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成人教育 > 医学影像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医学影像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医学影像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医学影像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王振常,耿左军等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9-01

书籍编号:30512611

ISBN:978711726896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14834

版次:3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成人教育

全书内容:

医学影像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纸质版编者名单

数字负责人 耿左军

编    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文玲 / 首都医科大学

于德新 / 山东大学

王  健 / 第三军医大学

王振常 / 首都医科大学

刘建华 / 吉林大学

孙万里 / 长治医学院

李  东 / 天津医科大学

张  铎 / 北华大学

张永海 / 青海省人民医院

张修石 / 哈尔滨医科大学

赵  卫 / 昆明医科大学

柳  林 / 吉林大学

耿左军 / 河北医科大学

夏  宇 /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郭玉林 / 宁夏医科大学

编写秘书  姜  虹 / 首都医科大学

数字秘书  韩学芳 / 河北医科大学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第四轮修订说明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机遇。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健康中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贯彻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推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探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材建设新模式,经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人民卫生出版社共同决定,于2017 年3 月正式启动本套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第四轮修订工作,确定修订原则和要求。

为了深入解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精神,创新教学课程、教材编写方法,并贯彻教育部印发《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文件,经评审委员会讨论决定,将“成人学历教育”的名称更替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并且就相关联盟的更新和定位、多渠道教学模式、融合教材的具体制作和实施等重要问题进行探讨并达成共识。

本次修订和编写的特点如下:

1.坚持国家级规划教材顶层设计、全程规划、全程质控和“三基、五性、三特定”的编写原则。

2.教材体现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坚持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非零起点性、学历需求性、职业需求性、模式多样性的特点,教材的编写贴近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实际,适应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社会需要,满足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岗位胜任力需求,达到了教师好教、学生好学、实践好用的“三好”教材目标。

3.本轮教材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内容上增加案例及解析,突出临床思维及技能的培养。形式上采用纸数一体的融合编写模式,在传统纸质版教材的基础上配数字化内容,以一书一码的形式展现,包括PPT、同步练习、图片等。

4.整体优化。注意不同教材内容的联系与衔接,避免遗漏、矛盾和不必要的重复。

本次修订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教材25 种,于2018 年出版。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第四轮教材目录

医学影像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注:1.*为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专科起点升本科共用教材

2.本套书部分配有在线课程,激活教材增值服务,通过内附的人卫慕课平台课程链接或二维码免费观看学习

3.《医学伦理学》本轮未修订

第四届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名单

顾  问 郝 阳 秦怀金 闻德亮

主任委员 赵 杰 胡 炜

副主任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龙大宏 史文海 刘文艳 刘金国 刘振华 杨 晋

佟 赤 余小惠 张雨生 段东印 黄建强

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昆华 王爱敏 叶 政 田晓峰 刘 理 刘成玉

江 华 李 刚 李 期 李小寒 杨立勇 杨立群

杨克虎 肖 荣 肖纯凌 沈翠珍 张志远 张美芬

张彩虹 陈亚龙 金昌洙 郑翠红 郝春艳 姜志胜

贺 静 夏立平 夏会林 顾 平 钱士匀 倪少凯

高 东 陶仪声 曹德英 崔香淑 蒋振喜 韩 琳

焦东平 曾庆生 虞建荣 管茶香 漆洪波 翟晓梅

潘庆忠 魏敏杰

秘 书 长  苏 红 左 巍

秘  书 穆建萍 刘冰冰

前 言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医学专科继续教育质量,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编写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第3 版)教材。 医学影像学已成为现代医疗工作中的重要学科之一,能协助、指导临床出色地完成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估等工作。 我们在编写教材过程中,遵循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的原则,结合当前医学影像学发展及现代数字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遵循医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学规律,体现医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特点,以第2 版教材的编写结构为指导,以常见病多发病为基线,努力使教材更加精简、明了。

本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总论,主要介绍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及各种检查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第二章至第七章为不同系统(部位)的影像诊断,分别介绍各种检查技术的优选、影像解剖学、基本病变影像学及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第八章为介入放射学,主要介绍各种介入检查、治疗方法以及适用范围。 为了启发读者阅读,本教材新增了融合部分,包括PPT、同步练习等,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

影像学应以图为主,因此书中配置了适量图片,图文并茂,以便学生理解。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编写人员所在院校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与编写时间所限,书中错误与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同行与读者批评指正。

