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教师用书 > 教学生涯50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教学生涯50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教学生涯50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教学生涯50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杨秋林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7-01

书籍编号:30522604

ISBN:978750976151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76365

版次: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教师用书

全书内容:

教学生涯50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杨秋林


教学生涯50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作者近影


1942年7月生于江西省宜春市,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59~1964年就读于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现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964年毕业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84~1986年进修于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经济系。


1988~1994年任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1990年5~10月任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院(EDI)特聘教授。


毕生致力于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项目投资评估、投资项目管理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多次参加国际项目、国家及省部级大中型农业项目的策划与评估工作。


讲授的课程有:大学本科课程——“会计原理”“农业企业会计学”“财务会计”“农业项目投资评估”;硕士研究生课程——“项目投资评估专题”“项目投资评估理论与实践”;博士研究生课程——“项目分析经济学农业经济进展专题”等课程。1987年率先在我国农业院校为大学本科生开设“农业项目投资评估”课程,填补了当时农业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一项空白。主编的《农业项目投资评估》教材,被列为国家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1996年获农业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2年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2007年该课程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主编《农业项目的管理——着重世界银行的经验》,被列为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院(EDI)世界经济发展丛书。


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农业部软科学等研究项目30余项。独立指导培养研究生60余人,出版著作3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1991年获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992年被农业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多次获得中国农业大学优秀教师奖、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主要社会兼职:兼任过中国农业会计学会第3、第4、第5届常务理事、副会长,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专家、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专家顾问,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学术委员会专家等多项兼职。担任过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国际农发基金(IFAD)、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国际组织中国项目中方财务经济分析专家。

文前辅文


——这本小册子汇集了我教学生涯50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谨以此献给亲爱的母校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献给尊敬的指导我、关爱我、支持我、帮衬我、包容我的人们。


平淡人生


实干求真


经验探讨


肺腑心声


传承创新


永无止境


路漫漫兮


求索不停

内容提要


本书作者以其亲身经历展示了五十年教学生涯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及其风雨历程的真切感悟,全方位探讨了大学教学领域的方方面面:教师师德修养、本科课堂教学、教学课件制作、教学基本功修炼、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等方面的经验体会。其教学科研成果显示出作者“真”与“能”的魅力特点:办事认真,务实求真,践行力能,求效创新。专著内容翔实,构思新颖,结构完整,文字精彩,可读性强,探索创新意识浓厚,是作者几十年艰苦历练的真实描述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总结。在精彩纷呈的第三篇“学生感言”中,肺腑之声折射出学生们的企求。全书释放出强烈的正能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对于教育界的朋友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价值,书中诠释的为人处世精神和原则更具普遍意义。

序一


秋林同志1959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曾是我的学生。1964年他毕业留校任教,又是我的同事。当时年轻教师稀少,大家称他为“小杨”。转眼50多年了。在这50多年间,由于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和同志关系,我除对他50年教学生涯有所了解外,还对他5年大学学习情况以及近年退休生活情况都有比较多的了解,某些方面印象还比较深刻。总起来说,在中国农业大学培养出的一批批高素质人才之中,他是特别优秀的一位。


学生时期的优秀生。当年我开设了“农业计划与区划”课程,当时他担任我的课代表。他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为人处世表现都是很优秀的,特别是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在我的学生中他是唯一一位综合课程考试和实习成绩以满分结业的学生,令我印象深刻。由于他品学兼优,1964年毕业时他也是北京农业大学农经系唯一一名留校任教的学生。


