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第3版)(附微课视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第3版)(附微课视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张皓阳编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5-01
书籍编号:30533370
ISBN:978711550782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50136
版次:3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中职/高职
版权信息
书名: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第3版)(附微课视频)
作者:张皓阳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5-01
ISBN:9787115507822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内容提要
本书采用新国家标准,侧重于讲解标准的基本概念和实际应用,体现示范性高职教学特色,力求突出能力的培养。
本书分为10章,主要内容包括尺寸公差与配合、技术测量基本知识、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圆锥的公差与配合、螺纹结合的公差与配合、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键连接的公差与配合、渐开线圆柱齿轮的公差与测量和典型零件的误差检测等。
本书采用了“互联网+教育”的智慧学习理念。学生用手机等终端设备扫描书中二维码,即可免费观看视频、动画,实现随时随地移动学习。
本书既可作为高职高专机电类等相关专业教材,也可作为中职、技校机电类各专业教学用书,还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第3版前言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高等工科职业院校,机械专业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与机械工业发展紧密联系的基础学科,在生产一线具有广泛的实用性。随着近年来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大量国家标准也不断交替更新,为了适应这些新变化,我们依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多年来教学实践经验,编写了本书。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第2版)》一书自2015年出版以来,受到了众多高职高专院校的欢迎。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对知识学习的需要,我们结合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和广大读者的反馈意见,在保留原书特色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全面的修订。
1.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
(1)为方便学习,本书采用“互联网+教育”的智慧学习理念。学生用手机等终端设备扫描书中二维码,即可免费观看视频、动画,实现随时随地移动学习。
(2)拓展实践操作内容,加强实践与理论的紧密融合,做到学做统一。
(3)删除尺寸链的计算内容,避免与其他课程重复学习。
(4)优化各章内容、细节;适当调整章节先后顺序。
2. 本书特点
(1)应用标准新。根据新的国家标准,对尺寸公差、几何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等章节进行了全面修订,并更换了大量插图。介绍了圆锥、螺纹和圆柱齿轮等零件的新国家标准。
(2)注重应用性。对教学内容注意加强基础知识与新技术成果的结合,采用了大量实训案例。
(3)结构组织新。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好知识点,便于自学,本书每一章都有学习目标和小结,各章均配备了习题和解题所需的公差表格,且书中配有二维码,学生用手机等终端设备扫描即可免费观看视频、动画,实现随时随地移动学习。
(4)适应范围广。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中专和中技机械类专业教材,也可供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检测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还可作为各类企业在职机械人员的培训、自学教材。
本书由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张皓阳任主编,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周祥国任副主编。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不妥之处敬请专家、读者批评指正,来信请至zhanghaoy_2008@163.com。
编者
2019年3月
绪论
0.1 互换性概述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零部件互换的情况,如自行车、钟表、汽车、拖拉机、缝纫机上的零部件坏了,可以迅速换上相同型号的零部件,更换后即能正常行驶或运转。之所以这样方便,就是因为这些零部件具有互相替换性。在现代化工业生产中,常采用专业化大协作组织生产的方法,即用分散制造、集中装配的方法,来提高生产率、保证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这种现代化生产产品的方式就要求零部件应具有互换性。
在机械工业中,零部件具有的互换性是指相同规格的零部件,在装配或更换时,不经挑选、调整或附加加工,就能进行装配,并且满足预定要求的性能。
