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科影像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骨伤科影像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尹志伟,侯键等编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7-01
书籍编号:30532905
ISBN:978751322182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38185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大学
版权信息
书名:骨伤科影像学
作者:尹志伟 侯键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13221825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专家指导委员会
名誉主任委员
王国强(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主任委员
王志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副主任委员
王永炎(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伯礼(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省良(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
王振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主任)
方剑乔(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
孔祥骊(河北中医学院院长)
石学敏(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卢国慧(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理事长)
匡海学(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
吕文亮(湖北中医药大学校长)
刘 力(陕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刘振民(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顾问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安冬青(新疆医科大学副校长)
许二平(河南中医药大学校长)
孙忠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
严世芸(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李灿东(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
李青山(山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李金田(甘肃中医药大学校长)
杨 柱(贵阳中医学院院长)
杨关林(辽宁中医药大学校长)
余曙光(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
宋柏林(长春中医药大学校长)
张欣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师承继教处处长)
陈可冀(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医大师)
陈明人(江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武继彪(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
范吉平(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
周仲瑛(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国医大师)
周景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处长)
胡 刚(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谭元生(湖南中医药大学校长)
徐安龙(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徐建光(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
唐 农(广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彭代银(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
路志正(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国医大师)
熊 磊(云南中医学院院长)
秘书长
王 键(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
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范吉平(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
办公室主任
周景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处长)
林超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社长)
李秀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社长)
李占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总编辑)
编审专家组
组 长
王国强(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副组长
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 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志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组 员
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严世芸(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吴勉华(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之虹(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
