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成人教育 > 人体解剖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人体解剖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人体解剖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人体解剖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张雨生,金昌洙等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2-01

书籍编号:30512602

ISBN:978711727153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77480

版次:4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成人教育

全书内容:

人体解剖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纸质版编者名单

数字负责人 汪坤菊

编  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志勇 / 新乡医学院

王海燕 / 内蒙古医科大学

李 岩 / 大连医科大学

李益民 / 哈尔滨医科大学

汪坤菊 / 海南医学院

张军峰 / 西安医学院

张雨生 / 海南医学院

张海玲 /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范 艳 / 昆明医科大学

武志兵 / 长治医学院

武 艳 / 首都医科大学

金昌洙 / 滨州医学院

庞 刚 / 安徽医科大学

姜 东 / 锦州医科大学

彭田红 / 南华大学

曾昭明 / 西南医科大学

编写秘书 汪坤菊 / 海南医学院

数字秘书 范 艳 / 昆明医科大学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第四轮修订说明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机遇。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健康中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贯彻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推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探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材建设新模式,经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人民卫生出版社共同决定,于2017年3月正式启动本套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第四轮修订工作,确定修订原则和要求。

为了深入解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精神,创新教学课程、教材编写方法,并贯彻教育部印发《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文件,经评审委员会讨论决定,将“成人学历教育”的名称更替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并且就相关联盟的更新和定位、多渠道教学模式、融合教材的具体制作和实施等重要问题进行探讨并达成共识。

本次修订和编写的特点如下:

1.坚持国家级规划教材顶层设计、全程规划、全程质控和“三基、五性、三特定”的编写原则。

2.教材体现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坚持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非零起点性、学历需求性、职业需求性、模式多样性的特点,教材的编写贴近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实际,适应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社会需要,满足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岗位胜任力需求,达到了教师好教、学生好学、实践好用的“三好”教材目标。

3.本轮教材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内容上增加案例及解析,突出临床思维及技能的培养。形式上采用纸数一体的融合编写模式,在传统纸质版教材的基础上配数字化内容,以一书一码的形式展现,包括PPT、同步练习、图片等。

4.整体优化。注意不同教材内容的联系与衔接,避免遗漏、矛盾和不必要的重复。

本次修订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教材25种,于2018年出版。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第四轮教材目录

人体解剖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注:1.*为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专科起点升本科共用教材

2.本套书部分配有在线课程,激活教材增值服务,通过内附的人卫慕课平台课程链接或二维码免费观看学习

3.《医学伦理学》本轮未修订

第四届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名单

顾  问 郝 阳 秦怀金 闻德亮

主任委员 赵 杰 胡 炜

副主任委员(按姓⽒笔画排序)

龙大宏 史文海 刘文艳 刘金国 刘振华 杨 晋

佟 赤 余小惠 张雨生 段东印 黄建强

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昆华 王爱敏 叶 政 田晓峰 刘 理 刘成玉

江 华 李 刚 李 期 李小寒 杨立勇 杨立群

杨克虎 肖 荣 肖纯凌 沈翠珍 张志远 张美芬

张彩虹 陈亚龙 金昌洙 郑翠红 郝春艳 姜志胜

贺 静 夏立平 夏会林 顾 平 钱士匀 倪少凯

高 东 陶仪声 曹德英 崔香淑 蒋振喜 韩 琳

焦东平 曾庆生 虞建荣 管茶香 漆洪波 翟晓梅

潘庆忠 魏敏杰

秘 书 长  苏 红 左 巍

秘  书 穆建萍 刘冰冰

前 言

根据“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临床医学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主编人会议”精神,按照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临床医学专科“非零起点性”“职业需求性”“模式多样性”的特点,本着“适用、够用、适度结合临床”的基本编写原则,强调“三基”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体现“五性”即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应性的要求,在第3版的基础上,我们编写了《人体解剖学》(第4版)教材。

本教材采用纸数一体的融合教材编写模式,在传统纸质版教材的基础上配以相应的数字化内容。纸质内容每章均包括学习目标、章节文字、学习小结和复习参考题四部分;数字化内容以纸质教材为基本载体和服务入口,通过“一书一码”的应用链接,将传统纸质内容与数字内容、互联网平台有机融合,从而实现内容与平台、线下与线上服务的无缝对接。数字化内容包括PPT、同步练习题和其他数字资源等,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

本教材包括绪论、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腹膜、脉管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本教材中的解剖学名词均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人体解剖学名词》为标准,所采用的插图选自人民卫生出版社《人体解剖学》第3版。在此对上述作者表示感谢!

