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第4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临床专升本)规划教材)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医学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第4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临床专升本)规划教材)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马存根,朱金富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4-01
书籍编号:30534184
ISBN:978711727014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671395
版次: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成人教育
版权信息
书名:医学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第4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临床专升本)规划教材)
作者:马存根,朱金富
ISBN:9787117270144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4-01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纸质版编者名单
数字负责人 马存根
编 者(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 娜/遵义医学院
马存根/山西中医药大学
尹红新/山西中医药大学
朱金富/新乡医学院
孙永胜/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
张丽芳/长治医学院
张 亮/青岛大学医学院
张旺信/泰山医学院
张银玲/空军军医大学
金连海/吉林医药学院
唐峥华/广西医科大学
夏 炎/哈尔滨医科大学
梁光霞/九江学院医学院
曾德宾/海南省精神卫生中心
熊 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编写秘书 孙永胜/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
数字秘书 孙永胜/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
第四轮修订说明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机遇。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健康中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推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探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材建设新模式,经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人民卫生出版社共同决定,于2017年3月正式启动本套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第四轮修订工作,确定修订原则和要求。
为了深入解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精神,创新教学课程、教材编写方法,并贯彻教育部印发《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文件,经评审委员会讨论决定,将“成人学历教育”的名称更替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并且就相关联盟的更新和定位、多渠道教学模式、融合教材的具体制作和实施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达成共识。
本次修订和编写的特点如下:
1. 坚持国家级规划教材顶层设计、全程规划、全程质控和“三基、五性、三特定”的编写原则。
2. 教材体现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坚持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非零起点性、学历需求性、职业需求性、模式多样性的特点,教材的编写贴近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实际,适应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社会需要,满足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岗位胜任力需求,达到了教师好教、学生好学、实践好用的“三好”教材目标。
3. 本轮教材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内容上增加案例及解析,突出临床思维及技能的培养。形式上采用纸数一体的融合编写模式,在传统纸质版教材的基础上配数字化内容,以一书一码的形式展现,包括在线课程、PPT、同步练习、图片等。
4. 整体优化。注意不同教材内容的联系与衔接,避免遗漏、矛盾和不必要的重复。
本次修订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教材29种,于2018年出版。
第四轮教材目录
注:1.*为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专科起点升本科共用教材
2. 本套书部分配有在线课程,激活教材增值服务,通过内附的人卫慕课平台课程链接或二维码免费观看学习
3. 《医学伦理学》本轮未修订
评审委员会名单
顾 问 郝 阳 秦怀金 闻德亮
主任委员 赵 杰 胡 炜
副主任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龙大宏 史文海 刘文艳 刘金国 刘振华 杨 晋
佟 赤 余小惠 张雨生 段东印 黄建强
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昆华 王爱敏 叶 政 田晓峰 刘 理 刘成玉
江 华 李 刚 李 期 李小寒 杨立勇 杨立群
杨克虎 肖 荣 肖纯凌 沈翠珍 张志远 张美芬
张彩虹 陈亚龙 金昌洙 郑翠红 郝春艳 姜志胜
贺 静 夏立平 夏会林 顾 平 钱士匀 倪少凯
高 东 陶仪声 曹德英 崔香淑 蒋振喜 韩 琳
焦东平 曾庆生 虞建荣 管茶香 漆洪波 翟晓梅
潘庆忠 魏敏杰
秘书长 苏 红 左 巍
秘 书 穆建萍 刘冰冰
前言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医学心理学与精神病学这两门原来在传统医学教育中相互独立的课程,在理论上均涉及自然科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若干分支,在理论与实践上已相互融合,并日益与社会精神心理卫生相结合。顺应这一发展态势,我们在本版教材的编写上,更加强调从整体水平来看待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特别重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次教材的修订仍按照健康心理相关内容、心理问题相关内容和心理/精神障碍这一“心理/精神状态轴”进行内容编排,并围绕这一主轴对部分章节内容进行了调整。全书分24章:第1~6章介绍了医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基础理论、技术及两学科在医疗实践中的相关内容;其中第2章,首次尝试综合表述正常心理现象与异常心理表现,以期学生在实践中更易运用相关知识;第7~8章介绍了心理应激、心身疾病及临床心身相关问题的内容;第9~18章介绍了病人心理、精神障碍的相关内容;第19~22章介绍了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和心理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干预、预防及康复内容。在医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相关临床实践中,由于许多病人多以躯体不适为主诉在各级综合性医院就诊与治疗,且往往会涉及法律问题,而临床医生法律知识的储备相对不足、精神心理卫生知识又相对较薄弱,所以本次修订对会诊-联络精神病学和精神障碍相关法律问题两章做了大篇幅的修订,使临床医生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符合从业环境变化的要求。
本版教材修订旨在强调从整体水平来看待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使医学生了解心理、精神卫生知识,提高对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早期诊断能力及早期干预或转诊的能力,学会常见精神症状与心理问题的处理原则。同时还增加了PPT内容,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
