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实践手册:疾控篇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公共卫生实践手册:疾控篇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王兆南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4-01
书籍编号:30512655
ISBN:978711728192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77583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职业技术
版权信息
书名:公共卫生实践手册:疾控篇
作者:王兆南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4-01
ISBN:9787117281928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编写委员会
主 编 王兆南
副主编 赵 伟 张 政 张金艳
编 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 淼 于建平 万博宇 马 璨 马玉霞 马聪兴 王 宁 王 志
王 芳 王 珊 王 剑 王 硕 王 晶 王 鹛 王 磊 王会平
王志峰 王素华 王晓宁 王海滨 毛红霞 巴 蕾 孔凡旭 孔浩南
邓立权 卢立新 史淑芬 付凌姣 白云骅 朱 琳 刘 方 刘 柳
刘 洁 刘 烨 刘秀颖 刘英杰 刘雅文 刘瑶瑶 刘嘉星 齐 啸
齐 智 许 嘉 许志远 阮明捷 孙 冉 孙利文 孙秀梅 孙灵利
孙晓冰 李 哲 李 倩 李 臻 李书明 李杰军 李雨霏 李欣格
李振英 李晓松 杨立清 肖 琴 吴 玮 吴 钶 吴春萍 邱服斌
何 凡 沈成钢 宋 亮 宋 娟 宋衍燕 张 弘 张 建 张 钧
张 越 张 楠 张向明 张芳蕾 张彦利 张美云 张洪江 林忠宁
罗凤基 和 丽 周剑慧 孟海英 封利会 赵 静 赵永梅 赵剑虹
赵艳玲 信振江 姜 薇 姜晓红 袁胜男 贾 滨 徐 伟 徐婧怡
高 艳 高文慧 高彦杰 郭向晖 唐承军 陶丽丽 黄立勇 梁 妍
梁艳蓉 梁瑞英 葛 申 葛军旗 韩柏慧 韩晓燕 焦 薇 温 雯
禇 平 魏云芳 魏雪涛
序
公共卫生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是主要通过评价、政策发展和保障措施来预防疾病、延长人寿命和促进人身心健康的一门科学和艺术。所以,需要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环境、食品等卫生条件,倡导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从而促进人民身体健康。
北京市流动人口众多、人员构成复杂,朝阳区更是使馆区、中央商务圈、城乡接合部和流动人口聚集区相互交错。伴随着城市化、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以及新老或输入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环境等致病因素的多重威胁,朝阳区的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任务越来越艰巨。随着百姓的健康需求和政府的防病要求日益增加,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公共卫生专家在近十几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专家们从传染病的防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以及环境、食品等卫生领域出发,采用系统又多元的方式翔实地介绍了与公共卫生实践(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相关内容。尤其是像亚洲首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他们在案例中都进行了分享。公共卫生问题不是一个人、一个区、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单独的问题,而是需要更多的人、地区甚至国家联合起来,联防联控才能实现最好的效果。
公共卫生是一门实践性的科学。专业实习是医学生在完成理论学习后,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是学生们掌握专业技能,建立公共卫生思维,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时期,因此本手册能成为他们实践的教科书,也能成为本科生毕业后规范化培训或新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的参考书。
疾病预防控制需要不断完善。本书中所列内容、包括案例,可能存在不完善之处,但各种案例的综合与分享能为在疾病控制中心各个岗位工作的同仁提供参考和借鉴,可以给各个地区的公共卫生工作带来经验和启示,进而促进防病事业向前发展。
2018年4月
前言
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2007年起先后与河北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厦门大学、包头医学院、北方学院等合作建立科研教学基地,每年接收这些高校的公共卫生与卫生检验本科开展毕业前实习。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高校对学生在基地的实习内容并没有详细明确的要求。借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带教质量,规范实践教学管理,2013年起朝阳疾控中心将各高校的实习大纲归纳整理找出异同点,并根据实习类别区分添加具体的实习内容,制定了《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本科生实践教学手册》。近五年在实践教学中又不断地完善,得到了高校与其他疾控中心多方认可,同时我国目前公共卫生实践教学恰好缺少类似的教材和参考书,因而在教学手册基础上我们编写了《公共卫生实践手册——疾控篇》。
