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大学 > 艺术概论(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艺术概论(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艺术概论(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艺术概论(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王玉苓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9-06-01

书籍编号:30533054

ISBN:978711550897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50607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大学

全书内容:

艺术概论(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内容提要




第2版前言


本书自2013年9月出版以来,已被一些高等院校选作授课教材。根据编辑反馈,采用本书授课的院校数量逐年增加,得知这个信息,作为编者,既感到由衷地喜悦,又感到责任重大。


本次修订再版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做了改进和完善。


(1)改正了上一版书中已发现的错误并调整了不当之处。


(2)更新、调换了部分案例,使之更凸显民族性和时代感。


(3)考虑本课程在教学中使用图示、视频更为直观,本书以二维码链接了部分高清图片、视频,方便读者随时观看。


(4)开辟了“视野拓展”“思考讨论”等栏目内容,方便教师开展互动性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5)完善并丰富了本书的配套教学(学习)资料,全面更新了电子课件、电子教案、教学大纲,对其他教学资料也做了相应的更新与完善。相关资料下载方式见更新勘误表和配套资料索取示意图。


读者扫描更新勘误表和配套资料索取示意图中的二维码,可直接查看即时更新的勘误及意见建议记录表,其中有编辑邮箱,期待同行和其他读者批评指正!


我们将对本书继续进行修订和完善,争取不辜负选用本书的教师、学习本书的学生以及其他读者的信任!


王玉苓


2019年2月

第1版前言


艺术概论是高等院校一门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也是艺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有效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易学、乐学、好学,本书着力体现如下特点。


1.系统性。本书学科体系和知识内容的系统性体现为既能让学生掌握完整的艺术理论体系,又能掌握全面的艺术学科知识。


2.科学性。本书总体设计精心,框架结构新颖别致,内容要点突出分明。科学的设计与布局为学生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启了思路。


3.普适性。本书体现了“三个统一”,即广博的知识与深刻的思想相统一、抽象的理论与形象的分析相统一、课上系统性的学习与课下有针对性的练习相统一。本书既适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也适合文科类专业和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


4.通俗性。本书学术观点的表达通俗准确,知识内容的阐释通俗易懂,列举的范例通俗有趣。本书的内容既能让学生领悟意蕴深厚的艺术哲理,又能体味学习艺术的乐趣。


5.时代性。本书撷取的艺术作品种类多样,不但有美术、音乐、舞蹈等作品,还有影视、戏剧、文学等作品,这些作品贴近时代,与时俱进。本书鲜明的时代感既能让学生感受到随时代跳动的艺术脉搏,又能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热情与兴趣。


6.民族性。本书展现的艺术作品主体是民族艺术精品,饱含民族情怀和闪烁民族精神的这些艺术精品,既能加强学生对民族艺术的认知和热爱,又能增强学生汲取民族艺术营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7.实效性。本书鉴赏艺术作品的内容贯穿始终,艺术鉴赏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既能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又能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受益无穷。


为方便教师授课,本书提供了电子课件、电子教案、教学大纲、文字案例、视频案例、习题参考答案、模拟试卷等教学(学习)资料,具体的索取方式参见更新勘误表和配套资料索取示意图。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一些艺术理论和美学相关著作及其他社会科学书籍,在此向其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


虽然作者为编著本书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由于学识、能力所限,本书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王玉苓


2013年9月

第一章 绪论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说:“一个人应该至少每天都要听一支动人的歌,读一首好诗,看一幅美的画,并且如果有可能,还要说上几句明智的话。”的确,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会以其独特的魅力,散发美的芬芳,绽放美的光芒,如春风滋润你的情怀,如阳光温暖你的心田,为你呈献一份美好祝福,给你带来一份美丽心情,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艺术的风采。艺术为人类所独有,人类生活离不开艺术,人类生活需要艺术。


