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影像案例解析宝典 介入分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中华医学影像案例解析宝典 介入分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姜卫剑,钟红珊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4-01
书籍编号:30533995
ISBN:978711726093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25056
版次: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职业技术
版权信息
书名:中华医学影像案例解析宝典 介入分册
作者:姜卫剑,钟红珊
ISBN:9787117260930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4-01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编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 峰(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王忠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
王建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牛 猛(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仇汉诚(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
尹立楠(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白建新(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司同国(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朱晓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朱海东(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刘 方(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
刘 圣(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 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刘傲飞(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
刘瑞宝(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安天志(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孙军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纪东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苏洪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 晨(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
李天晓(河南省人民医院)
邹英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宋 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张 艳(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张 靖(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张国福(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张轶群(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
陆 建(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陈志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
邵海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范新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周 石(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郑加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郑传胜(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单 鸿(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柳 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钟红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施海彬(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姜卫剑(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
夏 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
顾建平(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
高 飞(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郭 志(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黄 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
楼文胜(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
熊 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编写秘书
牛 猛 吴启润 戚 勋(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总序
生命科学、工程科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融合,功能影像、分子影像与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将影像医学带入了“精准影像”“超越影像”的新时代,进而又提出了“走向临床,服务临床,引领临床”的新理念、新主题和新模式,使影像医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与新挑战。然而,面对这日新月异、纷繁复杂的影像世界,所有影像专业的医师们,特别是中青年医生,乃至相关学科的临床医生,该如何涉猎、如何取舍、如何适应如今医学影像学的迅猛发展就成为共同面临的新课题。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对于从事影像专业的医生,特别是初涉纷繁影像世界的中青年影像医师而言,逐步炼就扎实的影像诊断和介入诊疗的基本功仍然是学习的重中之重。全面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治要点,不断夯实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专业基础,拓展认识广度和深度,逐步形成规范的影像诊断和介入诊疗的工作思路,不断充实更专业、更丰富的影像知识和医学理论,是超越影像的前提与基础。
中华放射学会一直致力于中国影像医学继续教育公益活动的推进。自2015年开始与江苏恒瑞共同发起REACH项目,推动线上微信公众订阅号互动读片与线下现场专题读片相互结合的典型病例读片继续教育模式,以规范中青年影像医生诊治思路,引导正确的临床思维和诊疗方法。本套丛书正是在两年积累与沉淀的基础上,由中华放射学会牵头,以各专业委员会为基本单元,全面整理各系统典型病例,汇集学会精英团队的智慧,通过不同难度经典病例介绍与解析的模式,将各系统多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规范诊疗思路汇集成册,集中呈现,旨在培养各级医院中青年影像医生的正确诊治思维,夯实影像基础,提高医学影像诊治水平。
本套案例解析宝典丛书编写特点如下:
1. 十个分册全面涵盖目前按系统划分的全部专业学组,护理分册、介入分册的加入拓宽了传统影像学的概念和范畴。
2. 中华放射学会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亲任各分册主编,组织本专业委员会精英团队编写、点评,奠定高端学术基础。
3. 以病例为切入点,以诊治分析思路为主线,图文并茂讲授分析方法与技巧。
4. 采用纸质与数字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模式共同推进,突破纸质图书篇幅的限制,极大地增加了图片展示数量。
感谢本套丛书各分册主审、主编及副主编们高度重视编写工作,精心组织编写团队,严格把握标准,全心全意致力于打造精品工具书;感谢各位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倾注的大量心血,精心挑选病例,设计分析思路与技巧;感谢各分册秘书为丛书所做的大量文字修订、审校、编辑工作,在此向所有参加本套丛书编写的专家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经验有限,缺点甚至错误可能在所难免,恳请各位同道批评指正,以期修正补充。
中华放射学会主任委员
2017年7月
编写指导委员会
《中华医学影像案例解析宝典》系列丛书编写指导委员会
丛书总主编
徐 克(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丛书副主编
金征宇(北京协和医院)
冯晓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丛书编委会
滕皋军(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刘士远(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
梁长虹(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
李坤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于春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王振常(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伍建林(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罗娅红(辽宁省肿瘤医院)
宋 彬(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袁慧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李 欣(天津市儿童医院)
姜卫剑(火箭军总医院)
李宏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秦月兰(湖南省人民医院)
姚振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满凤媛(火箭军总医院)
于 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
杨 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饶圣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郎 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曾洪武(深圳市儿童医院)
钟红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 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徐 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委员会秘书
张立娜(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丛书书目
《中华医学影像案例解析宝典》系列丛书书目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诚邀您参与REACH项目一起来读片,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平台参与互动答题,随时随地学习诊断技巧,提高诊断能力!