匡海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 键(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
刘红宁(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
翟双庆(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胡鸿毅(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余曙光(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
周桂桐(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
石 岩(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
黄必胜(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
前 言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教材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总结全国中医药行业历版教材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建设的经验,制定了“‘十三五’中医药教材改革工作方案”和“‘十三五’中医药行业本科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总体方案”,全面组织和规划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鉴于由全国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主持编写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目前已出版九版,为体现其系统性和传承性,本套教材在中国中医药教育史上称为第十版。
本套教材规划过程中,教材办认真听取了教育部中医学、中药学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意见,结合中医药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在新世纪以来三版优秀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正本清源,突出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优势,优化知识结构,做好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衔接”的建设目标,旨在适应新时期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学手段变革的需要,彰显现代中医药教育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提高,打造符合中医药教育教学规律的经典教材。
本套教材建设过程中,教材办还聘请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三个专业德高望重的专家组成编审专家组,请他们参与主编确定,列席编写会议和定稿会议,对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参加教材间内容统筹、审读稿件等。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中医经典地位
针对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正本清源,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和“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特点,突出中医理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与执业中医(药)师资格考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工作对接,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2.精选编写队伍,汇集权威专家智慧
主编遴选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经过院校推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评审、编审专家组认可后确定,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编委优先吸纳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一线优秀教师,集中了全国范围内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权威专家,确保了编写队伍的水平,体现了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的整体优势。
3.突出精品意识,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结合教学实践环节的反馈意见,精心组织编写队伍进行编写大纲和样稿的讨论,要求每门教材立足专业需求,在保持内容稳定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基础上,根据其在整个中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开设时间,突出本学科的教学重点,努力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的关系。
4.尝试形式创新,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为提升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配合高等中医药院校数字化教学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教学改革,本套教材在传承历版教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主体框架的基础上,将数字化作为重点建设目标,在中医药行业教育云平台的总体构架下,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互动空间。
本套教材的建设,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指导与大力支持,凝聚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齐心协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代表了全国中医药行业为“十三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所做的共同努力,谨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感谢!希望本套教材的出版,能够对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所有组织者与编写者竭尽心智,精益求精,本套教材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敬请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修订和提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年6月
