 沈翠珍 张志远 张美芬
张彩虹 陈亚龙 金昌洙 郑翠红 郝春艳 姜志胜
贺 静 夏立平 夏会林 顾 平 钱士匀 倪少凯
高 东 陶仪声 曹德英 崔香淑 蒋振喜 韩 琳
焦东平 曾庆生 虞建荣 管茶香 漆洪波 翟晓梅
潘庆忠 魏敏杰
秘 书 长 苏 红 左 巍
秘 书 穆建萍 刘冰冰
前 言
为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根据第四轮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临床医学专业教材会议精神,全面启动第四轮教材的修订工作。
本版教材在继承第3版优点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教学经验,适应新形势,以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和实用性为编写理念,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教材主线,找准定位,以提高学习能力、实用型为目标,根据疾病特点和临床要求,设立学习目标、问题与思考、案例、理论与实践、学习小结、复习参考题等模块;为了启发读者阅读和提高思维分析能力,本版教材配套有同步练习、PPT、相关链接,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
在编写过程中,编委会充分考虑到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儿童疾病谱变化,删除某些发病率明显下降的“常见病”,增加了近年发病率上升的疾病,如删除了“脊髓灰质炎”,增加了“手足口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对疾病的系统性也进行了修订,如“支气管哮喘”归入“呼吸系统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调至“儿童常见急危重症”等。同时,对一些近年较快进展的疾病相关知识进行更新,如“急性白血病”“癫痫”等。
由于编者的水平所限,本书难免会存在错误和缺点,在此,恳请读者提出批评和指正。在完成本书编写之际,感谢所有为本书的出版作出贡献的人员,特别感谢助理叶青晓的辛勤劳动。
方建培
2018年8月
第一章 绪 论
学习目标
掌握 小儿的年龄分期及不同年龄组的解剖和功能的发育特点。
熟悉 儿科学的研究和涉及范围;儿科学的任务;儿童免疫特点、疾病预防和计划免疫的意义。
了解 儿科学的分支;儿科学的特点;中外儿科发展的历史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儿科学的范围、任务和学科发展趋势
儿科学(pediatrics)属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它所覆盖的人群包括新生儿(newborn)、婴幼儿(infant)、儿童(child)及青少年(adolescence);所研究的内容涉及从胎儿围生期到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过程。其目标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成为身体和人格健全的成人。儿科学研究范围包括:①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儿童体格、智能发育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②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不断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③研究各种疾病的预防措施,包括免疫接种、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的筛查、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等。④研究儿童中各种疾病的康复可能性以及具体方法,尽可能地帮助这些患儿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乃至完全恢复健康。以上研究内容归结起来就是儿科学的任务: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存质量。儿科医师面对儿童的生理、精神、情感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必须考虑生长发育中儿童各时期特殊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特点、器官系统功能及生物学反应特点。同时还必须考虑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儿童及其家庭的重要影响。小儿是社会群体中最易受影响、受伤害的群体,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自19世纪初以来,儿科学的研究范围逐步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儿科学的实践内容却发生了重大变化。预防免疫接种使得感染性疾病显著减少,经济状况和社会文明进步使营养不良性疾病发病率下降,而社会文明进步又使精神心理以及人格和行为发育成为突出问题。因此,儿科医生的工作重点一方面是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另一方面则向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先天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的筛查、疾病的预防保健、身心健康和精神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诊治等方面发展。在发展中国家,疾病谱以感染性、营养性疾病和其他常见病为主,而发达国家因为早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儿童预防保健体系,疾病谱截然不同。因此感染性疾病和营养性疾病较为少见,疾病谱以先天性、遗传性、代谢性疾病以及免疫缺陷性疾病为主,并且更加注重心理、行为和人格发育。现代儿科学应该是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学科。