主审简介
滕皋军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医学院)影像医学专业,1995—1998年于美国Dartmouth-Hitchcock Medical Center接受培训(Research Fellowship),2003年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院。现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兼介入与血管外科主任。
现为亚太介入放射学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介入诊疗规范化专家组共同组长,国家卫生计生委肝癌诊疗规范化专家组副组长等;为美国介入放射学会(SIR)、欧洲心血管介入学会(CIRSE)会员,CVIR(CIRSE官方期刊)、JVIR(SIR官方期刊)副主编,《介入放射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主编。专业方向为介入放射、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
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有: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项,863项目2项,工信部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重大(重点)国际合作项目2项等。发表SCI收录论文180余篇,包括Lancet Oncology,JACC,PNAS,Radiology等重要期刊,SCI引用30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2项排名第一,1项排名第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获原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南京市科技功臣等荣誉。2015年获CIRSE的杰出人物奖(Distinguished Fellow),成为我国医师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人。2017年获SIR金奖(中国大陆第一位获得者)。
主编简介
姜卫剑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技术3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常委兼介入诊疗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会长,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美国顶级医院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兼职教授。
从事急性、慢性和疑难脑血管病介入诊疗30余年,于2000年在北京天坛医院创建了我国第一支脑血管病多学科诊疗团队,担任该院脑血管病中心副主任、首席科学家。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创建了多学科融合的疑难病介入与外科联合手术新模式和脑卒中一站式救治新体系,高效救治全国各地病人万余例。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并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军医疗成果一等奖等多个奖项;获国家原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军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二等功等多项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多篇。
钟红珊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获中国医科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学位和日本金泽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中国医科大学科研处副处长,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副主任,介入放射科副主任,辽宁省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常委及副总干事、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欧洲心血管及介入放射学杂志等4种期刊的编委、审稿专家。
专业方向为肿瘤和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诊疗。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发表学术论文59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22篇,9篇论文被SCI收录。参编、参译专业著作和国家教材6部,获国家级专利2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4项。
