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教师用书 > 研学旅行课程概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研学旅行课程概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研学旅行课程概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研学旅行课程概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彭其斌著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2-01

书籍编号:30531099

ISBN:978757010580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78846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教师用书

全书内容:

cover









不论东汉郑玄《诫子书》“游学周秦之都”“处逸大儒”,还是《北史·樊深传》“游学于汾晋间,习天文及算历之术”;不论亚里士多德年少外出求学,卢梭走遍多地结识狄德罗、伏尔泰,还是英孚教育创始人伯提·霍特(Bertil Hult)于1965年提出以练习语言、感受文化为主题的现代式游学;不论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使每个人都有必要的社会活动场所来显露他的重要的生命力”,还是毛泽东《讲堂录》“欲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都在证实着人与社会、个体内心与外在世界、教育与文化、教育与劳动、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可分离。而此切入点应以研学为开源。


正因此,2013年国务院发布《国民休闲旅游纲要(2013—2020年)》,提出要在中小学逐步推行研学旅行,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课程规范。研学需求日益旺盛,研学供给正扬帆起航。


研学也就是探究式学习(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之形式。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


合的校外教育活动,需要多学科融合开发。我们在实践中也切实感受到,正如本书所指出的,当前研学旅行还存在不少问题:研学旅行浮于表面,内涵不足,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缺乏专业性,课程实施不够规范,课程评价不够科学。但同时,又不得不回思教育系统不少行为,本应以外在大系统透视内部分系统以调整运转偏离,却往往以内部分系统视野分割外在环境提供的必要前提。研学旅行是走出教育系统迈入更宽广社会大系统之良机,是实现社会、家庭、学校融合教育之引线,是人成长回归自然、回归社会、回归劳动、回归文化、回归人类历史之正道。新时代,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位“祖国未来”都更需要以成长去感受伟大时代、伟大祖国、伟大人民、伟大实践,都需要用生命去融合于道德养成、社会责任、文化传承、知识传授。如果还仅仅以教育系统之因素囿于课程之设计、内容之填充、形式之构建、教学之评价,显然无法冲出围栏之拘禁,陷入僵化之一隅。新的研究一定是曙光崭露时陪衬着乌云,但乌云不是否认阳光存在的遮挡。切忌把研学旅行仅仅缩在一门课程视野之内,是必要善意的提醒。


本书作者彭其斌老师是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兼职研究员和访问学者,其扎实的教育科研理论功底和虚心好学的态度是学术活动之必需。研学旅行是社会性、历史性实践,其系统研究、运行探索绝不是单个学者所能为。但本书以课程研究为视角以期望推动学术发展之热情仍应赞赏,其尽力而为之研究仍能对不同学者有所启发。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申培轩2018年10月

第一章 研学旅行的发展与现状


第一节 中国与欧洲的古代游学运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在古代中国还是古代欧洲,伟大的学术先行者们的光辉思想,无一不是在学与行的结合中诞生的。中国的孔子、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游学经历,可以认为是古代游学的开端,也是现代研学旅行的滥觞。


一、孔子周游列国与中国古代的游学


公元前497年,孔子因在鲁国无法实施政治抱负,于是率领众弟子前往卫国,开始了周游列国之行。孔子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公元前484年,季康子召孔子回鲁。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14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


在国内,一般都把孔子周游列国作为我国古代游学活动的起源。孔子周游列国对于游学的意义我们应该从两方面分析认识:一方面是周游列国对孔子自身学术思想的发展和完善的作用,一方面是孔子在周游列国期间对他的学生的教学过程。


从孔子周游列国期间的主要活动以及言论记录来看,孔子周游列国之行首先是政治之旅。第一,孔子周游列国的动机不是为了研究学问和丰富思想,而是因为政治抱负在鲁国无法施展,为了推行仁政,到其他国家寻求实现自己政治思想的机会。第二,游历时间之久,游历国家之多,也并非孔子本意,是因为孔子的思想在当时乱世很难得到各国当政者的认同,而不得不从一个国家前往另一个国家。而在此期间孔子始终没有放弃其推行恢复礼制、施行仁政的政治理念。


