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骨科手术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侯德才编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1-01
书籍编号:30532936
ISBN:978751323626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59677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大学
版权信息
书名:骨科手术学
作者:侯德才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13236263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专家指导委员会
名誉主任委员
王国强(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主任委员
王志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副主任委员
王永炎(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伯礼(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存根(山西中医学院院长)
王 键(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
王国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
王省良(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
方剑乔(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
孔祥骊(河北中医学院院长)
石学敏(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匡海学(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
吕文亮(湖北中医药大学校长)
刘振民(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顾问、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安冬青(新疆医科大学副校长)
许二平(河南中医药大学校长)
孙忠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
严世芸(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李秀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社长)
李金田(甘肃中医药大学校长)
杨 柱(贵阳中医学院院长)
杨关林(辽宁中医药大学校长)
杨金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主任)
宋柏林(长春中医药大学校长)
张欣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师承继教处处长)
陈可冀(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
陈立典(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
陈明人(江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武继彪(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
林超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社长)
周永学(陕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周仲瑛(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医大师)
周景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副处长)
胡 刚(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洪 净(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理事长)
秦裕辉(湖南中医药大学校长)
徐安龙(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徐建光(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
唐 农(广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梁繁荣(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
路志正(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国医大师)
熊 磊(云南中医学院院长)
秘 书 长
王 键(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
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王国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
办公室主任
周景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副处长)
林超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社长)
李秀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社长)
编审专家组
组 长
王国强(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副组长
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志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组 员
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严世芸(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吴勉华(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之虹(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