鉴于本版教材编写时间紧、任务重,难免有不妥或错误之处,希望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使之日臻完善。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诸多同道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马存根
2018年12月
第一章 绪论
学习目标
掌握 医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概念、学科界定、相关学科及其研究方法。
熟悉 新的医学模式的特点及其产生的时代特征。
了解 我国的精神心理卫生现状及应对。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与精神病学(psychiatry)是两个不同但是又有交叉的学科。从学科属性上说,心理学是从哲学中分出来的一门学科,其应用范围可谓是无所不在,应用于医学领域中,被称为医学心理学;精神病学是在医学领域中研究精神疾病的学科。二者的共同点在于,均基于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的关系。但二者仍然有较大的区别,一是表现为医学心理学侧重于一般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关系,而精神病学侧重于重型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二是医学心理学较注重采用心理学研究方法,而精神病学除心理学方法外,还特别重视生物医学研究方法。鉴于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经过研究,根据专升本学生的特点,将这两门学科的教材整合为一本进行编写,有助于学生对这两门学科知识点进行总体的把握和全面的了解。
第一节 概述
一、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的科学。它是近代从心理学中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交叉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既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也是它的应用学科,兼有心理学和医学的特点,研究和解决人类在健康或疾病,以及二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一切心理问题;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其任务是将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医疗实践,探讨和解决医学领域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并通过对医疗实际课题的探讨推动心理学基础理论研究。因此,医学心理学不仅涉及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如基础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及临床心理学等,也涉及基础医学(如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临床医学(如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皮肤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等)、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的有关知识和技能,还涉及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广泛知识,如语言、交际、习俗、居住、婚姻、家庭等方面社会文化背景及相关的心理学问题。
医学心理学是顺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的出现和发展,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的医学教育课程,出现的时间不长,属于正在形成中的一门跨多学科的学科。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几乎所有医学领域都有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具有知识面宽、理论性强和对象广泛等特点。
二、精神病学
精神病学是一个在临床医学学科分支之下的二级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和预防的科学。精神疾病(mental disorder)是指严重的精神障碍,病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地学习、工作、生活;行为动作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行为动作。
精神病学不仅研究各种精神疾病、神经症、心身疾病或伴随躯体疾病的精神障碍的诊治,还研究适应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以及儿童智力、能力或品行上发育障碍的预防、矫正和处置问题。精神病学在理论上涉及自然科学、心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若干分支,在实践上已发展到与心理卫生相结合的阶段。随着精神病学的发展,除医学心理学外,还需结合医学社会学、行为医学、行为科学和心身医学、精神卫生等学科。
相关链接
精神医学
近年来,精神病学在研究内容上与医学心理学、精神卫生学的交叉愈来愈多,因而一些学者主张使用“精神医学”这一概念。他们认为精神医学融医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为一体,是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规律和各种精神健康问题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的一门学科。精神医学主要研究的范围包括:①精神病学基础。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基础知识;②精神病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心理应激、心理防御、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精神障碍的病因和分类等;③精神病学的临床表现。包括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人格障碍、心身疾病、精神活性物质导致的精神障碍等症状特点;④精神病学的诊疗技术。指针对各种精神障碍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的应用技术,也包括有关心身疾病的诊疗技术,如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药物的合理应用及常用的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
第二节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相关学科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病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中,与其他学科结合、交叉,形成了许多相关学科。由于医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均以人的心理、精神活动为研究对象,所以有一些学科是二者共同的相关学科。
一、医学心理学与精神病学共同的相关学科
1. 心理学及其分支学科
虽然精神病学隶属于临床医学,但一般认为它和医学心理学一样,心理学(psychology)也是其基础学科之一。医学心理学与精神病学在心理学及其分支学科各有不同的侧重,医学心理学更重视对正常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研究,而精神病学则以异常的心理活动为主要研究内容。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认识精神疾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而精神病学的发展反过来也对医学心理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 行为医学(behavior medicine)
是指综合行为科学和生物医学知识的交叉学科。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健康、疾病的行为科学和生物医学的知识、技术,并将它们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康复。有学者建议将神经症、功能性躯体不适、人格特征突出与人格障碍、心身疾病等由行为医学来研究。
3. 社会科学(sociology)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心理现象、精神障碍等社会学方面知识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科学领域的社会学、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经济学和社会心理学都与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