前言
现代介入医学已形成一系列诊断方法与治疗方法,成为与内科学、外科学并驾齐驱的第三治疗学科。其具有微创性、可重复性、定位准确、疗效高、见效快、并发症少、多种技术联合应用、简便易行等优点,是影像领域发展最快的一个学科,也是医学领域里发展速度最快的学科之一。与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内科学、外科学相比,介入放射学显得很年轻,介入科中青年医师作为时代主力军,面临着繁复工作和学术学习的双重挑战,汲取老专家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快速提升介入诊疗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由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四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徐克教授倡导,并与恒瑞医药联合打造的“REACH项目”,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网络、微信平台等作用,结合线上与线下、通过大量典型与疑难病例的解读、治疗方案分析与专家点评,为广大介入医学的同道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交流与提升的平台。经过近两年运作,目前介入学组已经上传和交流有效病例50余例;并在各位学组委员的支持下收集51例典型案例汇编成册。
《中华医学影像案例解析宝典介入分册》 共计六章51个案例。本书具有以下特点:①编者权威性,参与本书的编者均为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现任委员与知名专家;②编写针对性,读者对象主要针对基层一线工作的放射介入医生和大型教学医院的规培生、研究生等;③结构新颖性,全书以案例报告引出基本征象与知识点,以问题与解析产生互动及交流,以诊断思路要点与专家点评来构建诊疗思维、拓宽知识、增长经验;④可读与启发性,全书筛选的案例具有疑难性、复杂性与少见性,通过对图像解读、案例分析、思路梳理、点评总结,使读者身临其境、受益匪浅;⑤手册实用性,涵盖病种较多,兼顾肿瘤与血管两大系统常见病与疑难病,以案例形式编排,并着重传授手术技巧与治疗方案分析等,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本书撰写与出版得到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的亲切关怀与鼎力支持,也得到本届介入学组委员们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在此表示真诚的谢意。尽管编写委员们付出很多艰辛与精力,但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和时间所限,一定还存在问题与不足,恳请广大读者给予谅解和批评指正,以便今后进一步完善。
姜卫剑 钟红珊
2017年7月
第一章 头颈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
案例1 缺血性卒中急诊再通术
病例介绍
女性,57岁。突发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含糊7.5小时。2016年5月11日凌晨2点,醒后发现左肢无力伴言语含糊(前日21:00入睡)。2.5小时后到达医院急诊(2016年5月11日凌晨4点半)。查体:NIHSS=4分(面瘫1+左上肢1+左下肢1+左侧感觉1)。既往:1年前行RM1球囊成形术,并植入自膨支架Enterprise(4.5mm×28mm)1枚,术后半年(2015年8月11日)复查支架内血流通畅,残余狭窄率30%。实验室检查:总胆固醇3.38mmol/L、甘油三酯2.13mmol/L↑、高密度脂蛋白0.83mmol/L↓、低密度脂蛋白2.07mmol/L ↑,糖化血红蛋白6.8%↑。
影像学检查
(图1-1-1~图1-1-10)
图1-1-1 头颅CT平扫
图1-1-2 Alberta卒中操作早期CT评分(ASPECT)
图1-1-3 头颅3.0T HRMRI检查
A.T1序列;B.T2序列;C.T2-Flair序列;D.DWI序列;E.ADC序列;F.TOF序列;G.TOF原始图
图1-1-4 头颅MRI检查
A.SWI MIP序列;B.SWI相位图
图1-1-5 头颅MRI检查SPACE序列
A.SPACE平扫;B.SPACE增强
图1-1-6 TOF、SPACET1及SPACET1 C+图像
图1-1-7 头颅PWI图像
图1-1-8 右侧颈总动脉正侧位造影
图1-1-9 右侧大脑中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
球囊:Gateway(2.0mm×15mm);自膨支架:Enterprise(4.5mm×28mm)
图1-1-10 最后右侧颈总动脉正侧位造影
2016-05-11,7:40am,血管再通(距末次正常时间10.5小时);术后查体:NIHSS=2分(面瘫1+左侧感觉1)
治疗方案
卒中诊疗流程一:2016-05-11,05:20am行头颅CT检查。
卒中诊疗流程二:2016-05-11,06:06am行头颅MRI检查。
卒中诊疗流程三:临床决策的思考。