互换性的认识参考微课0.1。
零部件的互换性应包括其几何参数、力学性能和物理化学性能等方面的互换性。本课程主要研究几何参数的互换性。
微课0.1 认识互换性
1. 互换性的种类
零件的互换性按互换的程度可分为完全互换性和不完全互换性两种。
(1)完全互换性。若零部件在装配或更换时,不经挑选、调整或修配,装配后能够满足预定的要求,这样的零部件就具有完全互换性。
(2)不完全互换性。若零部件在装配或更换时,允许有附加选择或附加调整,但不允许修配,装配后能够满足预定的要求,这样的零部件就具有不完全互换性。
在实际生产中,常采用3种装配方式:分组法装配、调整法装配和修配法装配。
当装配精度要求很高时,如采用完全互换,将使零件的制造公差很小,加工困难,成本增加,很不经济,甚至无法加工。为此,生产上常常采用不完全互换,也就是加大零件的公差,使零件加工容易。分组法装配和调整法装配这两种装配方式均属于不完全互换的装配方式,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分组法在装配前先要测量,再根据相配零件实际尺寸的大小,将其分成若干对应组,使对应组内尺寸差别较小,当对应组零件进行装配时,再遵循大孔配大轴、小孔配小轴的原则来进行装配。这样既解决了加工困难,增大了零件的制造公差,又保证了装配精度。这种仅限于组内零部件互换的装配方式叫作分组法,它属于不完全互换性。在生产中还常用调整法进行装配,这也属于不完全互换性的装配方法。在装配过程中允许采用移动或更换某些零件,以改变其位置和尺寸的办法来达到所需的精度,称为调整法。
互换性在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互换性原则已成为现代机器制造业中普遍遵守的准则。互换性对我国机械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互换性都是有效的。有时零部件也采用无互换性的装配方式,这种方式通常在单件小批量生产中,特别在重型机器与高精度的仪器制造中应用较多。例如,为保证机器的装配精度要求,装配过程中允许采用钳工修配的方法来获得所需的装配精度,称为修配法,这是没有互换性的装配方式。
2. 互换性的作用
(1)设计方面。由于零部件具有互换性,所以可以最大限度地采用具有互换性的标准件、通用件,使设计工作简化,大大减少计算和绘图的工作量,缩短设计周期。
(2)制造方面。互换性是专业化协作组织生产的重要基础,整个生产过程可以采用分散加工、集中装配的方式进行。这样有利于实现加工过程和装配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3)装配方面。装配时不需附加加工和修配,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缩短了劳动周期,并且可以采用流水作业的装配方式,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
(4)使用方面。由于零部件具有互换性,所以生产中各种设备的零部件及人们日常使用的拖拉机、自行车、汽车、机床等有关的零部件损坏后,在最短时间内用备件加以替换,能很快地恢复其使用功能,减少了修理时间及费用,从而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延长了它们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互换性是现代化生产基本的技术经济原则,在机器的制造与使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实现专业化生产,就必须采用互换性原则。
0.2 标准化和互换性生产
零件加工时不可能做得绝对精确,总是存在几何参数误差。零件的几何参数误差分为尺寸误差、形状误差、位置误差和表面粗糙度。几何参数误差对零件的使用性能和互换性会有一定影响。实践证明,只要把零件的几何参数误差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零件的使用性能和互换性就能得到保证。为满足机械制造中零件具有的互换性,要求加工零件的误差应在允许的公差范围之内。
零件几何参数允许的变动量称为几何参数公差,简称公差。它包括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等。公差是限制误差的,是误差的最大允许值,用以保证互换性的实现。因此,建立各种几何参数的公差标准,是实现对零件误差的控制和实现零部件互换性的基础。
1. 标准化
标准化是指制定标准与贯彻标准的全过程。
标准化领域很广泛,为了保证基层标准与上级标准的统一、协调,我国把标准分为国家标准、部颁标准和企业标准。标准即技术上的法规。标准经主管部门颁布生效后,具有一定的法制性,不得擅自修改或拒不执行。
国家标准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委托有关部门起草,审批后由中国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它对全国经济、技术发展意义重大,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执行。部颁标准对一个部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意义重大,必须在部属范围内执行,由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联合主持并指定发布。企业标准是指公司企业、行业机构制定的在本企业、本行业内实施的标准,包括地方标准、行业标准。
部颁标准、企业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应该以国家标准为依据,不得超出国家标准允许的范围,即制定本部、本企业标准时,要运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数据,制定出高于国家标准的标准,也可以补充国家标准的不足,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标准化水平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现代化的程度。在现代化生产中,标准化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因为一种机械产品的制造过程往往涉及许多部门和企业,甚至还要进行国际间协作。为了适应生产上各部门与企业在技术上相互协调的要求,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技术标准。公差的标准化有利于机器的设计、制造、使用和维修,有利于保证产品的互换性和质量,有利于刀具、量具、夹具、机床等工艺装备的标准化。