现代儿科学的研究领域可以分为3个方面:
1.发育儿科学(developmental pediatrics)
研究儿童正常体格和心理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促进正常发育,纠正异常发育,治疗相关疾病,不断提高儿童体格、智力、心理发育水平和社会适应性能力。
2.预防儿科学(preventive pediatrics)
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预防措施,包括预防接种,先天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及出生缺陷的早期筛查,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等。
3.临床儿科学(clinical pediatrics)
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治疗及康复的理论和技术,不断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帮助患病儿童提高生活质量、恢复健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学的迅猛发展及预防、保健体系的健全,发育儿科和预防儿科在儿科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临床儿科的分支也越来越细化,划分为呼吸、消化、循环、神经、血液、肾脏、内分泌、遗传代谢、免疫、传染病和急救医学、危重症医学等专业。小儿外科学则为外科学下的三级学科。随着儿科学服务人群年龄的扩大,胎儿医学、新生儿医学、围生期医学和青春期医学等新的三级学科也应运而生。胎儿医学以胎儿为研究主体,而不只是视胎儿为孕母的附属物;胎儿医学不仅研究胎儿正常生长发育,还将为科学家们探讨生命科学的最根本问题提供无限的机会。围生期医学探讨妊娠28周至出生7天内小儿的生长发育和疾病防治的规律;新生儿医学以胎儿娩出至生后28天的新生儿为研究和服务对象。胎儿医学、围生期医学和新生儿医学之间各有重点又相互交叉,对生命形成提前预防和治疗,提高了人口质量。青春期医学以第二性征出现至性成熟及体格发育基本完成这一由儿童过渡到成年阶段的青少年为研究和服务对象。这一时期青少年的体格、心理以及内分泌、生殖系统迅速发育但仍不够成熟,且面临着经济尚未独立以及学习竞争的压力。因此,青春期医学独立成为一门学科是极其必要的。与其他学科一样,儿科学所涉及的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领域也越来越多,如预防医学、流行病学、遗传学、营养学、免疫学、心理学、分子生物学、影像诊断学等。今天的儿科学已经形成了既有自身纵向发展,又横向与多学科、多领域交叉合作的新型学科。
近年来,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儿科学不断进展。随着社会医疗卫生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科的疾病谱在不断发生变化,儿科学已经与分子生物学、外科学、影像医学、妇产科学、心理学、流行病学等多学科形成交叉;向预防、保健、康复、微创、基因诊断和治疗技术等新的领域发展,在诊疗过程中更加尊重患儿权利,体现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①儿童预防、保健医学和康复医学进一步发展,儿童保健服务向全社会普及、形成网络,保证疾病的后遗症能得到适宜的康复,关注儿童的心理卫生,及时纠正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异常,重视环境对儿童的伤害和成人疾病的儿童期预防。②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生物学相关技术研究突飞猛进,使儿科在分子细胞遗传、基因遗传、生化遗传诊断方面已经完全突破了以往的限制,基因治疗成为新的发展方向,遗传性、代谢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将发生重大突破。③新型技术设备不断涌现,为儿科疾病提供了新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影像诊断技术进一步提高,内镜、腔镜、介入等微创外科技术应用于儿科临床,减低创伤、减少痛苦,器官支持技术、干细胞治疗和器官移植技术广泛应用,使癌症、免疫性疾病、器官衰竭等的疾病治愈成为可能,患者生命得以延续,生活质量大大提高。④儿科循证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减少了以往经验性治疗的盲目性,为儿科学临床实践提供更翔实、更可靠的依据,也帮助儿科医生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完善。⑤祖国传统医学独有儿科“五脏为纲”的临床辨证方法、重视脾胃的医学观点、中药方剂治疗,是我国儿科学的宝贵财富,也将在未来不断发扬光大、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节 儿科学的特点