教师队伍中的名师。在他的教学生涯全过程中,尤其是在1974年我正式负责农经系的行政工作以后,与他接触更多,了解也深一些。他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自强不息地学习;循循善诱地教人;严谨地治学;理论联系实际,认认真真地教学;教学效果优秀,有口皆碑,受到学生一贯好评。由此,他多次获得中国农业大学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等光荣称号,在2003年北京市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评奖活动中,他荣获了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教学改革中的带头人。在我国社会经济改革的大潮中,教学领域也发生着深刻巨变。适应市场经济体系的新的教学课程体系面临全面改革的形势。在这场改革中,他1987年编著了《农业项目投资评估》教材校内用本,率先在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大学本科开设“农业项目投资评估”课程。1990年主持与南京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等兄弟院校同仁合作,共同编著了《农业项目投资评估》教材,由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列为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并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填补了当时农业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大学本科教学课程体系的一项空白。此后,在他主持下经过兄弟院校同仁共同努力,多次修改再版,教材内容更加科学、系统、完善,先后被列为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七五”规划基本教材、“九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重点教材、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并于1996年获得农业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2年获得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2007年被授予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他呕心沥血建设的“农业项目投资评估”课程,适应了市场经济建设的需求,不仅对学生有用,而且对相关管理部门、企业事业单位、教学科研单位的投资管理专业人员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科研及社会活动中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秋林同志几十年教学生涯除在教学领域做出贡献之外,在科学研究、培养研究生、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表现也是优秀的。他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科学研究项目30余项,获得过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和荣誉;他指导培养了60多位研究生,他们在教学科研领域、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现在都成为了骨干力量。尤其突出的一点是,他培养研究生特别重视研究生到生产生活的实际中去历练,获取第一手资料后再完成学位论文。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多次被推选为中国农业会计学会副会长,不图虚名,务实求真,对兼职工作也是认真实干,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他于2007年65岁退休之后,仍然积极参与多种社会活动。被返聘为学校和学院两级教学视导组专家,继续勤奋地工作在教学视导第一线,指导着年轻教师。参与国家多部委的许多投资项目的评估,为国家建设事业出谋划策。


秋林同志在他50多年的学习与教学生涯中,注重师德修养,教学方法独到,教学效果优秀,课程建设创新,科研成果累累,指导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研究生,参与社会活动受到有关方面的尊重和好评。我要特别提出的是他的锐意进取、探索创新的精神。他看到了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紧迫需求,在改革开放伊始,毅然下定决心苦学英语,克服种种困难出国进修,结合中国实际和市场需求开设新课,探索开拓了本学科一条康庄之路,为学院、学校乃至国家做出了应有贡献。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已经是年过90岁的耄耋老人,当年的“小杨”也已年过古稀。我能有幸读到他的《教学生涯50年》之作,实是一大快事。这部著作,涉及教学领域方方面面,内容翔实,构思新颖,结构完整,文字精彩,可读性强,探索创新意识浓厚,是他几十年艰苦历练成为“名师”的真实描述,也是他几十年教学经验的积累总结,堪称一部教学研究专著,对于教育界朋友有着重要参考价值,而他为人做事的精神和原则确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专著的出版值得庆贺,愿以此为序。


原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系主任


张仲威[1]


2014马年春写于中国农业大学绿苑居室



[1] 张仲威,中国农业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原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现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前身)系主任。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原常务理事,中国农业区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副会长。

序二


应秋林同志邀请为《教学生涯50年》作序,本人欣然接受。从他在农大求学到留校任教,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到教授、博导,以及他同我在经管学院两届六年搭档[1]的全过程,我都是亲眼见证,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他是求知若渴、学业优秀、奋发有为的好学子;热情满腔、理实融合、精益求精的好名师;雷厉风行、团结协作、担当负责的好搭档。


从《教学生涯50年》中,透视出令人钦佩、值得称道的突出之点:一是秋林同志为全国农业院校首开“农业项目投资评估”新课的引领者、创建成精品课程的践行者,并荣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这源于他深切地热爱本职工作、潜心培养人才的使命感和教学中开拓创新、至善求精的责任感,亦可引申出“专一、持续、探新、求善”使他走向了成功之路。二是折射出“打铁还得自身硬”,才是为人之师的根本。他奋发好学、求索好问,对新生事物敏感,勤于更新知识、不断充实提高,切实践行了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就应准备好一桶水”的教学理念。三是注重理论知识联系实际、联系学生。他从不放过深入农业、农村的实践活动,从中获取鲜活资料、搜集典型案例和新鲜经验,不断寻求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并在教学中善于同学生交流、良好互动。这一切正是他教学成果丰硕、授课效果出众、深受学生欢迎的秘诀所在。


在当今高等农业教育深化改革与发展之际,既要对国外农业教育的成功经验、范例予以筛选、借鉴,但不可照搬,同时也应足够重视国内本土既往教育成果和教改精华的传承发扬,更期待当下将国内外农业教育成功经验与未来发展改革对教育之需求融为一体,在实践中独立自主地深化改革—大胆探索追求—实践检验—总结提高,不断获取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改革的新突破、新成就。这种“教育为本”的千里之行,并非凭热情、善炒作、唱高调所能达到实现的。古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俗说“细节决定成败”并非没有道理。学校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首要的是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就应潜心本职、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力戒浮躁,务必扎扎实实自我充实提高,认认真真上好每堂课,切切实实指导好每篇论文,实实在在从事科研探索创新。这正好从《教学生涯50年》中获取了明确答案、找到了有力佐证,并由此透视出本书出版的重要现实意义和当前针对性强的借鉴价值所在。