我国自1959年起,陆续制定了各种国家标准。1978年我国正式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由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旧国标已不能适应现代大工业互换性生产的要求。1979年原国家标准局统一布署,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旧的基础标准进行了两次修订。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从1994年开始,国际工作组遵循国家关于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的方针,于1998年将标准《公差与配合》改为《极限与配合》,在术语上、内容上尽量与国际标准一一对应;2009年国家又颁布了新标准,以尽快适应国际贸易、技术和经济的交流。本课程主要涉及几十个技术标准,它们多属于国家推荐性基础标准。
GB/T 1800.1——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极限与配合 第1部分:公差、偏差和配合的基础》(代替GB/T 1800.1——1997、GB/T 1800.2——1998和GB/T 1800.3——1998)。
GB/T 1800.2——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极限与配合 第2部分:标准公差等级和孔、轴极限偏差表》(代替GB/T 1800.4——1999)。
GB/T 1801——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极限与配合 公差带和配合的选择》(代替GB/T 1801——1999)。
GB/T 1182——2008《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几何公差 形状、方向、位置和跳动公差标注》新标准宣贯,重点讲解新旧标准间的变化(代替GB/T 1182——1996)。
GB/T 4249——2009《公差原则》新标准宣贯(代替GB/T 4249——1996)。
GB/T 16671——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几何公差 最大实体要求、最小实体要求和可逆要求》新标准宣贯(代替GB/T 16671——1996)。
GB/T 17851——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几何公差 基准和基准体系》(代替GB/T 17851——1999)。
这些新国家标准(简称新国标)的颁布,对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的作用越来越大。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简称GPS)是一套关于产品几何参数的完整技术标准体系,包括尺寸公差、几何(形状、方向、位置、跳动)公差以及表面结构等方面的标准。它是规范产品从宏观几何特征到微观几何特征的一整套几何技术标准,涉及产品设计、制造、验收、使用以及维修、报废等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应用领域涉及整个工业部门乃至国民经济的各部门。GPS标准体系不仅是为了达到产品功能要求必须遵守的技术依据和产品信息传递与交换的基础标准,而且是进行产品合格评定和技术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签订生产合约、承诺质量保证的重要基础。GPS标准是影响最广、最重要的基础标准之一。GPS标准的水平对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发展和水平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优先数系和优先数
为了保证互换性,必须合理确定零件公差。公差数值标准化的理论基础,即为优先数系和优先数。
在制定公差标准及设计零件的结构参数时,都需要通过数值表示。任一产品的技术参数不仅与自身的技术特性参数有关,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与其配套的一系列产品的参数。例如,减速器缸盖的紧固螺钉,按受力载荷算出所需的螺钉大径之后,即公称直径一定,则箱体的螺孔数值一定,与之相匹配的螺钉尺寸,加工用的钻头、铰刀、丝锥尺寸,检测用的塞规、螺纹样板尺寸也随之而定,与之有关的配件,如垫圈尺寸、加工安装用的附具等也随之而定。为了避免产品数值杂乱无章、品种规格过于繁多,减少给组织生产、管理与使用等带来的困难,必须把数值限制在较小范围内,并进行优选、协调、简化和统一。
实践证明,优先数系和优先数就是对各种技术参数的数值进行协调、简化和统一的一种科学的数值标准。
优先数系是一种十进制几何级数。所谓十进制,即几何级数的各项数值中包括由1,10,102,…,10n和10-1,10-2,10-3,…,10-n组成的级数(n为正整数)。几何级数的特点是任意相邻两项之比为一常数,即公比。优先数系中的任何一个数值为优先数。
国家标准GB 321——2005与ISO推荐了5个系列,其代号为R,分别为R5、R10、R20、R40和R80系列,各系列公比如下所示。
R5系列:公比为q5≈1.60;
R10系列:公比为q10≈1.25;
R20系列:公比为q20≈1.12;
R40系列:公比为q40≈1.06;
R80系列:公比为q80≈1.03。
按公比计算得到优先数的理论值,近似圆整后应用到实际工程技术中(见表0-1)。
表0-1 优先数系基本系列的常用值(摘自GB/T 321——2005)
3. 技术测量
