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大学 > 华侨大学年鉴.201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华侨大学年鉴.201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华侨大学年鉴.201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华侨大学年鉴.201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华侨大学年鉴》编辑部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7-01

书籍编号:30522578

ISBN:978750975882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10889

版次: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大学

全书内容:

华侨大学年鉴.201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文前彩插


华侨大学年鉴.201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2月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华侨大学董事会名誉董事长何厚铧在澳门特别行政区会见了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一行。华侨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关一凡一同参加了会见。


华侨大学年鉴.201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3月28日,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拜访了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华侨大学董事会副董事长崔世安博士。


华侨大学年鉴.201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0月25日,国务院侨办副主任马儒沛莅校视察,听取学校工作汇报,并代表国务院侨办党组对华大今后的发展建设提出指导意见。国务院侨办文化司副司长李民,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党委书记李冀闽,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关一凡,副校长刘斌,校长助理彭霈、张云波、曾路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汇报会。


华侨大学年鉴.201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5月5日,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何亚非率宣传司司长郭锦玲一行视察了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与学校领导班子座谈,听取办学情况汇报,就有关工作提出要求。华侨大学校领导贾益民、李冀闽、关一凡、吴季怀、徐西鹏、刘、张禹东、刘斌,校长助理彭霈、张云波、曾路陪同视察。


华侨大学年鉴.201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2月29日,泰国国会主席兼下议院议长颂萨·革素拉暖博士一行访问华侨大学,并看望正在华侨大学进修汉语的泰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全体学员。中国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谭天星陪同访问,并出席颂萨主席与泰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学员们的座谈会。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党委书记李冀闽等一同出席座谈会。


华侨大学年鉴.201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8月22日,泰国总理英拉在曼谷会见由校长贾益民率领的华侨大学代表团,双方就华文教育及华大与泰国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合作,进行深入的会谈。


华侨大学年鉴.201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2月29日,莅临华侨大学访问的泰国国会主席兼下议院议长颂萨·革素拉暖博士受聘为华侨大学名誉教授,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教授为颂萨·革素拉暖博士颁发了名誉教授聘书。


华侨大学年鉴.201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3月3日,由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主办、华侨大学承办的“两岸华文教育协同创新研讨会”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开幕,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赵阳、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理事长、台湾中原大学校长程万里等出席活动,来自海峡两岸近20所高校的负责人以及华文教育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


华侨大学年鉴.201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4月1日,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福建基地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挂牌成立。国务院侨办副主任许又声和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康涛共同为基地揭牌,许又声并为基地顾问、主任颁发聘书。国侨办政法司司长王晓萍、福建省侨办主任曾晓民和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在揭牌仪式上先后致辞。


华侨大学年鉴.201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4月1日,由国务院侨办政策法规司、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福建基地主办,华侨大学承办的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研讨会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王源兴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国务院侨办政法司司长王晓萍,福建省侨办主任曾晓民,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党委书记李冀闽、副校长张禹东,以及来自国内高校和侨务系统的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


华侨大学年鉴.201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6月21日,华侨大学研究生院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在陈嘉庚纪念堂科学厅举行。国务院侨办副主任赵阳,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郑传芳,泉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教育工委书记陈庆宗,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共同为华侨大学研究生院揭牌。


华侨大学年鉴.201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9月25日,“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景源,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程鹤麟,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左志强,台湾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秘书长董鹏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会政法分社总编辑童根兴,福建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处处长陈明庆,华大校长贾益民、党委书记李冀闽等出席揭牌仪式,并共同为中心成立揭牌。


华侨大学年鉴.201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0月17日,华侨大学举行奥运健儿表彰大会,对林丹、李雪芮、谌龙、汪鑫四位同学进行表彰,并授予林丹硕士学位证书。校长贾益民为获表彰的同学颁奖,并为林丹颁授硕士学位证书、拨穗。校领导贾益民、李冀闽、刘斌,国家乒羽中心羽毛球部部长陈跃,中国羽毛球队专家组组长、八一羽毛球训练基地主任高路江,厦门市体育局副局长李丽娜,校友企业家何中东出席表彰大会。


华侨大学年鉴.201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2月1日,华侨大学第六届董事会第二次会议在泉州迎宾馆隆重举行。中国国务院侨办副主任马儒沛,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桦,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赵阳,中共泉州市委书记徐钢,华侨大学校领导贾益民、李冀闽、关一凡、朱琦环、吴季怀、徐西鹏、刘、张禹东、刘斌等参加会议。