王振常 耿左军


2018 年6 月

第一章 总 论

医学影像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学习目标

掌握 X 线的特性;CT 的基本概念。

熟悉 X 线防护原则;磁共振检查常用技术;医学影像分析思路及诊断原则。

了解 超声、核医学成像的基本概念。

自19 世纪起,历经100 余年的时间相继出现了X 线成像、超声成像(ultrasonography,US)、核素成像(γ-scintigraphy)、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和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等新的成像技术,逐渐形成了影像诊断学(diagnostic imaging)。 20 世纪70 年代迅速兴起的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在影像诊断的基础上,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使影像诊断学发展为医学影像学(medical imaging)的崭新局面。

目前,医学影像学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已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支柱。

第一节 X 线成像

1895 年11 月8 日,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一种肉眼看不见,但能穿透物质,使荧光物质发光的射线。 因为当时对这个射线的性质还不了解,故称之为X 射线,也称为伦琴射线,现简称X 线(X-ray)。

一、物理学基础

(一)X 线产生

X 线产生是高速行进的电子流被物质阻挡,发生能量转换,其中约1%以下的能量形成了X 线,其余99%以上则转换为热能。 具体说,是在真空管内高速行进成束的电子流撞击钨(或钼)靶时而产生的(图1-1-1)。

医学影像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1-1 X 线产生的示意图

(ISBN 978-7-117-18252-2/R·18253+王振常+2+1-1-1)

(二)X 线特性

X 线是一种波长极短,肉眼看不见的电磁波。 波长范围为0.0006 ~50nm。 目前X 线诊断常用的波长范围为0.008~0.031nm。

X 线具有以下与X 线成像相关的特性:

1.穿透性

X 线成像的基础。 X 线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并在穿透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吸收即衰减。 其穿透力与X 线管电压正相关,电压高,所产生的X 线穿透力强;电压低,其穿透力弱。

2.荧光效应

透视检查的基础。 X 线能激发荧光物质(如硫化锌镉及钨酸钙等)产生可见的荧光。

3.感光效应

胶片成像的基础。 胶片经X 线照射后,可以使溴化银中的银离子(Ag+)被还原成银(Ag),再经显影、定影处理后成像。

4.生物效应

放射防护学和放射治疗学的基础。 X 线进入人体产生电离作用,使人体产生生物学方面的改变。

(三)X 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X 线成像,一方面依赖X 线的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感光效应;另一方面基于人体组织密度和厚度的差别。 当X 线透过不同组织结构时,由于密度和厚度的差别,X 线被吸收的程度不同,到达成像介质(如影像板或胶片)上的X 线量具有差异,从而在成像介质上形成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

X 线影像的形成具备三个基本条件:①X 线应具有一定的穿透力;②被穿透的组织存在密度和厚度的差异;③剩余X 线必须作用在成像介质上,经过处理获得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 线影像。

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可归纳为三类(图1-1-2):

1.高密度

骨骼或钙化,密度大,对X 线吸收多,成像介质上呈白影。

2.中等密度

软骨、肌肉、神经、实质器官、结缔组织以及体内液体等,密度中等,成像介质上呈灰影。

3.低密度

脂肪组织以及气体等,密度低,成像介质上呈黑影。

医学影像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1-2 不同密度组织与X 线成像的关系

(ISBN 978-7-117-18252-2/R·18253+王振常+3+1-1-2)

人体组织结构和器官形态不同,厚度不一。厚的部分吸收X 线多,薄的部分则相反,因此,厚度间的差异也同样会形成黑白度不同的影像(图1-1-3)。

(四)X 线影像特点

1.叠加(重叠)影像

X 线束穿透某一部位不同密度和厚度的组织结构后的投影总和,是穿透路径上各层结构相互叠加在一起的影像。 重叠能使体内某些组织结构累积增益得到很好的显示,也可使体内另一些组织结构因减弱抵消而较难或不能显示。

2.放大与伴影

由于X 线束从球管向人体呈锥形投射,使X 线影像有一定程度放大并产生伴影。 伴影影响X 线影像质量,处于射线中心部位的X 线影像,虽有放大,但仍保持被照体原来的形状,并无失真;而射线边缘部位的X 线影像,由于倾斜投射,对被照体既有放大,又有失真(图1-1-4)。

