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护理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社区护理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涂英,沈翠珍等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7-01
书籍编号:30512604
ISBN:978711726263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76337
版次:3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成人教育
版权信息
书名:社区护理学(第3版)
作者:涂英 沈翠珍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7-01
ISBN:9787117262637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编者
纸质版编者名单
数字负责人 涂 英
编 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卜小丽 / 兰州大学护理学院
毛智慧 / 辽宁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刘国莲 / 宁夏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闫贵明 / 天津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李 强 / 齐齐哈尔医学院护理学院
沈翠珍 / 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宋 梅 / 西安医学院护理学院
张 锋 / 长治医学院护理学系
张小燕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涂 英 / 广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程 蕾 / 广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臧 爽 / 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编写秘书 程 蕾 / 广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数字秘书 程 蕾 / 广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在线课程编者名单
在线课程负责人 沈翠珍
编 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卜小丽 / 兰州大学护理学院
毛智慧 / 辽宁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刘国莲 / 宁夏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闫贵明 / 天津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李 玲 / 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应立英 / 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沈 勤 / 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沈翠珍 / 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宋 梅 / 西安医学院护理学院
张 锋 / 长治医学院护理学系
张小燕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邵 加 / 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周艳华 / 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涂 英 / 广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程 蕾 / 广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楼数慧 / 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臧 爽 / 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在线课程秘书 张 锋 / 长治医学院护理学系
周艳华 / 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护理学专业第四轮修订说明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机遇。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健康中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推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探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材建设新模式,经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人民卫生出版社共同决定,于2017 年3 月正式启动本套教材护理学专业第四轮修订工作,确定修订原则和要求。
为了深入解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精神,创新教学课程、教材编写方法,并贯彻教育部印发《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文件,经评审委员会讨论决定,将“成人学历教育”的名称更替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并且就相关联盟的更新和定位、多渠道教学模式、融合教材的具体制作和实施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达成共识。
本次修订和编写的特点如下:
1.坚持国家级规划教材顶层设计、全程规划、全程质控和“三基、五性、三特定”的编写原则。
2.教材体现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坚持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非零起点性、学历需求性、职业需求性、模式多样性的特点,教材的编写贴近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实际,适应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社会需要,满足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岗位胜任力需求,达到了教师好教、学生好学、实践好用的“三好”教材目标。
