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职业技术 > 陈慕泽2020年管理类联考(MBA/MPA/MPAcc等)综合能力逻辑零基础高分辅导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陈慕泽2020年管理类联考(MBA/MPA/MPAcc等)综合能力逻辑零基础高分辅导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陈慕泽2020年管理类联考(MBA/MPA/MPAcc等)综合能力逻辑零基础高分辅导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陈慕泽2020年管理类联考(MBA/MPA/MPAcc等)综合能力逻辑零基础高分辅导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陈慕泽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4-01

书籍编号:30524827

ISBN:978730026834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384000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职业技术

全书内容:

陈慕泽2020年管理类联考(MBA/MPA/MPAcc等)综合能力逻辑零基础高分辅导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前 言


本书是为未经任何逻辑专门训练,即所谓零基础的考生提供的综合能力逻辑测试考前辅导书。同类出版物很多,本书的特点是什么呢?


第一,作为这一领域的资深专家,编者对综合能力标准化考试模式的背景、性质和理念,对综合能力逻辑测试的特点、试题的命题和应对,有长年深入的理论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测试的考前辅导要领有切合实际的独到见解。


第二,本书的基本要义不是传授“一招制胜”的秘诀,也不是引导考生避开对试题具体内容的思考,包括有难度的思考,去寻觅什么“秒杀”技巧。本书自始至终体现这样一种理念,即应对综合能力逻辑测试的考生,在考场上彼此较量的是日常逻辑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与生俱来,先天有差异,后天可训练。这种能力的提高,本质上不依赖对知识的记忆、对技巧的运用,而依赖思维训练。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本书的实质内容,就是对考生进行切合实际的考前思维强化训练。这是成功应对这门测试的基本要领。综合能力逻辑应试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对”,二是“快”(每题的解答平均只有1﹒5分钟)。因此,本书的重要目标,当然包括帮助考生概括和掌握各种有用的解题方法,包括提高解题速度的技巧和捷径,但这个目标只有在确认上述基本要领的前提下,才能正确定位,才能有效实现。否则,会误导考生。


第三,本书把综合能力逻辑试题分为两类:第一类涉及为数不多的几个强相关逻辑知识点,熟悉并恰当运用这些知识点能大大降低此类试题的主观难度,有助于正确、迅速地解题;第二类基本不涉及逻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直接测试思维能力。这两类题有不同的应对方略,本书就是针对如何解答这两类题来展开的。


第四,作为逻辑应试辅导书,本书当然要涉及逻辑知识的阐释。本书从综合能力逻辑应试角度把形式逻辑的基础知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不相关,例如三段论形式有效性的判定;第二类是弱相关;第三类是强相关。本书的处置是把为数不多的五个强相关知识点独立出来,从试题的解答角度深入阐释,着重分析其在解题中的恰当运用,而不是基于知识大纲进行概念演绎。事实证明,这符合应试实际。


第五,本书的“节点”是例题分析。本书的例题除个别外,均是历年真题,其中,近两年的真题特别标出。之所以选用真题,主要是考虑安全性(正确、规范),避免误导。


李兴云、陶琳、陶陶、陈玉同、王雪琪、陈翘翘、王恩林、王丽颖、王影琪、赵玉萍、李博、刘志利、曾革楠、李子木、王怡、杨连斌、苗桂荣、李兴耀、张菊芳、王艳玲、郭长乐参加了本书的相关工作。


相信并期待本书能为读者的成功应试提供切实的帮助。是为前言。

陈慕泽

2019年3月

第一章 综合能力逻辑测试的特点和试题基本分类


第一节 综合能力逻辑测试的特点


MBA、MPA、MPAcc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考试分为数学、写作和逻辑三部分。本书的主旨是辅导未经过任何逻辑专门训练,即所谓零基础的考生,成功应对其中的逻辑测试(以下称为MBA逻辑测试)。


考场如同战场。要胜出,就要知己知彼。


知己,就是要大致了解目前自己已达到的应试能力。不妨完全按照实考的方式,做一套近年的真题。如果成绩理想,你完全有理由对这门考试充满自信;如果不理想,也没关系。有效的考前辅导会帮助你提高应试能力。


知彼,就是要了解MBA逻辑测试:它测试什么?如何测试?和其他类型的逻辑考试的区别在哪里?应对这一测试的基本要领是什么?