已加工好的零件是否满足公差要求,要通过技术测量及检测来判断。在机械制造中,加工与测量是相互依存的。如果只规定零部件公差,而缺乏相应的检测措施,则互换性生产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正确选择、使用测量工具是制造和检测的基本要求,也是必须掌握的技能。检测不仅用于评定零件合格与否,也常用于分析零件不合格的原因,以便及时调整生产工艺,预防废品产生。因此,技术测量措施是实现互换性的另一个必备条件。这样,零件的使用功能和互换性才能得到保证。
在计量工作方面,1955年我国成立了国家计量局;1977年我国正式参加国际米制公约组织,同年,国务院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管理条例(试行)》,其中规定我国要逐步采用国际单位制;1981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单位名称与符号方案(试行)》;198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198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1988年3月,国务院决定在原国家计量局、国家标准局和国家经委质量局的基础上,组建国家技术监督局。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技术测量的现代化创造了条件,长度计量器具的精度已由 0.01mm级提高到0.001mm级,有的甚至提高到0.0001mm级;测量空间已由二维空间发展到三维空间。测量的自动化程度已由人工读数测量发展到计算机数据处理,电子测量从独立的单台手工操作向大规模自动测试系统发展。
0.3 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近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之一,是学生学习专业技术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桥梁,与许多课程,诸如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机械工程材料、材料成型技术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等具有密切关系。它在机械专业教学计划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程涉及产品的设计、制造、检测、质量控制等诸多方面,对生产实际中机械产品能否满足功能要求,能否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低成本生产制造,产品零部件的制造精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确合理地精度应用是企业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本课程是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一些内容还必须通过后续课程,即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进一步巩固和掌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标准化和互换性的基本概念及有关的基本术语和定义;掌握本课程中几何量公差标准的主要内容;学会根据机器和零件的功能要求,选用几何公差与配合;掌握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定;掌握常用测量器具的种类、应用范围和检测方法;了解与本课程有关的技术政策和法规;具有与本课程有关的识图、标注、执行国家标准、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具备正确选用现场计量器具检测产品的基本技能及分析零件质量的初步能力。
本课程具有学科交叉性强、实践性强、综合应用性强的特点。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对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对于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小结
本章讲述了互换性在现代工业制造中的重要意义;零件互换性的分类包括完全互换和不完全互换;要实现互换性生产,国家制定了公差标准;合理使用公差和正确进行检测是保证产品质量、实现互换性生产的两个必备的条件和手段;互换性要通过标准化来实现,标准化是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优先数系在公差标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等内容。
练习题
1. 填空题
(1)互换性是指_____的一批零件或部件,在装配或更换时不需做任何_____、_____或_____,就能进行装配,并能满足机械产品的_____的一种特性。
(2)互换性可分为两大类:_____和_____。
(3)制定和贯彻_____是实现互换性的基础,对零件的_____是保证互换性生产的重要前提。
2. 简答题
(1)简述互换性在机械制造业中的重要意义。
(2)什么是优先数系?为什么要采用优先数?
(3)生产中常用的互换有几种?采用不完全互换的条件和意义是什么?
(4)如果没有公差标准,也能按互换性原则进行生产吗?为什么?
上篇 零件设计中的三大公差配合
第1章 尺寸公差与配合
学习目标
1. 理解孔、轴、尺寸、公差、偏差、配合等基本术语及定义。
2. 掌握孔轴极限尺寸与配合,标准公差与极限偏差的标准表格应用,并能熟练查取。
3. 掌握基本偏差、标准公差系列,孔、轴的常用公差带,优先、常用配合,基准制、标准公差等级和配合种类的选择。
现代化的机械工业要求机器零部件具有互换性。互换性要求尺寸一致,而机械零部件在加工过程中总存在加工误差,不可能精确地加工成一个指定尺寸。因此实际上只要满足零部件的最终尺寸处在一个合理的变动范围内即可。对于配合的零件,这个合理尺寸范围既要保证相互结合的尺寸之间形成关系,以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又要在制造时经济合理,这样就形成了“极限(公差)与配合”的概念。“极限”用于协调机器零件使用要求与制造经济性之间的矛盾,“配合”则是反映相互结合零件间的相互关系。极限与配合的标准化有利于产品的设计、制造、使用和维修;有利于保证产品精度、使用性能和寿命等各项使用要求;也有利于刀具、夹具、量具、机床等工艺装备的标准化。