医学影像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1-3 不同厚度组织与X 线成像的关系

(ISBN 978-7-117-18252-2/R·18253+王振常+3+1-1-3)

医学影像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1-4 S1 中心射线部分影像放大;S2 射线边缘部位影像放大及变形

二、X 线检查技术

X 线影像可以反映人体解剖及病理改变。 因此,临床医生在诊治患者过程中经常使用X 线检查。

(一)X 线普通检查

X 线摄影(radiography):传统摄影为胶片成像,又称平片(plain film)检查,近年来,数字摄影逐渐普及,其成像载体为影像板(imaging plate,IP)及探测器(detecter),以IP 为成像介质的摄影称为计算机X 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以探测器为成像介质的摄影称为数字X 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 这是应用最广泛的检查方法。 优点是成像清晰,对比度及清晰度较好;有客观记录,可以共享。 缺点是摄影仅是一个方位和一瞬间的X 线影像,常需作两个或多个方位摄影,例如正位及侧位;不能观察功能及运动方面的变化。

(二)X 线特殊检查

软X 线摄影:40kV 以下管电压产生的X 线,能力低,穿透力较弱,称为“软X 线”,一般由钼靶产生,又称为钼靶摄影(moly),用以检查软组织,特别是乳腺。

第二节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是一种核物理现象。 1946 年Block 与Purcell 首先报道了这种现象并应用于波谱学。 1973 年Lauterbur 首先应用于临床,并发表了磁共振成像技术。 近年来,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发展十分迅速,临床应用价值越来越大。

一、基本原理

MRI 是通过对强外磁场内人体中的氢原子核施加特定频率的射频(radio frequency,RF),使原子核受到激励产生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MRI 的物理学基础复杂,在此重点介绍该技术的基本概念及临床应用。

二、MRI 设备

MRI 设备包括磁体、梯度线圈、供电部分、射频发射器及MRI 信号接收器与数据处理、图像重建等部分(图1-2-1)。

医学影像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2-1 MRI 设备组成示意图

三、图像特点

1.灰阶影像

应用影像的灰度反映组织结构信号强度的变化。 实质上反映的是各种组织特定的弛豫时间T1 与T2 的长短。

2.多序列扫描

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脉冲序列。 基础序列为自旋回波(spin echo,SE)的T1 加权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和T2 加权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还可以选用梯度回波序列、快速采集序列、脂肪抑制序列、水成像序列等。

每种序列的图像均有一定特点,最常用的T1WI、T2WI 的影像特点见表1-2-1。

表1-2-1 人体不同组织T1WI 和T2WI 上的影像表现

医学影像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3.多参数扫描

包括回波时间(echo time,TE)、脉冲重复间隔时间(repetition time,TR)、翻转角度、激励次数、射频带宽、频率编码及相位编码方向、层厚层间距等。 根据时间参数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加权图像。 使用短TR 和短TE 可得T1WI,而用长TR 和长TE 可得T2WI。 依TE 的长短,T2WI 又可分为重、中、轻三种。 病变在不同T2WI 中信号强度的变化,可以帮助判断病变的性质。 例如,肝血管瘤T1WI 呈低信号,在轻、中、重度T2WI 上则呈高信号,且随着加重程度,信号强度有递增表现,即在重T2WI 上其信号特强。肝细胞癌则不同,T1WI 呈稍低信号,在轻、中度T2WI 呈稍高信号,而重度T2WI 上又略低于中度T2WI 的信号强度。 再结合其他临床影像学表现,不难将二者区分。

4.多体位成像

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多方位成像,有利于解剖、病变的立体观察(图1-2-2)。

医学影像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2-2 不同器官结构的冠状面、横断面及矢状面MRI(a~d)

a.腹部横断面;b.颅脑冠状面;c.颅脑矢状面;d.腰椎矢状面

5.流空效应

流动的血液使发射MRI 信号的氢原子核离开接收范围之外,所以测不到该部分血液的信号,在T1WI 或T2WI 中均呈黑影,这就是流空效应(flowing void effect)。 此效应使血管腔不使用对比剂即可显影,是MRI 成像的一个特点,是CT 所不能比拟的。