公共卫生教育本质上是职业教育,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发现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有些脱节,需要在工作中通过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学习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为了满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需求,本书以公共卫生实践为核心,结合流行病学、传染病学、环境卫生学、食品与营养卫生学等理论,在案例的情景再现中尽量覆盖涉及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以及国家相关的标准和法规。在编写的过程中,将近几年实际工作中比较典型以及比较特殊的案例翔实的分享给读者。希望能够成为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手册,也能给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的同仁们启示和借鉴。
在本书编写和审定的过程中,各位编者积极参与,中心领导罗凤基、赵伟两位主任特别关注,各高校专家和其他兄弟疾控中心同仁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各高校的实习生、毕业生也提供了宝贵意见,同时,该书的出版还得到了朝阳区区委组织部人才工作项目的资金扶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我们的经验有限,编写过程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写组
2018年4月2日
第一部分 传染病与地方病防控
第一章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
2004年,全国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报告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在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联网的基础上,实现了传染病个案信息的网络直报,在全国建立了统一、高效、快速、准确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指的是为了保证传染病信息的准确、及时报送所做的相关工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一、工作职责
1.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和技术培训。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日常管理工作。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网络维护和技术支持。
4.对网络直报单位的现场指导和考核。
5.撰写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
二、实践目标
1.了解我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的内容和信息概念。
2.熟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主要功能和操作方法。
3.了解疫情监测工作体系及传染病疫情信息收集、报送、统计分析方法。
三、实践内容
(一)了解我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病种、分类和报告时限
法定传染病包括以下三类:
1.甲类传染病
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 H7N9禽流感。
3.丙类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h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h内进行网络报告。
(二)了解我国各类法定传染病网络报告规范及报告流程
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首诊负责制。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医疗机构诊断并报告。采供血机构发现阳性病例也应填写报告卡。
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或直接数据交换。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在规定的时限内将传染病报告卡信息报告属地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网络报告,同时传真或寄送传染病报告卡至代报单位。
第二章 急性传染病及地方病预防与控制
急性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内容包括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与自然疫源性疾病等急性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传染病防控应用的主要方法手段包括疾病监测、疾病控制政策及策略评价与制定,应用的基础知识包括传染病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常用的流行病学软件有SAS、SPSS、R软件、ArcGIS、Epi Info、EpiData等。实际工作中需要实时关注当前其他国家、地区的传染病流行趋势,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传染病的风险评估,为新发、再发传染病的控制策略提供数据支持,也实时评价当前采取的传染病控制措施的成效。
第一节 概述
一、工作职责