与医学心理学相关的学科中有的是医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有的是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有的是医学心理学的相似学科,有的则虽然与医学心理学有一定联系,但却是独立的学科。这些相关学科有:
1. 生理心理学(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主要内容包括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内分泌系统的作用以及本能、动机、情绪、睡眠、学习和记忆等心理和行为的生理机制。
2. 心理生理学(psychological physiology)
研究心理变化和行为活动如何影响生理活动及其产生机制的一门学科。该学科的研究成果为心身中介机制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因而是医学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分支学科。
3. 健康心理学(health psychology)
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预防医学,研究维持心身健康的原则和措施,以保持和促进心身健康,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的学科。它侧重于应用心理学知识与技术来增进心身健康和预防各种疾病。
4. 临床心理学(clinical psychology)
是根据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解决人们心理问题的应用心理学科。该学科研究的重点是借助心理测验对病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评估,并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手段调整和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改变和改善病人的行为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
5. 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
是研究心身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研究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对人类健康和疾病影响的学科。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应激越来越剧烈,心身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因而这一学科的研究范畴也在不断扩大,已成为医学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6. 异常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
也称病理心理学(pathological psychology),是研究异常心理活动与病态行为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发病机制及演变规律的学科。一方面,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某些医学心理学理论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多种异常心理又是医学心理咨询、诊断、治疗等的服务内容。因而一般认为它是医学心理学的基础分支学科。
7. 神经心理学(neuropsychology)
研究大脑与心理活动关系的学科,如各种心理活动的大脑机制问题,包括实验神经心理学和临床神经心理学。当前的神经心理学采用无创脑结构与功能检测手段,如功能磁共振、事件相关电位等方法,研究脑结构及功能与外在行为的关系,为医学心理学提供神经科学的理论支持。
8. 心理治疗学(psychotherapeutics)
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应用多种技术治疗各种心理行为障碍的学科,也是医学心理学重要的分支学科。
9. 咨询心理学(counseling psychology)
是研究心理咨询理论、咨询过程和咨询方法等的学科。主要是对人们在处理教育、婚姻、家庭、职业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同时也对心身疾病、变态心理、神经症和精神疾病恢复期的病人及家属进行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指导。
10. 护理心理学(nursing psychology)
研究护理工作中的心理学问题,即应用心理学原理去指导护理,强化心理护理,提高护理质量,是医学心理学的应用分支学科。
11. 药物心理学(pharmacopsychology)
是研究药物在应用过程中,对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影响规律以及影响药物效应的心理因素,是提高药物疗效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12. 缺陷心理学(defect psychology)和康复心理学(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
缺陷心理学研究生理缺陷者或心理缺陷者的心理学问题,通过指导和训练,使缺陷者在生理功能或心理功能方面得到部分补偿。康复心理学研究解决伤残、慢性病人和老年人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促使他们适应生活、工作,适应社会环境,从而尽可能降低其残疾的程度,回归社会生活。
三、精神病学相关学科
精神病学作为临床医学的分支学科,与临床医学的其他分支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1. 临床医学的其他二级学科
临床医学(clinical medicine)的其他二级学科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它们在学科地位上与精神病学是平行的,但它们均与精神病学有密切的关系。许多躯体疾病可伴有精神症状或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如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而一些精神疾病又可导致躯体疾病。
2. 神经科学(neuroscience)
主要包括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物学、神经生物化学、神经病理学、精神药理学以及脑影像技术等,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构成了精神病学的主要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来源。临床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更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研究的许多罹患脑疾病的人可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精神病性症状,而且又是许多疾病的首发症状,早期的许多杂志都是以神经精神科命名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这两个学科逐步分开,杂志也分别设立,但近年来,神经科学与精神病学又出现了迅速的交叉,有力地促进了对精神疾病病因的研究和认识。
第三节 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又叫医学观,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总的原则和总的出发点,即人们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包括健康观、疾病观、诊断观、治疗观等,它影响着某一时期整个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从而使医学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习惯化了的风格和特征。在医学发展的历史中,出现了三种主要医学模式,这里只讨论近代存在的两种医学模式。
一、生物医学模式
1. 生物医学模式的定义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疾病病因的认识也在变化。尤其是在自然科学冲破中世纪宗教黑暗统治后,于各个领域不断取得进展的同时,西方医学广泛采用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对人体进行逐步研究后,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19世纪以来,随着哈维(Harvey W)的实验生理学和魏尔啸(Virchow RC)的细胞病理学的出现,以及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生物科学体系的形成,加上外科方面消毒和麻醉技术的出现,为将人作为“人体机器”的观点注入了新的研究成果,这样使人们逐渐产生了一种观念,即人体只不过是一部精密的机器,疾病则是某一部件出现故障,医生的工作就是对机器进行维修,于是生物医学模式诞生了。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是建立在经典的西方医学基础之上,尤其是细菌论基础之上的医学模式,该模式认为:任何疾病都必须而且可以在器官、细胞和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可测量的形态的或理化的变化及特定原因。即利用了自然科学的实证加推理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疾病和健康。