匡海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 键(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
刘红宁(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
翟双庆(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胡鸿毅(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余曙光(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
周桂桐(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
石 岩(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
黄必胜(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
前 言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教材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总结全国中医药行业历版教材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建设的经验,制定了“‘十三五’中医药教材改革工作方案”和“‘十三五’中医药行业本科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总体方案”,全面组织和规划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鉴于由全国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主持编写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目前已出版九版,为体现其系统性和传承性,本套教材在中国中医药教育史上称为第十版。
本套教材规划过程中,教材办认真听取了教育部中医学、中药学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意见,结合中医药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在新世纪以来三版优秀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正本清源,突出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优势,优化知识结构,做好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衔接”的建设目标,旨在适应新时期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学手段变革的需要,彰显现代中医药教育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提高,打造符合中医药教育教学规律的经典教材。
本套教材建设过程中,教材办还聘请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三个专业德高望重的专家组成编审专家组,请他们参与主编确定,列席编写会议和定稿会议,对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参加教材间内容统筹、审读稿件等。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中医经典地位
针对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正本清源,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和“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特点,突出中医理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与执业中医(药)师资格考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工作对接,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2.精选编写队伍,汇集权威专家智慧
主编遴选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经过院校推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评审、编审专家组认可后确定,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编委优先吸纳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一线优秀教师,集中了全国范围内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权威专家,确保了编写队伍的水平,体现了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的整体优势。
3.突出精品意识,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结合教学实践环节的反馈意见,精心组织编写队伍进行编写大纲和样稿的讨论,要求每门教材立足专业需求,在保持内容稳定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基础上,根据其在整个中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开设时间,突出本学科的教学重点,努力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的关系。
4.尝试形式创新,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为提升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配合高等中医药院校数字化教学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教学改革,本套教材在传承历版教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主体框架的基础上,将数字化作为重点建设目标,在中医药行业教育云平台的总体构架下,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互动空间。