国家标准GB/T 1800.1——1804采用了国际极限与配合制,其主要特点是将“公差带大小”与“公差带位置”两个构成公差带的基本要素分别标准化,形成了标准公差系列和基本偏差系列,且二者原则上是独立的。二者结合构成孔或轴的公差带,再由不同的孔、轴公差带结合形成配合。极限与配合制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除了包括极限与配合制,还包括测量与检验制,这样有利于保证极限与配合标准的贯彻,并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1.1 尺寸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
1.1.1 有关尺寸的术语及定义
尺寸是指以特定单位表示线性尺寸值的数值。尺寸表示长度的大小,由数字和长度单位组成,包括直径、长度、宽度、高度、厚度以及中心距等,图样上标注尺寸时常以mm为单位,这时只标数字,省去单位。当采用其他单位时,必须标注单位。尺寸通常有两种分类方式:一是分为轴尺寸和孔尺寸;二是分为公称尺寸、局部尺寸和极限尺寸。
1. 轴(尺寸)和孔(尺寸)
(1)轴。轴主要是指工件的圆柱形外尺寸要素,也包括非圆柱形外尺寸要素(由两平行平面或切面形成的被包容面)。
(2)孔。孔主要是指工件圆柱形的内尺寸要素,也包括非圆柱形内尺寸要素(由两平行平面或切面形成的包容面)。
标准中定义的轴、孔是广义的。从装配上来讲,轴是被包容面,它之外没有材料;孔是包容面,它之内没有材料。例如,圆柱、键等都是轴,圆柱孔、键槽等都是孔,如图1-1所示。
图1-1 轴和孔尺寸
2. 尺寸
(1)公称尺寸(D,d),是指由图样规范确定的理想形状要素的尺寸(见图1-2)。
图1-2 公称尺寸、极限偏差和极限尺寸
它的数值可以是一个整数或一个小数值,如32,8.75,3.5,……通常大写字母D表示孔的公称尺寸,小写字母d表示轴的公称尺寸。
(2)提取组成要素的局部尺寸(Da,da),是指一切提取组成要素上两对应点之间距离的统称。在以前的版本中,提取组成要素的局部尺寸被称为实际尺寸。
注意
为方便起见,可将提取组成要素的局部尺寸简称为提取要素的局部尺寸。
① 提取圆柱面的局部尺寸,指要素上两对应点之间的距离。
其中,两对应点之间的连线通过拟合圆圆心;横截面垂直于由提取表面得到的拟合圆柱面的轴线。
② 两平行提取表面的局部尺寸,是指两平行对应提取表面上两对应点之间的距离。
其中,所有对应点的连线均垂直于拟合中心平面;拟合中心平面是由两平行提取表面得到的两拟合平行平面的中心平面(两拟合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可能与公称距离不同)。
提取要素的局部尺寸采用两点法测量。由于几何形状误差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按同一图样尺寸加工的一批零件局部尺寸,往往也是不相等的,即使是同一零件不同部位的局部尺寸,往往也是不相等的。由于测量误差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局部尺寸不是尺寸真值。
(3)极限尺寸,是指尺寸要素允许的尺寸的两个极端。提取组成要素的局部尺寸应位于其中,也可达到极限尺寸。
① 上极限尺寸(Dmax,dmax),是指尺寸要素允许的最大尺寸(见图1-2)。在以前的版本中,上极限尺寸被称为最大极限尺寸。
② 下极限尺寸(Dmin,dmin),是指尺寸要素允许的最小尺寸(见图1-2)。在以前的版本中,下极限尺寸被称为最小极限尺寸。
极限尺寸是根据设计要求,以公称尺寸为基础给定的,是用来控制局部尺寸变动范围的,局部尺寸如果小于等于上极限尺寸,大于等于下极限尺寸,则零件合格。
1.1.2 有关偏差、公差的术语及定义
1. 偏差
(1)零线,是指在极限与配合公差带图解中,表示公称尺寸的一条直线,以其为基准确定偏差和公差。通常,零线沿水平方向绘制,正偏差位于其上,负偏差位于其下(见图1-3)。
图1-3 公差带图解
(2)偏差,是指某一尺寸减去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偏差可能为正值、负值或零,书写或标注时,正、负号或零都要写出并标注。
(3)极限偏差,是指极限尺寸减去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包括上极限偏差和下极限偏差。
① 上极限偏差,是指上极限尺寸减去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见图1-2)。在以前的版本中,上极限偏差被称为上偏差。
② 下极限偏差,是指下极限尺寸减去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见图1-2)。在以前的版本中,下极限偏差被称为下偏差。
轴的上、下极限偏差代号分别用小写宇母es、ei表示,孔的上、下极限偏差代号分别用大写字母ES、EI表示(见图1-3)。
在图样上,极限偏差的标注方法如为了使标注保持严密性,即使上下偏差是零,也要标注,如
上下极限偏差数值相等,正负相反时,标注可简化,如φ20±0.012。
极限偏差是用来控制实际偏差的,合格零件的实际偏差应位于极限偏差之内。在实际中常用孔、轴的公称尺寸和极限偏差计算其极限尺寸。
【例1-1】 求标注为孔的上、下极限尺寸。
解:上极限尺寸 Dmax=[φ 20+(+0.006)]mm=φ20.006mm
下极限尺寸 Dmin=[φ20+(-0.015)]mm=φ19.985mm
(4)基本偏差。是指在本标准极限与配合制中,确定公差带相对零线位置的那个极限偏差(见图1-3)。它可以是上极限偏差或下极限偏差,一般为靠近零线的那个偏差。如图1-3所示,基本偏差为孔的下极限偏差和轴的上极限偏差。
2. 尺寸公差
(1)尺寸公差(简称公差)是指上极限尺寸与下极限尺寸之差,或上极限偏差与下极限偏差之差。它是允许尺寸的变动量。尺寸公差是一个没有符号的绝对值。
(2)标准公差是指在标准GB/T 1800.1极限与配合制中,所规定的任一公差。
公差是控制误差的,加工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显然公差应该大于零(负公差、零公差没有意义)。
孔的公差:Th=|Dmax-Dmi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