编写说明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骨伤科影像学》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宏观指导下,由来自全国18所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专家共同编写完成,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等专业教学使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创新,骨伤科影像学也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并在疾病诊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骨伤科影像学》是讲授如何运用现代影像学检查手段和方法诊断骨伤科疾病的必修课程,起到从医学基础向临床过渡的桥梁作用。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过《医学影像学》,具备了一定的影像学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本书的学习能够更好地掌握骨伤科影像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临床医疗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以后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随着骨伤科重点、难点、热点病种在不断变化与增加,诊断手段及治疗方法逐渐更新,各类新型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如CT、MRI、超声波等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为适应中医骨伤学科发展的需要,本教材在编写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严格遵守“三基”“五性”的原则。针对中医院校西医基础课时少,解剖、生理、病理知识较薄弱等特点,突出实用性,在各章节中简介相关的基础知识,其中影像学表现中配有大量典型的病例图片。在全面介绍骨关节与肌肉系统影像学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中医骨伤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学诊断;熟悉和了解少见病、疑难病及全身性骨病的影像学诊断;并介绍影像学诊断的新技术、新方法,如骨伤科疾病的介入治疗、影像学中西医结合研究及其在骨伤科的应用等,更加突出专业性,力求成为具有中医、中西医结合特色的教材。
本教材共分十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骨伤科影像学检查方法及最新进展,介绍与影像学相关的骨的结构与发育基础知识,介绍正常骨关节、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医学影像技术的合理应用、影像学中西医结合研究及其在骨伤科的应用;第二至十四章介绍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概念、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X线表现、CT表现、MRI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第十五章介绍了骨伤科疾病的介入治疗;第十六章介绍骨骼肌肉系统及四肢大血管疾病的超声诊断。每一节内设有典型的影像图片及线条图,附有详细的图标和图注,力争做到图文并茂;每章设有复习思考题,以便学生课后复习,理解所学的内容,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材力争做到简明易懂、重点突出、注重实践,使教师易教、学生易学、临床实用,确保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
本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由尹志伟执笔,第二节由侯键执笔,第三节由方继良执笔,第四节由王嵩执笔,第五、六节由张东友执笔;第二章第一、二节由王嵩执笔,第三节由栾丽执笔;第三章第一节由侯键、黄德健执笔,第二节由于代友执笔,第三节由谢筱晞执笔;第四章由张东友、李平执笔;第五章第一、二节由康鹏执笔,第三、四节由李传富执笔;第六章第一、二节由孙前谱执笔,第三、四节由李平执笔;第七章第一、二、三节由丁承宗执笔,第四节由孙前谱执笔,第五节由许茂盛执笔;第八章第一、三节由钟晖执笔,第二节由王芳军执笔;第九章第一、四节由于代友执笔,第二、三节由方继良执笔;第十章第一、二节由栾丽执笔,第三节由许宇飞执笔;第十一章第一、二、三节由许宇飞执笔,第四、五节由李传富执笔;第十二章由李华灿执笔;第十三章由钟晖执笔;第十四章由谢筱晞执笔;第十五章由王芳军执笔;第十六章由车艳玲执笔。
在教材编写工作中,得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及参编院校各级领导和专家教授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希冀各院校广大师生和读者在使用中,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以便进一步修订和提高。
《骨伤科影像学》编委会
2016年5月
第一章 绪 论
骨关节与肌肉系统(简称骨肌系统)包括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骨是人体内最致密坚硬的组织,全身骨骼通过关节和肌肉相互连接构成了人体的支架,具有保护内部脏器,完成人体运动的作用;骨还能储备钙离子,接受相关激素调节,保持机体电解质平衡。骨肌系统疾病种类繁多复杂,主要有创伤、骨关节退行性变、炎症、结核、肿瘤等疾病,还有骨发育畸形、骨软骨发育障碍、遗传性疾患等。此外,营养、内分泌、代谢疾病及医源性疾病也可以累及全身骨骼。医学影像技术能够不同程度地反映这些疾病的病理变化,显示病变的范围、程度及发展过程,并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第一节 影像学检查方法