本套教材的建设,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指导与大力支持,凝聚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齐心协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代表了全国中医药行业为“十三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所做的共同努力,谨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感谢!希望本套教材的出版,能够对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所有组织者与编写者竭尽心智,精益求精,本套教材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敬请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修订和提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年6月
编写说明
骨科手术学是研究人体四肢骨与关节、脊柱及软组织伤病手术治疗的一门学科,是中医骨伤科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材以骨伤科手术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基础,突出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并根据中医骨伤科手术的临床实际进行编写。全书共有二十章,分为基础手术和局部手术两大部分。基础手术部分为第一章至第十三章,本部分根据骨伤科手术的特点,结合手术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概括性介绍骨伤科常用的基础手术。局部手术部分为第十四章至第二十章,本部分主要介绍人体四肢、脊柱、骨盆的骨、关节及软组织伤病治疗常用手术,具体介绍各部位的局部解剖、常用手术入路、基本术式及基本操作步骤,并配有插图,同时收集了本学科较为成熟的新技术。本教材适用于中医院校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使用,也可作为临床医师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书。
本书编写分工:绪论由侯德才执笔,第一章由朴成哲执笔,第二章由王上增执笔,第三章由邢秋娟执笔,第四章由王上增执笔,第五章由章建华执笔,第六章、第七章由高曦执笔,第八章、第九章由侯斌执笔,第十章由徐无忌执笔,第十一章由米琨执笔,第十二章由侯斌执笔,第十三章由王上增执笔,第十四章由王琦执笔,第十五章由薛远亮执笔,第十六章由林翔执笔,第十七章第一节至第五节由曾意荣执笔、第六节由徐无忌执笔,第十八章第一节至第六节由谷福顺执笔、第七节及第八节由米琨执笔,第十九章由谭龙旺执笔,第二十章由冷向阳执笔。
本教材编委来自全国各地十余所高等医学院校,他们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教材的编写付出了辛勤劳动,谨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修订提高。
《骨科手术学》编委会
2016年9月
绪论 骨科手术学发展概况
中医骨伤科手术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各族人民长期与疾患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丰富的学术内涵和卓越的医疗成就,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医骨伤科手术疗法也是中医骨伤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骨伤科手术的萌芽时期 [远古至春秋时期 (远古~公元前475年)]
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实践中创造了原始工具,发现尖状器不仅可用来刺杀猎物,也可以刺破脓肿,原始手术器械就产生了。据《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东方之域……其病皆痈疡,其治宜砭石。”说明砭石可以用于切割痈疡。又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等史书都记载有砭石的用途,主要用于切割痈疡。这证明中国医学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了外科工具石制的砭镰,并已运用于治疗外科感染性病证。据《韩非子·安危》记载:扁鹊治病“以刀刺骨”,说明“金属刀”已经作为外科手术工具用于临床了。
《礼记·曲礼》还记载有“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已见用清创疗法治疗开放性创伤思想的萌芽。
(二)骨伤科手术的雏形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 (公元前475~220年)]
《黄帝内经》记载了人体骨骼的大体结构及各骨骼长短,全身主要骨骼都有了名称。《灵枢·经水》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这是最早主张解剖的文献记载,反映了中国医学早期对人体解剖和骨骼形态结构的认识。《灵枢·痈疽》记载运用截趾术治疗“脱痈”病,并记载了化脓性关节炎切开引流的禁忌及指征:“如坚石,勿石,石之者死,须其柔,乃石之者,生。”这就是中医手术疗法的萌芽。《五十二病方》还载有治痈的手术记录:“抉取若刀,而割若苇,而刖若肉。”大意是用刀切开排脓要轻快准确。马王堆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中载有“阳病折骨绝筋无阴病,不死”;《阴阳脉死候》载有“其病折骨列(裂)肤死”,分别记述了当时对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的诊断和预后的认识。
(三)骨伤科手术的形成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20~581年)]
骨科在这一历史时期较前期有了长足的进步,骨伤科的扩创术和病灶清除术已应用于临床。《三国志·蜀书》记载着历史上著名的对关羽实施“刮骨疗毒”的故事——当时医家认为“矢镞有毒,毒入手臂,当破骨作创,刮骨去毒”,并在实践中予以实现,它是中医骨科第一例文字记载较确切的扩创手术。外科鼻祖华佗进行了史载的第一例骨髓炎手术,并使用麻醉药“麻沸散”。《三国志·魏志》载华佗治疗河内太守刘勋之女的病证,从所述的症状及所取之物的形态看,乃手术治疗慢性骨髓炎,取出死骨的病案。晋代葛洪在《肘后方》中论述了开放性创口早期清创处理的重要性;对腹部创伤肠断裂,采用桑白皮线进行肠缝合术;记载了颅脑损伤、大动脉创伤出血等危重症的救治方法。葛洪还运用蛇衔膏外敷使断指再植成功,这是他对创伤骨科的又一大贡献。晋代陈延之使用过简单的骨科手术,治“腕折、四肢骨折方、若有聚血在折上,以刀破去之”。采用的是一般切开取出血肿术。
姚僧垣在《集验方》中记载了骨疽切开排脓的方法,“按之即复者有脓,当上破之,脓出不尽,稍深蚀骨,骨碎出,当以鱼导侧际。从下头破,令脓出尽,出尽则骨生愈”。强调切开排脓要彻底,切口需在下方,并注重引流。
