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合理用药与管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基层合理用药与管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王育琴,迟春花,赵光斌等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3-01
书籍编号:30512593
ISBN:978711728248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022398
版次: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职业技术
版权信息
书名:基层合理用药与管理
作者:王育琴 迟春花 赵光斌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3-01
ISBN:9787117282482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出版说明
为进一步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的“以基层为重点”的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国办发〔2015〕14号)中“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达到3.5人以上”和《“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国发〔2016〕78号)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重要任务,深入贯彻2018年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8〕3号)和“2018年全国基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司的领导和支持下,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编写并出版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培训‘十三五’规划教材”。
本套教材共14本,由国内基层卫生领域一线专家编写而成,在编写过程中,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牢牢抓住基层卫生工作重点;注重教材编写的“三基”“五性”“三特定”原则,注重整套教材的整体优化与互补。
同时,人民卫生出版社专门开发了供基层人员继续教育和自我提升使用的“基层卫生人员能力提升服务平台”,也作为本套教材的附加增值服务(http://jcedu.ipmph.com)提供给广大读者,基层卫生人员注册后,通过身份验证即可免费使用相关资源。
本套教材的目标是培养职业素养良好、专业技能扎实、协调沟通能力较强的基层卫生服务人才,以更好地为居民提供优质、广泛的医疗保健服务,真正落实“预防为主”的理念,实现对居民全生命周期的照护。本套教材可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和特岗计划、全科医生师资培训、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等使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培训“十三五”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
顾 问 梁万年 秦怀金 李 滔 郝 阳
主任委员 祝墡珠 杜雪平 于晓松
副主任委员
刘利群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司
施 榕 上海中医药大学公共健康学院
贾建国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 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王 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王 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王永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王永晨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王育琴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王麟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方力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刘英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江孙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孙建琴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寿 涓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李小鹰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李东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
吴 浩 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吴 毅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何 仲 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
何悦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
迟春花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陈陶建 上海市社区卫生协会
赵光斌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
郭 媛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席 彪 河北医科大学
黄 毅 北京针灸学会
曾学军 北京协和医院
路孝琴 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
秘 书 长
郭爱民 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
秘 书