本教材的编写得到了参编院校的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感谢。由于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有限,不当和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同仁和读者不吝指正,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以促使本书不断完善。

张雨生 金昌洙


2018年12月

绪论

学习目标

掌握 人体解剖学标准姿势、方位术语、人体的轴和面。

熟悉 人体的组成与分部。

了解 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和分科。

一、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和任务

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属于生物学科中的形态学范畴。学习人体解剖学的任务是让医学生理解和掌握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和各个器官的位置毗邻关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功能意义,只有在掌握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基础上,才能理解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疾病的发展过程,正确判断正常与异常,鉴别生理与病理状态,从而对疾病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因此,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形态学基础和基石。

二、人体解剖学的分科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体解剖学在研究方法、研究重点方面产生了差异,其学科的分支也越来越细,逐渐出现了若干独具特色的分科:

巨视解剖学(macro anatomy)通过肉眼观察人体的宏观结构的解剖学,又分为系统解剖学及局部解剖学等。

微视解剖学(micro anatomy)以显微镜为观察手段的解剖学,又分为组织学、细胞学、胚胎学。

系统解剖学(systematic anatomy)按人体功能系统(如运动系统、消化系统等)研究各器官形态结构的科学。

局部解剖学(regional anatomy)按人体的某一局部(如胸部、腹部等)由浅至深研究人体器官的形态位置、毗邻关系和层次结构的科学。

同时还可依据研究角度和研究目的不同分若干分科:

应用解剖学(applied anatomy)结合临床需要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解剖学。

表面解剖学(surface anatomy)研究人体表面形态特征的解剖学。

外科解剖学(surgical anatomy)密切联系外科手术的解剖学。

X线解剖学(X-ray anatomy)运用X线摄影技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解剖学。

运动解剖学(locomotive anatomy)结合体育运动需要,研究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与运动关系的解剖学。

断面解剖学(sectional anatomy)研究人体各局部或器官的断面形态结构的解剖学。

艺术解剖学(artistic anatomy)艺术院校为绘画艺术服务的解剖学等。

由于各门科学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因此解剖学的研究也会不断深入、不断更新,不断出现新的分支学科。当人类进入了“智能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解剖学的研究也与时俱进,随着人体奥秘不断被破译和揭示,又会有一些新学科不断从解剖学中脱颖而出,但在广义上它们仍属于解剖学范畴。

三、人体的组成和系统的划分

构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许多形态相似和功能相近的细胞借细胞间质结合在一起构成组织。人体有四大基本组织,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地组合成具有一定形态、担负一定功能的结构称器官,如心、肺、肝、胃、脾、肾等。由若干个功能相关的器官组合在一起,完成某一方面生理功能,构成系统。人体有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脉管、感觉器官、神经、内分泌九大系统。各系统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相互联系、彼此协调、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按照人体的局部,可分为:头部(包括颅、面部)、颈部(包括颈、项部)、背部、胸部、腹部、盆会阴部(后四部合称躯干部)和上肢、下肢。

四、人体解剖学标准姿势和方位术语

为了正确地描述人体的形态结构和位置,便于应用和交流,世界各国形态学研究者公认了描述人体形态结构和位置的统一标准和术语,从而确定了医务工作者的共同语言。

(一)人体解剖学标准姿势

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是指身体直立,两眼平视正前方,双上肢垂于躯干两侧,两足并拢,掌心和足尖向前。在观察人体的形态和结构时,不论被观察的对象、标本或模型是俯卧或仰卧,是直立或倒立,是整体或局部,均应以此姿势为标准进行描述。