四、检查技术

1.常规扫描

全身各部位MRI 检查时,一般均先行常规横断面T1WI 和T2WI 扫描,必要时辅以冠状位、矢状位扫描。 扫描过程中可采用呼吸门控和(或)呼吸补偿、心电门控和周围门控以及预饱和技术等,可以减少由于呼吸运动、血液流动、脑脊液波动等所导致的运动伪影,改善图像质量。

2.特殊平扫

①脂肪抑制T1WI 和T2WI,有助于明确病变内有无脂肪组织;②水抑制T2WI,即FLAIR 序列,能够抑制自由水信号,有利于脑室内长T2WI 病变的显示;③同、反相位T1WI 用于富含脂质病变的诊断。

3.对比增强扫描

根据病变需要,经静脉注入顺磁性或超顺磁性对比剂后进行扫描,常用的对比剂为钆-二乙三胺五醋酸(gadolinium-DTPA,Gd-DTPA)。

4.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

利用血管中血液的流空效应使血管成像的方法。 MRA 信号强度与血流速度及方向有关。 不仅可以动脉成像,也可静脉系统成像。 注射对比剂行增强MRA 可以提高血管的显示能力。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血管病变的诊断。

5.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包括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BOLD)、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灌注加权成像(PWI)等技术,目前临床应用越来越多。

6.磁共振代谢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

通过反映病变组织的代谢物的增减判断疾病类型。 常用的是1H 磁共振波谱(1H-MRS)。

7.MRI 分子影像

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五、临床应用

MRI 检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诊断各系统疾病均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MRI 检查是在高强度磁场内进行的,体内有磁性异物或置入物时不能进行检查,为检查的禁忌证,要严格掌握。

目前,尚没有MRI 磁场强度对人体健康带来不良影响的研究报告,所以是一种非损伤性检查。

第三节 超声成像

超声检查是利用超声的物理特性和人体组织声学性质上的差异,以波形、曲线或图像的形式显示和记录,借以进行疾病诊断的检查方法。

一、物理学基础

1.超声(ultrasound)

是指振动频率超过人耳听觉范围,即2000 赫兹(Hertz,Hz)以上的声波。 用于医学上的超声频率为2~10MHz,常用的是2.5~5MHz。

2.声阻抗

超声在介质中传播,介质有一定的声阻抗,其速度因介质不同而异,在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3.指向性

超声在介质中以直线传播,有良好的指向性,是对人体器官进行探测的基础。

4.反射与折射

超声经两种声阻抗不同的相邻介质的界面,如声阻抗差大于0.1%,而界面又明显大于波长时,则发生反射。 此时一部分声能在界面后方的介质中产生折射,但继续传播,遇到另一个界面再产生反射,直至声能耗竭。 反射回来的声波为回声。 声阻抗差越大反射越强。 如果界面比波长小则发生散射。

5.吸收与衰减

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过程中声能逐渐减少,称为衰减。 衰减与介质的衰减系数成正比,在人体组织中衰减程度依次为骨组织>肝组织>脂肪>血液>纯液体。 此外,衰减与距离平方成反比,还与介质的吸收及散射有关。

6.多普勒效应

超声还有多普勒效应(Doppler effect),指当发射器与接收器间存在相对运动时,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物理现象。 这种效应使超声能探查组织或血流运动,包括速度和方向。

第二节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是一种核物理现象。 1946 年Block 与Purcell 首先报道了这种现象并应用于波谱学。 1973 年Lauterbur 首先应用于临床,并发表了磁共振成像技术。 近年来,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发展十分迅速,临床应用价值越来越大。

一、基本原理

MRI 是通过对强外磁场内人体中的氢原子核施加特定频率的射频(radio frequency,RF),使原子核受到激励产生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MRI 的物理学基础复杂,在此重点介绍该技术的基本概念及临床应用。

二、MRI 设备

MRI 设备包括磁体、梯度线圈、供电部分、射频发射器及MRI 信号接收器与数据处理、图像重建等部分(图1-2-1)。

医学影像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2-1 MRI 设备组成示意图

三、图像特点

1.灰阶影像

应用影像的灰度反映组织结构信号强度的变化。 实质上反映的是各种组织特定的弛豫时间T1 与T2 的长短。

2.多序列扫描

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脉冲序列。 基础序列为自旋回波(spin echo,SE)的T1 加权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和T2 加权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还可以选用梯度回波序列、快速采集序列、脂肪抑制序列、水成像序列等。