恭贺本书出版。


原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赵冬缓[2]


2014马年春写于中国农业大学西区居室



[1] 1988~1994年赵冬缓教授任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期间,杨秋林任该院副院长。


[2] 赵冬缓,中国农业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原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兼农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原秘书长、副理事长,农业部科技、软科学、教学指导三个委员会原委员及学科组长。

序三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杨秋林教授是我的师长。记得1993年9月我步履艰难地进入魂牵梦绕的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求学时,时任学院副院长的杨先生居然一见面就喊出我的名字,令我受宠若惊。要知道,我只是一个穷山沟长大的农村孩子,因家境贫困,投奔山东师范大学数学系而依靠国家补助完成大学学业,经过几年拼搏,在王治方和白玉良两位先生关怀下,有幸成为了北京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就我这样一个贫穷的山村学子,未曾谋得杨先生一面,先生居然知道我的名字,可见杨先生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之情。就是杨先生这一喊,我初始进入北京农业大学时的怯生生之情顿然全无。随着学业深入及年龄增长,我更加感受到经济管理学院家庭般的温暖,这也是我竭尽全力而挑灯夜读回报知遇之恩的原动力。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正是有杨先生这样一代宗师的言传身教,经济管理学院无一人不视学院为家庭,师生教学相长,为学院、为学校、为国家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我在经济管理学院求学工作至今二十余年,无一日不感受到这个家庭的温暖。我等何德何能,竟然有幸入此莲花深处?


杨先生在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社会方面的贡献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相信读者可从这本书中一睹先生之风采。先生邀我作序,真是折煞我也。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一职本应由德才兼备之学者担任,方不辱使命。而我生性愚钝学识浅陋,尽管承蒙经济管理学院师长启发教诲而有长进,于学问仍处蹒跚学步。大家见我有些许憨厚,加我行政之职,安心为学院家庭服务。浪得虚名,夙夜匪懈,犹踉踉跄跄。师长面前,竖子安敢置喙?何况,给杨先生作序的张仲威先生和赵冬缓先生均是赫赫有名的一代宗师,我给先生作序实乃狐假虎威而沽名钓誉。无奈,先生“要挟”我:“在其位谋其政,关心教学工作是院长正事。”我待先生如恩师,先生待我如同事。这又是杨先生之我毕生而不可企及之处,可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恭敬不如从命,是为序。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辛贤[1]


2014马年之春写于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 辛贤,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经济管理学院院长,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杂志主编。

第一篇 风雨历程


第一章 教学生涯50年(1964~2014)自述


惊回首,从教50年(1964~2014年)飞逝而去。往事历历,浮想联翩。回顾50年教学生涯,我有一种做一点什么、写一点什么的冲动。做什么?写什么呢?


作为一个普通人民教师的人生价值在哪里?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仅限于此吗?积几十年之经验体会,在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中,一位大学教师不仅要善于“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勇于“探索创新”。这是“传承”与“创造”的完美结合,是适应社会高速发展、推动社会前进的永恒动力。我想,教师的人生价值真谛可能就在于此,是最可宝贵的。我要做要写的东西如何展现这最宝贵的呢?辗转反侧,苦思良久。


先是想到可以把几十年发表过的东西汇集成册。但仔细想想,觉得时过境迁,这些已发表过的东西有的已收入国家图书馆,有的网上可以查阅到,自己年过古稀也就不想再花精力去汇集了,此举被否掉了!


后又想到可以把我几十年国内外活动的留影汇成影集,勾画出我50年教学生涯的轮廓。但五彩斑斓的光彩影像,留不下背后深处我的真实思想,此举也被否掉了!