第一节 艺术内涵界定


“艺术”一词,古已有之。在人类社会早期,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将“艺术”定义为人们所掌握的各类技艺。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人们对艺术本质的进一步了解,艺术的内涵被逐步认识,并且最终以较为科学的定义确定下来。然而,由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研究角度不同,对艺术内涵的界定也纷繁多样。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其《艺术是什么》一书中,给出了几十种相关学者对艺术的定义。此外,还有众多的美学家、史学家、艺术理论家也对艺术内涵作了种种界定。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人们关于艺术的定义已达上百种。


关于艺术的每种学说与定义都有一定的学理。如《辞海》对艺术的解释: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现代汉语词典》对艺术的解释: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辞海·文学分册》对艺术的解释: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由此可见,这些诠释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揭示了艺术内涵,多维度地拓展了人们对艺术内涵的立体认识。


近些年,艺术教育的广泛普及以及国家和社会对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艺术概论》课程无论是在艺术类高等院校,还是在综合类高等院校,无论是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还是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选修课,都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喜爱。然而,人们学习、汲取艺术理论知识,理性鉴赏艺术作品,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审美观,其前提和基础必须是科学地认识艺术的内涵与特质。对此,仅就艺术内涵,本书作出以下几方面的诠释。


一、艺术是高超技巧的结晶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匠”的称呼不绝于耳。“匠”与艺术家共同从事艺术活动,但他们与艺术家有着本质的区别,那么区别在哪里呢?


“匠”与艺术家的区别有很多,首先一个本质的区别就是技巧的高低与优劣。一位德国美学家说:“掌握技术是创造一个艺术作品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每一个时代,真正的艺术家都意识到,技术能力以及对用于自我表现的那些技术手段的准备对于创造一个艺术作品来说是多么不可缺少。”[1]对艺术家而言,他们所拥有的必须是高超技巧,这些高超技巧表现在艺术作品中,往往呈现美的形象。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讲演时指出,法国著名画家米勒的代表画作《拾穗》整个画面色彩柔和,构图平稳,具备了感人至深的力量,这就是美的艺术形象。可见美的艺术形象离不开画家的高超技巧。


文艺复兴早期,意大利有一位叫乔托的画家。乔托以其绘画技艺高超闻名于世,当他在一面墙壁或一道栅栏上画上一只羊或狗,那个地方就会奇迹般地瞬间变得生机勃勃。有一次,乔托在他师傅画的一幅肖像画的鼻子上画了一只苍蝇,他师傅看到这只苍蝇竟去驱赶。乔托正是以其高超的画技,成为当时意大利很有影响的画家。翻开人类艺术史册,古今中外、无以计数的艺术作品——贝多芬的音乐、莎士比亚的戏剧、李白的诗歌、曹雪芹的小说、徐悲鸿的绘画……,为什么会成为传世不朽的经典作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寓予作品美的内涵、美的意蕴,沁人心脾,感人肺腑,而它们无一不是艺术家高超技巧的结晶。可以说,具备高超技巧是作为艺术家必不可少的条件。


视野拓展


乔托作品(组图)

艺术概论(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二、艺术是一种情感的凝定


《忆秦娥·箫声咽》据说为唐代诗仙李白所作[2]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词的上半阕写秦娥伤别的情感,下半阕表达的是诗人在残阳夕照中的怀古情感,整首词表达了诗人怀古伤今的忧郁情怀。清代学者王国维评论这首词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3]确实,李白在夕阳残照中怀古所表达出的,正是千年以来人们怀古时的共同感受,这就是这首词能够打动人们心灵、撼人魂魄的重要原因之一。


艺术是艺术家情感的凝定。艺术家凝定于作品中的情感,源自艺术家个体的情感,但这种情感既不是唯一、纯粹的个体情感,也不是琐碎、卑微、低下的个体情感,而是人类普遍共有的情感。当然,这种普遍共有情感的涵盖面是不同的,有的是大多数人共有的,有的是少数人共有的,有的甚至是极少数人共有的。由此可见,艺术家凝定在作品中的情感是艺术家个体的特殊情感与人类普遍共同情感的聚合与交融。正因如此,其艺术作品才具有感染力与生命力,才能够吸引人、打动人,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纵观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特别是传世经典作品,艺术家在表达与抒发个人自身情感的同时,也无不表达了人类共有的普遍情感。这种情感深刻而鲜明,丰富而鲜活,在共性中张扬个性,在普遍中彰显特殊。正是因为这种双重情感的汇聚与凝定,艺术作品才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才打动和感染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阶级的艺术鉴赏者。


