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成人教育 > 护理心理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护理心理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护理心理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护理心理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史宝欣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9-01

书籍编号:30512608

ISBN:978711726170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41208

版次:3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成人教育

全书内容:

护理心理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纸质版编者名单

数字负责人 史宝欣

编  者 (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翠香 /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史红健 / 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史宝欣 / 天津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孙慧敏 /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吴玉兰 / 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

余 华 / 昆明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沈晓颖 / 哈尔滨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张瑞星 / 郑州大学护理学院

姜金霞 /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贾立红 /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唐峥华 /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满 力 / 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数字秘书 史红健 / 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在线课程编者名单

在线课程负责人 史宝欣

编  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翠香 /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史红健 / 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史宝欣 / 天津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孙慧敏 /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吴玉兰 / 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

余 华 / 昆明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沈晓颖 / 哈尔滨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张瑞星 / 郑州大学护理学院

姜金霞 /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贾立红 /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唐峥华 /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满 力 / 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在线课程秘书

史红健 / 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第四轮修订说明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机遇。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健康中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推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探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材建设新模式,经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人民卫生出版社共同决定,于2017年3月正式启动本套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第四轮修订工作,确定修订原则和要求。

为了深入解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精神,创新教学课程、教材编写方法,并贯彻教育部印发《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文件,经评审委员会讨论决定,将“成人学历教育”的名称更替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并且就相关联盟的更新和定位、多渠道教学模式、融合教材的具体制作和实施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达成共识。

本次修订和编写的特点如下:

1.坚持国家级规划教材顶层设计、全程规划、全程质控和“三基、五性、三特定”的编写原则。

2.教材体现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坚持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非零起点性、学历需求性、职业需求性、模式多样性的特点,教材的编写贴近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实际,适应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社会需要,满足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岗位胜任力需求,达到了教师好教、学生好学、实践好用的“三好”教材目标。

3.本轮教材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内容上增加案例及解析,突出临床思维及技能的培养。形式上采用纸数一体的融合编写模式,在传统纸质版教材的基础上配数字化内容,以一书一码的形式展现,包括在线课程、PPT、同步练习、图片等。

4.整体优化。注意不同教材内容的联系与衔接,避免遗漏、矛盾和不必要的重复。

本次修订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教材29种,于2018年出版。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第四轮教材目录

护理心理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注:1.*为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专科起点升本科共用教材

2.本套书部分配有在线课程,激活教材增值服务,通过内附的人卫慕课平台课程链接或二维码免费观看学习

3.《医学伦理学》本轮未修订

第四届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名单

顾  问 郝 阳 秦怀金 闻德亮

主任委员 赵 杰 胡 炜

副主任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龙大宏 史文海 刘文艳 刘金国 刘振华 杨 晋

佟 赤 余小惠 张雨生 段东印 黄建强

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昆华 王爱敏 叶 政 田晓峰 刘 理 刘成玉

江 华 李 刚 李 期 李小寒 杨立勇 杨立群

杨克虎 肖 荣 肖纯凌 沈翠珍 张志远 张美芬

张彩虹 陈亚龙 金昌洙 郑翠红 郝春艳 姜志胜

贺 静 夏立平 夏会林 顾 平 钱士匀 倪少凯

高 东 陶仪声 曹德英 崔香淑 蒋振喜 韩 琳

焦东平 曾庆生 虞建荣 管茶香 漆洪波 翟晓梅

潘庆忠 魏敏杰

秘 书 长  苏 红 左 巍

秘  书 穆建萍 刘冰冰

前 言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材护理学专业(专升本)《护理心理学》(第3版)的第四轮修订,是为了适应新时期我国高等学校护理学类专业专科起点本科学历教育的需要,经第四届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审定而出版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

本书根据专升本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专升本学生的特点,按“新、精、深”的原则,在尽量避免与专科教材不必要重复的同时,精选教学内容,根据临床护理工作实际需要,力图使学生提高护理心理学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技能,更好地为临床服务,同时维护和提高护士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全书共分为十章,分别介绍护理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应激与心身疾病、临床心理评估与心理干预、病人心理、临床心理护理实践、护士心理、护患关系与护患沟通等内容。为了启发读者阅读和提高临床分析思维能力,特将案例解析放置于融合部分,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

本书内容力求体现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学科特点,使学生体会并掌握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临床护理模式,使其成为新形势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复合型临床护理人才。

本书的主要读者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专科起点升入本科的护理学专业学生,也可作为临床护理教师和护士的进修教材和参考用书。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第四届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专家的热情帮助和指导,以及各编者所在单位的大力支持。在书稿定稿阶段,我的研究生潘丽、李亚芳、孙垚等同学做了大量辅助性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参编人员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临床实践经验,但由于时间仓促和本人水平所限,书中疏漏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和同行提出宝贵意见,以利再版时加以改正和完善。