华侨大学年鉴.201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4月1日,华侨大学董事会副董事长、菲律宾航空公司董事长陈永栽博士一行视察华文教育培训中心 —— 陈延奎大楼建设工程项目。


华侨大学年鉴.201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2月24日,华侨大学与厦门航空有限公司在厦门市金雁酒店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成立华侨大学厦航学院,开展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战略发展等方面的合作事宜。国务院侨办副主任马儒沛,文化司司长雷振刚,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党委书记李冀闽,副校长徐西鹏、刘,厦门航空有限公司董事长车尚轮,党委书记张群治等出席签约仪式。校长贾益民和厦门航空有限公司总经理车尚轮分别代表双方在协议书上签字。


华侨大学年鉴.201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2月24日,华侨大学与漳州市人民政府在漳州宾馆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国务院侨办副主任马儒沛,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党委书记李冀闽,副校长徐西鹏、刘、刘斌;漳州市市长吴洪芹,市委常委许荣勇,市人大副主任吴景辉,副市长谢毅泰,市政协副主席李惜真等出席仪式并上台见证签约。华侨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关一凡,漳州市副市长赵静分别代表双方在协议书上签字。


华侨大学年鉴.201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2月24日,由国务院侨办主办、华侨大学承办的首届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大赛总决赛暨颁奖典礼在厦门文化艺术中心举行。国务院侨办副主任马儒沛出席当晚活动并为状元队——马来西亚队颁奖。


华侨大学年鉴.201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2月10日,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比结果揭晓,华侨大学申报的“十五载传承‘鼓’文化 聚海外侨子中华心 —— 华侨大学15年培育二十四节令鼓校园文化品牌”项目获一等奖,是本届福建高校中唯一获得一等奖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也是连续第二年获得该项殊荣。


华侨大学年鉴.201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6月10日,第七期海外华文媒体高级研修班结业仪式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举行。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何亚非,国务院侨办宣传司司长郭锦玲,福建省侨办副主任邓伦成,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关一凡等出席结业仪式,并为研修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华侨大学年鉴.201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6月10日,第二十期海外华人文化社团才艺(龙舟)培训班结业仪式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举行。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何亚非,国务院侨办宣传司司长郭锦玲,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福建省侨办副主任邓伦成出席仪式。


华侨大学年鉴.201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7月2日,华侨大学2012年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毕业典礼在厦门校区行政研发大楼401室隆重举行。泰国泰中文化经济协会副会长威七上将、泰国驻厦门总领事馆总领事哲萨塔总领事、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和国务院侨办文化司副司长李民出席仪式。


华侨大学年鉴.201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2月17日,由华侨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华侨华人蓝皮书《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2)》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何亚非,国侨办有关领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教授,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教授,蓝皮书主编、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名誉院长丘进教授,以及华侨华人研究和相关学科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等出席。发布会由华侨大学副校长张禹东教授主持。


(宣传部供稿)

《华侨大学年鉴》编纂工作委员会


主任 贾益民


副主任 关一凡 朱琦环 吴季怀 徐西鹏 刘塨


张禹东 刘斌


成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卫红 马海生 王锋 王士斌 王丽霞


王秀勇 龙元 毕明强 伍扬 庄培章


江开勇 池进 许少波 许斗斗 许瑞安


孙锐 孙汝建 孙德明 李辉 李钟慎


李庭志 杨楹 杨存泉 吴春安 何纯正


何碰成 张旭 张云波 张认成 张向前


张金顺 陈庆俊 陈克明 陈国柱 陈明森


陈旋波 陈维斌 武玉洁 林志勇 林丽雪


林怀艺 林朝晖 周世兴 郑力新 项士敏


赵昕东 赵明光 赵新城 胡日东 胡培安


骆景川 顾立志 郭子雄 涂伟 黄小萍


黄安民 黄远水 黄种杰 彭霈 程一辉


曾路 曾志兴 蒲继雄


编辑部主任 彭霈


编辑部副主任 卓高鸿 钟炎生 薛秀军


成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李凌 杨海坪 张平军 张丽萍 姚植兴


徐冠岳 董成雄 施彦军

编辑说明


《华侨大学年鉴(2013)》是综合性资料汇编,旨在反映华侨大学年度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对外交流、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发展进程和最新成就,供全校各单位及海内外社会各界了解和研究学校现状与发展情况时参考使用,同时也是华侨大学发展概况的历史记载。