儿科学是一门有明显自身特点的学科。其不同于其他成人学科的是,它既包括众多的专业,又有年龄阶段性的不同疾病谱。因此,“儿童不是小成人,新生儿也不是小儿童,胎儿更不是小新生儿”。要特别强调三点:第一,小儿各时期都有各自的解剖和生理功能特点,其疾病谱也因此不同;第二,虽然小儿各时期有其各自特点但其生长发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延续过程,在疾病诊治过程必须认真考虑保护好孩子的生长发育;第三,要注意生长发育存在个体差异,诊疗时要识别个体差异和异常状况的区别。不同年龄段疾病的防治重点是不同的。小儿的机体免疫功能较差,器官发育不成熟,易受外界因素的损害而致病,如不能及时治疗和康复,容易导致病情恶化并遗留后遗症。因此,预防医学在儿科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由于机体仍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儿童对损伤的自我修复能力较强,只要治疗得当,较成人更易恢复,适宜的康复治疗通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特点表现如下:
1.解剖
儿童的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等指标不断增长,头、躯干和四肢的比例发生改变,各个器官体积随生长发育不断增大,内脏的位置也随年龄增长而变化。在体格检查时必须熟悉各年龄儿童的体格生长和器官功能发育规律,才能正确判断和处理临床问题。
2.生理功能
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处于生长发育之中,随年龄增长逐渐发育成熟。不同年龄儿童的生理、生化正常值各自不同。某年龄段器官功能不成熟常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如婴幼儿的代谢旺盛,营养的需求量相对较高,但是此时期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尚不完善,易发生消化不良。因此,只有熟练掌握各年龄小儿生理功能特点,才能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
3.病理
对同一致病因素,不仅儿童与成人的病理反应和疾病过程会有很大的差异,即使是不同年龄的儿童之间也会出现差异,如由肺炎球菌所致的肺炎,婴儿常表现为支气管肺炎,而成人和年长儿则引起大叶性肺炎病变。
4.免疫
小儿免疫功能较成人低下,容易患感染性疾病。传统认为小儿时期,特别是新生儿期免疫系统不成熟。实际上,出生时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均已相当成熟,免疫功能低下可能为未接触抗原,尚未建立免疫记忆之故。婴幼儿时期SIgA和IgG水平均较低,容易发生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因此适当的预防措施对小年龄儿童特别重要。
5.心理
儿童时期是心理、行为形成的基础阶段,可塑性非常强。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点,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条件,给予耐心的引导和正确的教养,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和行为习惯。
6.疾病谱
儿童疾病发生的种类与成人差别很大,如心血管疾病,儿童主要以先天性心脏病为主,而成人则以冠心病为多;儿童肿瘤中以白血病为多发,成人则以肺癌、胃癌等多发。不同年龄儿童的疾病种类也有很大差异,如新生儿疾病以先天性疾病、围生期窒息、高胆红素血症等多发,婴幼儿疾病中以感染性疾病多发等。
7.临床表现
儿科患者往往不似成人典型,尤其在低龄儿童,常缺乏明显定位症状和体征。如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常表现为精神反应差、吃奶少,黄疸加重,甚至体温不升这些不典型的症状。因此儿科医护人员必须培养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判断和处理各种病情变化的能力。另外要注意的是,相同的病因,在不同年龄儿童中的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如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在较小婴儿容易引起喉痉挛;较大婴儿、幼儿则多表现为手足搐搦。
8.诊断
儿科患者往往不能准确地表达不适感,因此必须同时结合家长陈述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及流行病学资料等来综合分析。全面准确的体格检查对于儿科的临床诊断非常重要,有时甚至是关键性的。同一症状在不同年龄儿童的诊断也不同,如惊厥在新生儿多考虑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等。婴幼儿需注意热性惊厥、颅内感染,年长儿则要注意是否有癫痫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不同年龄儿童的化验检查正常值常不相同,应特别注意。
9.治疗
由于儿童各器官发育尚不成熟,生理功能较成人低下。因此,全面的支持治疗和细致的护理在儿科的治疗中地位尤为突出。婴幼儿气管及支气管管径细、缺乏软骨环的支持,当气道黏膜充血水肿或有分泌物时,较成人容易发生通气障碍、呼吸困难。因此,气道护理在婴幼儿疾病的处理中应加以重视。既要重视对主要疾病的治疗,又不可忽视对并发症的治疗,同时还需满足儿童的生长发育、心理发育所需。对家长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也对增强儿童康复的信心十分重要。小儿的药物剂量与成人不同,常需按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儿童生病时容易并发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实施液体疗法时需精确计算液体量、速度、性质,平衡出入量。
10.预后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生命力旺盛,组织修复能力强。如在疾病早期予以及时、正确的处理,往往可转危为安、迅速康复,较少转成慢性或留下后遗症。但新生儿、年幼儿童生理功能较差、代偿能力不足,如不能及时处理病情,可导致病情急剧恶化、甚至死亡。
11.预防
