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成人教育 > 儿科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儿科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儿科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儿科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薛辛东,赵晓东等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2-01

书籍编号:30512592

ISBN:978711727158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862225

版次:4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成人教育

全书内容:

儿科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编 者(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 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王天有(首都医科大学)

毛 萌(四川大学)

方 峰(华中科技大学)

江米足(浙江大学医学院)

杜立中(浙江大学医学院)

李 利(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

尚云晓(中国医科大学)

岳少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周国平(南京医科大学)

赵晓东(重庆医科大学)

桂永浩(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黄东生(首都医科大学)

薛辛东(中国医科大学)

编 写 秘 书 富建华(中国医科大学)

数字负责人 黄东生(首都医科大学)

数 字 秘 书 胡慧敏(首都医科大学)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第四轮修订说明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机遇。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健康中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推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探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材建设新模式,经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人民卫生出版社共同决定,于2017年3 月正式启动本套教材临床医学专业第四轮修订工作,确定修订原则和要求。

为了深入解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 规划》中“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的精神,创新教学课程、教材编写方法,并贯彻教育部印发《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文件,经评审委员会讨论决定,将“成人学历教育” 的名称更替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并且就相关联盟的更新和定位、多渠道教学模式、融合教材的具体制作和实施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达成共识。

本次修订和编写的特点如下:

1.坚持国家级规划教材顶层设计、全程规划、全程质控和“三基、五性、三特定” 的编写原则。

2.教材体现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坚持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非零起点性、学历需求性、职业需求性、模式多样性的特点,教材的编写贴近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实际,适应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社会需要,满足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岗位胜任力需求,达到了教师好教、学生好学、实践好用的“三好”教材目标。

3.本轮教材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内容上增加案例及解析,突出临床思维及技能的培养。形式上采用纸数一体的融合编写模式,在传统纸质版教材的基础上配数字化内容,以一书一的形式展现,包括在线课程、PPT、同步练习、图片等。

4.整体优化。注意不同教材内容的联系与衔接,避免遗漏、矛盾和不必要的重复。

本次修订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 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教材29种,于2018年出版。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第四轮教材目录

儿科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注:1.*为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专科起点升本科共用教材

2.本套书部分配有在线课程,激活教材增值服务,通过内附的人卫慕课平台课程链接或二维码免费观看学习

3.《医学伦理学》本轮未修订

评审委员会名单

顾   问   郝 阳 秦怀金 闻 德 亮

主任委员   赵 杰 胡 炜

副主任委员(独氏笔画排序)

龙大宏 史文海 刘文艳 刘金国 刘振华 杨 晋

佟 赤 余小惠 张雨生 段东印 黄建强

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 昆 华 王爱敏 叶 政 田晓峰 刘 理 刘 成 玉

江 华 李 刚 李 期 李小寒 杨立勇 杨 立 群

杨 克 虎 肖 荣 肖纯凌 沈翠珍 张志远 张美芬

张彩虹 陈亚龙 金昌洙 郑翠红 郝春艳 姜志胜

贺 静 夏立平 夏会林 顾 平 钱士匀 倪 少 凯

高 东 陶仪声 曹德英 崔香淑 蒋振喜 韩 琳

焦东平 曾庆生 虞建荣 管茶香 漆洪波 翟晓梅

潘庆忠 魏敏杰

秘 书 长    苏 红 左 巍

秘  书     穆建萍刘冰冰

前 言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科起点升本科)《儿科学》教材历经数年,现已进入第4 版的修订。 本次编写工作恰逢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关键阶段,为了顺应新形势、迎接“互联网+”的新挑战,来自全国10 所高等院校的14 名儿科专家深入领会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特点及融合教材的精神实质,力求使本教材满足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需求。

本次修订仍秉承第3 版教材的编写理念,在保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编写要求下,努力追求“更新颖、更精练、更实用”的目标。 在编写目录上,增加了新的章节:如第十四章血液系统疾病的“组织细胞病”一节,第十一章消化系统疾病“食物过敏性胃肠疾病”一节;在编写内容上,每章节均增加了新的知识点,其内容涉及疾病的主要诊断技术,并针对某些疾病介绍了通过基因诊断实现精准化治疗的临床应用前景,在部分疾病的治疗中,还融入了人文关怀的新理念;在编写形式上,每章仍以学习目标为开始,清晰指出应该掌握、熟悉和了解的具体内容,每章节的主要疾病均以案例为切入点,提出具体问题,启发读者带着疑问和兴趣去学习。 在各章的结尾配有复习参考题,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记忆每章节的关键知识点;此外,继续保留参考文献部分,希望时间充裕和精力充沛的读者,可以更多地学习和了解儿科各专业疾病的相关指南和最新进展。

总之,在本次教材的修订中,主编、副主编及编委们力求做到内容新颖、图表清晰、文字结构严谨,但由于时间仓促、能力水平有限,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和指正。

值此编写完成之时,感谢全体编委以及编写秘书富建华教授的辛勤付出!