MBA逻辑测试区别于一般逻辑测试(如大学课堂上逻辑基础课或专业课的逻辑考试)的特点在于,所要测试的不是考生的逻辑专业知识,而是考生的日常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对各种信息的理解、提炼和分析的能力,对推理或论证的运用及分析、比较、评价或反驳的能力。这种思维能力,就是一个人的逻辑思维素养,称为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是理解这门考试的一个关键词。


从20世纪70年代起,北美出现了一场“批判性思维”运动,这场运动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的高等教育理念与方式。作为这一运动的一个结果,美国出现了一种标准化综合能力型考试模式并逐渐成熟。这种考试模式的目标不是测试考生的专业知识,而是测试考生的综合能力,其中主要是语言理解、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即批判性思维能力。美国此种模式的本科与研究生资格考试有:GRE(研究生)、GMAT(工商管理硕士)、SAT(本科)、LSAT(法学院本科)等。在这些类别的考试中,逻辑测试都是主要部分,名称为“逻辑推理”(logicalreasoning)或“批判性推理”(criticalreasoning)。20世纪90年代,此种考试模式传入中国,目前已成为我国各种专业硕士(MBA、GCT、MPA、MPAcc等)的统考模式。其中,中国的MBA、MPA、MPAcc管理类联考主要参照GMAT,GCT统考主要参照LSAT。


综合能力型考试模式是基于批判性思维的理念。


批判性思维理念的要点如下:


第一,人的日常逻辑思维能力具有一般可比性。这种具有一般可比性的日常逻辑思维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设想一个学生在应对一份物理学试卷,另一个学生在应对一份经济学试卷,他们思考的内容和方式有诸多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必须进行逻辑思考。既然进行逻辑思考,就必然具备并表现出或高或低的逻辑思考能力。现在的问题是:这种不同主体处理不同内容的逻辑思考能力之间是否具有一般可比性?比较这种能力有没有意义?回答是充分肯定的。


第二,批判性思维能力决定一个人的思维素养。人与人之间思维素养的差异,主要不在于所掌握知识的差异,而在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差异,在知识爆炸与快速更新的当代更是如此。


第三,批判性思维能力先天有差异,后天可训练。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的不是记忆,而是训练。


第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实质性提高一般不是短期突击行为的结果。


第五,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差异可测试,包括可通过标准化考试加以测试。


MBA逻辑测试的目的,就是要选拔批判性思维能力强的考生。强记硬背、走捷径、找窍门、押考题,这类应对一般考试常用的途径和方法,对于MBA逻辑应试,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但这门考试的核心理念是要把此种途径和方法对于成功应试所能起到的作用,降到最低限度。因此,这门考试真正到位的考前准备,包括应试辅导的实质性内容,是考生思维能力的强化训练。考生最终在考场上较量的,就是此种能力。不要希冀绕开思维能力的强化训练和提高,绕开对试题具体内容实实在在的逻辑思考,仅凭借对某些知识要点或方法技巧的强记和运用,就能成功应试。这就是应对这门考试的基本要领。


确认这一基本要领,并不意味着弱化考前辅导的意义,但只有确认这一基本要领,考前辅导的意义才能正确定位。


事实上,到位的辅导对于应对MBA逻辑测试有重要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尽管测试的是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逻辑专业知识,但确有一部分MBA试题涉及逻辑知识。虽然不熟悉这些知识,只要有足够强的思考能力,仍然可以答题(这就是能力型测试和知识型测试的区别),但理解并恰当运用这些知识,明显有利于准确迅速地答题。这些与MBA逻辑测试有较强相关性的逻辑知识点是哪些?如何在解答MBA相关试题中正确理解并恰当运用这些知识点?这就是最有直接价值的辅导内容。并不是形式逻辑的所有基础知识点都有此种相关性,而不作区分地先系统学一遍或讲一遍形式逻辑应试方法,是不得要领的。


第二,MBA逻辑测试有五种不同题型。相同题型的试题有各具自身特点的解题要领,不同题型的试题有不同的解题要领,不同题型的试题也有共通的解题要领。所谓解题要领,其中就包括捷径和技巧(捷径和技巧是存在的,问题在于不要夸大它的意义)。解题要领不是从某种知识中演绎出来的,而是从大量解析试题的经验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如何准确地概括、陈述并帮助考生恰当运用各种解题要领,是考前辅导的重要内容,是对辅导老师的挑战,是见真功夫的地方,也是衡量辅导水平的重要尺度。技巧,就是正确并且快捷的解题方法或要领。技巧必须具有普遍适用性,否则就是伪技巧。要注意识别伪技巧。


除了必要的理论性阐述以外,本书的基本辅导方式是样题解析,以达到两个目的:第一,对考生的日常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强化训练;第二,总结相应的解题要领、方法和技巧。本书所有的样题,除了个别例外,都取自历年综合能力全国统考的真题。以“【例】”标示的是样题,以“【思考】”标示的不是样题。

第二节 综合能力逻辑试题的基本分类


一、逻辑试题恰当分类的意义


要做成一件事,首先要有确定的目的,其次要有确定的对象。而给对象作恰当的分类,对于达到目的、做成一件事,有重要意义。


MBA逻辑试题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但什么是最恰当的基本分类呢?