(二)方位术语

以人体解剖学标准姿势为标准,规定了表示方位的术语。按照这些方位术语,可以正确地描述各器官或结构的相互位置关系。常用的方位术语有:

1.上和下

表示距颅顶或足底相对距离的术语。近颅者为上,近足者为下。如眼位于鼻的上方,口位于鼻的下方。

2.前和后

表示距身体前面或后面相对距离的术语。近腹面者为前,也可以称腹侧;近背面者为后,也可以称背侧。腹侧和背侧可以通用于人体和四足动物。

3.内侧和外侧

表示距人体正中矢状面相对距离的术语。靠近正中矢状面者为内侧,远离正中矢状面者为外侧。如眼位于鼻的外侧,位于耳的内侧。

4.内和外

表示与空腔相互位置关系的术语。在腔内或近腔者为内,在腔外或远腔者为外。如心位于胸腔内,乳房位于胸腔外。

5.浅和深

表示距身体表面或器官表面相对距离的术语。近表面者为浅,远离表面者为深。如静脉因距体表远近的不同,而分为浅静脉和深静脉。

常用于四肢的方位术语:

近侧和远侧 表示距肢体根部相对距离的术语。距肢体根部近者为近侧,距肢体根部远者为远侧。

尺侧和桡侧 根据前臂尺骨和桡骨的位置,上肢的内侧也叫尺侧,上肢的外侧也叫桡侧。

胫侧和腓侧 根据小腿胫骨和腓骨的位置,下肢的内侧也叫胫侧,下肢的外侧也叫腓侧。

(三)轴和面

轴和面是描述人体器官形态,尤其是叙述关节运动时常用的术语(绪图-1)。

人体解剖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绪图-1 人体的轴和面

1.轴

根据人体解剖学标准姿势,设计出人体相互垂直的三个轴,以此来描述关节的运动方式。

(1)矢状轴:

呈前后方向与地面平行的轴,躯干沿此轴可作侧屈,肢体沿此轴可作内收和外展运动。

(2)冠状轴:

呈左右方向与地面平行的轴,沿此轴可作前屈和后伸运动。

(3)垂直轴:

呈上下方向与地面垂直的轴,沿此轴可作旋转(旋内、旋外)运动。

2.面

在人体解剖学标准姿势条件下,分割人体时所作的相互垂直的三个切面。

(1)矢状面:

呈前后方向纵行切开人体,得到的左、右两个纵切面。通过人体正中的矢状面称正中矢状面,它将人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半。

(2)冠状面(额状面):

呈左右方向纵行切开人体,得到的前、后两个纵切面。

(3)水平面(横切面):

与地面平行切开人体,得到的上、下两个平面。

在描述器官的切面时,则应以该器官的长轴为准,与长轴平行的切面称纵切面;与长轴垂直的切面称横切面。

五、人体器官的变异、异常与畸形

根据中国人体的体质调查资料,通常把统计学上占优势的结构称之为正常(normal)。有些人某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大小可能与正常形态不完全相同,但与正常值比较接近,相差并不显著,又不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者,称之为变异(variation)。若超出一般变异范围,统计学上出现率极低甚至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者,则称之为异常(abnormal)或畸形。

(张雨生)

学习小结

人体解剖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复习参考题

1.什么是人体解剖学姿势?

2.人体解剖学的方位术语有哪些?

3.人体有哪些轴和面?

第一章 运动系统

人体解剖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学习目标

掌握 骨的分类和构造,主要骨的形态;滑膜关节的结构及运动;主要关节的结构特点及功能;肌的构造和形态分类;主要肌的位置、结构特点及作用。

熟悉 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颅骨的组成;脊柱的整体观和正常的生理性弯曲;骨盆的组成、分布和性别差异;肌的起止点、配布;胸固有肌的名称、位置及作用。

了解 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足弓的概念、构成和功能;肌的命名原则;咀嚼肌的名称、功能。

运动系统(locomotor system)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起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全身各骨借骨连结构成骨骼,赋予人体基本形态。骨骼肌附着于骨并跨过关节,在神经系统支配下,收缩时牵拉骨改变位置而产生运动。在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骨连结是运动的枢纽,骨骼肌是运动的动力器官。