葛彩英 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严春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培训“十三五”规划教材教材目录
前言
在国家高度重视基层医疗和全科医生作用的大背景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培训“十三五”规划教材应运而生,《基层合理用药与管理》系丛书之一。
本教材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介绍基层合理用药基础,分为六篇,包括:基层实用药事管理学、基层实用药剂学、基层实用临床药理学、基层实用健康教育与家庭药箱、基层实用药物咨询与药学信息检索以及基层实用中药学。其中,第一篇基层实用药事管理学主要讲述合理用药管理的方法和实践要点,包括制订药品目录和处方集、开展处方点评、强化系统持续改进等,还包括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临床应用管理等;第二篇基层实用药剂学,包括基层常用剂型及其正确使用;第三篇基层实用临床药理学,包括临床药物动力学基础、临床药效动力学基础和治疗药物监测;第四篇基层实用健康教育与家庭药箱,包括基层实用健康教育和家庭药箱的相关介绍;第五篇基层实用药物咨询与药学信息检索,包括药物咨询方式与常见问题、药品说明书与药学检索;第六篇基层实用中药学,包括常用饮片的使用与管理、常用中成药的使用与管理、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和中药安全性监测等内容。
下部介绍基层实用药物治疗学,分为三篇,包括:常用药物、常见疾病药物治疗学、基层实用特殊人群和特殊病理状态下的药物治疗。其中第七篇常用药物,选取了解热镇痛抗炎药物、抗感染药物、糖皮质激素药物、抗肿瘤药物、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五类重点介绍。先简介某类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及分类、主要不良反应,再挑选有代表性的经典药物从剂型与规格、药理作用与适应证、用法与用量、主要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和药学照护五项内容详细论述,后面附有典型案例供学习参考。第八篇常见疾病药物治疗学篇幅最多,内容涵盖呼吸、消化、心血管、内分泌、神经精神、血液、骨关节、疼痛、五官、皮肤、泌尿以及常见急症的12个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学。第九篇基层实用特殊人群和特殊病理状态下的药物治疗,分别介绍老年人、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儿童、肝和肾功能不全五类特殊人群的药物治疗。
本教材的编写以基层“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入选药物均以国家基本药物和《中国国家处方集》为基础,参考《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甲类范围和地方医疗保险甲类目录;药物名称和分类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年版)》和《新编药物学》;药物治疗学参考相关最新治疗指南、临床路径、专家共识等;辅以案例分析,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了方便学习,在各章节内容前均标注了学习目标,明确提出需要掌握、熟悉、了解的相关内容,让基层全科医生有的放矢,学以致用。
本书除基层全科医生外,也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医师、药师、护师及其他卫生技术人员等。
参与本教材编写的作者均为长期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临床医师或临床药师,其中也包括部分基层卫生工作者。教材的内容全面、实用,旨在打造适应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需求、贴近基层医疗卫生实际的合理用药与管理方面的国家级教材。
本教材得到王育琴、迟春花和赵光斌三位主编,陈琦、陈孝和夏文斌三位副主编,编委会专家和全体编者,秘书吕冠博,以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更得到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杜雪平会长的亲自指导和大力帮助,在此一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
本教材编写团队在紧张繁忙的医疗工作之余,利用有限时间完成编写工作,难免疏漏,真诚地欢迎同道们及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王育琴
2018年2月于北京
概述
学习目标
1.掌握合理用药的定义和基本内容。
2.熟悉合理用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3.了解合理用药的背景、意义和重要性。
近年来,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Cleveland Clinic)宣布了2017年十大医学创新,为其“2017医学创新峰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和往常一样,评选团队依然强大—由克利夫兰医学中心首席健康官Michael Roizen带领的100名医生和研究人员组成评选团队,其中大部分成员都是其所在领域的佼佼者。这十大医学创新是:第一、混合闭环胰岛素输送系统;第二、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神经调节疗法;第三、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基因疗法(gene therapy for inherited retinal diseases);第四、低密度胆固醇前所未有地减少;第五、远程医疗大爆发(the emergence of distance health);第六、下一代疫苗平台;第七、乳腺癌靶向疗法的武器库;第八、加强术后恢复;第九、住院患者集中监测;第十、头皮冷却减少化疗脱发。