3.本轮教材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内容上增加案例及解析,突出临床思维及技能的培养。形式上采用纸数一体的融合编写模式,在传统纸质版教材的基础上配数字化内容,以一书一码的形式展现,包括在线课程、PPT、同步练习、图片等。
4.整体优化,本轮修订增加3 个品种,包含我国新兴学科以及护理临床操作技能,以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培养目标与需求。
本次修订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护理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教材19种,于2018 年出版。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护理学专业第四轮教材目录
注:1.*为护理学专业专科、专科起点升本科共用教材
2.本套书部分配有在线课程,激活教材增值服务,通过内附的人卫慕课平台课程链接或二维码免费观看学习
第四届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名单
顾 问 郝 阳 秦怀金 闻德亮
主任委员 赵 杰 胡 炜
副主任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龙大宏 史文海 刘文艳 刘金国 刘振华 杨 晋
佟 赤 余小惠 张雨生 段东印 黄建强
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昆华 王爱敏 叶 政 田晓峰 刘 理 刘成玉
江 华 李 刚 李 期 李小寒 杨立勇 杨立群
杨克虎 肖 荣 肖纯凌 沈翠珍 张志远 张美芬
张彩虹 陈亚龙 金昌洙 郑翠红 郝春艳 姜志胜
贺 静 夏立平 夏会林 顾 平 钱士匀 倪少凯
高 东 陶仪声 曹德英 崔香淑 蒋振喜 韩 琳
焦东平 曾庆生 虞建荣 管茶香 漆洪波 翟晓梅
潘庆忠 魏敏杰
秘 书 长 苏 红 左 巍
秘 书 穆建萍 刘冰冰
前 言
《社区护理学》(第3 版)是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适用于专科或专科起点升本科的护理学专业学生。 在过去4 年多时间里,《社区护理学》(第2 版)教材得到国内护理院校教师及学生的高度评价,极大地鼓励着我们进行第3 版教材的修订。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深入,政府出台了各项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政策,推动了社区医护人员开展更加便捷、可行的公共卫生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前景广阔。《社区护理学》(第3 版)教材正是在此背景下进行修订的。
本教材的编写严格遵循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继承上版教材中较为成熟的内容,参考国内外同类教材中先进的部分,结合现行的社区护理实践,同时,认真听取教材使用者的意见,经过精心的准备,对《社区护理学》(第2 版)进行修订,提高新版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本教材共分十二章,与上一版教材相比,有三大变化:一是结构的变化,为了体现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将第2 版教材中的第二章“公共卫生与社区护理理论”分解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区健康管理、社区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学方法等独立章节,以便突出公共卫生服务的实践环节;将第四章中的“居家护理”归入“家庭访视”之中,以便突出社区护士在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二是内容的变化,紧紧围绕社区卫生工作实际编写教材,例如,增加了“社区中医护理”,体现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中的应用;介绍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慢性病的健康管理等新理念、新动态,探索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模式。三是形式的变化,本教材采用纸数一体的融合教材形式编写,在纸质版教材的基础上配数字化内容(包括PPT、同步练习等),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 同时配有在线课程,以适应成人学历教育的特点,有助于教师的教学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各位编委密切合作,以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态度积极投入、认真编写教材,在此向编委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同时,向给予编委们大力支持和帮助的相关单位领导表示衷心感谢,向所有帮助和支持我们编写教材的朋友们表示由衷的敬意。
由于水平有限,教材中难免有不足或疏漏之处,真诚地希望使用本教材的教师、学生以及护理同仁提出宝贵意见,我们会不断改进,打造精品教材。
涂 英
2018 年3 月
第一章 绪论
学习目标
掌握 社区的定义、功能;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义、对象、内容;社区护理的定义、内容。
熟悉 社区的特点;社区卫生服务的策略、特点、组织与机构;社区护理的特点、工作方法与技术;社区护士的基本要求。
了解 健康社区的定义、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相关政策;社区护理的发展。
社区护理学是综合运用护理学与公共卫生学的理论与技术,适应社区内个人、家庭和群体健康需求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自1997 年我国国务院发布《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来,社区卫生服务和社区护理工作得到巨大发展。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取得了显著进展和成效,提高了全民健康水平。 社区护理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组成部分,在社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 社区
社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人们在地域中的社会性集合和组织。 它由许多的家庭、机构和团体组成,与人们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 它是社区护士开展社区护理工作的场所。
一、社区的概念