南北朝时对骨折治疗还运用了切开复位法。《小品方》记有“若有聚血在折上,以刀破去之”,指切开清除瘀血。据《北史·长孙冀归传》载,“子彦少常坠马折臂,肘上骨起寸余,乃命开肉锯骨,流血数升,言戏自若,时以为逾关羽”,这是对骨折行扩创复位手术,这时中医骨科切开复位术已经萌芽。
(四)骨伤科手术的成长期 [隋唐五代十国 (581~960年)]
隋唐时代的骨伤学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局面,由于全身麻醉术的运用,促使骨伤科手术得到了较大发展。
隋代巢元方等编著《诸病源候论》对开放性创口和开放性骨折感染的病因症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现代意识的观念,一是清创要早,二是清除异物,三是分层缝合,四是正确包扎,这与现代医学对开放性骨折实行清创术的原则是相符的。由于成书之时正值祸乱,导致其有些学术成就未得传世,书中所记载开放性骨折治法及其外科技术,在唐代无多大发展。
唐代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记载了对于开放性骨折的一整套治疗方案,主张先行清创,然后手术复位,最后缝合伤口,在伤口处外敷药物,以防感染,此处理原则与现代骨科的治疗原则非常吻合。对开放性骨折的手术首先提出“煎水洗”以清洁伤口,并用适当的器械“刮骨去毒”,待伤口清洁干净用“绢片包之,不可见风着水”,做到尽量避免病邪附在伤口或从伤口侵入。而且提到切开复位缝合技术,对于闭合性骨折,指出若手法复位不成功的,可“拔伸不入……用快刀割些,捺入骨…欲用针线缝合其皮”施行切开复位缝合术。
(五)骨伤科手术的发展时期 [宋元时期 (960~1368年)]
宋元时期的骨伤科手术继承前代经验,并有创新。宋代张杲著《医说》记载有随军医生应用切开复位法治疗小腿多段骨折。另据《夷坚志》所载,当时的外科医生用植骨的方法治疗颐骨缺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骨移植手术。
元代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记载治疗粉碎性骨折常采用手术切开复位,他对骨伤手术的应用很慎重,认为“切不便轻易自恃有药,便割、便剪、便弄。须用详细审视,当行则行,尤宜仔细”。这种思想就是在现在仍有可取之处。对于复杂骨折必须手术复位者及开放性骨折等损伤,要进行手术治疗,创造了刀、剪、钩、凿一套较完整的骨科器械。以“麻缕”或“头槌桑白皮为线”进行缝合创口,为避免创口感染,缝合线要“用花蕊石散敷线上”,可以起到止血、消毒、预防感染的作用。
元代太医院编著的《回回药方·折伤门》吸收中医和阿拉伯医的伟大成就。它在理论上难能可贵认识到了动、静脉的区别,指明出血的四种原因及相应的五种止血方法,其中“瘀伤损处,将劈开用器钓起伤损血道……或丝绵拴两头,后放药……血流不流。”这种结扎血管法及运用止血带等止血法较隋唐经验是一次有意义的飞跃。而且《回回药方》独一无二地突出了重视手术的思想原则,它详细描述扩创术、死骨摘除术、肠吻合术操作具体步骤,比起现存各种医籍更加详细全面,特别是所载开颅减压术,代表了当时最高成就。
(六)骨伤科手术的停滞期 [明清时期 (1368~1911年)]
明清时期,由于对元朝重要成果未加以应有的重视和继承,使得伤科手术未循《回回药方》方向发展,而是重新回到隋唐的经验和思路基础上前进。虽然对隋唐以来的开放性骨折清创缝合技术有运用,但无多大发展。
《金疮秘穿禁方》记载用银丝线缝合伤口,处理开放性骨折时,主张把穿出皮肤已污染的骨折断端切去,以防感染。明代杨清叟《外科集验方》中叙述了骨痈的临床表现,尤其是死骨形成后慢性期的局部表现,提出了切开清除死骨的手术方法,指出需待死骨出尽才能愈。而且提出了用“绳”“绢带”作止血带,缚扎四肢以止血的方法,并具体运用于肢体创伤大出血的止血。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记载其截肢术,“用软绢条尺许缠裹黑色尽处好肉节上,以渐收紧扎之,庶不通血络,次用利刀放准,依节切下”。《名医类案》所载取髂骨死骨、《虞初新志》的开颅术等实践反映了明朝手术的成就。《秘传刘伯温家藏接骨金疮禁方》称:“凡骨跌折又出肉外,折处两头必如锋刀,或长短不齐,不能复入,用麻药麻定方用锉之,或用小锯锯齐,然后接入”,并指出要取出碎骨“如骨肉有声即是骨碎,以刀割开……然后取出碎骨,以别骨补好”。提出用骨移植术治疗骨缺损,突破了前人单纯摘除碎骨的经验。
清代由于封建思想的禁锢,严重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骨伤科手术也由盛转衰,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清代的医药文献中记载的骨伤手术疗法较少,《伤科补药》《云南通志》记述当时的名医陈风典有换骨的技术,称“易骨术”,也就是骨移植;清代陈士铎《石室秘录》有主张去除死骨治疗骨疽的记载;姚德豫《洗冤录解》有骨移植术运用的记载。
清代钱秀昌所著《伤科补要》序文中有杨木接骨的记载,这是利用人工假体代替骨头植入体内治疗骨缺损的一种尝试。
(七)骨伤科的没落期 [民国至新中国成立 (1911~1949年)]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传统医学受到严重摧残,中医骨伤科面临危机。晚清时期,由于西医解剖生理学传入,骨科传统经验与解剖学知识相结合,在临证方面有了一定进步,正骨技术得以传承下来。然而,前期萌芽的骨折切开复位术、内固定术等不仅没有发展,反而基本上失传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医外科技术传入中国,使中国骨科发生了深刻变革。骨科先驱们学习国外先进的骨科技术,1930年牛惠生在上海徐家汇创立了中国第一所骨科医院。1937年中华医学会上海总会成立,骨科小组由牛惠生、胡兰生、叶衍行三人组成,这标志骨科已成为独立的专科。
(八)骨伤科手术的复兴期 [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骨伤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得到了实质发展。20世纪50年代,天津医院根据骨关节结核病理变化,首创了病灶清除术结合抗生素治疗骨关节结核,并总结了一套完整的经验。1958年尚天裕教授主持建立了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尔后,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研究所也宣告成立。在这一时期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委员会成立。60年代方先之教授总结了中西医治疗骨折的新方法,编著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奠定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临床基础,成为我国骨伤科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70年代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迅速普及并提高,先后总结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开放性骨折感染、脊椎骨折、关节内骨折及陈旧性骨折的成功经验。同时人工关节发展迅速,我国相继自行研制成功人工股骨头、全髋、膝、肩、肘、指等关节假体。各种不同的矫形手术、脊柱手术及其他新术式不断涌现。