第一节 骨学

学习目标

掌握 骨的分类和构造;椎骨的一般形态;胸骨的位置和形态;上、下肢骨的组成;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髋骨、股骨、胫骨的形态。

熟悉 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颅骨的组成;颅底内面观的主要结构;骨性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和开口。

了解 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肋的组成和形态结构;颅的整体观;新生儿颅的特征及其出生后变化;手骨和足骨的名称及排列;髌骨、腓骨的形态。

一、总论

骨(bone)以骨组织为主体构成,具有一定的形态,坚硬而有弹性。骨内有骨髓,外被骨膜,分布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能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并有修复、再生及改建的能力。骨是人体钙、磷贮存库,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一)骨的分类

成人有206块骨,按部位分为颅骨(29块,包括听小骨6块)、躯干骨(51块)和四肢骨(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前二者合称中轴骨(图1-1)。按形态,骨可分为4类。

1.长骨

分布于四肢,呈长管状,分一体两端。体又称骨干,内含髓腔,容纳骨髓。两端膨大,称骺,表面有光滑的关节面。骨干与骺邻接的部分称干骺端,在幼年时为骺软骨,软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和骨化,使骨不断加长;成年后,骺软骨骨化形成骺线,骨干与骺融为一体,长骨不再增长。

2.短骨

近似立方体,多成群分布于承受压力较大和运动复杂的部位,如腕骨和跗骨。

3.扁骨

呈板状,参与构成颅顶、胸壁和盆壁,起保护作用,如顶骨、胸骨和肋骨。

4.不规则骨

形状不规则,主要分布于躯干、颅底和面部,如椎骨、颞骨和上颌骨。

位于某些肌腱内的小骨块称籽骨,在运动中可改变力的方向和减少对肌腱的摩擦。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

骨的表面形态各异,这种形态均与功能相对应。骨表面的突起或凹陷均为肌或韧带附着处,突起有结节、粗隆、转子、髁、嵴、踝等,凹陷有窝、压迹、切迹、沟、陷窝等。此外,空腔包括管、道、孔、裂、腔、窦、房等,其中管、道、孔、裂处常有神经、血管通过。

人体解剖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1 全身骨(前面)

(二)骨的构造

骨主要由骨质、骨膜、骨髓构成(图1-2)。

1.骨质(bony substance)

由骨组织构成,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骨密质由紧密成层排列的骨板构成,质地坚硬,抗压、抗扭曲力强,分布于骨的表面,临床上又称骨皮质。骨松质由大量相互交错排列的骨小梁构成,呈海绵状,分布于骨的内部。骨小梁按力的方向排列,体现出既轻便又坚固的性能。颅盖骨表层的骨密质称内板和外板,其间的骨松质称板障。

2.骨膜(periosteum)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覆于骨的表面(关节面除外)。骨膜富有血管、淋巴管及神经,可分内、外两层。外层致密,有许多胶原纤维束穿入骨质,使之固着于骨面;内层疏松,含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具有产生新骨质、破坏原骨质和重塑骨的功能。因此,骨膜对骨的营养、再生、感觉具有重要作用。

3.骨髓(bone marrow)

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红骨髓内含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血细胞,具有造血功能。胎儿和幼儿的骨内均为红骨髓,5岁后,骨干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转变为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在椎骨、髂骨、肋骨、胸骨及肱骨和股骨等长骨的骺内终身保留红骨髓,临床上常选髂骨和胸骨等处进行骨髓穿刺,检查骨髓象。

人体解剖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2 骨的构造

(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骨由有机质和无机质组成。有机质主要是骨胶原纤维和黏多糖蛋白,使骨具有弹性和韧性;无机质主要是碱性磷酸钙,使骨具有硬度和脆性。两种成分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变化。幼儿骨有机质和无机质各占一半,故弹性大、柔软易变形,不易骨折或折而不断;成人骨有机质和无机质的比例约为3∶7,故具有较大的硬度和一定的弹性;老年人的骨无机质所占的比例更大,故脆性较大、易骨折。