在各种类型的逻辑测试中出现的逻辑试题,按其测试的目的可分为两类:一类的目的主要是测试逻辑知识,不妨称之为“知识型”逻辑试题;另一类的目的主要是测试逻辑思维能力,不妨称之为“能力型”逻辑试题。


MBA逻辑测试中不出现“知识型”,只出现“能力型”逻辑试题。或者换句话说,MBA逻辑试题就是“能力型”逻辑试题。


“能力型”逻辑试题按其和逻辑知识的关系分为两类。一类试题的应对是这样一种思维过程,它只依赖逻辑思维素养,不需要涉及逻辑知识的有意识运用。日常逻辑思维就是这样一种过程。不妨称这类试题为“独立能力型”。另一类试题虽然不以测试逻辑知识为目的,但掌握与运用相关逻辑知识有利于正确迅速地解题,不妨称这类试题为“知识相关型”。


“知识相关型”逻辑试题只涉及与人的日常逻辑思维及其能力素养相关的逻辑学基础知识。在这些知识中,一部分与解题“强相关”,可提供一种确定甚至程序性的方法,这种方法可实质性地减少解题难度,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速度;另一部分与解题“弱相关”,虽然不能提供确定的操作性解题方法,但在不同程度上有利于正确迅速地解题。所以,可将“知识相关型”试题分为“强相关”和“弱相关”两类。如图1-1所示:“强相关”型试题的应对与“强相关”逻辑知识的正确运用有实质性关系;“弱相关”型试题的应对与“弱相关”逻辑知识有不同程度的关系,但总体上这种关系比“强相关”型试题弱。


picture

图1-1

上述分类要求从解题的角度(而不仅是从理论概括的角度)关注以下问题:


● 第一,区别于知识型试题,能力型逻辑试题,即MBA逻辑试题的特点是什么?解答此类试题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 第二,在MBA逻辑试题中,知识相关型试题的特点及解题要领是什么?


● 第三,哪些是“强相关”的逻辑学基础知识?它们如何正确地运用于解答MBA逻辑试题?


● 第四,哪些是“弱相关”的逻辑学基础知识?它们如何正确地运用于解答MBA逻辑试题?


● 第五,区别于知识相关型试题,独立能力型试题的特点是什么?它们有哪些基本类型?各种类型试题的解题要领分别是什么?


● 第六,在历年的MBA逻辑真题中,上述各种类型的试题大致分别占怎样的比例?


二、什么是(纯)知识型逻辑试题以及为什么综合能力考试不测试此类试题


在MBA逻辑测试中不出现知识型逻辑试题。为了比较说明能力型逻辑试题,接下来分析一道这种类型的试题。


【例1-1】 高尚的话都是真话;“范跑跑”说的是真话。所以,“范跑跑”说的是高尚的话。


以下哪项对上述推理的评价最为恰当?


A﹒推理正确。


B﹒推理错误。犯了中项两次不周延的错误。


C﹒推理错误。犯了小项不当周延的错误。


D﹒推理错误。犯了大项不当周延的错误。


E﹒推理错误。犯了“四词项”错误。


【解析】 题干是一个三段论推理。其中,“‘范跑跑’说的话”是小项,“高尚的话”是大项,“真话”是中项。正确三段论的规则之一是:中项至少周延一次,否则,出现的错误称为“中项两次不周延”。本例的中项“真话”在大、小前提中作为肯定命题的谓项都是不周延的。因此,该推理违反规则,犯了中项两次不周延的错误。答案是B。


这是一道测试考生三段论知识的试题。


这道试题的特点是:一个考生如果不了解相关的逻辑知识,即使他的日常逻辑思维能力再强,也不可能正确选择答案。(MBA逻辑试题有五个选项,随机选择的正确率是20%。这里所说的正确选择答案,不包括这种情况。下同。)一个考生只要掌握了上述相关知识,哪怕此种掌握依赖于死记硬背,哪怕他的日常思维能力事实上很弱,也非常可能选择出正确答案。这就是所谓的知识型逻辑试题。知识型逻辑试题对于一般形式的逻辑考试来说也许是必要的,但它不符合能力型逻辑考试的要求。


知识型逻辑试题不出现在MBA逻辑测试中。


三、什么是“(知识)强相关”型逻辑试题


【例1-2】 不可能有人会不犯错误。


以下哪项和题干断定的意思相同?