三、艺术是有规则的形式系统


有人把现实世界比喻为声音或音响的世界确实有道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被诸多纷乱的声音所包围,飞机、汽车的轰鸣声,人们的喧哗声、鸟兽虫的鸣叫声,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各种各样的声音交融,作用于人的感官,往往令人心神不定,烦躁不安。然而,当同样是由多种声音组合而成的音乐作用于人的时候,却让人感到优美动听,身心愉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是杂乱无章、毫无规则的,而且往往以陡然发生和令人猝不及防的形式,给人们的感官造成震动和惊恐,干扰人们宁静、平和的生活,在人们的心灵和感觉中形成一种不和谐感。因此,这些杂乱和无规则、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与人们的感官和心灵不和谐的声音,只能是不具有美感,不能够表达人类思想情感和文化意义的噪声。


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将声音的高低、长短、快慢等多种属性,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列组合而形成旋律。这些按照一定规则组织的声音,是以一种或优美和谐,或高亢和谐,或忧愤和谐的旋律来表达人们一定的思想情感和文化意义的。以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虽然小提琴模仿的是人悲痛欲绝的哭泣声,锣鼓模仿的是自然界的电闪雷鸣声,但乐曲却凄美动听,扣人心弦。其原因就在于乐曲把现实中的不和谐声音,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成优美和谐的旋律,以此表达出人们特定的思想情感和文化意义,因此,这种声音已成为具有美的表现形式,承载人们思想情感,体现文化意义的艺术形式,这也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成为人们百听不厌的经典作品的原因。


绘画艺术也是如此。绘画的形式因素包括色彩、线条、体面、明暗等,但是并非色、线、形等形式因素的任意排列组合就能成为绘画艺术。只有将这些形式因素,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组合,构成有意味的形式后才能够感染人,才能够激发人的审美情感,引发人们的共鸣,否则,都不能够称其为绘画艺术。即使现代主义美术流派在形式上看起来无序可循,但其中无不存在规则,无不是通过大胆想象来表现丰富的意味的。事实上,不仅音乐、绘画,而且文学、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门类,也都具有一定的规则形式,也都是表达情感和意义的有意味的规则形式系统。

艺术概论(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陈钢、何占豪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唱片封面


四、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审美化表达


任何人在现实生活中,无不与赖以生存的社会建立和维系各种各样的关系,并在各种关系中产生兴奋、喜悦、快乐,痛苦、悲哀、愤怒等不同情感。例如,当一个人失去亲人时,其情状痛不欲生,痛苦不堪;当他苦苦思念亲人时,其情状忧思、伤感、苦楚。然而,这一特定的现实关系如通过艺术表达出来,人们从中观赏到的就是一种审美化的形象,这一审美化的形象使人们体会到创作者寓于其中的痛苦或思念情感,在生发出同情怜悯的同时,还会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


现实生活中,真、假、美、丑、善、恶同在,酸、甜、苦、辣、咸俱全。而艺术能把产生于现实诸种关系中的复杂真实的各种情感,转化为审美化的艺术形象。对鉴赏者来说,现实的各种情感,由于这种审美化的表达,而从中获得了审美享受,丰富了生活情趣,提升了精神境界。对创作者来说,一方面把真实复杂的情感通过宣泄而得到缓解,另一方面也把真实复杂的种种情感,通过审美化的艺术形象进行表达,从而得到世人的认同,其作品也获得了永恒的价值。

艺术概论(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泰姬陵(图)

艺术概论(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祭侄文稿》(图)