薛辛东


2018 年11 月

第一章 绪论

儿科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学习目标

掌握 儿科学的定义;临床儿科学的范畴;小儿年龄分期及特点。

熟悉 儿科学的特点;儿科疾病诊治中需注意的相关问题。

了解 儿科学的发展史及未来的发展目标。

第一节 儿科学范围和任务

儿科学是研究从胎儿到青少年儿童健康及疾病防治的一门学科,在我国学科体系中,儿科学隶属于临床医学,属于二级学科。 横向看,儿科学内容涵盖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健康维护,也涵盖儿童神经精神心理健康维护;纵向看,从受精卵结合到青春期,都属于儿科范畴。 根据研究的内容和重点不同,儿科学可分为预防儿科学、发育儿科学和临床儿科学。

(一)预防儿科学(preventive pediatrics)

重点研究儿科疾病的预防,采用疫苗接种、健康教育、疾病筛查、政府干预等方法对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的疾病、意外伤害、出生缺陷等进行防患于未然的行动。 所谓三级预防概念:Ⅰ级预防包括基础预防、预防接种、营养、环境卫生、父母健康保健、遗传性疾病产前筛查等;Ⅱ级预防是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如定期体检、出生缺陷早期筛查、遗传性疾病新生儿筛查、儿童发育行为异常早期筛查;Ⅲ级预防则为疾病已经发生,为避免恶劣的临床预后而进行规范的诊断和治疗。 为根本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应尽量实施Ⅰ级预防。

(二)发育儿科学(developmental pediatrics)

儿童不同于成人的一大根本特点,是儿童正处于体格与心理发育过程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发育行为问题被更早、更多地发现,自闭症等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因此,发育儿科学主要研究儿童正常体格和心理发育规律,及时发现发育异常并给予规范处理,维护儿童正常发育过程。

(三)临床儿科学(clinical pediatrics)

主要研究儿童时期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如何诊断治疗及康复,使每一个患病的儿童个体得以恢复,提高疾病治愈率,从而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随着儿科学的不断发展,儿科学下属的三级学科近年来不断完善,呼吸、消化、神经、血液、风湿免疫、感染、内分泌等亚专科逐渐形成相对独立的专科体系,为各系统的疑难复杂和危重疾病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 按照年龄纵向划分,母胎医学、围产医学、新生儿医学、青春期医学等学科体系亦逐渐走向完善。 儿科亚专业与普通儿科学(general pediatrics)分工协作、共同发展,最终形成维护儿童健康的完整体系。

由全球189 个国家在新千年来临之际共同提出的全球新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MDGs)是一个用于衡量各成员国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也为我国儿童学发展提出了任务,其中与儿童健康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降低儿童死亡率、保证孕产妇健康、征服HIV/AIDS 及疟疾等疾病。 MDGs 特别提出:到2015 年,全球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为1990 年的2/3,世界各地的儿童不论男女,都能上完小学的全部课程。 由此可见,维护儿童的权益和促进儿童的健康是实现MDGs 的重要任务和支柱。

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清晰的促进儿童健康和降低儿童死亡率的目标任务。 我国2015 年婴儿死亡率为8.1‰,到2020 年需降至7.5‰,到2030 年下降至5.0‰,下降幅度达到38%;2015 年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0.7‰,到2020 年需降至9.5‰,2030 年下降至6.0‰,下降幅度达到44%;2015 年孕产妇死亡率为20.1/10 万,2020 年需降至18.0/10 万,2030 年下降至12.0/10 万,下降幅度达到40%。

为实现上述死亡率下降指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给出了系列解决方案:

(1)传染病防控方面:

维持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在较高水平;加强艾滋病检测、抗病毒治疗和随访管理,全面落实临床用血核酸检测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疫情保持在低流行水平;建立结核病防治综合服务模式,加强耐多药肺结核筛查和监测,规范肺结核诊疗管理,全国肺结核疫情持续下降;有效应对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麻疹等重点传染病疫情。

(2)降低婴儿死亡率方面:

实施母婴安全计划,倡导优生优育,继续实施住院分娩补助制度,向孕产妇免费提供生育全过程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

(3)降低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方面:

实施健康儿童计划,加强儿童早期发展,加强儿科建设,加大儿童重点疾病防治力度,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继续开展重点地区儿童营养改善等项目。