这十大医学创新中有五个与药物创新有关,这更让我们有理由为医学的进步和创新药物的贡献而欢欣鼓舞;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医学,特别是药物治疗为我们带来的负面伤害和巨额花费。美国近几年的相关统计发现,1/4住院治疗的患者是由于药物治疗问题所致。每6人次住院中就有1人次是由可以预防的药物治疗问题导致的。最常见的药物为华法林、胰岛素、非甾体抗炎药和地高辛。老年患者出现的药物不良事件中,超过27%可以预防和避免。新西兰药物警戒数据库的研究表明,62.5%的用药错误(medication error)发生于老年患者(≥65岁)。美国的数据同时显示,在超过65岁的患者中,每年因为药物不良事件导致的费用超过了2010亿美元,而这些药物不良事件中有一半属于可以预防而免于发生。这些患者中,一年内有超过40%的人再次住院治疗。由此可见,基层全科医师必须学习并掌握与合理用药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作为基层全科医生,对于合理用药并不陌生,但是能够做到合理用药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医疗本身就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早在2500年前希腊医学先驱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三件法宝—语言、药物、手术刀。因此才有了美国结核病专家Trudeau博士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to cure sometime,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对于全科医师而言,需要掌握的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属于“手术刀”的范畴,他们还需要掌握两件法宝,那就是语言(安慰)和药物。语言(安慰)指的是对患者的感恩和人性关怀,是医学真缔的表达,此篇不再赘述。对于需要掌握的最后一个法宝—药物,我们必须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我们需要掌握什么是合理用药、内容是什么;需要熟悉合理用药有哪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需要了解合理用药的外部环境,比如零差率、阳光采购等医改政策变革,需要了解合理用药的内部环境,比如合理用药需要团队支持吗?他们是谁?如何支持等。以上均为概论里要介绍的主要内容。
一、合理用药的背景
(一)国际合理用药情况概况
2017年3月29日,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德国波恩举行的第二届全球患者安全部级峰会上发布了第三项全球患者安全挑战—用药安全(The Global Patient Safety Challenge on Medication Safety)。这是一项全球性举措,推出了保证患者安全的一项工作—“无伤害用药”(medication without harm)。在此基础上,WHO开展了一项旨在提高公众对药物使用的安全问题及对使用更安全药物方面的认知水平的运动,以减少由不安全用药实践和错误用药引起的相关用药危害,呼吁在未来五年内将所有国家严重、可避免的药物相关的伤害减少50%。
第三项挑战(无伤害用药)要求各国卫生部长启动国家计划,在用药安全的四个领域采取行动,即:①动员患者和公众参与;②药物作为产品;③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监督;④用药管理系统和实践。这一挑战也使WHO承诺利用其召集和协调力量,推动用药安全采取一系列全球行动。
用药安全方面,集中关注影响患者最大的三个领域:
1.高风险药物
某些类别药物特别容易引发不良反应,而它们的治疗指数却比较狭窄,这意味着微小的剂量误差即可能引起灾难性后果,这些药物的血药浓度需要监测,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例如,华法林用于抗凝即是一种临床用药的高风险情况,如果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过高(房颤患者INR值>3.0),则会伴有出血风险;而如果比值过低(<2.0),则有形成进一步血栓的风险。临床常用且需要监测血药浓度的药物有地高辛、抗癫痫药物(苯巴比妥、苯妥英、丙戊酸等)、抗哮喘药物(氨茶碱)、氨基糖苷类抗感染药物(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卡那霉素等)、抗肿瘤药物(甲氨蝶呤)、免疫抑制剂(环孢素、他克莫司)等。另外一些高风险情况出现在患者肝、肾功能不全和特殊人群中,如儿童、老年人和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2.多重用药
随着人类寿命延长,尤其是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一人多病、多药共用成为常态,药品不良反应事件高发,由此导致高额医疗费用,住院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成为现实。同时,多药共用增加了药物间相互作用的可能性。老年患者还可能难以遵循复杂治疗方案,增加由患者引发错误的可能性。目前已在部分问题药物的用药史和药物组合方面取得了研究进展,通过加拿大和美国的精简处方等举措,得以实施了风险分层和降低风险措施。然而,这些举措只解决了复方用药的部分问题。老年人非常需要由全科医师提供的连续性、综合性、关注基层社区和家庭、以人为中心的全人照顾,因为老年人一般都是“共病老人”:一人身上有两种以上的病,并由此导致很多老年人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可能引发药物相互作用。现有数据显示:老年人患有一种慢病的大约为90%,两种病共病的约70%,三种病以上的约有50%,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半数都有三种以上的疾病。由于身体的老化,再加上疾病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多会造成功能障碍,出现失能或者半失能,出现很多老年人特有的问题—老年综合征。
3.医疗过程转移过渡
此过程减少用药相关伤害是第三个重点领域。当患者在医疗机构之间(例如从基层社区到医院)和(或)在同一机构内不同科室之间(例如从住院部的神经内科转到住院部内分泌科)转移时,如果关于药物和(或)潜在风险因素不能有效沟通,则存在用药错误的风险。
每个领域都有着巨大伤害负担,因此,如何能够做到妥善管理,在减少患者伤害风险等多方面都需要加以研究和关注。
第三项全球患者安全挑战的三个领域并不互相排斥,许多患者可能会面临由药品不良反应、复方用药和信息沟通不当等综合因素造成的风险,医务人员应特别注重那些更有可能因药物相关伤害而死亡或罹患重病的患者。
WHO认为,在这些领域取得进展将需要政府和卫生保健领导高层优先考虑用药安全问题—正如前两项挑战所做到的那样。对于在一系列医疗环境中发生的药物相关伤害的具体情况必须有清楚的认识。采取措施减少这种伤害需要对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教育并增强其能力,还需要开发工具协助一线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并设计新的医护系统,建立抵御能力,以防止易引起用药错误的风险因素。
(二)我国合理用药概况