社区(community)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是亲密的关系和共同的东西。 1881 年德国社会学家F·Tonnies 最早提出“community”的概念,他认为,社区是由具有共同的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社会团体或共同体。 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于20 世纪30 年代首次引入community,并翻译成“社区”。 费孝通认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族、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个地域里所形成的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社区的解释各有差异。 1978 年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召开的初级卫生保健国际会议上,社区被定义为:“以某种形式的社会组织或团体结合在一起的一群人”。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认为,社区是由共同地域、共同价值或利益体系所决定的社会群体,其成员之间相互认识、相互沟通及影响,在一定的社会结构及范围内产生及表现其社会规范、社会利益、价值观念及社会体系,并完成其功能。
二、社区的特点
社区作为一种社会形式,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人口是构成社区的第一要素
人口要素包括社区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体现出社区的风貌和特点。 社区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社区的正常分工和协作。 WHO 认为一个代表性的社区,人口数量在10 万~30 万之间。 在我国,社区人口一般为3 万~10 万之间。 社区人口的质量、结构以及分布反映了这个社区的人口关系和整体面貌。
2.地域是社区存在的基本的自然环境条件
社区是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决定了社区的性质和未来的发展前途,如文化社区、工业社区、商业社区等。 WHO 的量化标准是:一个代表性的社区,面积在5000~50000 平方公里。 在我国,城市社区按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管辖范围设置,农村社区按乡镇和村划分。
3.社区认同是社区性质的重要标志
社区人群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因共同利益、问题和需求而联系在一起,比较容易产生共同的社会意识、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氛围等,从而形成了社区内在的同质性。 这种同质性有利于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便于对社区进行管理。
4.社区结构是衡量社区发达程度的标准
社区结构是指社区内的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及其相互关系。 社区有生产、教育、医疗、娱乐、商业、交通通讯等组织机构,能满足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同时,社区通过居委会、派出所等基层管理机构,联合管理户籍、治安、环境卫生、生活福利等居民面临的问题,制定和执行相应的行为规范和条例制度,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协调人际关系。
三、社区的功能
为了满足社区人群的需要,社区应具备以下五种功能:
1.社会化功能
社会化是个体融入现实社会的起点。 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在社会文化的熏陶下,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通过社区管理、社区教育活动、居民相互影响等方式,个体形成社区特有的风俗习惯、文化特征、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从而完成了社区的社会化功能。
2.生产、消费及分配的功能
社区具有协调和利用资源的功能,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社区内有工厂生产产品,有商店销售产品,有居民购买产品,形成一个小社会。 目前,由于社会的发展、交通和通讯设备的便利、生活圈的扩大,生产、消费及分配的需求已不局限于本社区内。
3.社会参与和归属的功能
社区内的组织和社团,通过举办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自由参与和互相交流的机会,可以满足人们自我实现和社会化的需要,产生大家庭似的归属感,同时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凝聚力。
4.社会控制功能
社区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如制订社区内防止污染、垃圾处理和治保安全等相关规定,以维持社区环境和社会秩序,有效地保障居民的权利与安全。 我国城市的街道和居民委员会、农村的镇和村,是人民群众直接管理自己事务的组织形式。
5.相互支持及福利功能
是指社区邻里间的相互帮助和社区内的养老院、福利院、活动中心等福利机构对居民的援助。 如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幼、妇、残(残疾人和慢性病患者)处于疾病或功能康复期,当经济困难时,社区能提供援助,满足其需求。
四、健康社区
(一)健康社区的概念
健康社区(healthy community)是指拥有健康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和人群的社区。 主要包括社区健康政策、健康管理、健康环境和健康人群。
健康社区强调个人所处的社区文化、社区环境和社区机构的健康,它是健康城市的基础,是执行健康城市最理想的场所。
(二)健康社区的发展
20 世纪60 年代末,美国最先提出“健康社区”的概念,要求政府、组织、企业与从事健康促进的部门进行沟通,提出满足群众健康需求的措施,从而解决当地的健康问题,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20 世纪80 年代,WHO 启动“健康城市计划”,倡导“健康社区”全球战略行动。 通过社区建设,创造安全、舒适、满意、愉悦的生活、工作、休闲条件,获取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对健康支持的环境。 以健康社区为载体,进行城市建设,是确保健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关链接