由于计划免疫的开展,多数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已经得到控制。保证每位儿童按计划进行预防免疫是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丙酮尿症等新生儿疾病筛查、听力筛查,有效阻止了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减少了以后的致病、致残。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与儿童时期的饮食、代谢有关的疾病,其儿童期的预防也日益受到重视。注意儿童时期的环境条件和心理卫生状况可防止某些成人后的心理问题。因此,预防工作越来越重要。
第三节 小儿年龄分期
儿童的生长发育既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动态过程,又有阶段性。在不同的年龄期,其解剖、生理功能和心理等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掌握各年龄期的特点,有利于把握各期预防保健和疾病诊疗的特点。小儿年龄分期如下:
(一)胎儿期
自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娩出前为胎儿期,共40周。胎儿的周龄即为胎龄。胎儿早期(妊娠的前12周),受精卵着床,细胞不断分裂增大,迅速完成各系统组织器官的形成。胎儿中期(自13周至28周),胎儿体格生长、各器官功能迅速发育。胎儿后期(自29周至40周),胎儿体重迅速增加,娩出后大多能存活。如母亲妊娠期间,尤其在早期,受到感染、放射线、化学物质或遗传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可引起先天畸形甚至胎儿夭折。营养缺乏、严重疾病等都可能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婚前、孕前体检,定期产前检查,避免有害物质的接触和预防感染,保证充足的营养和良好心情,是孕妇和胎儿保健工作的重点。
(二)新生儿期
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28天,此期包含在婴儿期内。新生儿期在生长发育和疾病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特殊性,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约占婴儿死亡率的1/3~1/2,先天畸形、遗传代谢性疾病也多在此期表现。新生儿出生7天内为新生儿早期,新生儿脱离母体独立生存,自身呼吸、循环、代谢等各系统功能发生重大转变,更需适应全新的外界环境,分娩过程中的缺氧、产伤、感染等也对新生儿造成伤害。因此,新生儿早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
(三)婴儿期
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1周岁。此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阶段,对总热量和蛋白质要求较高,但消化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常常难以适应大量食物的消化吸收,容易发生营养和消化紊乱,出现佝偻病、贫血、营养不良、腹泻等。婴儿体内来自母体的抗体逐渐减少,自身的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抗感染能力较弱,易发生各种感染和传染性疾病。此期重点在提倡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保证营养供应,实施计划免疫,预防感染。
(四)幼儿期
自满1周岁至3周岁。此期体格生长发育速度稍减慢,而智能发育迅速,小儿开始会走,活动范围渐广,接触社会事物渐多,语言、思维和社交能力的发育日渐增速。但此期小儿缺乏危险的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因此要注意防范意外伤害和食物中毒,预防传染病。幼儿期营养的需求量仍较高,应保证营养,并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五)学龄前期
自满3周岁至6~7岁。此时体格生长发育进一步减慢,处于稳步增长状态,智能发育更加迅速,理解能力逐渐增强,好奇心重、好模仿,与同龄儿童和社会事物有了更广泛的接触,自理能力和初步社交能力逐步形成。此期小儿可塑性强,应重视优良品德的培养,注意手、眼和口腔卫生,仍应防范传染病、意外事故的发生。
(六)学龄期
自6~7岁至青春期前。此期儿童的体格生长速度相对缓慢,除生殖系统外,各器官外形均已接近成人,智能发育更加成熟,可以接受系统的科学文化教育。此期应保证营养、体育锻炼和充足的睡眠,防止龋齿,保护视力。在学校和家庭教育的配合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七)青春期
一般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此期青少年的体格生长发育再次加速,出现第二次高峰,同时生殖系统的发育也加速并渐趋成熟。至本期结束,各系统器官发育已成熟,体格生长逐渐停止。精神、行为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开始增加。加强道德品质教育,生理、心理卫生知识和性知识教育,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保证充足的营养,为本期保健重点。
(方建培)
学习小结
儿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它不仅有专业分科,而且不同年龄分期有不同特点,因此有不同的疾病谱。掌握这些特点是学习儿科学和从事儿科工作的重要基础。
复习参考题
1.儿科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
2.试述小儿的年龄分期,各期的特点?