促进我国儿童健康,人才是关键。 我们既需要受过完整、长期训练的儿童专科医师,更需要大量守护在儿童健康第一线的普通儿科医师队伍,尤其是在欠发达的西部地区。 因此,国家提出了加强医教协同,建立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基层和偏远地区扶持力度,加强全科、儿科、产科、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为儿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实现小康提供坚实的医学人才和健康保障。

第二节 儿科学特点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与成人的差异不仅是体格上的大小,有别于成人的最大差异是儿童是正处于发育中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儿童的发育是一个连续的但又可以区分阶段性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各系统、器官及组织不仅在体积、重量上不断增加,更重要的是功能不断成熟。 因此,不同年龄的儿童不仅在解剖、生理、心理、免疫、内分泌方面与成人明显不同,在疾病病因、发生发展规律、防治效果和远期预后方面都与成人疾病显著不同。 儿科医师需十分重视儿童及儿科病患的特点,在疾病防治和健康维护过程中合理运用。

(一)解剖

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小儿在外观上不断发生变化,如体重、身高(长)、头围、胸围,身体各部分比例改变,骨骼发育如颅骨缝和囟门闭合,骨化中心出现,牙齿的萌出和更替均呈现显著的年龄规律。 内脏器官如心、肝、脾、肾的大小及位置,皮肤、肌肉、神经和淋巴系统等解剖结构均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接近成人。

(二)生理、生化

不同年龄儿童具有不同的代谢特点和不同的正常生理、生化指标正常值水平,婴幼儿时期肝功能、肾功能的主要指标常远低于成人水平;随着饮食等日常生活习惯的不断改变,小儿的生化指标也在发生明显变化。 新生儿期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计数和分类与成人及其他年龄段的儿童明显不同。 婴儿代谢旺盛,体内水分含量高,肾脏的平衡能力不够,因而更容易发生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小儿时期容易出现髓外造血等。

(三)病理

取决于外因与内因的共同作用,由于小儿的内因明显区别于成人,因而在疾病发生时,病理变化明显有别于成人。 同一个病原体如呼吸道合胞病毒,在成年人可能仅导致隐性感染(无病理改变)或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而在婴儿则可导致较为严重的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 儿童时期常见的一些基础疾病,如遗传性疾病、出生缺陷、营养不良、早产等,可使病理改变发生显著变化。

(四)免疫

小儿的皮肤娇嫩,屏障功能差,免疫系统反应协调能力尚不健全,因而容易发生感染。 免疫系统可利用T、B 淋巴细胞产生记忆,在下一次面对同一病原体时能够迅速产生强大的免疫应答,大幅度提高免疫系统的保护效能,而小儿时期,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大部分的免疫记忆尚处在建立过程中。 预防接种的主要目的,即为在不导致疾病的情况诱导建立机体针对特定病原体的持久保护应答。 婴幼儿时期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诸多显著的特点,如母亲通过胎盘主动转运给胎儿的IgG,可保护生后数月内免于发生各种感染。

(五)营养

小儿生长迅速,代谢十分旺盛,对营养物质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对蛋白质、水的需要量比成人明显增高。 而小儿胃肠道功能尚未成熟,容易造成消化功能紊乱和营养素缺乏。

综上所述,在儿科疾病诊治时需注意以下特点:

1.年龄特点

某些疾病可能仅发生在特定年龄阶段,如毛细支气管炎,仅发生在婴幼儿期;某些疾病在特定年龄段高发,如川崎病,主要发生在5 岁以下儿童,约占80%,在少数病例亦可发生于较大年龄儿童;相同或类似临床表现,在不同年龄阶段发生,具有显著不同的病因和临床经过,如小儿惊厥,发生于新生儿时期多考虑与产伤、窒息、颅内出血或先天异常等,而6 岁以内儿童病因则主要可能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6 个月至3 岁主要病因为热性惊厥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3 岁以上则以癫痫常见,各种病因所致惊厥的预后亦显著不同。

2.急性病常见

起病通常较急,来势凶,病情进展变化快,短期内出现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并发症,甚至进展为重症,需要机械通气等生命支持。 但是,如能给予及时正确的处理,病情往往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得以改善,从而反证干预措施正确有效。

3.绝大部分疾病可治

与成人期的诸多慢性病不同,儿童时期的很多疾病是可治的,只要能够及时准确地判断病因,合理规范地治疗,大多数疾病可以有效防治,避免死亡、后遗症等不良后果。

4.基础病因分析至关重要

儿童时期出生缺陷、遗传性疾病、营养问题等远较成人多见,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重症化环节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及时准确地发现肺炎、腹泻、贫血等常见疾病的基础病因,是有效提高临床预后,降低儿童死亡率的关键。