A﹒所有的人都可能会犯错误。


B﹒有人可能会犯错误。


C﹒所有的人都必然会犯错误。


D﹒有人必然会犯错误。


E﹒有人必然不会犯错误。


【解析】 答案是C。


在作解析之前,先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思考1-1】中国队不可能进入决赛。


以下哪项和上述断定的意思相同?


A﹒中国队可能进不了决赛。


B﹒中国队必然进不了决赛。


答案是B。


【思考1-2】 中国队不一定不能出线。(一定=必然)以下哪项和上述断定的意思相同?


A﹒中国队可能出线。


B﹒中国队必然出线。


答案是A。


“必然”和“可能”在逻辑学中称为模态词,它们的关系是:

formula

【思考1-3】总经理:所有责任人都扣除奖金。


董事长:我不同意。


以下哪项最符合董事长的意思?


A﹒所有责任人都不扣除奖金。


B﹒有的责任人扣除奖金。


C﹒有的责任人不扣除奖金。


答案是C。


【思考1-4】总经理:有的责任人不扣除奖金。


董事长:我不同意。


以下哪项最符合董事长的意思?


A﹒所有责任人都扣除奖金。


B﹒所有责任人都不扣除奖金。


C﹒有的责任人要扣除奖金。


答案是A。


“所有”和“有的(有些)”在逻辑学中称为量词,它们的关系是:

并非所有……=有的并非……


并非有的……=所有并非……

现在来解析例1-2:

不可能有人会不犯错误(题干)


=必然并非有人会不犯错误


=必然所有人都会犯错误(选项C)

题干否定的是“可能”和“有的”,和题干意思相同的正确选项中一定包含“必然”和“所有”,这叫“对偶”。具有对偶关系的逻辑概念包括三对:


● “必然”和“可能”;


● “所有”和“有的”;


● “且”和“或”。


这一知识点对解答一部分MBA逻辑试题(如例1-2)有重要意义。


【例1-3】 甲、乙、丙和丁四人涉嫌某案被传讯。四人分别做了如下陈述:


甲:如果我作案,那么丙是主犯。


乙:丁作案。


丙:甲参与了作案,但主犯不是我。


丁:作案的是乙。


已知只有一人说真话,可推出以下哪项结论?


A﹒甲和丙都作案。


B﹒甲和丙都没作案。


C﹒丁作案但乙没作案。


D﹒乙和丁都没作案。


E﹒上述各项均不能从题干的条件推出。


【解析】 思考的切入点是:四人中哪两人的断定互相矛盾?互相矛盾的两个命题必有一真一假。已知只有一人说真话,则说真话的必在互相矛盾的两人中,则其余两人说假话。至此不难推出结论。


四人所说的话的结构如下:


甲:如果甲,则丙;


乙:丁;


丙:甲且非丙;


丁:乙。


相关的知识点是:“如果A,那么B”和“A且非B”互相矛盾(A和B是任意的命题)。先强调一下,这一知识点对于MBA逻辑应试非常重要。因此,互相矛盾的是甲和丙,其中必有一真。因此,乙和丁说假话。


因此得:乙和丁都没作案。答案是D。


四、什么是“(知识)弱相关”型逻辑试题


【例1-4】 陈华图便宜花50元买了双旅游鞋,结果不到一个月就断裂了;不久,他按市价的几乎一半买了件皮夹克,结果发现是仿羊皮的。于是他得出结论:便宜无好货。


陈华得出结论的思维方法,与下列哪项最为类似?


A﹒李京是语文老师,他仔细地阅改了每一篇作文,得出结论:全班同学的文字表达能力普遍有提高。


B﹒王江检验一批产品,第一件合格,第二件是次品,于是得出结论:这批产品不全合格。


C﹒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原因或是设备故障,或是操作失误,联邦调查局已经找到操作失误的证据,因此得出结论:可以排除设备故障的原因。


D﹒吴琼邻居的小男孩,头发有两个旋,脾气很犟;吴琼的小侄子,头发也有两个旋,脾气也很犟。吴琼因此得出结论:头发上有两个旋的孩子,脾气很犟。


E﹒吴琼认为头发有两个旋的孩子脾气很犟,因此得出结论:自己的孩子脾气不犟是因为头发上只有一个旋。


【解析】 题干的陈华和D项的吴琼的推理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答案是D。


【例1-5】 过去,我们在道德宣传上有很多不切实际的高调,以致不少人口头说一套、背后做一套,发生人格分裂现象。通过对此种现象的思考,有的学者提出,我们只应该要求普通人遵守“底线伦理”。


以下哪项作为“底线伦理”的定义最合适?