1.制定法定传染病、国家监测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等的监测方案,编写传染病防控工作规范、年度计划与总结等。
2.监测辖区内重点集体单位与传染病高危人群中聚集、暴发疫情,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对疫情进行调查、处置。
3.通过多种监测平台对辖区内重点传染病进行监测,汇总、分析数据,对容易暴发的传染病定期进行风险评估。
4.监测辖区内地方病的发病情况、人群生物学指标以及相关环境因素指标的变化。
5.熟悉传染病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诊断标准、监测方案及技术规范等,在处置传染病相关事件过程中要守法、熟练应用法律法规。
二、实践目标
1.掌握咽拭子、肛拭子的采样方法,标本运送及保存规范。
2.掌握常见传染病疫情的监测与处置方案,学会暴发疫情的分析、处理方法。
三、实践内容
(一)咽拭子的采集
1.咽拭子的选择
在调查呼吸道传染病病例、部分肠道传染病病例时可采集病例的咽拭子,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测。
当前常用的商业化生产的咽拭子分为细菌保存液型和病毒保存液型,不同类型的咽拭子根据所调查的目标病例感染病原体的类型进行相应的选择。例如,在调查猩红热病例时,需要选择细菌保存液型的咽拭子;在调查流感、人感染禽流感等病毒感染的病例时,需要选择病毒保存液型的咽拭子。
2.咽拭子采集时的注意事项
采样前需要进行相关物资准备,包括:个人防护用品、采样用品、样本保存条件、生物垃圾处理用品、手部消毒液等。
采样人员需要根据病原体的传染途径、传播力度等选择相应级别的个人防护用品(见后文)。
采样前需要准备好相应的送检单,将采样对象的信息记录完成。
采样时需要对采样对象的身份信息进行核实,同时与采样对象进行沟通以获得采样对象的配合。
3.咽拭子采集步骤
取出咽拭子→嘱采样对象张口(可使用压舌板)→使用咽拭子在采样对象的咽后壁进行刮擦→将咽拭子放入保存液中并拧紧保存管盖→在保存管及送检单上记录采样对象姓名、采样日期、采样单位/人员、采样类型等信息。
(二)肛拭子的采集
1.肛拭子应用情况
在调查肠道传染病病例时,主要使用肛拭子采集病例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在调查霍乱确诊/疑似病例时,使用碱性蛋白胨水作为保存液;在调查手足口病例、病毒性腹泻病例时,使用病毒保存液。
2.肛拭子采集注意事项
同咽拭子。
3.肛拭子采集步骤
嘱采样对象半脱裤子露出肛门并左侧卧位于床上→采样者立于采样对象背侧,右手持肛拭子→将棉拭子插入采样对象肛门内3~4cm处并旋转一圈→将肛拭子放入保存液中并拧紧保存管盖→在保存管及送检单上记录采样对象姓名、采样日期、采样单位/人员、采样类型等信息。
(三)样品的保存与运送
不同类型的生物样品需要不同的运送条件。一般来说,细菌类样品常温运输即可;病毒类样品需要2~10℃运送。实际工作中,季节不同维持样品运输条件的措施也不同。例如,北方夏季,气温在30℃以上时,细菌类样品也需要采取低温条件保存。
(四)个人二级防护服的穿脱
1.物资准备
(1)防渗透型整体防护服:又称一次性防护服、猴服、隔离衣。
(2)防护口罩:N95口罩。
(3)防护眼镜:防喷溅。
(4)手套:医用一次性乳胶手套或橡胶手套。
(5)防水鞋套或长筒胶鞋(胶靴)。
2.个人防护服的穿着程序
首先检查防护装备是否有破损、超过保质期,检查防护服拉链是否可以正常使用。人员必须在进入现场工作前,在洁净区完成所有防护装备的穿戴工作,并携带多双一次性医用手套进入工作现场,准备更换使用。下面进行穿防护装备展示(穿戴过程中要注意互相协助):
(1)先脱去不必要的衣物及随身物件。
(2)进行手部消毒。
(3)戴一次性帽子(注意把头发都束在帽子内)。
(4)戴上N95口罩,左手托着口罩两条头带自然下垂到手背,右手先戴上带后戴下带,调整口罩头带的松紧带到合适位置,保证不扭结,口罩必须覆盖鼻孔、嘴唇和下巴,将鼻梁压片按至合适位置,双手遮着口罩通过深呼吸检查口罩的舒适性与严密性,看是否有气流从口罩边缘溢出,并加以调整、捏紧鼻头。
(5)戴上防护眼镜。
(6)戴第一层手套(检查手套气密性)。
(7)穿防护服,检查头部帽檐、领口、袖口、裤脚等,保障各部位均被包裹。
(8)戴上第二层手套(双层),以内层手套口在防护服袖口内,外层手套口则套住防护服袖口。
(9)穿鞋套。
防护设备穿戴完毕,互相检查无误后,流调人员携带调查表即可进入污染区域开展工作,1个流调小组至少保证4名工作人员,2人进入污染区工作,1人在半污染区接应,1人在清洁区等待,准备后续接应工作。必须注意:在工作期间应尽可能减少污染物的接触,戴着手套的手不应再接触防护眼镜、防护衣等设施,并尽可能避免与工作场所内物品的不必要接触;外层防护手套应按污染情况随时更换,如遇破损,应立即更换,并装袋密封处理。
3.个人防护服的卸装程序
(1)用手部消毒剂对手套消毒。
(2)脱防护服和最外层手套、鞋套。脱落时先掀开头部帽子,解开衣领扣,拉开拉链,然后将前胸部往后反转使颈肩部先脱落,防护服由内向外翻卷,边卷边脱,反面朝外,隔离服与外层手套、鞋套一起脱下,放入黄色垃圾袋中;注意手套不要接触防护服内部。
(3)摘防护眼镜,放入白色回收袋。
完成上述程序,再次用手部消毒剂喷洒二层手套消毒,继续卸装程序。
(4)摘口罩,手不要触及口罩,慢慢地将颈部的下头带从脑后拉过头顶,让其自然下垂,再拉上头带摘除口罩,手不要触及口罩,放入黄色垃圾袋中。
(5)摘帽子,单手轻轻摘下,放入黄色垃圾袋。
脱去内层手套:①用戴着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污染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②戴着手套的手握住脱下的手套,用脱下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清洁面(内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③反面朝外,用手捏住手套的里面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④双手再次消毒(要求同前)。
(6)垃圾袋双层扎口。
(7)进入洁净区后,按照六步洗手法进行洗手。
注意防护眼镜需要回收,可以使用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剂、0.2%的过氧乙酸或者75%的乙醇浸泡30min后,清洗干燥后备用。其余物品均装入黄色垃圾袋,按医疗垃圾处理,以上在脱防护服的过程中如怀疑有污染应随时进行手消毒。