第三节 小儿年龄分期及特点

儿童的解剖、生理和病理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显著不同的特点,儿童的发育是一个连续的、阶段性的过程,可将此过程分为以下7 个阶段或年龄期。

(一)胎儿期

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出生称为胎儿期,共约40 周。 胎儿早期器官形成的阶段为成胚期或胚胎期(0 ~12周),此期末胎儿基本成形,可辨别性别。 器官分化完成和迅速生长阶段为胎儿中期(13~28 周),此期器官迅速生长,生理上接近成熟,但肺发育尚不成熟,如此期早产多不能存活。 胎儿后期(29 ~40 周)以脂肪及肌肉组织迅速生长为特征,体重增长迅速,母体IgG 主动转运至胎儿。 此期如早产可存活。 妊娠母亲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胎儿,母亲的各种感染、用药、营养状态和不良生活习惯均可能导致胎儿损伤。 如吸烟、酗酒、吸毒等,有可能导致死胎、流产、早产或先天畸形等后果,胎盘和脐带的异常亦可导致胎儿发育受严重影响。 因此,加强孕期保健和胎儿保健十分重要。

(二)新生儿期

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开始至日龄28 天为新生儿期。 此期生长发育和疾病谱构成与其他年龄段小儿具有明显不同。 各种疾病的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是婴儿时期的特殊时期,也是降低婴儿死亡率的关键时期。 由于胎儿脱离母体独立面对外界环境,母体的一些不良因素(如先天感染或产时感染)延续,先天畸形,分娩过程中的损伤等各种病因交织,使新生儿时期成为各种疾病导致死亡的高危期。

(三)婴儿期

从出生到1 周岁为婴儿期,是儿童生长发育最为快速的时期,因而对营养物质要求特别高。 虽然各器官系统在此期内均快速生长发育,但重要脏器的平衡能力较为脆弱。 一旦发生疾病,内环境平衡容易被打破出现失代偿状况。 由于缺乏足够的免疫保护和免疫记忆,此期儿童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侵袭并导致相对严重的疾病,如果同时具有营养不良、早产、先天性心脏病、免疫功能缺陷等基础疾病,则容易导致死亡。因此,此期是降低5 岁以下儿童因病死亡率关键时期,各种具有基础疾病的感染防控,已成为新时期降低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主要任务之一。

(四)幼儿期

1 周岁以后到3 周岁之前为幼儿期,体格生长发育较婴儿期减慢,神经心理发育则明显加速,语言、记忆、思维和想象力、精细运动发展增快,对外界环境产生好奇心,好模仿。 活动范围增加,接触家庭、社会和事物增多。 营养需求虽相对减缓,但仍然重要,系保证正常生长发育的关键。 此期小儿对危险的识别能力十分有限,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应特别防护,避免意外伤害发生。

(五)学龄前期

3 周岁以后至6~7 周岁为学龄前期。 此期体格生长处于稳步发展状态,神经心理发育迅速,思维能力和知识面快速发展,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明显增长。 由于自我保护能力仍然不足,需持续注意避免意外伤害。

(六)学龄期

自6~7 岁入小学至12 周岁为学龄期。 此期体格发育仍稳步、较缓增长,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系统发育水平接近成人水平,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与成人的差异逐渐缩小。 脑的形态基本与成人相同,智力发育较此前几期更为成熟,控制、理解、分析、综合能力明显增强,是增长知识、接受教育的关键时期,此期应特别注重保护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和其他各种权益。 此期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但健康促进仍十分重要,应注意预防近视、龋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维护体格和心理健康。

(七)青春期

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为青春期,是儿童到成人的重要过渡阶段。青春期通常从10 岁至18 岁,但此期发育的个体差异和种族差异都较大,可相差2~4 岁,女孩可为9~11 岁至17~21 岁,男孩一般从11~13 岁至19~24 岁。 此期体格生长再次加速,生殖系统迅速发育并接近成熟。由于个体心理发育的特点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此期儿童容易出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值得特别关注。

第四节 我国儿科的发展及展望

儿科学的任务是促进儿童健康、降低疾病损伤和保护儿童权益。 儿科医师在儿科学的发展和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9 世纪西方儿科学进入我国,至20 世纪40 年代我国儿科临床医疗初具规模。 1943 年诸福棠教授主编《实用儿科学》问世,标志着我国现代儿科学正式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各地建立和完善了儿科医疗机构和儿童保健机构,对保障我国儿童生长发育和提高儿童健康水平起到了关键作用,儿童生长发育监测、计划免疫接种、“四病”防治等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保障了儿童健康,减低了常见病、多发病疾病负担和病死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儿科事业进一步发展,2005 年婴儿死亡率小于19‰,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小于22.5‰,已经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新生儿筛查、国家主导的计划免疫接种等项目均居发展中国家的领先地位,受到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各国的一致认可。