做点什么、写点什么呢?思来想去,一位普通教书人50年的教学生涯,没有惊天动地,却有温馨课堂;没有丰功伟业,却有桃李芬芳。一辈子的教书匠,还是循着教学轨迹展示我的真实吧!写出我教学生涯50年风风雨雨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这里有我的酸甜苦辣,有我的经验教训,有我的人生感悟,也有人生价值的展现。这些兴许对后来人,尤其是有志从教的年轻朋友还有点启发和参考价值。经与几位学生沟通,受到他们的极力推崇,此心敲定也。写吧——


一 毕业留校


1964年夏,我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现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前身)。在那个学雷锋永做一颗革命螺丝钉的年代,毕业分配时,我们大学毕业生的志愿几乎人人都是一个样:“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志愿!”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许多大学毕业生的真心诚意。我当然也不例外,志愿书上也是如此填写的。


公布毕业分配方案前的一天下午,班主任通知我晚上7点钟到系党总支办公室去,党总支书记王立诚同志找我谈话。谈话从晚上7点延续到晚上11点多,从祖国的需要到毕业分配,从道理到具体事宜,谈得非常仔细。而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为什么决定将我留校。


王书记说:“我们农经系会计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课,而讲授这门课程的只有王金铭教授和他的助教袁文亮老师。现如今袁文亮老师被指名调北京市委工作,因此,这门重要课程就只剩下王教授一人。而王老先生身体状况很不好,血压高达220,随时都可能出危险,这门课程就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所以,系里决定必须马上给王教授配备一名助教,要求这名新助教品学兼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王教授的课程接下来。系里听取了教授们的意见,认为你毕业论文答辩成绩优秀,5年学习成绩一贯很好,有条件完成这个任务。系里原计划分配你去中科院经济研究所,临时改变计划,决定你留校,到会计统计教研组当助教。你个人意见怎么样?”


我说:“服从组织分配。”


王书记说:“很好。你的任务就是给王老先生当好助教,用最短的时间接下这门课,并照顾好王老先生。”他语重心长地嘱咐我要走又红又专的道路,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就这样,我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那是1964年的6月,我还未满22岁。


二 导师教诲


大学学习期间(1959~1964年),王金铭教授给我们讲授过会计学原理、国营农场会计学、人民公社会计三门课程,印象非常深刻。我们知道王教授是当时国内农业会计学界权威,仅有的两位三级教授之一,另一位是西南农业大学农经系的王友竹教授,当时称之为国内农业会计学界的南王北王。我是带着极其美好的印象和对教授的尊敬走进王教授的教学活动的。第一天到教研组报到,教研组主任刘宗鹤教授领我去见王教授。王教授和蔼可亲地笑着对我说:知道你,我教过你们三门课,你都是成绩优秀,全班第一,好好干吧。然后,他指定我的办公桌,分配我的教学任务就是去听他的课,做好课堂教学准备工作,如教学挂图等(那时没有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主要是挂图和板书),帮助辅导学生,给学生答疑,批改学生的作业等。


王教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布置任务明确具体,使我无拘无束地走进了他的教学活动,同时在王教授的鼓励和指导下,我很快地进入了教师角色。完成全部助教工作的同时,我特别注意了两件工作:一是仔细认真地听王教授的课,详细做好课堂笔记,并与学生时期我的听课笔记对照,在课后重新整理听课笔记。整理听课笔记时,用红字标注王教授讲课时的精彩之处(包括内容、方法、案例花絮等)。二是广泛阅读不同学校不同版本的大学会计教材,同时购买收集这些教材,作为自己的教学参考。王教授发现我很用功,很专心,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做的这些很重要,要坚持,但同样重要的是要找机会到国营农场或人民公社去当兼职会计,实际干一干,有了实际操作经验,你读这些书才不会感到空洞无物,心中无数。


我记住了王教授的教诲,在1964年至1966年6月这段时间里,我利用教育革命开展“半农半读”的机会,在当时的农垦部直属涿县国营农场财务会计室当兼职会计,整理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总账明细账、担任成本会计和材料会计、编制会计报表、参与财务决算、撰写决算报告等工作我都参与其中,有的工作是独当一面。做这些工作的同时,我还指导当时北京农大农经系4年级学生在涿县国营农场进行会计专业课程实习。我身兼两职:既是国营农场会计,又是大学本科学生实习指导教师。毕业参加工作伊始就得到了如此的锻炼机会,真是尝到了甜头,受益匪浅。紧接着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四清”运动,我主动请缨,要求负责“清经济”中的财务清理工作,利用此机会,我全面介入了当时人民公社生产队的财务会计工作,登记整理社员工分、管理收入支出账户、参与生产队的粮食分配与收益分配以及年终决算等工作,可以说生产队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的业务我都经历过,两年多时间下来,我基本达到了王教授所提出的“找机会到国营农场或人民公社去当兼职会计,获得实际操作经验”的要求。