闻名于世的印度建筑泰姬陵,是印度莫卧儿帝国皇帝沙·贾汗(1592—1666)为皇后泰姬·玛哈尔所建的。由于泰姬不幸死于分娩,沙·贾汗皇帝十分悲痛,为了表达失去妻子的悲伤之情及对妻子刻骨铭心的思念,沙·贾汗皇帝建造了这座宏伟壮丽的泰姬陵。印度诗人泰戈尔在《泰姬陵》一诗中描写到,沙·贾汗建造泰姬陵,就是借助于这一审美化形象来表达他失去皇后的痛苦和对皇后的思念的。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为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所作。整篇文稿用笔情如潮涌,气势磅礴,纵笔豪放。其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悲愤激昂的情感,这是书法家对审美化形象的淋漓表达。由此可见,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化的表达。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论证,我们可以将艺术内涵定义如下:艺术是凝结艺术家高超技巧和思想情感,并以一定规则形式,将现实生活转化为审美化形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第二节 艺术存在的缘由


艺术为人类所创造,为人类所独有,为人类而存在。德国伟大的诗人、美学家席勒这样赞美艺术:


论勤奋你不及蜜蜂,


论敏捷你更像一个蠕虫,


论智慧你又低于高级的生物,


可是人类啊!


你却独占艺术!


艺术是人类特有的,也是伴随人类社会始终,并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世代繁衍传承的历史长河中,艺术始终占据重要而显著的地位。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原始先民的狩猎舞,到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的K歌、广场舞;从穷乡僻壤、目不识丁山野牧人的原生态歌唱,到繁华锦绣现代都市男女老幼的琴棋书画;从犹如初升太阳幼儿的牙牙学语,到几近黄昏夕阳古稀老人的载歌载舞,艺术以超越时空的形式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融入人类的生命血脉,渗透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与此同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也成为人类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人们越来越需求和渴望艺术。人类为什么这样热衷艺术?换言之,人类为什么需要艺术?艺术存在的缘由是什么?学界对这个问题有多种多样的解释,这里仅就个人认识,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阐释。


一、艺术——满足人们表达多种情感的需求


说到艺术,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绘画、音乐、舞蹈、文学、戏剧和影视等多种艺术样式。这些艺术样式从产生到成长始终与人类相随相伴,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无不与人们的情感(个体情感和集体情感的融合)紧密相连。从远古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中的原始壁画,到青海大通孙家寨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彩陶盆;从原始诗歌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到“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吕氏春秋·古乐篇》)的“葛天氏之乐”;从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命运交响曲》,到以变形夸张艺术手法,表达人类良知与和平愿望的《格尔尼卡》,……无不凝聚与表现着人们复杂的情感。

艺术概论(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梵·高《农鞋》


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画作《农鞋》仅是一双农鞋,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农鞋》却有着一个经典解释,他说:从农鞋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劳动者艰辛的步履显现出来。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集着它在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永远单调的田龚上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沾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在这幅画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成熟谷物宁静馈赠及其在冬野的休闲荒漠中的无法阐释的冬冥。这幅画浸透着人们对面包的稳固性(指稳定的食物来源)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再次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和死亡逼近时的战栗[4]。海德格尔这一真切的解释,凝聚着对这双农鞋的情感,这就是农民劳作的艰辛与沉重,农民对粮食收成的焦虑与喜悦,农民对生活的希望与恐惧。“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松花江上》(张寒晖),如泣如诉的乐曲和质朴深情的歌词,无不真实表达出东北人民“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的痛楚和悲痛愤懑的情感。


古往今来,无论是以再现生活为特点的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还是以表现情感为特点的音乐、舞蹈等艺术,多种形式、多样形态艺术作品的存在价值,就在于它们凝聚了人们的欢乐、喜悦、忧愁、悲伤、痛苦、焦虑、希望、理想等情感,因而与人们的内心情感相契合,与人们心灵需求相融合,因而成了人们或予以倾吐,或予以寄托,或予以追求的情感家园。它们已经与人们的生命融为一体,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已经是人们生存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艺术家把自身的情感和人们集体的情感相融合,通过绘画、音乐、舞蹈、文学、戏剧、影视等艺术形式表达出来,人们不但可以从这些艺术中找到多种情感的归属,也可以从这些凝聚人类情感的多种艺术中观照和体验自己的情感表达,使自身情感在得到宣泄和缓解的同时,也使自身的情感境界得到升华。这就是人们需要艺术的第一个理由。