A﹒底线伦理就是不偷盗、不杀人。


B﹒底线伦理是作为一个社会普通人所应遵守的一些最起码、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C﹒底线伦理不是要求人无私奉献的伦理。


D﹒如果把人的道德比作一座大厦,底线伦理就是该大厦的基础部分。


E﹒底细伦理是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解析】 A、C和D项都违反了相应的定义规则,因而都不正确。A项和E项不符合“定义必须相称”的规则,A项“定义过窄”,E项“定义过宽”;C项不符合“不得以否定句给正概念下定义”的规则;D项不符合“定义不得运用比喻”的规则。答案是B。


以上两题都涉及逻辑知识。例1-4涉及“以偏概全”,这是一种谬误,有关归纳推理;例1-5涉及概念的定义规则。


五、“强相关”与“弱相关”型试题的共同之处和区别


“强相关”与“弱相关”型试题都属于“知识相关型”综合能力逻辑试题。分析例1-2至例1-5,可以发现,这类试题及其应对有如下特点:


● 第一,涉及相关逻辑知识。


● 第二,不是测试考生对相关逻辑知识的掌握,而是测试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第三,不熟悉逻辑知识不等于不能正确解题(这是“知识相关型”试题与“知识型”试题的区别);但掌握并正确运用相关知识在不同程度上有利于正确快速地答题。


● 第四,不难发现,与应对例1-2和例1-3这样的试题相比,熟悉相关知识对于应对例1-4和例1-5这样的试题的意义要弱得多。这就是“强相关”和“弱相关”的区别。


● 第五,应对“知识相关型”试题,应重点把握“强相关”知识点,掌握相应的操作性解题方法。


● 第六,要正确认识“弱相关”知识在解题中的意义,不要夸大此种知识在应对能力型逻辑测试中的意义。不要使综合能力逻辑应试准备成为无针对性的逻辑知识大复习。有些“弱相关”型试题,例如例1-5,尽管与某些逻辑知识相关,熟悉这些知识有利于解题,但在实际解题中,从思考相应的逻辑知识及其运用入手不足取,这会使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对于试题,正确的方式是首先不把它作为“知识相关型”,除非发现有必要思考相关的逻辑知识及其运用。


六、什么是“独立能力型”逻辑试题


【例1-6】 参加某国际学术研讨会的60名学者中,亚裔学者31人,博士33人,非亚裔学者中无博士学位的4人。


根据上述陈述,参加此次国际研讨会的亚裔博士有几人?


A﹒1   B﹒2   C﹒4   D﹒7   E﹒8


【解析】 要点是两个分类。第一,亚裔学者和非亚裔学者。第二,博士和非博士。


由60名学者中亚裔学者31人,可得非亚裔学者29人。


由非亚裔学者中无博士学位的4人,可得非亚裔学者中有博士学位的(29-4=)25人。


由博士总数33人,得亚裔博士有(33-25=)8人。答案是E。


【例1-7】 比较文字学者张教授认为,在不同的民族语言中,字形与字义的关系有不同的表现。他提出,汉字是象征文字,其中大部分都是形声字,这些字的字形与字义相互关联;英语是拼音文字,其字形与字义往往关联度不大,需要某种抽象的理解。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不符合张教授的观点?


A﹒汉语中的“日”“月”是象形字,从字形可以看出其所指的对象;而英语中的sun 与moon则感觉不到这种形义结合。


B﹒汉语中的“日”与“木”结合,可以组成“東”“杲”“杳”等不同的字,并可以猜测其语义。英语中则不存在与此类似的sun与wood的结合。


C﹒英语中,也有与汉语类似的象形文字。例如,eye是人的眼睛的象形,两个e代表眼睛,y代表中间的鼻子;bed是床的象形,b和d代表床的两端。


D﹒英语中的sunlight与汉语中的“阳光”相对应,而英语中的sun与light和汉语中的“阳”与“光”相对应。


E﹒汉语中的“星期三”与英语中的Wednesday和德语中的Mitwoch意思相同。


【解析】 张教授的观点是:汉字的字形与字义相互关联,英语的字形与字义关联度不大。C项不符合上述观点。答案是C。


【例1-8】 一个部落或种族在历史的发展中灭绝了,但它的文字会留传下来。“亚里洛”就是这样一种文字。考古学家是在内陆发现这种文字的。根据对所发现的这种文字的研究,专家们推测,使用“亚里洛”文字的部落或种族在历史上生活在远离海洋的寒冷地带,因为在此种文字中,表示“冬天”“雪”等的文字频繁出现,但没有表示“海”的文字。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专家的推测?