距发病已9小时,但该病人的多模卒中影像结果提示仍有大量处于电衰竭阶段的半暗带,因而能从恢复血流中获益。而且考虑该例术后有再灌注损伤的风险,但并非高危病人。综合以上推论,决定给病人行血管再通治疗。再通方法上,考虑病人存在基础狭窄,所以选择行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
卒中诊疗流程四:2016-05-11,06:50am急诊血管内治疗。
一、卒中多模影像在临床应用的价值
急诊卒中治疗讲求高效、精准,因此针对每一例急诊卒中病人我们都应该进行个体化分析。作为卒中团队的医生,就像一个“侦探”,要从影像学中发现所有“蛛丝马迹”,以利于对病人病情进行精准的判断,及时做出正确的临床决策。
卒中多模影像拓展了医生对每一个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的病理生理和动态演变过程的认识,为术者制订、执行手术方案、预判再通结果、精确掌握病情变化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急性缺血性卒中再通治疗的目标是让病人获益而不是单纯的影像学上再通,因而再通的决策分析极其重要:①获益评估;②再通的风险评估(再通后是否会带来再灌注损伤等);③如何再通(基于基础病变选择取栓、支架成形、动脉溶栓等);④再通后如何预防和及时发现并治疗并发症。
二、本病例的读片思路
(1)头颅CT:
可以明确有无颅内出血及大面积梗死。若ASPECT评分≤7,则说明病人预后较差,再通后风险也较高。该病人未见明确颅内出血及梗死灶,故进一步支持了做再通治疗的决策。
(2)MRA TOF:
夸大狭窄程度也夸大闭塞范围,需结合管壁成像综合判断闭塞部位。该例右侧大脑中动脉未显影,但是TOF可以看到远端血管床血管影,而且管壁成像可以见到远端血管床有造影剂滞留,说明远端血管应该是通畅的。
(3)PWI:
能够鉴别病人血管是否存在基础病变:急性闭塞(CBF和CBV均下降)、慢性闭塞(CBF下降,CBV不变或增高)、慢性重度狭窄基础上的急性闭塞(CBF下降,CBV轻度下降),对治疗决策很有帮助。该例为慢性闭塞,故考虑直接行支架成形术。
(4)DWI:
若呈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表现,应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去骨瓣减压。该病人DWI未见急性梗死灶,故考虑开通后获益大于再灌注风险。
专家点评
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的治疗,不仅要讲求“高效”,更要注重“精准”!该例病人的整体诊疗流程非常好地体现了我们在急诊卒中诊治过程中的全部决策思考过程。而在这整个思考过程中,多模卒中影像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的每一个序列背后都隐藏了很多“故事”,我们仔细分析能够从中得到很多重要的信息。不仅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病人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也能帮我们更好地针对病人设计执行个体化治疗。
针对本例病人,距离发病时间很长,但我们通过对最初的影像学和临床症状分析后,考虑病人仍有大量处于电衰竭阶段的半暗带,因而能从恢复血流中获益。因为病人有比较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影像学上却没有明显的缺血征象,所以考虑该症状由缺血引起,而非梗死所致,病理生理学层面就说明这部分神经元处于电衰竭阶段而非泵衰竭阶段。这是临床症状与影像学的一个不匹配,此外,DWI和PWI的不匹配亦提示有大量半暗带,应避免半暗带核心部位转化为梗死灶,所以应考虑血管再通会对病人带来益处。对于风险评估方面,考虑该例术后有再灌注损伤的风险,但并非高危病人。为何有再灌注风险?因为再灌注损伤风险随时间延长而增加,该例发病时间较长,所以风险肯定升高。目前考虑和再灌注损伤风险相关的临床高危因素主要有高龄、血糖高、梗死灶大于2cm三个方面,该例病人无相关高危因素。此外,根据影像学分析,该例RMA为慢性狭窄基础上的闭塞,存在缺血预适应过程。故再通后的风险并不高。
针对每一个急诊卒中病人,我们都应该做这样一个个体化分析和决策思考的过程,这样才能做出对病人最佳的治疗决策,让病人得到最佳的疗效!
(姜卫剑 李晨)
参考文献
[1]金征宇,医学影像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吴江,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Cheng AL,Batool S,McCreary CR,et al.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is more reliable than T2*-weighted gradientrecalled echo MRI for detecting microbleeds.Stroke,2013,44(10):2782-2786.
[4]Shams S,Martola J,Cavallin L,et al.SWI or T2*:Which MRI Sequence to Use in the Detection of Cerebral Microbleeds? The Karolinska Imaging Dementia Study.AJNR Am J Neuroradiol,2015,36(6):1089-1095.