史宝欣


2018年6月

第一章 绪  论

护理心理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学习目标

掌握 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护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熟悉 护理心理学的特征和学科性质;护理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了解 国内外护理心理学发展概况;护理心理学发展趋势。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关注病人的心理反应和情绪变化,满足病人心理需求,对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维护护士的心理健康、锻造优秀护士人格对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护士学习和掌握护理心理学相关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尤为重要。

第一节 护理心理学概述

护士在临床护理实践中会遇到许多心理学问题,如对患有心身疾病病人的临床护理以及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病人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反应和行为问题。临床护理实践涉及许多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技术,如何将心理学理论和技术运用到临床护理实践中,是护理学和心理学共同研究的学科领域。

一、护理心理学的相关概念

(一)心理学相关概念

心理学(psychology)是关于个体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科学。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两部分。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记忆和意识过程,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意志过程是指个体为了满足某种需求而产生一定动机,自觉确定目标并力求达到目的的心理过程。人格亦称个性,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特色成分,可分为意识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部分。意识倾向性包括兴趣、需求、动机、理想和信念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二)护理心理学的定义

护理心理学(nursing psychology)是心理学在护理情境中研究与个体或群体心理和行为相关问题的一门应用学科,是将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应用于护理学领域,研究病人和护士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并实施最佳护理措施的交叉学科。

护理心理学既要研究病人心理活动的规律和最佳心理护理方法,同时还要研究护士的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其目的是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采用有个体化的心理护理方法以消除或减轻病人的不良情绪,加快其康复进程;同时还应重视护士自身的心理健康,锻造优秀护士人格,培养优秀护理人才以实施最佳临床护理服务。

二、护理心理学的特征和学科性质

(一)护理心理学的特征

护理心理学定义中的个体和群体包括护士和病人(亦称护理对象),而护理情境是指病人所处的特定社会生活条件,既包括医院、病人所处的家庭和社区,还包括所有影响病人和护士心理活动规律的社会条件。护理心理学具有以下特征:

1.注重探究护理情境中个体及群体间的相互作用

护理心理学在研究个体或群体心理活动规律时,应注重在护理情境下个体或群体间的相互作用。对病人心理活动规律的研究,既要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如何受到护理情境中其他个体或群体的影响,还要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如何影响护理情境中的其他个体或群体。

2.重视研究护理情境对病人的影响

护理心理学在研究个体或群体心理活动规律时,应重视护理情境对个体和群体心理活动的影响作用。当病人面对井然有序的医疗环境,镇定自若且技术娴熟的医生和护士,其原本高度紧张和惊恐的情绪就会有可能逐渐放松,产生有利于疾病转归的心理活动;如果病人面对的是杂乱无章的医疗环境,惊慌失措、手忙脚乱的医生和护士,其原本高度紧张的情绪就会加剧,产生致疾病恶化的心理活动。

3.强调探索个体内在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护理心理学研究个体内在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应重视个体内在心理因素在特定环境中对其自身具有的决定性作用。在相同的护理情境下,个体因心理因素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乐观、开朗、坚强的个体与悲观、忧郁、软弱的个体面对疾病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活动。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在特定的情境中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具有不同的影响作用。

(二)护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护理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涉及许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护理心理学具有以下学科属性:

1.护理心理学是交叉的边缘学科

护理心理学是现代医学发展的结果,同时还是心理学向护理学融合渗透的结果。护理心理学是介于医学、护理学和心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具有浓重的人文社会科学色彩的边缘学科。护理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理论阐述个体或群体在护理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需要汲取医学、护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以丰富护理心理学的学科内容,体现“以人为本”的功能和作用。

2.护理心理学是新兴的独立学科

新兴学科的出现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护理心理学是从心理学和护理学的交叉渗透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独立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的新兴独立学科。社会发展带来的人类健康观念变化、医学模式转变、护理体制变革是护理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外部条件。社会发展使得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需求发生变化,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护理学需要借助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由此促进了护理学与上述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护理学和心理学的自身学科发展需求是推动护理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内部条件。心理学和护理学的相互交叉,在护理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和研究领域。同时,大批拥有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护士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积极探索心理学在护理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加速了护理心理学成为新兴独立学科的进程,这些都是促使护理心理学成为新兴独立学科的内在发展动因。