《华侨大学年鉴(2013)》是华侨大学组织编撰的首部学校年鉴。本卷年鉴采用分类编辑法,主体内容设栏目、类目、条目三个结构层次,以文章和条目为基本体裁,以条目为主。


《华侨大学年鉴(2013)》主要设置21个栏目,分别是特载,专文,重要文件,华侨大学概况,机构与干部,学院、研究院概况,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港澳台工作,为侨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学生工作,行政管理与服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董事会工作,人物,表彰与奖励,2012届毕业生,统计资料,2012年大事记,附录等。另外,年鉴在卷首还设有彩色图片专辑,展示学校年度重要事件和工作。


2012年是华侨大学发展不平凡的一年。本年度,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主办、华侨大学和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联合承办“两岸华文教育协同创新研讨会”,举办华侨大学奥运健儿表彰大会,华侨大学研究生院成立,召开泰国国家研究理事会、泰中文化经济协会、华侨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一届中泰战略研讨会”,举办由国务院侨办主办、华侨大学承办的“首届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大赛总决赛暨颁奖典礼”和“华侨大学第六届董事会第二次会议”等重大活动。本卷年鉴收录了与这些大事相关的文献材料。


《华侨大学年鉴(2013)》主要收录各单位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发生的重要事件和活动,部分内容依据实际情况在时限上略有延伸。因教育统计的特殊性,“统计资料”栏目中的数据截止时间为2012年12月。本卷年鉴所刊内容由学校各单位负责提供,并经各单位负责人审定,各条目的作者署名全部署供稿单位的名称。


《华侨大学年鉴(2013)》由《华侨大学年鉴》编辑部组织编写,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学校各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谨表深深的谢意。


《华侨大学年鉴》编辑部


2013年10月

序言


在历史的年轮中坚守光荣的使命


五十二载韶华飞度,五十二番四季交更。五十二年激荡岁月,华侨大学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起步、停滞和发展,引领了华侨高等教育的创办、改革和勃兴。五十二年间围绕“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这一永恒的使命,一段段故事在闽南华园交替上演,一个个楷模在海西温陵奉献不息,一次次探索在清源山麓披荆斩棘。


有太多坚持的侨教故事停留在时光深处需要我们去寻味,有太多执着的侨教楷模淡泊于荣耀背后需要我们去探访,有太多宝贵的侨教规律隐匿于往事丛中需要我们去凝练。《华侨大学年鉴》的编纂给了我们一次机会,让我们可以漫步史海沙畔,用思绪将零落的往事谱成以侨而立的史诗,感受几番荡气回肠;用信仰将卸任的先贤铸成因侨而兴的山峰,体味些许巍峨浩然。


华侨大学五十二年的发展,历尽坎坷,饱经风霜。回首往事,我们无法忘记1960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廖承志先生怀着爱国、爱侨、爱教的赤子心铁肩担使命,白手创华园,在海西温陵植下了华侨高等教育这棵幼苗;我们无法忘记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华园遭遇劫难,华大人流落四方,奔走呼告,忘却了身心的疲累,忘却了个人的荣辱,唯一不能忘却的是对华侨高等教育的执着,对海内外侨胞和中华文化的担当;我们无法忘记改革开放之后华侨大学迎来了自己的春天:胡锦涛、习近平等领导的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办好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的意见》(中共中央〔1983〕24号)的精神为华侨大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从此,海内同心,师生一德,放眼万年,不负朝夕,华大人夙兴夜寐,奋起直追,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当然,我们更无法忘记新时期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领导下,在海内外侨胞的支持下,学校努力完善学科设置,开展科学研究,创办厦门校区,引领华文教育,华侨大学成功升格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学术力量雄厚的综合性大学,向基础雄厚、特色鲜明、海内外著名的高水平大学昂首迈进。


廖公承志,董事会制度,两校区办学,侨捐工程,这些注定是华大年鉴中鲜明的历史坐标;“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一元主导、多元交融、和而不同”的校园文化,“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使命,“会通中外、并育德才”的办学理念,这些注定是华大年鉴中响亮的时代宣言;“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华侨华人蓝皮书”“中华文化大乐园”“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华文教育论坛”“世界华语文教学研究生论坛”“中泰战略研讨会”“华大讲堂”“华大男篮”,这些注定是华大年鉴中耀眼的文化品牌。


抚览年鉴,品味沧桑,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侨教的史诗回荡,看到先辈的足迹绵延,更可以明了有一种使命因为塑造了华园的性格需要我们去坚持,因为牵系着侨胞的期待需要我们去传承,这就是 “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