1.十九大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 健康中国战略中指出的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给合理用药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健康国家的战略目标,把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健康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提出了“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九大报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的论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十九大报告还对医改领域的表述有了新的逻辑和亮点:首先,报告在明确制度建设后,专门提到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和全科医师队伍建设,这些论述其内在的政策含义是将基层卫生体系的建设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
2.我国的合理用药事业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医疗制度改革,也在逐渐深入地开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先后出台了多个部门规章和管理办法,诸如:2018年4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患者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8〕5号)、《国家卫生计生委等3部门关于加强合理用药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宣传函〔2013〕288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56号)、《关于加强全国合理用药监测工作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13号)等。
(1)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出台了数百个临床治疗指南、临床路径、专家共识,诸如:《城市社区冠心病临床路径》《城市社区四种慢性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和冠心病)双向转诊临床路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起草了《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近年来,糖尿病学分会先后公布或更新了《中国糖尿病教育管理指南》《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中国高血糖危象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国胰岛素教育管理规范》等十多个指南和规范文件,这些指南、路径和共识等成为临床规范治疗的重要依据。
(2)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2011年开始的抗菌药物专项治理,即2011年4月,原卫生部在全国组织开展为期三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积极响应WHO提出的“抵御抗生素耐药,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不仅出台了相关文件,还先后出台了两个指导原则:2012年4月24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第84号令),2015年8月27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全国各级医疗机构纷纷行动起来,从规章制度、管理流程,一直到医院抗菌药物的品种数、手术切口的预防用药等全部纳入管理。五年来的成果是: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从21.8%降低到8.7%;预防Ⅰ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从96.7%降低到42.35%,有力地遏制了耐药菌的进一步蔓延。2016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14部门联合制定了《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2017年3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遏制细菌耐药的通知》,要求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明晰责任,进一步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有效遏制细菌耐药。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重点环节管理方面,尤其强化耐药问题突出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和替加环素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管理。2018年5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下发《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8〕9号),要求:①加快建设多学科抗菌药物管理和诊疗团队;②继续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重点环节管理;③加强儿童等重点人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等。
(3)我国引入WHO提出的合理用药指标体系,处方指标包括平均用药品种数、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针剂使用百分率、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百分率等,将其纳入等级医院评审指标之一。特别是针对我国医疗机构内注射剂和糖皮质激素的滥用和误用,先后出台了合理使用注射剂和糖皮质激素的管理办法—《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政发〔2011〕2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医政发〔2008〕71号)。到目前为止,注射剂使用逐渐规范,还有部分医疗机构采取了在门诊取消注射剂的使用,仅在急诊等科室使用等措施,极大地减少了因不合理使用注射剂造成的伤害。