二、艺术——满足人们想象的需求


中国现代文学先驱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阿Q之所以典型,是因为其鲜明个性的形象中蕴含着某一精神实质,这一精神实质就是精神胜利法。由于阿Q无法避开未庄人对他的嘲笑、讥讽和欺凌这一残酷现实,再加上他自身软弱、无能、欺软怕硬、爱慕虚荣等缺点,这些决定了阿Q在现实中难以取得实际上的胜利。而阿Q要快乐生存的唯一办法,就是以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和陶醉,去超越他在现实中所面对的种种困境,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用精神胜利法去建立他的自尊,去蔑视社会的歧视和凌辱。因此,阿Q又永远是满足的、快乐的。


观照现实生活,很多人身上都不同程度有着阿Q精神的因素及其变种,很多人都是生活在不同境况中的阿Q。因为个体现实的需要和满足之间都会有一定的距离,并且无不生活在“需要—缺乏—满足—新的需要”这种无尽循环的矛盾境况中。满足了一个愿望,必然又会产生新的、更大或更多的愿望,但如果事事处处都想让自己的愿望得到实际的满足,这仅是自己的一厢情愿,也会使个人陷入痛苦与烦恼之中。因此,就需要用一种方式来想象性地满足和实现自我的需要和愿望,以达到从心理或精神上去超越、去面对现实中种种无法满足的需求和愿望的目的。


博览人类艺术史,几乎所有艺术作品,都能让人们以想象的方式去实现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愿望,以心理或精神上的满足去摆脱现实的窘境,使人们在想象中暂时忘却现实的困扰和苦楚。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在家道衰败、生活困苦之时,以想象的方式描绘了一个“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美好世界,以此寄托他的美好愿望。一些倾心相爱却不能相聚的有情人,常常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词句,抚慰相思离别的心灵之苦,从而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慰藉。在现实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居于封闭落后、贫穷偏远乡村的村民,看戏或看电影如同过节一样,说明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渴求心理的慰藉和精神的娱乐,需要以想象性的方式,在艺术中得到快乐和欢愉。


当然,在现实社会中,任何一个人都不能事事、处处获得心理与精神上的绝对满足,每个人都有无可逃避的困顿和苦恼,而艺术就是一剂缓解痛苦、安抚创伤的灵魂良药,它能够让人们在想象中摆脱现实中的缺失和苦难。因此,人人都渴求艺术,人人都需要艺术,这就是人类需要艺术的第二个理由。


思考讨论


推荐读者观看本书配套电子课件中的电影《阿Q正传》片段,分析阿Q的性格特征,讨论现实社会中的阿Q现象及存在的缘由。


第三节 艺术功能透视


在人类社会悠悠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正是由于艺术的存在与介入,人们才拥有了万紫千红的美好生活,才能拥抱流光溢彩的大千世界。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艺术,不仅具有装点和美化人们物质世界的外化功能,而且还具有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滋润人们干涸的心田,抚慰人们受伤的心灵,关爱人们的成长过程,激励人们自我突破的内化功能。艺术就是以无法比拟和无法替代的特质,在人类社会中承担着特殊使命,彰显着独特的价值。