五十二年来,“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这一使命的内涵在华园一圈又一圈的历史年轮中日渐丰富。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历史的年轮中坚守这一光荣的使命。这就需要我们站在继往开来的历史节点,钩沉往昔,汇事成诗,雕琢未来,泼墨作画,让使命在历史的传承中生生不息。


展望未来,高等教育改革惊涛拍岸,协同创新时代不期而至,内涵发展道路迅速展开,在如此汹涌澎湃的时代浪潮中继承历史不易,开创历史尤其不易。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守使命,历史会昭示我们破解发展难题的方法,年鉴会给予我们探索改革方向的路标。让我们以五十二年的历程为起点,以五十二年的厚重为动力,立足人才、制度、环境三大支撑体系建设,着眼于科学发展、长远发展、跨越发展,向着基础雄厚、特色鲜明、海内外著名的高水平大学继续迈进。


祝愿华侨大学长风万里,祝愿华大年鉴气象万千。


是为序。


华侨大学校长 博士生导师 教授


贾益民


2013年11月25日

特载


华侨大学五十二年办学综述


新中国成立后,鉴于归国华侨学生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要求,1959年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以下简称中侨委)酝酿并起草了关于创办一所以招收归国华侨学生为主的华侨大学的报告,由中侨委主任廖承志亲自呈送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当时国家经济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周恩来总理特事特办,于1960年初批准创办华侨大学。1961年8月17日,中侨委、教育部联合向国务院正式呈报《创办华侨大学方案》。同年11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方案,其中明确:华侨大学由中侨委、教育部、福建省人民委员会三重领导,以中侨委为主。受“文化大革命”影响,1969年11月,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在“关于下放干部、教育革命问题”的会议上,作出了撤销华侨大学的决定。1970年1月17日,福建省革命委员会正式发出《关于撤销华侨大学的通知》。华侨大学被迫撤销停办,学校校址、校舍、通信和生活设备等被安排给福建医科大学。从1966年至1977年华侨大学停止招生长达12年之久。“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落实党和国家关怀、爱护、团结广大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的一贯政策,1978年4月17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务院侨办)《关于恢复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有关问题的请示》,要求积极进行筹备,力争早日复办招生开学,其中指示:华侨大学实行教育部和福建省双重领导,以教育部为主,有关侨务政策工作由国务院侨办负责。1978年秋,华侨大学复办筹建初成,首批招收数学、化学、土木3个系181名学生。10月学生按时入学,学校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10月23日,华侨大学在泉州原校址隆重举行复办挂牌典礼。至此,华侨大学再次获得了“新生”,校园又开始恢复生机与活力。1983年6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中宣部、教育部、国务院侨办《关于进一步办好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的意见》(“中央24号文件”),决定把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列为“国家重点扶植的大学”,作为教育战线的重点项目进行投资,其中决定:华侨大学的隶属关系划归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实行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教育部和福建省委共同领导,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为主。1997年2月13日,国务院侨办决定将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成建制并入华侨大学。为进一步发挥华侨大学在国家侨务对台工作及海峡西岸经济建设中的作用,2002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计委正式批准了华侨大学总体发展规划,支持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建设。2004年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建设正式启动,并于2006年正式启用。目前,华侨大学初步形成了拥有泉州、厦门两个完整校区的办学格局。


华侨大学的学科发展,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腾飞于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时代。根据《创办华侨大学方案》,学校要“办成具有文、理、工、农等多科性的综合大学”。这为华侨大学的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经过创办初期的专业设置与调整,至1965年,华侨大学设有9个科系,共17个本科专业。国务院在批转教育部、国务院侨办《关于恢复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有关问题的请示》中,对华侨大学的专业设置明确作出指示,要求华侨大学办成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的工科大学。因此,华侨大学根据国家为学校制订的办学方向,从1978年复办至1983年5年间相继开办7个科系共11个本科专业;开设3个专科班,并设立预科班,成立夜大学。1981年,华侨大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机电及自动化专业成为首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改革开放后,根据教育部、国务院侨办和福建省对华侨大学办学的指示精神,基于社会需求和华侨大学的办学方向,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学校对专业调整和改革的迫切性和可行性有了新的认识,意识到必须突破理工科系,兼办文科及其他科系,才有利于扩大对外招生,开创华侨教育事业的新局面。因此,从1984年起,华侨大学逐年加大学科结构调整力度。经过几代华大人的共同努力,华侨大学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努力增强传统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特色,扶持薄弱学科发展,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布局较为合理、特色比较鲜明的学科体系。目前,华侨大学拥有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哲学、历史学、农学、教育学、艺术学11个学科门类,形成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工管相济、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设有26个学院和81个研究院、所、中心,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0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70个本科专业。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JM)、公共管理硕士(MPA)、金融硕士(MF)、旅游管理硕士(MTA)、建筑学硕士(M.Arch)、工程管理硕士(MEM)、工程硕士(ME)等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拥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机械工程、应用经济学、土木工程)、1个国家重点学科(数量经济学)、1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3个教育部工程中心、3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9个省级实验室示范中心。