第二节 关节学

学习目标

掌握 滑膜关节的结构及运动;椎骨的连结和运动;肩关节和肘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髋关节和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

熟悉 骨连结的概念、分类;脊柱的整体观和正常的生理性弯曲;骨性胸廓的组成和运动;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结构和运动;桡腕关节和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骨盆的组成、分布和性别差异。

了解 胸锁关节的组成、形态结构特点和运动;拇指腕掌关节的组成、形态结构特点和运动;骶髂关节的组成、形态结构特点和运动;足弓的概念、构成和功能。

一、总论

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和骨相连,称骨连结。根据骨连结的结构和形式,可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两种(图1-32)。

人体解剖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32 骨连结的分类与构造

(一)直接连结

骨与骨之间借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直接相连,其间没有腔隙。这类连结运动性能很小或不能运动,依连结的组织不同可分为三类。

1.纤维连结

骨与骨之间借致密结缔组织相连,多呈膜状、扁带状或束状。如果两骨间距较宽,连结两骨的结缔组织比较长,称韧带连结,如尺、桡骨以及胫、腓骨之间的骨间膜,椎骨棘突间的棘间韧带等。如果两骨间距很窄,借少量结缔组织相连,则称缝,如颅盖骨之间的冠状缝、矢状缝等。一般的韧带连结允许两骨间有较小的活动,而缝则几乎不活动,随着年龄增长可骨化成骨性结合。

2.软骨连结

骨与骨之间以软骨组织直接相连。软骨连结有弹性和韧性,可缓冲震荡。软骨连结有两种形式:①纤维软骨联合,两骨借纤维软骨连结,多位于人体中轴承受压力之处,如椎间盘、耻骨联合等。②透明软骨结合,两骨间借透明软骨连结,如婴幼儿的髂骨、坐骨和耻骨间的结合,蝶骨和枕骨间的结合等,此种结合随着年龄的增长,可骨化形成骨性结合。

3.骨性结合

两骨之间以骨组织相连结,一般由软骨连结或缝经骨化演变而成,如骶骨、髋骨等,通过骨性结合融为一体。

(二)间接连结

间接连结又称滑膜关节(synovial joint),简称关节(articulation)。骨与骨之间通过结缔组织膜囊相连,相对的骨面之间具有腔隙。这类连结可进行各种运动,是人体骨连结的主要形式。

1.关节的基本结构

每个关节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见图1-32)。

(1)关节面(articular surface):

组成关节各骨间相互接触的面,关节面的形态常为一凸一凹,分别称为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一层薄而光滑的关节软骨,关节软骨使关节头和关节窝的形态更为适应,其表面光滑,摩擦系数小于冰面,使运动更加灵活,软骨具有弹性,可承受负荷和减缓震荡。

(2)关节囊(articular capsule):

包在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膜性囊,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并与骨膜相续,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分布。其厚薄、松紧随关节的部位和运动的情况而不同,在某些部位增厚形成韧带,以加强关节的牢固和限制关节的过度运动。内层为滑膜层,衬于纤维层内面,由薄而光滑、柔软的疏松结缔组织膜构成,周缘与关节软骨相连续。滑膜能产生滑液,滑液是透明蛋清样液体,略呈碱性,含透明质酸,除具润滑作用外,还是关节软骨和关节盘等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关节腔(articular cavity):

是关节囊滑膜层和关节软骨所围成的密闭性腔隙。内含少量滑液,腔内呈负压,有助于维持关节的稳固性,这种结构也体现了关节运动灵活性与稳固性的统一。

2.关节的辅助结构

关节除上述基本结构外,还有韧带、关节盘、关节唇等辅助结构,可增加关节的稳固性,或增加关节的灵活性。

(1)韧带(ligament):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呈扁带状、束状或膜状,分为囊外韧带和囊内韧带两种,囊外韧带多为关节囊纤维层的增厚部分,如肘关节两侧的副韧带等。囊内韧带位于关节囊内,被滑膜包绕,如膝关节的交叉韧带等。韧带的主要功能是限制关节的运动幅度,增强关节的稳固性,其次是为骨骼肌提供附着点,有的韧带如膝关节的髌韧带本身就是由肌腱延续而成的。