有一则故事生动地讲述了艺术的奇妙功能。在古代日本,有一个笛手,一年秋天,他外出演出,在回家途中,船停靠在濑户内海的一个港口。夜半时,来了一只海盗船,海盗们手执利刃,跳上他所乘坐的船。面对突然袭来的海盗,船上的人们只能坐以待毙。笛手见状,对海盗们说:“请允许我在死前吹奏一首曲子,我就死而无憾了。”海盗头目听后好奇地说:“临到死的人还有这般雅兴吹笛,好吧!我们就先听一首曲子,然后再送你归天吧!”笛声吹响了,悠扬动听,笛声唤起了人们内心的美好情感,荡涤着人们内心的尘埃污垢,海盗们不知不觉地沉醉于迷人动听的乐曲之中,有的海盗甚至流下热泪。海盗头目说:“听到这样美妙动听的音乐,我们手中的刀还能砍得下去吗?大家回去吧。”海盗们纷纷跳回自己的船离开了。笛手的一首曲子拯救了整船人的生命。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清同治五年(1866年),刚刚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不久的左宗棠,又接到清廷的命令,继任陕甘总督,率领湘军奔赴陕西,剿灭爆发于陕西和宁夏的叛乱。身经百战的左宗棠,很快就镇压了包括陕西镇靖诸堡在内的叛乱势力,迫使多次大败清兵的地方武装头目董福祥率部投降。左宗棠素闻董福祥嚣张跋扈、冥顽不化,担心其难以制服,留下恐为军中之患,于是下令将其斩首。就在行刑一切准备就绪,刀斧手即将举刀之际,董福祥突然引吭高歌,慷慨激越的秦腔《斩青龙》响彻刑场上空。悲壮豪迈的秦腔,唱得在场的官兵心血澎湃,热泪盈眶,两边的刀斧手再也无法落下手中的刀。当他唱到“雄信本是奇男子”时,躲在营中的左宗棠也坐不住了,快步走到营外,命左右给董福祥松绑,置备酒食。左宗棠端起酒,向董福祥道:“我特来与将军压惊”。刑场上的歌声,不仅传奇般地挽救了董福祥,还使左宗棠觅得了一支锐不可当的劲旅,精编后的“董字三营”所向披靡,为晚清西域的阙图完整,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故事再次说明了艺术的奇妙功能。


艺术实现功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途径。艺术是通过对人们的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实现其功效的,艺术先对人们的意识产生影响和进行渗透,然后再影响作用于社会现实。也就是说,它不是直接改造社会现实,而是通过对人们的精神的熏陶感染,对人们的意识的改变改造,进而作用、影响于社会的现实活动,这是艺术实现功能的必经途径。通过这一途径实现艺术功能,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这就是艺术实现功能的特点。


鲁迅先生所说的“文艺的功能在于‘移人性情’,涵养人的‘神思’”,[5]指的就是艺术功能的特点。当代一位著名体操运动员,他在体操训练中有急躁的毛病,为此,他拜一位青年画家为师,学习画竹。屏声静气,悬臂运笔,刚柔相济,张弛有度,习画后的他,急躁的毛病得到很大改善。由此,艺术功能的特点可见一斑。


古往今来,人们对艺术功能的论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形成众多学说。其中,著名美学家斯托洛维奇在《审美价值的本质》一书中,将艺术的功用概括为14种,即启迪功用、交际功用、社会组织功用、社会化功用、教育功用、启蒙功用、认识功用、预测功用、评价功用、暗示功用、净化功用、补偿功用、享乐功用和娱乐功用。在此,我们对艺术功能的诸多种学说不作展开介绍,仅就艺术对社会、自然和人类所产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功能加以论述。


一、审美认识功能


审美认识功能主要是指人们在艺术鉴赏活动中,对社会、历史、自然、人生的认识。


人们对社会、历史、自然、人生及对各种事物的认识,除了依靠自身的阅历和体验外,还需要借助科学和艺术的力量。科学和艺术帮助人们实现认识的途径截然不同,同样以历史学和艺术学对同一人物或事件作比较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武则天是人们所熟知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历史著作[6]中对武则天这样表述:“一面用谋略夺取唐朝的政权,一面用政治维持既得的地位。她的政治才能主要表现在坚执刑赏大权,用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为自己效力。”这段文字表述精练准确,人们通过阅读,自然对武则天形成一种判断性的认识。同样是武则天,《武则天》《大明宫词》等电视剧则主要依赖生动、具体、鲜活的人物形象,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扣人心弦的事件,让人看到她工于心计,精于谋算,一步一步篡权谋位,直至登上皇帝宝座,并施展权术来治理国家的过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