每种序列的图像均有一定特点,最常用的T1WI、T2WI 的影像特点见表1-2-1。

表1-2-1 人体不同组织T1WI 和T2WI 上的影像表现

医学影像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3.多参数扫描

包括回波时间(echo time,TE)、脉冲重复间隔时间(repetition time,TR)、翻转角度、激励次数、射频带宽、频率编码及相位编码方向、层厚层间距等。 根据时间参数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加权图像。 使用短TR 和短TE 可得T1WI,而用长TR 和长TE 可得T2WI。 依TE 的长短,T2WI 又可分为重、中、轻三种。 病变在不同T2WI 中信号强度的变化,可以帮助判断病变的性质。 例如,肝血管瘤T1WI 呈低信号,在轻、中、重度T2WI 上则呈高信号,且随着加重程度,信号强度有递增表现,即在重T2WI 上其信号特强。肝细胞癌则不同,T1WI 呈稍低信号,在轻、中度T2WI 呈稍高信号,而重度T2WI 上又略低于中度T2WI 的信号强度。 再结合其他临床影像学表现,不难将二者区分。

4.多体位成像

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多方位成像,有利于解剖、病变的立体观察(图1-2-2)。

医学影像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2-2 不同器官结构的冠状面、横断面及矢状面MRI(a~d)

a.腹部横断面;b.颅脑冠状面;c.颅脑矢状面;d.腰椎矢状面

5.流空效应

流动的血液使发射MRI 信号的氢原子核离开接收范围之外,所以测不到该部分血液的信号,在T1WI 或T2WI 中均呈黑影,这就是流空效应(flowing void effect)。 此效应使血管腔不使用对比剂即可显影,是MRI 成像的一个特点,是CT 所不能比拟的。

四、检查技术

1.常规扫描

全身各部位MRI 检查时,一般均先行常规横断面T1WI 和T2WI 扫描,必要时辅以冠状位、矢状位扫描。 扫描过程中可采用呼吸门控和(或)呼吸补偿、心电门控和周围门控以及预饱和技术等,可以减少由于呼吸运动、血液流动、脑脊液波动等所导致的运动伪影,改善图像质量。

2.特殊平扫

①脂肪抑制T1WI 和T2WI,有助于明确病变内有无脂肪组织;②水抑制T2WI,即FLAIR 序列,能够抑制自由水信号,有利于脑室内长T2WI 病变的显示;③同、反相位T1WI 用于富含脂质病变的诊断。

3.对比增强扫描

根据病变需要,经静脉注入顺磁性或超顺磁性对比剂后进行扫描,常用的对比剂为钆-二乙三胺五醋酸(gadolinium-DTPA,Gd-DTPA)。

4.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

利用血管中血液的流空效应使血管成像的方法。 MRA 信号强度与血流速度及方向有关。 不仅可以动脉成像,也可静脉系统成像。 注射对比剂行增强MRA 可以提高血管的显示能力。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血管病变的诊断。

5.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包括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BOLD)、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灌注加权成像(PWI)等技术,目前临床应用越来越多。

6.磁共振代谢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

通过反映病变组织的代谢物的增减判断疾病类型。 常用的是1H 磁共振波谱(1H-MRS)。

7.MRI 分子影像

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五、临床应用

MRI 检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诊断各系统疾病均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MRI 检查是在高强度磁场内进行的,体内有磁性异物或置入物时不能进行检查,为检查的禁忌证,要严格掌握。

目前,尚没有MRI 磁场强度对人体健康带来不良影响的研究报告,所以是一种非损伤性检查。

第三节 超声成像

超声检查是利用超声的物理特性和人体组织声学性质上的差异,以波形、曲线或图像的形式显示和记录,借以进行疾病诊断的检查方法。

一、物理学基础

1.超声(ultrasound)

是指振动频率超过人耳听觉范围,即2000 赫兹(Hertz,Hz)以上的声波。 用于医学上的超声频率为2~10MHz,常用的是2.5~5MHz。

2.声阻抗

超声在介质中传播,介质有一定的声阻抗,其速度因介质不同而异,在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3.指向性

超声在介质中以直线传播,有良好的指向性,是对人体器官进行探测的基础。

4.反射与折射

超声经两种声阻抗不同的相邻介质的界面,如声阻抗差大于0.1%,而界面又明显大于波长时,则发生反射。 此时一部分声能在界面后方的介质中产生折射,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