综上所述,中医手术疗法在诊治疾病及应用手段上已初步形成一个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治疗体系。中医手术疗法的形成虽然很早,但发展却很缓慢。究其原因,其解剖生理学发展的停滞,麻醉、消毒、止血、止痛技术等问题没能很好地解决,以及中医传统重内轻外的思想都影响了中医手术疗法的发展。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无形之中为传统中医手术疗法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契机。祖国医学在坚持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更需要与时俱进,探索出规范化、定量化的指标,进一步发展出具有中医特色的现代化中医手术治疗手段,如此才能赋予传统中医手术疗法不朽的生命力。
第一章 骨科手术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骨科手术的基本原则
骨科手术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
切开复位内固定除具体适应证外,另外还有一个手术医生的适应证。美国著名创伤学家Watson-Jones指出:如果一个外科医生在掌握骨折治疗原则之前就为患者进行手术,他要对患者的残疾负责,如果一个外科医生不懂得如何进行手术而为患者进行手术,他要对患者的生命负责。Muller等也曾指出,骨折手术治疗是个很有价值,但很困难且有要求的治疗方法,内固定不能由一位未经过正规训练的外科医生操作,也不能在无设备和不严格的无菌手术室条件下进行。所以,掌握切开复位内固定适应证的首要条件是有丰富经验的医生。
(二)术前计划和手术入路
所有的骨科手术都需要在术前仔细地设计手术时机、手术计划,还有合适的手术入路,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在早期外固定架的临时固定就要计划好外固定架Schanz螺纹针的植入位置,一方面要避免妨碍后期软组织皮瓣的位置,另一方面要尽量避开日后的手术切口。还有同一部位骨折可有多种手术入路及固定方法,因患者的身体条件及骨折周围皮肤条件、骨折类型等因素就要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及手术入路,做出周密计划。
(三)严格按无菌术技术完成手术
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必须严格遵循一般外科手术原则,内固定手术对无菌观念和无菌技术比一般外科要求更高,更严格,遵循无创技术,尽量少损伤局部和骨膜血运,消灭死腔,减少血肿,无张力缝合。
(四)微创技术的掌握及应用
骨折的解剖复位有利于骨折的稳定,可靠的内固定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但是,骨折解剖复位不应以牺牲骨折块的血运为代价。随着BO理念的不断完善,微创技术成为骨科手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微创手术减少了对骨折端周围软组织的损伤,但在微创手术操作时因只能借助术中设备来完成手术,无法在直视下操作,这就要求手术医生具备良好的解剖知识与很高的技术。
(五)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骨折内固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肢体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其根本办法是进行可靠的内固定,为早期的功能锻炼创造条件。功能锻炼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
第二节 骨科手术一般手术器械及设备
手术器械是手术医生使用的工具,多以不锈钢为原料制造而成。进行骨伤科手术,除普遍的手术器械外,还必须有骨伤科专用的手术器械。骨科医生必须熟悉这些器械的性能和掌握使用技术,而且能应用自如,才能圆满地完成手术,达到治疗目的。骨伤科的特殊手术器械,将在叙述相关手术时介绍,本节只介绍骨伤科一般常用的手术器械。
1.牵开器 在骨与关节的手术中,为了充分显露手术视野,避免不必要的损伤,除了常规使用的拉钩,还设计了一些特殊部位的专用牵开器(图1-1)。牵开器按其作用和外形有多种,骨伤科手术较常用的有胫骨牵开器和自动牵开器两种。其作用是将切口两侧的软组织分开并固定在一定位置上,充分显露手术野,有压迫软组织以协助止血的作用,使手术顺利进行。自动牵开器多用在脊柱手术中。
2.椎板拉钩 椎板拉钩是为脊柱手术中便于拉开软组织暴露椎板的一种器械,属牵开器的一种,宽20~25mm,两端呈不同方向的弯度,其中一端呈尖状(图1-2)。
图1-1 牵开器
图1-2 椎板拉钩
3.骨膜剥离器 骨膜剥离器又称骨膜起子或骨衣起子。形状多样,把柄有长短,刃面有宽窄,其刃的锐利程度也不同,能把附着在骨面上的外骨膜、骨痂及软组织剥离下来(图1-3)。
4.持骨器 持骨器有骨钳和骨夹两种,骨钳的开口内壁呈锯齿,能牢固地钳夹骨折两断端使之复位,并能保持复位后的位置,便于进行内固定(图1-4)。
5.刮匙 刮匙的把柄有长短不等、弯度不同多种类型,可用以刮除骨腔内的死骨、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不同部位的手术用不同型号的刮匙(图1-5)。例如做脊柱结核手术时,可用弯度大、柄长的刮匙刮除死骨和干酪样坏死组织。
6.骨钻和钻头 骨钻分手摇钻、电动钻和气钻(图1-6)。手摇钻构造简单,容易操作,使用方便。常用的钻头有15~32号等不同直径。选用钻头时,注意它与螺丝钉的比例。做颅骨牵引常用15号钻头。
7.骨锤 金属制成,按重量分轻、中、重三型(图1-7)。轻型的主要用于手指骨、趾骨及小关节的手术;中型的主要用于尺桡骨及脊柱的手术;重型的主要用于股骨颈、股骨干、肱骨干及大关节的手术。
图1-3 骨膜剥离器
图1-4 持骨器
图1-5 刮匙
图1-6 电钻
图1-7 骨锤
8.骨凿和骨刀 骨凿的头部仅有一个斜坡形的刃面,主要用于修理骨面和取骨(图1-8)。骨刀则由两个相等坡度的斜面相遇于一个刀口而构成,主要用于截骨和切骨(图1-9)。骨凿和骨刀有各种宽度,最窄的为0.2cm,最宽的为5cm,均由不锈钢制成。
9.骨剪和咬骨钳 骨剪用于修剪骨片和骨端(图1-10)。咬骨钳用于咬除软骨及骨端的尖刺状或突出的骨缘(图1-11)。骨剪和咬骨钳有各种不同的宽度和角度,有单关节和双关节之分。
图1-8 骨凿
图1-9 骨刀
图1-10 骨剪
图1-11 咬骨钳
10.椎板咬骨钳 椎板咬骨钳是专用于咬除椎板骨质的钳(图1-12)。状如手枪形,由不锈钢制成,分大、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