四、工作流程
传染病暴发疫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步骤见图2-1。
图2-1 传染病暴发疫情现场调查流程图
(葛 申、李 倩)
第三章 艾滋病性病管理
艾滋病性病作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进步的传染病,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的艾滋病性病防治在政府领导、各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下,各项策略和措施得到较好的贯彻和落实,并已初见成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防治条例》《性病防治管理办法》《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的规定和要求,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进行确证告知、随访干预和转介、以减少艾滋病病毒二代传播,提高病患生存质量。为保证性病艾滋病监测、检测、随访、宣传教育、场所干预等工作中能够做到标准化、规范化,我中心各相关工作人员结合原有工作指南和具体工作实际,编写了本章内容,探索适合基层的艾滋病性病防控工作的具体工作方法。
第一节 艾滋病高危人群行为干预
艾滋病行为干预是指针对个体和群体与HIV感染有关的危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采取的一系列促使干预对象改变、减少和避免危险行为,保持低危或安全行为的措施和行动。
艾滋病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女性商业性行为人群(female sex workers,FSW)、吸毒人群(drug user,DU)、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等。
一、工作职责
按照国家艾滋病防治的工作原则,即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组织实施行为干预工作。通过对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有效控制疫情蔓延,维持整体低流行态势。
1.制订本行政区域的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工作计划。
2.培训和支持有关部门、社区、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开展健康教育与高危行为干预工作,并对相关工作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
3.建立健全信息收集、交流、报告制度,及时收集、统计、分析、上报辖区健康教育与干预工作信息。
4.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干预工作力度,扩大干预覆盖面,积极为高危人群提供HIV抗体检测服务。
二、实践目标
1.掌握高危人群干预的定义、不同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的方法。
2.熟悉行为干预的工作流程,干预信息的收集、整理及上报工作。
3.了解制定督导管理规范及督导评分表、开展现场督导工作的方法。
三、实践内容
1.学习和掌握艾滋病基本知识及防控要点,熟悉干预工作的内容、流程及技巧。
2.信息收集与报告,每月4日前收集上个月高危人群干预工作数据,审核、归档,并进行网报工作。
四、工作流程
图3-1 艾滋病高危人群行为干预流程图
五、情景再现
对××街道娱乐场所FSW干预监测
辖区内所有街道和社区服务中心每年年初上报本地区的摸底情况,根据上报的数量,属地疾控中心分配本年度工作任务,并进行高危人群行为干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FSW人群的行为干预为例,简单介绍高危人群现场行为干预具体工作的开展情况。
1.由疾控中心工作负责人通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干预人员,与街道办事处等部门沟通,联系本辖区的娱乐场所,确定本次干预的时间、地点、人数。
2.学生根据干预现场的情况准备物资,包括宣传册、安全套、宣传品、各类登记表格、血液快检试剂及所需的卫生材料(采血针、消毒剂、医用棉签、利器盒、医疗垃圾袋)等。
3.确定前往现场参加干预工作的人数,包括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干预人员、街道办事处相关人员等,确定干预小组人数后,与中心办公室联系,申请车辆。
4.到干预现场与场所负责人沟通,准备好供健康教育、登记、检测、发放宣传用品的场所。
5.学生与场所负责人共同组织场所内服务人员分批次有序进入事先准备好的干预检测场所。
6.学生和干预小组工作人员对场所服务人员进行健康宣教,讲解在科室中学习到的艾滋病基本知识和防控要点,向场所服务人员发放宣传册、安全套等,并解答场所服务人员的疑惑和问题。
7.在进行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要筛选出有高危行为的人,如:询问是否有多性伴、未使用安全套性行为等,根据预先准备的信息登记表采集场所服务人员信息,包括姓名、年龄、学历、户籍地、联系方式等,采集信息之后,在征求其同意的前提下将其带到专业护士处进行血液快速检测,待20min结果出来后,向其告知结果及注意事项。
8.检测结束后,整理收拾现场的医疗垃圾,带回疾控中心妥善处理。
(李欣格)
第四章 结核病防控
结核病防治主要包括为政府制定有关结核病预防控制的规范及规划等提供技术支持,对基层单位的业务指导培训、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对结核病的监测信息的收集、上报和分析,对结核病的发现报告和督导管理,重点人群结核病筛查,对结核病相关疫情的调查处理及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和专业科研工作。
开展实际工作的同时,需要实时关注当前其他国家、地区的结核病流行趋势,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控工作策略。