2. 生物医学模式的贡献
无疑,生物医学模式对现代西方医学的发展和人类健康事业产生过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针对急慢性传染病的疫苗接种预防和寄生虫病的治疗方面,使其发病率、病死率大幅度下降。在临床医学方面,借助细胞病理学手段对一些器质性疾病作出定性诊断,无菌操作、麻醉剂和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减轻了手术痛苦,有效地防止了伤口感染,提高了治愈率。目前,器官移植、基因工程甚至克隆技术等生物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之中,相信还会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 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
生物医学模式更多地重视疾病的生物学因素,并用该理论来解释、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以及制定健康保健制度,把人看作单纯的生物或是一种生物机器,只注重人的生物学指标的测量,忽视病人的心理、行为和社会性。可以看出,这种模式受到“自然科学还原论”和“心身二元论”的影响,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①在病因的探讨上,仅仅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只注重人的生物属性,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②在临床上只注重人的生物功能,而忽视了人的心理功能及心理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③在实际工作中,只重视局部器官,而忽视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④在科学研究中较多地着眼于躯体的生物活动过程,很少注意行为和心理过程;⑤在临床思维上,思维的形式往往是“不是……就是”(不是病,就是健康)。因而对某些功能性或心因性疾病,无法得出正确的解释,更无法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这样就必然不能阐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本质。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们生存环境的变化,心理问题的增多,生物医学模式更是受到了挑战。
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使人们逐步认识到它已不足以阐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本质,疾病的治疗也不能单凭药物或手术。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已不再停留在身体上无病的水平,更追求心身的和谐完满状态。1977年美国精神病学家、内科学教授恩格尔(Engel G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对这一新医学模式做了深刻的分析和有力的说明。他呼吁修改或摈弃生物医学模式,建立一种在系统论和整体观之上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医疗实践中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他的这一建议立即得到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赞同。于是,综合生物、心理、社会诸因素的新型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便成为当代占主导地位的医学模式。该医学模式强调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是相互联系的;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因而人不仅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的功能活动中具有能动作用。
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和重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以及人类活动的诸多方面都与生态学发生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医学的社会学属性日益突出。近年来,有学者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引入生态要素,形成生物-心理-社会-生态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oecological medical model),作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补充。这一模式,为从生态学角度来研究、认识和解决医学问题提供了可依据的理论,也使得人类在采取可能会影响生态环境的活动时就需要考虑其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问题与思考
《黄帝内经·灵枢》与生物节律
《黄帝内经·灵枢》简称《灵枢》,是一部中医理论著作。《灵枢·邪客》说:“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岁露》亦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都是讲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与自然界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
2017年10月2日下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正式公布,奖项由三位美国科学家霍尔(Hall JC)、罗斯巴什(Rosbash M)和杨(Young MW)获得,该奖项表彰他们“发现控制生理节律的分子机制”。生物节律是众多生物(包括植物甚至细菌)都有的现象,是生物适应外界环境而进化的结果。地球24小时自转周期所产生的昼夜变化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影响,为此,众多生物进化出了相应的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这一研究结果科学地证实了祖国传统医学的整体观。
请将祖国传统医学的整体观与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比较。
第四节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研究方法
如前所述,医学心理学与精神病学都以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但在研究方法上,二者却有较大的不同,医学心理学更多地采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精神病学则主要采用生物医学的研究方法。
一、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
在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中常涉及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有关因素和变量,加上许多心理现象的定量难度很大、本身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要科学客观地认识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及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必须重视和了解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并加以应用,这样才能解决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和实验法;根据所研究的对象多少,还可分为个案法和抽样法;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时间特点,可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研究等。
(一)观察法
观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是指研究者通过对研究对象科学的、有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