除以上工作外,我还积累了许多会计工作实际资料,据此,在王教授鼓励和指导下,我试探性地浓缩这些实际资料,编辑了会计综合性练习,改变了过去学生做会计练习画“丁字式”账户的做法,要求学生根据实际会计业务,采用真实的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完成会计综合练习,增强了教学实习的实践性和真实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一小小的教学改革探索创新,获得很好的效果,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启示:有创新才有发展。


应该说,我从一个大学生转为大学教师的初始两年是幸运的,转换角色也是顺利的。尽管参加了当时种种政治运动,但我牢记了导师的教诲,利用了可以利用的机会,心想教学,在运动中尽可能地紧密联系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我不但很快地完成了学生到教师的转型,而且在教学中还有所创新。教学生涯的初始两年,我可谓春风得意,教学状态极佳。静心地想一想,这两年最大的收获:一是实践使我深深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这是事业成功的根基;二是感悟到要有所发展就必须有所探索创新。它们成为我几十年教学生涯中的两条重要指导原则,时时刻刻伴随着我。


三 折腾清醒


参加工作伊始顺顺利利,我积极向上的劲头十足。不仅业务工作努力上进,而且要求政治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提交入党申请书,定期向党组织写思想汇报。然而,正当我意气风发、春风得意之时,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于1966年爆发了。此运动十年后被党中央定性为“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引自中国共产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但当时我们并没有认识到,仍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其中。然而,内乱也乱到了自己头上。不知何故,一夜之间贴满了针对我的“大字报”,“白专”典型、修正主义苗子、农经系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黑爪牙……满天飞来的种种帽子戴在了我的头上,我这个初涉社会的青年教师一下子就被打懵了。但看看旁边其他一些年轻教师,他们也像我一样遭到莫名其妙的批判,我心里又踏实一点儿啦。不久学生们冲向社会,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变成了“逍遥派”。我就和两位青年教师加上四名青年学生组成“长征小分队”参加到当时全国性的“步行大串联”队伍中,从北京步行到了延安。


教学生涯50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步行串联(1966~1967)(左:出北京,1966.10.1;右:到延安,1967.1.9)


“步行大串联”活动停止回到学校后,我参加了学校青年教师组织的“东方红教师造反队”,变成了“光荣”的造反派。不久,造反派中出了“516反革命”,又变成了被审查对象。因为我没有任何反革命的言行,对我的审查也就不了了之,我又成了“逍遥派”。紧接着1970年初,北京农业大学全体教职工随着全国性的大转移而搬迁到了陕西省延安地区甘泉县清泉沟,在那个荒无人烟的深山沟里进行“劳动改造”。在这个“劳动改造”大军中,我是一名放羊倌,放养着一群山羊,天天与羊群为伍,在荒山野岭独唱着陕北“信天游”度过了我的而立之年,直到1972年秋返回北京。


翻阅故纸发现了我在而立之年生日过后没几天,躲在清泉沟窑洞里写的一首打油诗(我的生日是7月9日,打油诗写于7月17日)[1],深刻反映出我当时“心不甘死”的复杂心理。打油诗原文照录于下。


三十有感 1972.7.17.甘泉窑洞[2]


转眼逝去三十载,


往事历历眼前画。


少年雄心勃勃起,


京城青春迸火化。


走南闯北阅世故,[3]


雄心湮灭安小家。


本想深山度年华,


谁想病魔搅乱它。[4]


独身寒窑思索苦,[5]


苦在胸中无天下。


碌碌无为悔恨极,


愿君奋起报国家。


莫等闲白少年头,


呜呼哀哉黄泉下。


在这段时期中,我由有培养前途的品学兼优的年轻教师,一夜之间变为“白专”典型、修正主义苗子,转而成为“逍遥派”,又变成了造反派,继而又突然成为了被审查对象,劳改队的放羊倌,随波逐流折腾了好几年,捕风捉影地批判他人,又莫名其妙地受他人批判,一事无成。在那个奉行斗争哲学的年代里,称之为“好人斗坏人应该、好人斗好人误会、坏人斗坏人狗咬狗,坏人斗好人暴露”,斗而其乐无穷,没有和谐,人人自危。说它是“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一点不假。但是,在这段时期中,也有几件与我切身相关的事让我刻骨铭心。


教学生涯50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打油诗原件照片


(1)1969年夏,老家传来消息,家乡“文化大革命”中的两派斗争,我兄弟的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