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改革则是学校永恒的主题。在创办初期,华侨大学就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加强“三基”(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教学,贯彻“少而精”和“因材施教”的原则,确保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1978年学校复办后,特别是为贯彻落实“中央24号文件”精神,华侨大学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增强适应性”为教学要求,以“外向型”“应用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稳步而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1982年开始,华侨大学试行学年学分制改革,并于1984年开始在全校新生中推行;对境外学生实行弹性教学管理模式,包括设立“双学位制”“主辅修制”“中期选拔制”。1988年,学校首次将课程建设引入教学轨道,全校首批选定30门重点建设课程,并设立了“课程建设基金”,资助和扶持校系两级重点课程建设。1991年3月,学校开展了建校以来首次全校性系级办学水平评估,摸清了各系的教学基本情况,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改革依据和机制保障。根据学校办学特色,海外、港澳台学生特点和就业需要,1993年开始学校对境外本科新生全面实行学分制,取消学年制和留级制。根据国家关于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工作的要求和部署,学校从1997年5月正式实施“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教学研究立项工作。2000年以来,学校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设立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实践性教学环节五大模块,整体优化课程结构;实施大类培养和因材施教,在部分中、低年级试行导师制,积极推动“3+1”模式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推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2003年12月,经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的实地检查和评估,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为首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的大学,标志着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跨入了全国优秀高校行列。2007年学校被列为全国大学生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单位。当前,华侨大学围绕“重视基础、拓宽专业、提高素质、加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推进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加强和强调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机结合,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构建主、辅修(含双学位)跨学科综合培养等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造就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境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是高等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创办初期,华侨大学采取“宁缺毋滥、择优组建、德才并重、重点培养”的方针,在具体操作上坚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重点大学为主,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并重,急需先调、谨慎选择”的原则,取得良好效果。截至“文化大革命”前夕,全校教职工总数增至885人,其中教师492人;在教师中,有正、副教授12人,讲师69人,教员和助教411人。他们大多由国家重点大学调入,或从著名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华侨大学,是一支以青年教师为主,有潜力、有希望的师资队伍。1978年华侨大学复办后,教育部专门向全国各重点高等院校及有关部门发出《关于商调人员到暨南大学、华侨大学工作的通知》;1980年3月,国家民政部又特别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局发出《关于为华侨大学抽调骨干教师的通知》,得到了大力支持。通过引进紧缺专业教师、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委托国内重点高校培养等措施,至1983年,全校的教职工已达1139人,其中教师567人,教师中正、副教授33人,讲师382人,初步满足了当时的教学需要。1990年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华侨大学按照“三个有利于”(有利于人才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成长、有利于专业学科建设)的原则,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实行学科梯队建设、大力引进人才和加强师资培训“三条腿走路”,不断建立健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使师资队伍规模不断壮大,教师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学缘结构不断改善,形成了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成长快的良好人才工作局面。截至2012年12月31日,华侨大学教职工总数为2363人,其中,专任教师1311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正高职称)213人,副教授(副高职称)391人。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有583人,占教师队伍的44.47%。有双聘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得者1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2人;入选福建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6人、“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6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19人;有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10人、讲座教授6人,福建省“优秀专家”2人,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1人,福建省海西产业人才高地创新团队领军人才1人,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百人计划”)创新团队1个、创新人才1人,泉州市杰出人才奖获得者2人,历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0人。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基本功能之一,是衡量一所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华侨大学创办初期,重在教学的实施与推进,与此同时,学科专业的设置与调整,人才队伍的初步形成,也初步奠定了科学研究的基础。因学校被迫停办,科学研究的开展重新经历了组织启动、实力积累、建立和完善管理等不可逾越的过程。1984年10月,华侨大学成立科研处,全面启动科学研究工作。1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