3.护理心理学是重要的应用学科

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应用学科。护理心理学是心理学和护理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心理学理论体系和实践技术与临床护理实践紧密结合,应用于临床专科护理、病人心理护理、社区和家庭护理以及护理院、康复中心、社会福利院、戒毒中心等护理工作中,对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护理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护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general 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心理与脑的关系、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其在心理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心理现象的研究方法等。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涵盖了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同时又为各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普通心理学同样也是护理心理学的基础,普通心理学是护理心理学的入门学科。国内的护理心理学教材大多包含普通心理学的内容,其目的是帮助护理专业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现象及其一般规律,为护理心理学其他内容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二)护理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和规律的学科。医学心理学既要研究医学领域中的心理、行为与健康和疾病(包括心身)的关系问题,还要研究如何将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中以增进健康和治疗疾病的问题。医学心理学具有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特点。医学心理学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心理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如临床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变态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精神卫生学等。心理评估与心理治疗技术是医学心理学研究和干预的重要手段。心身医学和行为医学则是医学心理学主要的相关领域。

护理心理学是从医学心理学中分化出来的新兴学科。护理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无论在理论建构和临床实践技术方面都有许多交叉。如护理心理学中的应激理论不仅是心理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核心理论,还是医学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护理心理学的心理评估理论和方法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同时还是临床心理学的核心手段;心理干预在护理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内容。从总体上看,护理心理学同医学心理学一样,都将病人作为本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但是护理心理学更多的是围绕病人的心理问题开展研究,充分发挥护士同病人密切接触的专业优势,探索如何根据病人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个性特征,制订出个体化的心理护理计划,更好地促进病人康复。

(三)护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是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产生、发展与变化规律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中的群体心理现象,如社会情绪、阶层和族群心理、宗教心理、社会交往与人际关系等,还研究组织的社会心理现象,如组织内人际关系、心理相容、团体氛围、领导与被领导、团体团结与价值取向等。社会心理学的核心理论是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和沟通理论是护理心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如社会因素对病人心理的影响、护患关系的调适等,都需要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加以解决。

第二节 护理心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分析研究临床护理领域各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是护理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根据护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征,结合护理心理学发展现状,科学地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是促进护理心理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护士在熟练掌握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立足临床护理领域的心理学问题开展研究,并在研究实践中逐渐构建护理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护理心理学研究对象包括以病人为主体的护理对象心理和以临床护理为主体的护士心理两部分。

(一)护理对象心理

1.病人

护理心理学主要研究疾病对个体心理活动的影响作用,形成对病人心理活动共性规律的认识。探究疾病行为的心理学基础,以明确心理因素致病的内在关系。分析不同疾病、不同治疗方式以及不同年龄病人的心理反应特点,为心理护理方案的制订提供客观依据。研究心理护理程序与干预措施效果,建立规范有效的临床心理护理模式。

2.社区居民

促进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是社区护理的工作目标,也是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社区居民可分为健康群体、亚健康群体、慢性病群体。对健康群体以维护心理健康为主要内容;对亚健康群体以分析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以及预防疾病发生为主要内容;对慢性病群体则应以减缓心理反应对疾病的消极影响、增强个体心理调节能力为主要内容。

(二)护士心理

1.护理专业学生

护理心理学研究内容关注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心理形成与发展影响因素,包括护士角色人格特质的形成与发展、护士角色人格影响因素、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养成途径、优化护理职业教育途径等。

2.临床护士

护理心理学关注临床护士的职业心理维护与巩固影响因素研究,包括积极职业心理要素、护士职业心理对病人心理变化的影响、临床护理过程对护士产生职业压力的分析、心理应对方式及护士心理调节能力、护士心理健康维护措施等。

二、护理心理学研究原则

护理心理学的研究与医学、护理学、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具有相似性,但又有其自身特点。护理心理学遵循心理学研究特点,又有医学研究的特征。在护理心理学研究中,应该主要遵守以下原则:

(一)方法论原则

科学研究证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指导科学研究唯一正确的方法。护理心理学研究同样应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和发展地看待研究对象,不能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要避免主观唯心主义的影响。

理论联系实际同样也是护理心理学科学研究应遵循的方法论原则。护理心理学研究主要是借助于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分析护理领域中病人与护士的各类心理问题,研究护理情景对个体心理过程的影响作用,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之下,积极开展的心理护理实践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本学科的理论体系。

(二)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指对客观事物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歪曲事实,也不主观臆断。这是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遵循的原则。护理心理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在护理心理学研究中,要深入临床护理实践工作中获得相关研究素材,并在实践中对研究要素进行观察、思考、总结,认真解决临床护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研究者对研究假设的验证务必坚持客观性原则,不能以个人的价值倾向影响对研究结果的判断。此外,护理心理学处于学科发展初期,各种评价指标与观察尺度尚未标准化,要求研究者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严谨的态度,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类研究方法,坚持客观化标准,将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确保研究工作的真实性、科学性。