(2)关节盘(articular disc):

是位于关节面之间圆盘状的纤维软骨板,中间薄周缘厚,周缘附着于关节囊。关节盘将关节腔分隔为上、下两部,使关节面更加相互适应,从而增加了运动的灵活性和多样化,此外还具有缓冲震荡的作用。膝关节内的关节盘不完整,呈新月形,称半月板,其功能与关节盘相似。

(3)关节唇(articular labrum):

是附着在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可增大关节面,加深关节窝,增加关节的稳固性。

3.关节的运动

关节的运动一般都是围绕一定的运动轴而转动,围绕某一运动轴可产生方向相反的两种运动形式。根据运动轴的方向不同,关节的运动形式可分为以下四种:

(1)屈和伸:

是围绕冠状轴的运动。一般将两骨间夹角变小的运动称为屈,反之为伸。足的屈、伸运动分别称为跖屈和背屈。

(2)收和展:

是围绕矢状轴的运动。骨向正中矢状面靠拢为收,反之为展。对手指而言,则以中指为准,靠近中指为收,离开为展,足趾则以第2趾为准。

(3)旋转:

是围绕垂直轴的运动。骨的前面转向内侧为旋内,反之为旋外。在前臂则称旋前和旋后,手背转向前方为旋前,反之为旋后。

(4)环转:

是围绕冠状轴和矢状轴的复合运动。是屈、收、伸、展四种动作的连续运动。运动时,骨的近端在原位转动,远端做圆周运动。

关节运动幅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关节两骨关节面大小的差别。关节面大小差别愈大,运动的幅度也愈大;反之则较小。此外,关节韧带的发达程度和附近骨突的形态对关节的运动幅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中轴骨的连结

(一)躯干骨的连结

所有椎骨相互连结构成脊柱(vertebral column),胸骨、肋和胸椎连结构成胸廓(thoracic cage)。

1.脊柱

(1)椎体间连结:

包括椎间盘、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

1)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

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间的纤维软骨盘,由髓核和纤维环两部分组成。髓核位于椎间盘的中央部,为柔软富有弹性的胶状物。纤维环围绕髓核周围,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纤维软骨环构成,质坚韧,牢固连结相邻椎体,并限制髓核向外膨出。整个椎间盘既坚韧又富有弹性,可缓冲震荡,起“弹性垫”的作用。脊柱各部椎间盘厚薄不一,腰部最厚,颈部次之,胸部最薄,故脊柱腰部活动度最大(图 1-33)。

2)前纵韧带:

位于椎体和椎间盘的前面,上自枕骨大孔前缘,下至第1或第2骶椎椎体,可限制脊柱过度后伸,防止椎间盘向前脱出。

3)后纵韧带:

位于椎体和椎间盘的后面,上自第2颈椎,下至骶骨,可限制脊柱过度前屈。此韧带较窄不能完全遮盖椎体后部,故椎间盘易向后外侧脱出。

(2)椎弓间的连结:

椎弓之间借黄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关节突关节等相连(图1-34)。

人体解剖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33 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水平面)

人体解剖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34 椎骨间的连结

1)黄韧带:

又称弓间韧带,连于相邻椎弓板之间的短韧带,由黄色的弹性纤维构成,坚韧且富有弹性。黄韧带参与围成椎管,可限制脊柱过度前屈。因损伤引起的黄韧带肥厚,可导致椎管狭窄,压迫脊髓。

2)棘上韧带:

位于棘突尖端的纵行韧带,可限制脊柱过度前屈。自第7颈椎棘突到枕外隆凸之间韧带增宽加厚,形成项韧带,可协助仰头。

3)棘间韧带:

位于相邻棘突之间的短韧带,前连黄韧带,后连棘上韧带。腰椎穿刺时,针尖依次穿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黄韧带进入椎管。

4)关节突关节:

由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构成,属于微动关节。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