案例2 颅内狭窄支架成形术
病例介绍
男性,52岁。以“右肢无力伴言语不利17天”为主诉入院。病人缘于2015年5月30日无诱因出现右肢无力伴言语不利,头晕,无头痛及恶心呕吐,轻度饮水呛咳,无意识障碍,于当地医院就诊考虑“脑梗死、左侧大脑中动脉狭窄”,予以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等治疗后,症状好转,现右肢无力伴言语不利好转,可自行行走,饮水呛咳好转,无其他不适。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可疑冠心病史。无烟酒药物等嗜好;无不洁性生活史。无工业毒物、粉尘、放射性物质接触史。已婚已育,配偶体健。家族及其他亲属无类似病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查体示神志清楚。定向力、理解力、判断力、记忆力、计算力粗测正常。言语流利,情感正常。智能粗测正常。视力粗测正常。无眼睑下垂。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直接、间接光反应正常。眼动充分,眼震(-),张口下颌无偏斜。面部感觉正常。角膜反射存在。额纹对称,闭眼对称有力,双侧鼻唇沟对称,示齿口角无偏斜,鼓腮对称有力。听力粗测正常,Weber试验居中,Rinne试验:气导>骨导,发音正常,软腭抬举正常,悬雍垂居中,咽反射正常。伸舌不偏,无舌肌萎缩及舌肌纤颤。无肌萎缩,四肢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正常。指鼻试验、轮替试验、跟膝胫试验稳准。深浅感觉无异常。腹壁反射正常。双侧肱二、三头肌反射及双侧膝反射、跟腱反射对称,双侧掌颏反射阴性,双侧Hoffmann征阴性,右侧Babinski征及Chaddock征阳性,双侧足趾反射中性。颈无抵抗,Kernig征阴性,Brudzinski征阴性。植物神经检查正常。双侧颈动脉及双侧锁骨下动脉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诊断为:1.左侧大脑中动脉狭窄伴脑梗死;2.高血压病2级,很高危组。
影像学检查
(图1-2-1~图1-2-8)
图1-2-1 头颅CT
图1-2-2 头颅3T MRI检查
检查设备:西门子3.0T磁共振扫描机;32通道头颈联合线圈增强对比显影剂:钆双胺注射液(欧乃影),剂量0.2ml/kgT2/DWI提示左侧基底节区及左侧侧脑室旁急性梗死灶
图1-2-3 TOF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
图1-2-4 SPACE/SPACE+C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
图1-2-5 DSA
图1-2-6 左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长度5mm,狭窄率90%,TICI 2A),左侧大脑前动脉及左侧大脑后动脉软脑膜代偿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范围
图1-2-7 3D重建
图1-2-8 球囊预扩张(Gateway球囊1.5mm×15mm)2次;成功在靶病变处植入Enterprise自膨式支架(4.5mm×22mm)一枚;术后DSA
治疗方案
介入治疗作为一种随着科学技术和材料技术的发展而新生的一种治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其具有药物和其他治疗不可替代的优势,尤其是颅内动脉高度狭窄的支架以及不适于手术的颈动脉支架。但该手术作为一项极富挑战性的技术,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准确轻柔的操作技术,因此在手术操作时应该注意尽量一次置放支架成功,减少再扩张的次数;不要过度追求病变血管形态学的完美。
当然介入治疗颅内动脉重度狭窄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如缺血性卒中就是介入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主要由于颅内动脉管壁缺乏肌层,血管外缺乏组织保护,和外周血管相比抗拉力差,因此在球囊扩张过程或支架到位过程中易发生血管撕裂,进而导致出血。
本病例中,通过充分的术前血流动力学评价,严格掌握适应证,结合谨慎而熟练的操作,对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病人采用介入治疗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专家点评
利用HR-MRI对斑块进行分析、定位,有助于对MCA狭窄病人行介入治疗时合理选择器械,若器械选择不合理,在血管内治疗修复管腔直径时由于球囊压迫导致斑块移位,可能会阻塞穿支动脉开口而出现穿支动脉供血区域梗死。若在术前利用HR-MRI定位MCA狭窄斑块的位置,通过科学选择方案及器械,球囊膨胀过程中力量的调整,可避免斑块阻滞穿支开口。本例病人通过HR-MRI证实斑块位于多穿支起源的MCA后上壁,治疗中选择小球囊,低压慢速球囊扩张,既有效改善了前向血流,同时避免了穿支事件的发生。
(刘方 张轶群 姜卫剑)
参考文献
[1]吴江,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Cheng AL,Batool S,McCreary CR,et al.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is more reliable than T2*-weighted gradientrecalled echo MRI for detecting microbleeds.Stroke,2013,44(10):2782-2786.
案例3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病例介绍
主诉:体检发现颅内动脉瘤5天。现病史:病人2015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