3.什么是疾病谱?儿科疾病谱的特点?
第二章 生 长 发 育
学习目标
掌握 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熟悉 儿童体格生长的规律与评价方法,儿童感知觉发育、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个人与社会等5个能区以及与体格发育有关的其他系统的发育规律。
了解 神经心理发育及评价;青春期生长发育。
第一节 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
一、生长发育的规律
人体各器官、系统生长发育的速度和顺序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认识这些规律有助于儿科工作者对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做出正确评价和指导。
(一)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在整个小儿时期生长发育不断进行,但各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速度不同。例如出生后体重和身长的增长在生后第一年最快,出现生后第一个生长高峰;以后逐渐减慢,至青春期生长速度又加快,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二)各器官系统发育的不平衡
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发育顺序遵循一定的规律。各系统发育快慢不同,各有先后。如神经系统发育较早,脑在2年内发育较快;生殖系统发育较晚;淋巴系统在儿童期生长迅速,于青春期前达高峰,以后逐渐降至成人水平。其他如心、肝、肾等器官的发育基本与体格生长平行(图2-1)。
图2-1 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
(三)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1.由上到下
如小儿运动发育先抬头、后抬胸,再会坐、立、行。
2.由近到远
如从臂到手,从腿到脚的活动。
3.由粗到细
如从全掌抓握到手指拾取。
4.由简单到复杂
先会画直线,进而能画圈、画人。
5.由初级到高级
小儿智能发育为先感性认识后理性认识,先会看、听、感觉事物、认识事物,再发展到有记忆、思维、分析、判断。
(四)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小儿生长发育虽按上述总规律发展,但在一定范围内由于遗传、性别、环境、营养、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相当大的个体差异,每个人生长的“轨道”不会完全相同。因此所谓的正常值不是绝对的,必须考虑个体的不同影响因素,并要系统的连续的观察才能反映小儿生长发育的真实情况。
二、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
细胞染色体所载基因是遗传的物质基础。小儿生长发育的“轨道”或特征、潜力、趋向等均受到父母遗传因素的影响。种族、民族和家族的遗传信息影响皮肤、头发的颜色、面形特征、身材高矮、性成熟迟早等。遗传代谢性疾病、内分泌障碍、染色体畸形更与遗传直接相关。
(二)性别
男女性别也影响生长发育的速度和限度,青春期后,男孩体重和身高均高于女孩;女孩的语言和运动发育稍早于男孩。
(三)营养
充足合理的营养是儿童体格生长的物质基础。足够的热量和优质蛋白质、各种维生素、矿物质以及某些微量元素是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营养素,这些营养素使儿童充分发育,迅速成长。宫内营养不良的胎儿不仅体格生长落后,而且严重影响脑发育;出生后营养不良可影响体重、身高及智能的发育。
(四)母亲情况
胎儿在宫内发育受孕母生活环境、营养、疾病、情绪等各因素的影响。妊娠早期的病毒性感染可致胎儿先天畸形;妊娠期严重营养不良可引起流产、早产、胎儿体格生长和脑发育迟缓;妊娠早期受到X线照射、环境毒物、某些药物和精神因素等的影响,使胎儿的发育受到影响。
(五)疾病
疾病对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十分明显。急性感染常引起体重不增和下降;长期慢性疾病同时影响身高和体重的增长;内分泌疾病常引起骨骼生长和神经系统发育迟缓;先天性疾病,如有先天性心脏病可造成生长迟缓。
(六)生活环境
良好的居住环境,如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水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