但是在客观上,孔子在14年周游列国的旅行中,广泛接触各界名士,丰富阅历,考察各国政治体制,研究政风民情,其学术思想逐渐得以完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的周游列国之行,为其学术思想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如果把孔子和他的学生看作是一个研学团队的话,孔子的身份与其说是一个游学者,不如说他更像一位研学导师。在周游列国的行程中,他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向学生阐述做学问、做人、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方法,学生们也是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在行程中参与了很多国家的重要政治、军事事件的谋划。显然,他的那些贤弟子从这一行程中学到了在学堂中无法学到的实践知识,对他们各自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学术建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把孔子周游列国看作我国古代游学的发端,更多的是因为孔子带领他的“学生团队”在行程中所做的实践教学行为。这一点正是孔子周游列国和古代欧洲思想家们旅行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区别。


在孔子之后,游学活动在不同时期也在不同程度上对学术思想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唐宋时期,一大批的文人学士、骚人政客,都出于不同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游历活动,这些活动都对他们的学术成就产生了重要影响。无论是诗仙李白还是诗圣杜甫,我们都可以在诗中听到他们不停地游历的脚步声。无论是从北方一路铁骑战斗到江南的辛弃疾,还是从黄州到惠州到儋州一路贬谪的苏东坡,在被迫的迁行中都渐浓了诗文的味道。而到了明代的王阳明,其提出的“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更成了现代研学旅行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源泉之一。


二、亚里士多德的颠沛历程与欧洲的大游学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古希腊一切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伟大学者,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科学、政治和玄学。


不同于孔子,亚里士多德的学术成就首先源于他在柏拉图学院长达20年的学院学习。但不可忽视的是,自公元前345年至前322年亚里士多德63岁时因身染重病离开人世,在长达24年的时间里,由于学术之争和政局的不断变化,他曾多次颠沛流离。这样丰富的人生历程,也为他的学术思想提供了更多的营养。


亚里士多德的游历经历和孔子周游列国一样,只是游学的雏形,真正具有游学特征的教育活动,在西方可以追溯到17世纪欧洲的“大游学”(the Grand Tour),即英国、德国的贵族子弟到历史文化悠久的法国和意大利求学的“漫游式修学旅行”。“the Grand Tour”本意为“大陆游学”,原指英国贵族子弟跨过海峡到欧洲大陆的游学活动,后来这种活动也影响到了欧洲大陆上的国家,如德国的贵族子弟也参加了进来。所以,后来也译作“大游学”。


欧洲的“大游学”由来已久,现在提起这个词,常特指其鼎盛时期,17、18世纪英国的贵族子弟在伦敦、剑桥毕业后去罗马朝圣、文化寻根。大约四万多年轻绅士,为了追寻艺术和历史的来源和痕迹,在欧洲各大名城间游学。这样的游学活动一直持续到19世纪,游学之风还渐渐从贵族和资本主义社会上层蔓延到平民。


至于为什么要去意大利,塞缪尔·约翰逊博士在他的传记中给出了理由:“我们所有的宗教,几乎全部的法典和艺术,所有那一切,使得我们高于蒙昧和野蛮的,都来自地中海沿岸。”出于对文明和艺术的溯源,游学之风由英国蔓延到德国继而席卷了整个欧洲。“大游学”也成为获得英国绅士称号前的最后一课,也是必修课。


之所以说“大游学”是真正具有游学特征的教育活动,是因为具备了以下特征:


第一,“大游学”不是一般的观光旅行活动。“大游学”是当时的贵族子弟成长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大学毕业后教育的延伸,也是贵族子弟丰富人生履历,获得爵位和绅士称号的重要条件。


第二,游学活动行前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大游学”是出于对艺术、对文明的学习和溯源,是培养贵族子弟全方面素质的需要。


第三,游学活动有具体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这些贵族子弟大体上都要经过相似的学习历程。要在都灵的学院中学习礼仪、宫廷舞蹈、击剑决斗以及歌剧;在米兰研究高级时装、学习音乐;在博洛尼亚研究建筑艺术。当然,在到达意大利之前,他们还必须翻越阿尔卑斯山,接受大自然严酷的考验,从而磨炼坚强的意志。