骨关节与肌肉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有X线、CT、MRI及超声成像等。X线平片对骨关节整体结构的显示具有优势,是骨关节疾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检查能够清晰显示病变内部结构,对骨内细小病变和软组织观察较X线清晰,特别是多层螺旋CT的后处理重建技术,如重组的骨三维成像,可以清楚显示和确定病变的部位、形态、范围及性质;MRI对肌肉、肌腱、韧带、骨髓、软骨及关节周围等部位病变的显示比X线和CT都具有优势;超声对关节周围的病变有独特的诊断价值;核医学成像及骨密度测定等检查在诊断疾病中也各有特点。由于疾病解剖部位及病理变化的不同,以及临床诊断需要的不同,优化选择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十分必要。
一、X线成像
(一)透视
透视在骨肌系统已很少应用。某些骨折的复位需要在透视下进行,四肢关节的金属异物可在透视下寻找和定位。
(二)X线摄片
X线摄片是临床最常用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骨关节各个部位均可摄片,X线平片不仅能显示病变的范围和程度,而且对于一些病变可作出定性诊断。常用的设备有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数字X线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DR),成像清晰,具有多种影像后处理的功能,如图像的放大、测量等,还可进行图像资料存档和网络传输。数字成像曝光辐射剂量远低于传统的模拟成像,已被广泛应用。
X线摄片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四肢长骨、关节、脊柱 这些部位常规拍摄正位、侧位两个位置,有时根据不同的位置和临床需要还可加摄斜位、切线位及轴位片。
2.摄片范围 应包括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四肢长骨应至少包括邻近关节,以便确定解剖位置,观察相互关系(图1-1)。
图1-1 胫腓骨正侧位X线表现
图A胫腓骨正位;图B胫腓骨侧位
3.两侧对称的骨关节 当一侧轻微病变,难以确诊或疑为正常解剖变异时,应拍摄对侧相应位置,以利于对比观察,尤其是儿童。
(三)软X线摄影
用钼靶、低电压产生软X射线进行摄影。常用钼靶乳腺X线机,由于其X射线波长较长,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在骨肌系统中常用于四肢手足软组织中非金属异物的检查,如观察由于外伤进入软组织中的玻璃、鱼刺及塑料等异物。
(四)X线造影检查
目前,骨肌系统造影检查主要用于血管性病变,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常规DSA摄影体位为正位,为避免血管的重叠,可加照不同角度的斜位像。常进行四肢动脉、静脉造影。
四肢动脉造影用于:①观察骨与软组织肿瘤的血管形态及血运改变;②观察闭塞性动脉疾患;③确定动脉瘤、动静脉瘘、血管畸形等;④进行术后疗效的观察,如血管重建术后;⑤寻找骨缺血坏死的病因等。
四肢静脉造影用于:①寻找静脉阻塞的原因和部位;②了解静脉曲张的范围及贯通的情况,选择手术的方法。
因为DSA是有创性检查,在显示四肢血管病变及肌肉骨骼肿瘤的血供等方面,将逐渐被CTA和MRA检查所取代。DSA主要用于骨关节系统疑难病例的诊断、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某些疾病的介入治疗(见十五章)。
二、CT成像
CT成像在骨肌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应用较为广泛,其密度分辨率高,无影像重叠,显示骨和软组织改变明显优于X线平片,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性。CT易于发现微细骨质破坏;对影像重叠的区域或解剖结构复杂的部位(如脊柱、髋关节、腕关节等),可显示其解剖关系及其异常;对病变内部的死骨、钙化、瘤骨、骨质增生、软组织病变等结构的观察明显优于常规X线平片;此外,CT尚能进行定量测定,如CT值的测定对于识别病变内的脂肪组织、气体和钙化或骨化有重要的价值。目前的螺旋CT在硬件、软件方面有了较大发展,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探测器数目可高达320排,覆盖范围广、扫描速度快,并能动态显示骨关节的运动状态,具有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使三维图像的质量越来越好,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骨肌系统疾病的诊断。
(一)CT检查技术
1.CT平扫 是骨关节系统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扫描范围及位置一般依据病变部位或范围而确定,一般应包括邻近关节,两侧对称的骨关节,需两侧同时扫描以利于对照观察。骨关节病变一般只需应用平扫,扫描厚度应尽量采取薄层以利于重建。MSCT多采用轴位扫描,根据需要可重组冠状、矢状及各种斜位、曲面图像,可以清楚地显示解剖结构和病变以及空间位置关系。
2.CT增强扫描 是指应用高压注射器经外周静脉注入含碘对比剂后,分别进行动脉期、静脉期或延迟扫描。CT常规增强扫描主要用于判断病变的内部情况、血供情况,确定病变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对于定性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常用于肿瘤性病变的诊断。
3.CT血管造影(CTA) 是指静脉注射对比剂后进行扫描,应用图像后处理技术,去除骨骼和软组织后取得血管图像,主要观察骨关节病变的血供情况以及血管性病变。
4.CT引导下穿刺活检 主要用于定性诊断。
(二)图像后处理技术
1.多平面重组(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 是在横断扫描的基础上对全部或某一扫描范围进行冠状面、矢状面、任意斜面和任意曲面的图像重建,能够对病变有全面的认识,是骨关节系统疾病的三维重建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为首选的重建方法。通过骨窗和软组织窗清晰地显示骨质病变与周围软组织改变,常用于诊断脊柱病变(图1-2)。
图1-2 腰椎的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CT表现
图A轴位;图B冠状位;图C矢状位
2.表面遮盖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 首先设定CT值阈值,密度在所设阈值以下的体素被剔除而不能显示,在阈值以上的才被用于重组,形成显示组织表面形态的三维立体图像,并可做多角度、多方位旋转。SSD的优点是重建立体感强,可以逼真再现大体解剖外形,解剖关系清晰。其缺点是显示的细节不够丰富,不易显示移位不明显的线样骨折,无法观察骨骼的密度和内部结构。
3.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 是将扫描范围内全部体素的容积数据加以利用,因此,VRT获得的是真实的三维显示图像,其图像对比度好、层次清晰,较好地显示细节,在观察微细骨折方面优于SSD。由于VRT存在一定的透明度,造成图像重叠,可以通过调节CT值范围和选择透明度来获得满意的图像(图1-3)。
图1-3 骨盆、双股骨、双胫腓骨VRT全景
三、MRI成像