健康社区运动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日益关注社区的健康问题。 1985 年,加拿大首先开展健康社区运动,并于1988 年形成健康社区网络,覆盖了加拿大全国200 多个社区。 健康社区运动的目的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系统解决社区的健康问题,建立健康促进的长效机制,维护和促进社区居民的健康,为创建和谐社会、健康城市奠定基础。 此后,在WHO 的推动下,逐渐成为全球性运动,尤其在美国和欧洲,健康社区运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1 世纪初,我国已经有许多城市开展创建健康社区的活动,逐步认识到健康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促进了健康城市的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 2016 年,全球100 多个城市的市长相聚于中国上海,达成《健康城市上海共识》,坚定不移地推进健康城市行动计划。
第二节 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开展社区定向的卫生服务,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一、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
社区卫生服务(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又称社区健康服务,是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和适宜技术,以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问题、满足社区基本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为居民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二、社区卫生服务的策略
(一)公共卫生
1.公共卫生的概念
公共卫生(public health)是指通过组织社会力量,高效率地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心理和身体健康的科学和艺术。 公共卫生的宗旨是预防和控制疾病、保障和促进公众健康。
2.公共卫生的功能
主要功能包括:①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②保护环境免受破坏;③预防意外伤害;④促进和鼓励健康行为;⑤对灾害做出应急反应;⑥保证卫生服务的有效性和可及性。 只有在政府主导下发挥公共卫生的功能,才能达到保障公众健康的目的。
3.公共卫生的措施
公共卫生措施是以预防医学的基本观念和理论为基础,根据公共卫生的宗旨和功能所采取的社会性实践的总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防性卫生服务:
包括免疫接种、计划生育、妇幼卫生、老年保健、健康体检、爱国卫生运动等。
(2)疾病预防与控制:
包括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传染性疾病和地方病的防治与监测、职业卫生与安全、意外伤害的预防与服务、食品安全的保障等。
(3)健康促进:
包括传播健康知识、改变不良卫生习惯和行为、加强体育锻炼和社会适应、促进合理营养、减少精神紧张和社会压力等。
(4)卫生服务研究:
包括制定卫生法规、合理使用卫生资源、改进医疗卫生服务、优化卫生机构管理、收集与分析卫生统计资料等。
(二)三级预防
疾病的自然发生可分为易感染期、临床前期、临床期、残障期、死亡。 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健康影响因素的作用规律,在实施公共卫生服务时,将疾病预防策略按等级分类,称为三级预防(three levels of prevention)。 三级预防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策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
亦称为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采取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其目的是保护健康人群,预防危险因素的发生和作用,尽可能减少疾病的发生,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第一级预防的基本原则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第一级预防主要内容包括以健康教育、自我保健、环境保护和监测为中心的健康促进,以及对病因(危险因素)明确或具备特异预防手段的疾病采取的健康保护。
2.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
亦称临床前期预防,是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其目的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 早发现主要方法有普查、定期体检、高危人群筛选及监护,提高人群自我保健能力;早诊断和早治疗则需通过提高医疗措施的水平来实现。
3.第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
亦称临床期预防,是在发病期对患者采取对症治疗、康复治疗的措施。 其目的是防止疾病恶化及残障、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死亡率。 措施包括专科治疗、建立家庭病床、社区康复、心理咨询和指导。
相关链接
疾病的分期
疾病的自然发生可分为五期:易感染期、临床前期、临床期、残障期、死亡。 ①易感染期:疾病尚未形成,但有某些易致病的危险因素,它们会增加个人患病的危险性;②临床前期:无临床症状出现,但人体已发生病理上的变化,其变化低于临床诊断水平,无法检查出症状和体征;③临床期:患者体内的结构和功能已有明显变化,已能查出疾病的症状或体征;④残障期:疾病完成其周期后自然复原,但给患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残障;⑤死亡:疾病恶化导致的结果,但不是必然结果。
(三)初级卫生保健
1.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
1977 年5 月,在第30 届世界卫生大会上,WHO 提出“2000 年人人享有健康(health for all by the year 2000,HFA/2000)”的全球卫生战略目标。 为推动全球卫生战略目标的实现,1978 年9 月,WHO 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联合召开了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通过了《阿拉木图宣言》,正式提出了“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并指出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2000 年人人享有健康”这一目标的基本策略和关键途径。
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PHC)是指最基本的、人人都能得到的、体现社会平等权利的、人民群众和政府都能负担得起的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又称基层卫生保健。 其核心是人人公平享有,手段是适宜技术和基本药物,筹资以公共财政为主,受益对象是社会全体成员。