(4)药物警戒基于风险防范的实践。1974年,法国首先提出了“药物警戒(pharmacovigilance,PV)”的概念。WHO关于药物警戒的定义如下:药物警戒是与发现、评价、理解和预防不良反应或其他任何可能与药物有关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药物警戒不仅涉及药物的不良反应,还涉及与药物相关的其他问题,如药品质量不合格、药物治疗错误、有效性报告的缺乏、对没有充分科学数据论证的适应证的用药、急慢性中毒的报告病例、药物滥用与错用、与药物相关的病死率评价、药物与化学药物、其他药物和食品的不良性反应作用。通过药物警戒赋予药物安全以新的内涵,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发现未知药品不良反应及其相互作用;②发现已知药品的不良反应增长趋势;③分析药品不良反应风险因素和可能机制;④对风险/效益评价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发布相关数据,促进药品监督管理和指导临床用药,该研究已得到进一步发展。根据WHO的指导性文件,药物警戒的范围已经扩展到传统药物、草药和辅助用药、生物制品、血液制品、医疗器械以及疫苗等。
(5)循证医学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制定相关卫生政策、指南和临床实践等的重要依据。循证医学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医师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订出患者的治疗措施”。循证医学已被用于制定基本药物和合理用药相关法律法规的参考证据,还用于培训卫生工作者和制定临床指南,循证医学已成为提供改善中国卫生保健质量和决策所需的质量证据必备工具。
从循证医学的提出,到现实研究的蓬勃开展,临床医学研究和实践越来越基于真实世界数据,联合运用多学科等科学方法和技术来开展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1954年真实世界研究的概念就被提出并在某脊髓灰质炎疫苗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研究中使用,但是受限于数据获取等方面的原因一直未成为主流研究方法。近年来,随着电脑网络等大数据处理工具的普遍应用和推广,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量临床电子数据库的记录资料得到普及和“共享”,基于大数据的真实世界研究得以开展。在美国,实用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pragmatic clinical trials,PCT)研究数量在1990至2016年的20多年间大幅度增长,英国业已发表相关研究成果千余篇。可见,药物治疗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成果必将更多地指导临床实践。
(6)特殊药物和特殊人群安全用药管理
1)高警示药品管理:“高警示药品”一词源于英语“high-risk medication”或“high-alert medication”,最早是由美国用药安全协会(Institute for Safe Medication Practice,ISMP)提出的。ISMP把药理作用显著且迅速,若使用不当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的药物称为高警示药品,其特点是出现的差错可能不常见,而一旦发生则后果非常严重。如胰岛素、高浓度电解质制剂、细胞毒类药品、肌肉松弛剂等。我国引入时称为“高危药品”(high-risk medication),近年修改为“高警示药品”(high-alert medication)。2012年,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用药安全项目组参照美国ISMP公布的19类及13种高危药品目录,推出了《高危药品分级管理策略及推荐目录》,按危险程度将高危药品分为“三级三类”,即根据风险程度由高至低分为A、B、C三个级别,每个级别内的药物根据其使用时须特别注意的事项分为剂量限制类、药物相互作用类、给药途径类三个类别。
高警示药品的用药差错可发生在各个环节,如采购、处方、调剂、使用、监测等,而给药差错约占药品差错的75%,因而高警示药品警示信息必须贯穿于药品生产、运输与储存、处方开具、电脑录入、药师调剂、交付药物、护理人员给药等整个医疗过程。
2)老年潜在不适当用药(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PIM)判断标准的研制与发布: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通过调取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合理用药国际网络(International Network Rational Use Drugs,INRUD)全国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网2012至2015年用药错误的报告数据,老年患者发生严重(E级)以上用药错误的风险达到36%,明显高于非老年患者。基于“医院处方分析合作项目”的我国六城市79家医疗机构多中心大样本门急诊患者PIM情况回顾性研究显示,近300万张老年处方大数据,中国老年患者门急诊PIM处方率为15.81%,所有PIM处方的90%以上使用了至少一种PIM药物。《中国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判断标准》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牵头,联合北京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以及全国相关医药学专家共同研发,于2017年11月9日由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合理用药分会、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药学会老年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药理学会抗衰老与老年痴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在京联合发布,并正式发表于2018年第一期的《药物不良反应杂志》上。老年人PIM可增加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及住院风险,因此在老年患者的治疗、或在某些特定的疾病状态中,应采取避免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