A﹒“亚里洛”中有表示“鱼”的文字。


B﹒“亚里洛”中有表示“热”的文字。


C﹒“亚里洛”中有表示“马”的文字。


D﹒“亚里洛”中没有表示“山”的文字。


E﹒“亚里洛”中没有表示“云”的文字。


【解析】 题干中专家进行推测的假设是,一种古文字语言中有某种文字,则使用此种文字语言的古代部落所生活的环境中就有此种文字所表示的自然物;否则就没有。E项如果为真,说明此种假设不成立。因为任何自然环境不可能没有云。


其余各项都不能削弱题干。如A项不能削弱,因为鱼不一定海中才有。B项不能削弱,因为生活在寒冷地带的部落也接触发热的自然物,例如火。答案是E。


【例1-9】在桂林漓江一些有地下河流的岩洞中,有许多露出河流水面的石笋。这些石笋是由水滴长年滴落在岩石表面而逐渐积累的矿物质形成的。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最能支持以下哪项结论?


A﹒过去漓江的江面比现在高。


B﹒只有漓江的岩洞中才有地下河流。


C﹒漓江的岩洞中大都有地下河流。


D﹒上述岩洞内的地下河流是在石笋形成后出现的。


E﹒上述岩洞内地下河流的水比过去深。


【解析】 如果E项不成立,即上述岩洞内地下河流的水不比过去深,则该地下河流的水过去至少和现在一样深,也可能比现在还深,从而石笋的根部所在的岩石就不可能露出水面,于是题干关于石笋成因的解释就不能成立。如果E项不成立,则题干不成立。如果题干为真,则E项为真。


其余各项均不能从题干推出。例如,D项不能从题干推出。即使上述岩洞内的地下河流是在石笋形成前出现的,只要石笋的根部所在的岩石露出水面,题干关于石笋成因的解释仍然可以成立。如果题干为真,则D项可能假。答案是E。


例1-6至例1-9是独立能力型试题。这类试题的解题思考,是逻辑思考,其核心是逻辑推理。和例1-2至例1-5不同,解答独立能力型试题,不涉及逻辑知识的应用。一个逻辑学家也许可以从中分析出某种逻辑知识的运用,但即使逻辑学家自己解答此类题目,他的实际思考过程也绝不会是对这些逻辑知识有意识的运用过程。解答独立能力型试题所依据的,或者说,独立能力型试题所测试的,就是日常逻辑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为任何一个健全的思考者天生所具有。这种能力不是靠记忆,而是靠训练得到加强。正是此种能力的差异,反映出思维素养的差异。这种能力就是所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与“知识相关型”试题相比,“独立能力型”试题具有较高的测试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区分度。一般来说,逻辑试题与知识的相关性越强,则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区分度越低。当然,这是就其一般性而言的。特殊情况下,一道精到的知识相关型试题对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区分度,完全可能高于一道勉强的独立能力型试题。


七、A类和B类:综合能力逻辑试题的基本分类和不同的应对方略


以上通过实例分析说明,MBA逻辑试题分为独立能力型和(逻辑)知识相关型。知识相关型又分为强相关和弱相关。


强相关型试题,约定称为B类,其余为A类。如图12所示:


picture

图1-2

把MBA逻辑试题分为A、B两类,是恰当的基本分类,因为B类题和A类题的应对方略有实质性的区别。理解和把握此种区别,对于成功应试至关重要,或者说最为重要。


应对B类题的方略是把握以下问题:


第一,什么是强相关的逻辑知识点?这样的知识点包括哪些?


所谓强相关,完全是基于MBA逻辑应试的经验概括出来的概念,指的是这样特点的逻辑知识点:第一,虽然MBA逻辑测试的目标不是逻辑知识而是思维能力,但毕竟是逻辑测试,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正确应试、摆脱解题思考的盲目性是完全必要的。第二,能给解题以某种确定性的依据,使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