2.实施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原则
(1)资源分配合理:
把较多的卫生资源投放到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中,使人们接受卫生服务的机会均等,尤其是给予弱势群体足够的医疗救助。
(2)社区参与:
在政府统一领导下,社区居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当地卫生保健活动,成为卫生保健机构的合作者和健康促进的倡导者。
(3)预防为主:
这是初级卫生保健的显著特征。 预防有利于充分利用卫生保健资源,满足大多数人的卫生保健需求。
(4)适宜技术:
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者提供或使用既科学又易于推广、适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技术和方法。
(5)综合利用:
初级卫生保健的实施涉及卫生服务、营养、教育、住房等诸多方面,必须动员全社会各领域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相互支持。
(6)转诊合理:
建立健全双向转诊制度,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以合理、有效利用卫生保健资源。
3.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
(1)促进健康:
通过健康教育和各种政策、法规等社会环境支持,使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2)预防保健:
在未发病或发病前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如开展预防接种、疾病筛查、慢性病管理等。
(3)合理诊疗:
做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发病初期即能采取适宜、有效的措施,防止疾病恶化或迁延,促进早日痊愈。
(4)康复防残:
通过医学、教育、职业、社会等综合措施,加强失能者、残疾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康复治疗,最大限度恢复其功能。
三、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
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是社区内全体人群,按照其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需求,可将社区卫生服务对象分为五类人群。
1.健康人群
健康人群的特点有:①身体健康,即身体结构完好和功能正常;②心理健康,即正确地认识自我和适应环境;③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即个人行为与社会规范相一致;④道德健康,即能按社会行为的规范准则来约束及支配自己的行为。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健康人群将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对象。 对于这类人群应以预防为主,给予健康指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2.亚健康人群
亚健康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机体出现结构和功能减退、心理失衡,可以向疾病发展或健康逆转的中间状态,有人称之为第三状态。 其特点为机体活力降低、反应能力减退、适应能力下降以及工作效率低下等,同时,无临床检查证据。 亚健康状态往往不被个人所意识,不为医学所确认。 因此,应关注这类人群的健康需求,使他们得到及时的健康照顾。
3.高危人群
是指明显存在某些健康危险因素的人群,其疾病发生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健康危险因素是指机体内、外环境中存在与疾病发生、发展以及与死亡有关的诱发因素,如不良生活方式、职业危险因素、家族危险因素等。 对高危人群应开展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危险因素;给予疾病相关知识的指导和行为干预;定期体检,加强随访和管理。
4.重点人群
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需要在社区得到特殊保健服务的人群,如0 ~6 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以及残疾人等。 根据重点人群的健康需求提供保健服务,例如,妇女保健侧重于婚前、孕前、孕产期及更年期保健,常见妇科疾病预防和筛查;儿童保健侧重于新生儿、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保健,辖区内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指导;老年保健侧重于疾病预防和自我健康管理。
5.患病人群
是指患有各种疾病的人群,如慢性病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 对这类人群开展疾病管理、居家护理、健康教育等。
第三节 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 为了提高社区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社区护士发挥了多样化的角色功能,以满足社区人群的健康需求,促进了社区护理的发展。
一、社区护理的概念
社区护理(community health nursing)起源于公共卫生护理,20 世纪70 年代由美国护士Rose Eastman 首次提出。 美国护理协会(American Nursing Association,ANA)将社区护理定义为:社区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理论结合,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在我国,社区护理的定义为:社区护理是综合应用护理学与公共卫生学的理论与技术,以社区为范围,以人群为对象,以服务为中心,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融于护理学中,并以促进和维护人群健康为最终目的,提供连续、动态和综合的护理服务。
二、社区护理的特点
1.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要内容
社区护理服务侧重于积极主动的预防,通过运用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促进社区健康,减少社区人群的发病率。
2.以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
社区护士关注人群的健康状况、人群与环境的关系,并运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解决社区人群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