新安小学的学生分为基本学生和普通学生,基本学生是生活教育理论实验的主要对象,实行免费教育。


第二节 近代研学旅行的产生与发展


一、近代日本的修学旅行


现代意义上的研学旅行始于日本的修学旅行。1882年(明治十五年)栃木县第一初级中学(现栃木县立宇都宫高中)的老师组织学生们参观东京、上野召开的“第二届实业发展促进博览会”,这成了后来“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团体旅游”活动的开端。第二年长野师范学校(现信州大学)举行的类似活动被命名为“修学旅行”。这次活动备受关注,并在1887年(明治二十年)4月20日的《大日本教育杂志54号》上进行了专题报道,“修学旅行”一词从此被正式使用。


修学旅行不同于观光旅行,其以学习为目的。学生在旅行中学到知识,体验生活,亲近自然。修学旅行很受学生欢迎。


日本的修学旅行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被分成若干类别。比如历史学习,主要是参观历史遗迹,学习历史知识。这种旅行多去京都、奈良和东京等地,这些地方古迹多。还有体验大自然的森林修学旅行和农业修学旅行等。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将修学旅行列入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生每年要在所在市做一次为期数天的社会学习,初中生每年要在全国做一次为期数天的社会学习,高中生每年则要在世界范围做一次为期数天的社会学习。修学旅行由学校组织实施,是日本小学、中学和高中教育的重要内容。自晚清开始,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学者逐渐意识到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开始向西方学习,政府不断派遣留学生前往发达的欧美等国深造。民国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把目光投向日本,纷纷前往日本进行学习。而日本的修学旅行教育思想也在这一时期传到了中国。


二、近代中国的修学旅行实践——陶行知与“新安旅行团”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最具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当今的教育实践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部分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中,“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本质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社会即学校”就是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大学校,让社会的全部资源都为教育所用,让整个社会都担负起教育的职能,学校要与整个社会建立联系,实行开放式办学。“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强调教学、学习要和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相结合,强调教育要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反对学校教育与社会割裂、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脱节。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对我国近代修学旅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然是研学旅行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


1929年6月6日,陶行知为了实践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在江苏淮安创办了新安小学。学校成立后不久,随着日本对中国侵略的日益加剧,国内形势也急剧恶化。生活教育理论指出“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在此背景下,“生活教育”就变成了“抗战教育”。


1933年10月22日,在时任校长汪达之的努力推动下,7名由学校供给伙食的基本学生研学旅行课程概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组成的新安儿童旅行团从新安小学出发,开始了为期近两个月的修学旅行。儿童旅行团此行的目的地是镇江和上海,陶行知在上海接应。陶行知专门给旅行团安排了行程,组织他们参观了商务印书馆,深入工厂和码头,参观了租界,凭吊了“一·二八”抗战纪念地,并且到上海各大、中、小学校演讲,受到当时人们的热烈欢迎。陶行知在《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一文中说:“新安儿童旅行团来沪,不但在中小学演讲,而且在大夏、光华、沪江各大学演讲。我问一位大学教授:‘小孩子们讲得如何?’他说:‘几乎把我们的饭碗打破!’小孩能教大学生,甚至于几乎把传统教授的饭碗弄得有些不稳,虽然是千古奇闻,但确是铁打的事实。”


新安儿童旅行团在上海教育界和新闻界引起了轰动,中外各大报纸纷纷对该旅行团进行了报道,其影响迅速扩展到全国许多城市以及南洋群岛和旧金山一带的华侨中。


新安儿童旅行团的成功,使校长汪达之产生了一个更宏大的计划,他要组织一个规模更大的旅行团,到全国各地,一边学习,一边做抗日救亡宣传工作,这就是后来的新安旅行团修学旅行。汪达之组织新安小学学生做长途修学旅行的计划,得到了陶行知的全力支持。陶行知捐资500元来支持新安小学的修学旅行活动,这些钱是他母亲逝世所得的人寿保险金。汪达之用这些钱,购买了一台旧的无声电影放映机,之后又从中华无线电研究社买来了发电机、扩音机和电唱盘,从联华、明星影片公司弄来了《民族痛史》《抵抗》等几部旧影片,还从百代唱片公司买来了《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开路先锋歌》等唱片和一台幻灯机。一些爱国厂商又捐了一些毛巾、挂包和旅行用药。为了筹集这些物资,汪达之经常奔波于淮安与上海之间,到了1935年8月,他终于把这些器械物资运到了淮安。师生们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和实践,终于学会了如何操作和维护这些机器。