《2012 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资料显示,我国婴儿死亡率和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已从2005 年的19‰和22.5‰分别下降至12.1‰和15.6‰,达到了国家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 未来十几年至2030 年,我国标志着儿童健康的这几项关键指标,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须从2015 年婴儿死亡率的8.1‰,降至2020 年的7.5‰及2030 年的5.0‰;2015 年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0.7‰,降到2020 年的9.5‰和2030 年的6.0‰。 如何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政府、儿科医师和健康服务提供者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完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运行机制和支撑保障,做到加强基层、分工合作、技术引领、重点突破,既要紧跟国际儿科医学发展趋势,又要紧密结合我国国情,重点解决目前导致婴儿死亡和5 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疾病。

(一)健全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全国儿科医师数量目前仍然严重不足,三级医疗体系的实际运行效果不佳,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尚未实现,导致我国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后于预期。 基层儿科卫生服务机构的能力提升直接关系到常见病、多发病的合理诊治和疑难危重病例的规范转诊,处于疾病防控和减低儿童死亡率的关键环节。 建立一支数量匹配的、稳定的、胜任基层儿科医疗工作的儿科医师队伍刻不容缓;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临床诊疗规范并真正在基层推广使用十分重要。 另外,由于我国儿科从业人员受训和临床能力参差不齐,弥补基层儿科从业人员,尤其是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儿科从业人员的能力短板将起到立竿见影效果。

(二)厘清现阶段导致婴儿死亡和5 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病因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发展变化,儿童疾病谱也正发生着巨大变化。 既往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某些疾病,如脊髓灰质炎、天花等几乎已不复存在。 一些老的传染病,如结核、麻疹、百日咳死灰复燃,新的病原体如新型冠状病毒等不断出现。 生活方式相关疾病,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发病逐渐低龄化。 疾病谱的改变需要我们对儿科疾病防治、健康促进的国家战略做出相应调整,使防治重点更具针对性。 遗憾的是,目前我们对导致儿童死亡的病因缺乏确切的数据。 今后数年,逐步建立儿童健康大数据库,对资源进行合理调配,针对儿童死亡更为常见的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进行深入的流行病学分析将有助于重点疾病的有效防控。

(三)研发新型疾病防治方法,减少罕见病致死致残

各种资料显示,与发达国家相似,我国将来甚至现在致死、致残的病因由常见病转变为罕见病,具有罕见病作为基础疾病的患儿,面临着数百倍于无基础疾病常见病患儿的死亡风险。 因此,针对罕见病研发新型防治手段,可能将成为今后我国进一步降低儿童死亡率的关键环节。 虽然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儿科医学与发达国家儿科医学水平的差距,仍然主要体现在罕见病领域。 更多地研发、引进、推广行之有效的罕见病防治方法,如新生儿筛查、分子诊断、精准治疗等,系未来十年儿科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赵晓东)

学习小结

儿科学是研究从胎儿到青少年儿童健康及疾病防治的一门学科,可分为预防儿科学、发育儿科学和临床儿科学。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在不同年龄阶段,不仅在解剖、生理、心理、免疫、内分泌方面与成人明显不同,而且在疾病发生的病因、发展规律、防治效果和远期预后方面都与成人疾病存在显著差异。 儿童的发育是一个连续的、阶段性的过程,通常将其分为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及青春期七个阶段,每一阶段由于解剖、生理和病理差异,具有各自的特点。 因此,健全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寻找导致婴儿死亡和5 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病因,以及探索疑难疾病的防治手段,促进儿童健康及保护儿童权益,是儿科学未来的主要任务。

复习参考题

1.儿科学定义及主要任务是什么?

2.儿科学的特点主要包括哪些?

3.小儿年龄分期包括哪些阶段? 每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第二章 生长发育

儿科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学习目标

掌握 生长发育总体规律及一般规律;体格生长评价方法与内容;体格生长偏离的诊断。

熟悉 出生至青春期体格生长规律;体格发育有关的各系统发育特点;体格生长偏离主要影响因素;感知觉、运动及语言发育规律;儿童神经心理发育评价方法的选择;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诊断与治疗。

了解 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及学习障碍的相关内容。

第一节 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一、生长发育规律

生长和发育是儿童不同于成人的一个重要特点。 生长是指随儿童年龄的增加,细胞的增殖分化使各器官、系统以及身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