第一节 结核病控制
一、工作职责
1.根据国家、市结核病防治规划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为制定本级结核病防治规划、工作计划、经费预算等提供技术支持,并协助组织实施。
2.落实结核病患者发现、报告、登记、治疗和管理工作。
3.负责结核病信息的收集、录入、核对和上报工作,对信息资料进行及时分析和评价。
4.检查和指导本地区医疗机构的疫情报告和转诊等工作,开展结核病患者的追踪和密切接触者检查工作。
5.负责辖区内学校肺结核疫情监测,组织开展辖区内学校肺结核疫情的调查与处置、密切接触者筛查和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负责指导辖区学校开展新生入学结核病筛查,肺结核患者的日常发现和病例管理。配合教育部门开展对校医、学校管理人员的结核病控制工作培训。
6.制订培训计划,开展对辖区医疗机构相关人员及社区的结核病防治人员的培训。
7.制作、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开展健康促进活动。
8.开展对承担地段任务的社区结核病患者发现、治疗管理和健康教育等工作的督导检查,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肺结核患者发现、报告和转诊等工作进行督导及评价。
9.承办上级机构和本级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实践目标
1.掌握肺结核患者的管理工作。
2.熟悉肺结核患者报告转诊及网报追踪工作。
3.熟悉学校结核病例处置工作流程。
三、实践内容
(一)肺结核患者管理工作
1.结核病患者病案登记管理
每日将新登记的结核病患者病历信息抄写在患者管理卡片上,同时核对病案信息准确性,录入电子表格《患者管理明细表》并完成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简称“专报系统”)病案登记工作。
2.患者复查信息管理
每日将复查患者的痰检信息及治疗情况抄写在患者管理卡片上,录入《患者管理明细表》并核对复查信息,完成专报系统中痰检信息及复查信息的录入工作。
3.定时开展病案质控
将监化明细表与病历信息核对,核对内容包括病案信息、每月序复查信息及痰检信息,以上信息与专报数据核对、与卡片信息核对;生成质控表格,根据质控表格对患者病案进行管理分析,对不符合管理要求的数据进行质控,以期最终数据符合工作要求。
4.跨区域转入转出患者管理
每日定时浏览专报系统,查看是否有跨区域转入患者,将跨区域转入患者信息下载与门诊医生沟通,并与患者取得联系后,进行跨区域转入信息录入;根据患者治疗需要,有跨区域转出的患者与转入地结防结构联系,与患者联系协调转入,并在专报系统上录入跨区域转出信息。
5.TB/HIV双感控制工作
门诊登记管理的患者均开展TB筛查HIV工作,将筛查结果收集汇总,录入专报系统,定时对录入情况进行质控,并完成半年及全年报表。
6.耐多药患者发现工作
门诊经治疗发现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需填写治疗管理信息调查表、MDR-TB病人登记表、MDR可疑者登记表、耐多药工作总结表同时MDR-TB可疑者及病人录入专报系统。
7.结核病患者的社区管理
(1)每日登录专报系统,将前日登记的结核病患者治疗信息进行核对并导出生成治疗管理通知单及反馈单,通过邮件发送到患者现住址所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管理。
(2)定期对结核病患者的社区管理情况进行质控,生成质控表格,并反馈各社区。
8.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筛查工作
将登记患者信息下发社区,社区动员患者家属开展密切接触者筛查,并于下发患者信息后的14d开始收集密接筛查结果,及时发现续发病例,督促社区进行转诊以便进一步治疗管理。
(二)患者发现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做好肺结核患者的发现工作。采用被动和主动等方式多途径发现肺结核患者,从而实现患者早发现、早治疗,以减少结核菌在人群中的传播。
肺结核的主要发现方式如下:
1.被动发现
是指患者由于出现结核病可疑症状而寻求医疗服务,被确诊为结核病患者的方式。主要方式包括:
(1)因症就诊:
对具有肺结核可疑症状、直接就诊的患者,定点医疗机构要对其进行结核病的相关检查,对发现的确诊和疑似肺结核患者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疫情报告。
(2)推介转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及时进行检查,对发现的确诊和疑似肺结核患者应当将其转诊到患者居住地或者就诊医疗机构所在地的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继续进行诊治;对于没有条件开展检查的机构,则直接将可疑症状者推介至定点医疗机构。
(3)追踪:
对已进行疫情报告但未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肺结核患者和疑似肺结核患者进行追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协助下,对患者开展追踪,督促其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诊治。
2.主动发现
指对某个特定人群(一般为结核病高危人群)主动开展结核病筛查,筛查出疑似肺结核患者或可疑症状者,再经过结核病诊断确诊为患者的一种方式。主动发现对象和流程如下:
(1)密切接触者:
定点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对病原学阳性的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开展结核病症状筛查;对具有肺结核可疑症状的密切接触者,定点医疗机构要对其进行结核病相关检查。
(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
1)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在HIV/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