MRI是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常用的检查方法。MRI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且可任意方位、多序列成像,对骨关节内结构、骨髓及软组织病变的显示较X线和CT更具优势。MRI能显示早期的骨质破坏、骨挫伤;可直接显示软骨、韧带、肌腱甚至关节囊和滑膜等结构,并能早期发现病变;能够显示脊柱解剖结构、了解病变的范围与椎管内结构的关系;能早期发现骨髓病变,鉴别病变组织成分,显示软组织肿瘤界限及对周围组织侵犯;在长骨和脊椎更易发现恶性肿瘤和骨转移瘤。MRI难以分辨骨软组织内较细小的钙化或骨化,骨皮质的显示也不如X线平片和CT。
骨关节与肌肉系统MRI检查技术较为复杂,检查不仅要横轴位,还可依据病情增加冠状位、矢状位或其他任意方位扫描。受检部位应选用不同的体线圈或表面线圈,提高信噪比,使图像更清晰。MRI是利用脉冲序列进行骨扫描的,常用序列有以下几种。
(一)MRI序列检查技术
1.常规自旋回波序列(SE) 常规自旋回波是使用最早、最常用的一个成像序列,T1WI和T2WI是扫描的基本序列,T1WI可显示骨骼、肌肉的解剖结构;T2WI常与预饱和脂肪抑制技术合用,利于显示病理变化形态和范围。质子密度加权像也为基本检查序列之一,常与预饱和脂肪抑制技术合用,对显示骨髓、软骨及软组织病变有价值。
2.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 是在常规自旋回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成像方法。它的基本信号改变与常规自旋回波相同,所不同的是脂肪信号在T2WI为稍高甚至高信号。
3.梯度回波序列(GRE) 扫描速度快,降低对运动的敏感性,对易于出现流动伪影区域如脊髓和腹部检查特别有利。还可进行三维扫描,利于显示软骨结构,但与SE图像相比在细微结构的分辨率方面仍显不足。梯度回波序列在肌肉骨骼系统中的应用价值不如自旋回波序列,应用较少。
4.反转恢复序列(IR) 骨折患者加扫IR序列利于观察骨折端对周围软组织的损伤程度。
(二)脂肪抑制技术
脂肪抑制是MRI非常重要的成像方法。骨髓脂肪信号很强,可掩盖病灶,因此抑制脂肪信号在骨关节和软组织疾病诊断中尤为重要。合理利用脂肪抑制技术不仅明显改善图像质量,提高病变检出率,还可为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信息。脂肪抑制技术包括脂肪抑制序列(STRI)、反转恢复脂肪抑制序列及预饱和脂肪抑制技术。在脂肪抑制图像上,凡是含水的组织或成分,均表现为高信号。这种方法易于观察水肿或肿瘤等病理变化,可以清楚显示骨髓水肿或软组织炎症。对检查轻微的骨和软组织损伤、炎症和肿块有价值。
(三)MRI增强扫描
MRI增强扫描是指经静脉注入顺磁性或超顺磁性对比剂后,再行T1WI或T2WI检查的方法。主要作用是缩短T1WI值,使T1WI图像上组织与病变信号发生不同程度的强化,用改变其信号的对比来发现和检出病变。在骨肌系统主要用于观察病变血供情况,划分病变与水肿的界限。血管丰富的骨肿瘤和软组织肿瘤,信号加强,缺乏血运的病变及坏死组织无强化。也可用于早期发现肿瘤术后复发,用于肿瘤治疗前后疗效的观察。
(四)MRI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不需要应用对比剂即可得到血管的三维图像,但应用对比剂的增强法血管造影,可使血管三维图像更加清晰。常使用3DTOF技术联合应用对比剂快速团注技术进行成像,具有成像速度快、对比分辨率高的特点。在骨肌系统主要用于四肢血管成像,显示动脉和静脉形态,了解病变的血供与血管的关系及血管本身的病变。
(五)MRI引导下穿刺活检
MRI软组织分辨率高,可相对选择肿瘤活性成分进行取材,以得到更准确的病理结果,但操作较复杂。
(六)MRI关节造影
是指关节内注射1∶250Gd-DTPA稀释液或生理盐水后,进行MRI成像,以观察关节内结构。
四、超声成像
随着超声医学的迅速发展,超声在心血管、腹部、妇产科、浅表器官等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超声在骨关节与肌肉系统疾病的诊断技术不断创新,诊断价值也得到不断提高,并较为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尤其对某些软组织的病变,X线检查无法观察;CT检查主要显示病变的横断面,有时不能提供病变的详细信息;MRI在关节及软组织疾病诊断方面具有其他影像学检查不可比拟的优势,但MRI由于价格较昂贵及某些禁忌证的存在,还不能作为一项常规的检查。超声具有高分辨率、无创、价廉及短期内可重复检查的特点,并且超声能够动态观察肌肉、肌腱的运动情况,能提供其他影像学检查所无法得到的重要信息。但超声存在一定不足,如超声图像对某些骨关节肌肉系统结构间的对比欠佳,分辨率存在不足,对骨骼疾病的诊断不如X线、CT及MRI。另外,不能观察骨内的情况,并且检查者的经验和技术对诊断准确性有很大影响。超声诊断在肌骨系统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肌肉、肌腱、韧带的损伤
应用超声检查可以发现肌肉、肌腱、韧带异常回声、局部出血以及动态分离等征象,以此可精确判断肌肉、肌腱、韧带撕裂的部位及程度,是否伴有血肿,还可以判断损伤的范围及预测损伤恢复的时间。
(二)骨、软骨及滑膜关节疾病
超声虽不能穿透骨骼,但在显示骨皮质及骨骼表面的轮廓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如:早期骨皮质侵蚀、骨撕脱、撞击性骨皮质凹陷(压缩骨折)等;超声可以准确测量软骨厚度、回声等变化,以此可以早期发现软骨损伤及某些病变;同时超声可以诊断关节内积液、游离体、周围囊肿、炎症等。
(三)周围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是超声最常见适应证,包括了解各种原因所致的神经卡压综合征,闭合性周围神经损伤及外伤后外周神经周围有无血肿、粘连等,探查肢体软组织损伤和软组织肿物的来源及其与周围神经的关系。超声检查常常可以做出明确诊断或为其他影像学检查提供良好的补充。
(四)四肢大血管的病变
彩色多普勒在诊断四肢大血管动静脉疾病方面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以准确评估四肢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大小、硬度以及血管狭窄程度;还可以准确评估四肢静脉血栓及下肢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等,包括血栓堵塞部位、程度及形成时间等,有效帮助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五)软组织内肿块及异物定位
超声对评估来源于软组织的囊性或实性的肿块有较高的价值,对其鉴别诊断具有较大优势,超声引导下对软组织肿块进行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简单易行;囊性病变可在超声指引下进行穿刺引流或注射药物进行治疗。
超声可观察到0.5mm大小的金属异物,并有助于观察寻找小的玻璃、塑料等非金属异物,因此可以很好地帮助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五、核医学成像
核医学是核技术与医学结合的学科。核医学成像又称为放射性核素显像,是利用检测摄入人体内放射性核素所放出的射线信号,反映放射性核素的浓度分布,显示形态学信息与功能信息,用于诊断、治疗及研究疾病的一种方法。由于病变过程中代谢的变化往往发生在形态学改变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