(三)系统性原则

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之间存在相互联系,以系统观点分析问题是科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护理心理学是研究在护理情境这一特定社会条件下,个体或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护理情境与个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影响,如果在分析病人或护士的心理活动时离开护理情境孤立地看待其心理反应和变化,就无法揭示其心理反应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四)伦理学原则

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因此护理心理学的研究过程必须坚持知情同意的伦理学原则,并且严格限制任何有损于研究对象的研究手段,如欺骗、损害或伤害、侵犯等,同时有责任对研究对象的资料实行严格的保密原则,必须恪守以下伦理学原则:

1.维护被研究者的身心健康

在护理心理学研究过程中,不允许人为地对被试者施以惊恐、忧伤等不良刺激,避免使用和采用易导致被试者不愉快或者疲劳的研究程序。

2.尊重被研究者的主观意愿

在护理心理学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应在取得被试者知情和同意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试验研究,不能强行要求被试者参加某项试验,如果被试者在研究试验过程中有意愿终止合作,研究者应该维护被试者的权利,尊重他们的选择。

3.尊重被研究者的个人隐私

在护理心理学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有责任对被研究者的个人信息实行严格的保密原则,未经被研究者同意,不得将任何涉及被研究者个人的信息资料公之于众,如需将有关资料反映在研究报告中,必须隐去被研究者的真实姓名,或将其完整原始资料分解处理后使用。

三、护理心理学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护理心理学研究内容

护理心理学的任务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指导护士根据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做好心理护理工作。护理心理学必须深入研究以下领域:

1.研究病人心理特征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机制

护理心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通过有效的研究方法,探究不同病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病人的一般心理活动规律和特殊心理活动特点,探索心理应激、情绪、人格和生活方式在疾病和健康中的作用和意义,探索健康相关行为和易患疾病的行为,以及病人治疗护理后的生命质量。以此为依据实施最佳的心理护理服务,更好地促进个性化心理护理的开展,促进病人早日全面康复。

2.探索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

护理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如何科学准确地评估病人的心理状态,以及对病人异常心理活动进行干预的理论和技术。护士要掌握正确有效的心理评估技术,向病人提供客观准确的心理活动量化测评工具,建立心理护理效果评估的科学体系。针对病人当前存在的和潜在的心理问题及心理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心理干预方法,制订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方案,根据病人心理问题的性质、人格特征以及自身的经验,对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使其得到解决或缓解。护理心理学还应研究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促进病人的心身健康,促进护理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增进病人的全面健康。

3.研究优秀护士的心理特点及探索培养途径

护士通过临床护理实践为病人减轻痛苦帮助其恢复健康,因此要求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秀护士人格,有良好的情感表达力和自控力,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以及较强的面对挫折、冲突和孤独的容忍力和耐受力。上述能力的养成是护士职业心理素质优化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现代临床护理工作对护士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护士的良好心理素质,是护理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二)护理心理学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对学科发展和完善非常重要,护理心理学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加强护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建设,可以完善护理心理学的学科建设,促进护理心理学的快速发展。护理心理学是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边缘学科,其研究方法与心理学、社会学、医学和护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具有极高的相似性,在研究程序上与上述学科基本相同,即提出问题、探究与问题相关的理论和模式、建立假设、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测试和实验进行论证、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总结与反馈等七大步骤。

护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和个案法等。

1.观察法

观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行为活动进行直接观察和记录,从而分析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间关系的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最基础和应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护理心理学领域所采用的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特别是病人的动作、表情、言语等外显行为的观察来了解研究对象的心理活动。观察法在心理评估、心理干预中被广泛应用,根据是否预先设置情景,可分为自然观察法与控制观察法;根据观察结构不同,可分为结构式观察法和非结构式观察法。

(1)自然观察法与控制观察法:

1)自然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naturalistic observation)是在自然情境中对个体行为作直接或间接的观察记录和分析,从而解释某种行为变化的规律。如观察身体的姿势、动作、表情等。自然观察到的内容虽然比较真实,但由于影响个体活动的因素过多,因而难以对自然观察的结果进行系统推论。

2)控制观察法:

控制观察法(controlled observation)又称为实验观察法,指在预先设置的观察情境和条件下进行观察的方法,其结果带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在进行有关儿童行为、社会活动或动物行为的观察时多采用此观察法。

(2)结构式观察法和非结构式观察法:

1)结构式观察法:

结构式观察法(structured observation)指有现成的正式记录格式,并已规定研究人员要观察哪些现象和特征,以及用哪种方式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如将住院病人心理状况分为焦虑、抑郁、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