1935年10月10日清晨,由14名基本学生组成的旅行团在新安小学礼堂举行了宣誓仪式。之后,由汪达之带领的一行15人的旅行团队正式出发,新安旅行团(简称“新旅”)从此便诞生了,一个历时17年,行程5万里,蜚声国内外的修学旅行壮举就此开启。


新安旅行团足迹遍及全国十余个省市,出发时的15名成员除两人因病中途退出,13人坚持完成了17年的修学旅行。其间陆续加入旅行团的成员超过了600人。新安旅行团是在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国难日益深重的背景下进行修学旅行的。“新旅”一开始就肩负着两重使命:一面宣传抗日救国,一面通过修学旅行,到“民族解放斗争的大课堂”里进行“教、学、做”。因此,从出发之日到抗战结束,“新旅”所到之处都播下了抗日救亡的火种。


新安旅行团的长途修学旅行,是在国家危亡的特殊时期世界研学旅行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在其艰苦旅行中,新安旅行团宣传了团结抗日的主张,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文化交流,验证了生活教育理论的科学性。

第三节 研学旅行的国际、国内发展现状


一、研学旅行的国际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重视校外教育成为世界范围内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研学旅行纳入了教育体制。


在亚洲,日本的修学旅行制度最为完善,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政府高度重视。日本将修学旅行列入学术教育体系,给予了充分的财政支持和法规政策保障。研学内容从参观国家公园、访问历史古迹,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涉及职业选择、自然体验、考察先进企业,甚至体验商人活动等等,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在修学旅行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会依据学生的学段特点安排活动。其中小学生主要就近参观名胜景点或是集体泡温泉;初中生不仅参观名胜景点,而且把教科书中出现的国会议事堂、东京塔等列为参观内容;高中生则倾向把学习目标定位在自然体验或了解过去战争的悲惨历史。另有不少学校尤其是私立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出国修学旅行,并将此作为特色写入招生简章。


自1946年日本正式将修学旅行纳入国家教育制度体系以来,至今日本从小学到高中修学旅行实施比例基本达到95%以上。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日本修学旅行的线路也逐渐国际化,现在日本每年约有近200个学校,约4万名学生到中国修学旅行。


在韩国,几乎每个学生都参加过各种类型的研学旅行,其中具有教育特色的是毕业旅行。韩国教育部门将毕业旅行作为学生的一项必修课目,纳入学分管理,学生只有参加并修够相应学分,才可以毕业。


欧美国家研学旅行历史悠久,发展也更为成熟。


美国历来重视校外教育,对校外教育政府有政策导向和财政扶持。联邦政府和州教育主管部门与相关行业协会一起对校外教育进行监管。


美国家长较少有“望子成龙”的功利念头,孩子参加假期活动主要还是凭借兴趣爱好,所以研学旅行和夏令营、冬令营一样,为满足或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是假期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活动。


美国霍奇基斯高中曾组织10~12年级的学生去南极开展为期3周的探险之旅,学生们在南极半岛和周边岛屿观察鲸鱼、磷虾群,拍摄帝王企鹅、海豹、冰山的同时,听取随行的南极科考专家讲述生态学和当地历史。此外,不少美国高中生在假期里参加国内名校游,了解高校特色,为将来升学选择做准备。


英国作为现代旅游业诞生地,一直以来就有崇尚研学旅行的风尚,被称为“大陆游学”(或译作“大游学”)的“the Grand Tour”,实际就是研学旅行。早在17世纪,英国王室就有教师带领王子们周游列国的先例;到了18世纪,这种游学普及到英国上流阶层;到了19世纪,倘若当时英国的青年学子,尤其是贵族子弟不曾有过海外研学旅游的经历,就会被人看不起。今天,很多英国家长会选择在暑假带着孩子一起旅行,有些没有家庭出游计划的学生也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出游,在旅途中学习知识。


二、国内研学旅行的现状


(一)国内研学旅行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直提倡教育与劳动实践相结合。长期以来春游、秋游、远足、冬季越野等活动成为学校实践这一教育理念的重要模式。但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修学旅行活动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出现的。


改革开放以后,大量来自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国家的“修学旅行团”来华修学旅行,国内各大旅行社纷纷成立修学旅行接待部门。在接待国外的修学旅行团的过程中,各旅行社、各地景区、政府部门逐渐积累了大量的修学产品组合、组织接待和安全保障的宝贵经验。外来的修学旅行理念,也对国内的学生家长和教育及旅游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一些教育理念先进的学校开始组织学生修学旅行、出境游学,一些旅行社也适时推出了适合学生和学校需求的修学旅行产品,推动了该行业发展。进入21世纪,不少地方开始出现由政府参与的研学旅行活动。2006年,山东省曲阜市成功举办了中国第一个研学旅行节庆活动“孔子修学旅行节”。此后,曲阜、苏州、潮州、韶关等地相继提出打造“修学旅行品牌”,上海市提出加快建设“国际修学旅行中心”。2008年,国家推行“国民休闲旅游计划”以后,广东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学大纲。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前10年的20年间,尽管不少地区、一些学校进行了研学旅行的一些探索,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强大阻碍,尤其学校对安全事故的担忧,研学旅行的发展一直非常缓慢和零散。


(二)研学旅行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2013年,国务院发布《国民休闲旅游纲要(2013—2020年)》,首次在国家层面上提出推进研学旅行。此后一大批与研学旅行相关的重要文件相继出台,我国的研学旅行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这期间国家层面上发布的与研学旅行相关的政策文件主要有:


1.《国民休闲旅游纲要(2013—2020年)》


发布部门:国务院


发布时间:2013年2月2日


《国民休闲旅游纲要(2013—2020年)》中明确提出:“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并提出了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健全学校旅游责任保险制度”。


2.《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


发布部门:教育部


发布时间:2014年7月14日


该文件对举办者安排活动的教学主题、内容安排、合作机构选择、合同订立、行程安排、行前培训、安全保障等内容提出指导意见,特别在操作性方面,规范了带队教师人数、教学内容占比、协议规定事项、行前培训等具体内容,为整个行业活动划定了基本标准和规则。


3.《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发布部门:国务院


发布时间:2014年8月21日


《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该文件第(九)条提出了“积极开展研学旅行”的要求:


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按照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加强对研学旅行的管理,规范中小学生集体出国旅行。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逐步完善接待体系。鼓励对研学旅行给予价格优惠。


4.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发布部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文化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旅游局、保监会、共青团中央、中国铁路总公司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30日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研学旅行给出了明确定义,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意见》明确提出了研学旅行工作的目标要求和工作原则,确定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并对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组织管理、经费支持、课程评价、安全保障等各方面的工作给出了具体规定。


该《意见》的发布确立了研学旅行作为中小学课程的教学地位。


5.《研学旅行服务规范》


发布部门:国家旅游局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19日


《研学旅行服务规范》是国家旅游局针对研学旅行实施做出的权威性的规范文件,其中对人员配置、产品分类、服务改进、安全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研学旅行服务规范》明确了研学旅行设计的各方的责任,组织实施的标准,详细提出了研学旅行的安全性问题,是首份关于研学旅行的标准文件。


6.《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发布部门:教育部


发布时间:2017年8月17日


该文件明确要求学校要把研学旅行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中活动育人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以推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要求学校要规范研学旅行的组织管理,制定研学旅行的工作规程,明确学校、家长和学生的责任和权利。


7.《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发布部门:教育部


发布时间:2017年9月25日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确立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学分系统,进一步明确了研学旅行的课程地位。


8.《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的通知》


发布部门:教育部办公厅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6日


文件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建设及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


提出了原则性要求,名单涵盖了中央及各省的著名教育基地。


9.《山东省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实施方案》


发布部门: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山东省公安厅、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林业厅、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中国保监会山东监管局、共青团山东省委、济南铁路局


发布时间:2017年7月4日


文件明确了山东省开展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的政策措施,提出要“设计开发富有山东特色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文件还明确规定:“学校每学年安排集体研学旅行不少于2次,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尽量错开旅游高峰期。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


从以上文件的解读中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在研学旅行方面的态度。推进研学旅行出于两方面的战略需要:


一是国家旅游产业战略升级的需要。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需求,旅游业也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传统的观光旅游在满足人民基本的旅游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国家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实现由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的战略提升,研学旅行就是这一战略提升的新的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