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成人教育 > 外科护理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升本)规划教材)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外科护理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升本)规划教材)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外科护理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升本)规划教材)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外科护理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升本)规划教材)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张美芬,孙田杰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4-01

书籍编号:30534187

ISBN:978711727152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705846

版次: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成人教育

全书内容:

外科护理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升本)规划教材)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纸质版编者名单

数字负责人 张美芬

编  者 (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爱敏 / 青岛大学护理学院

王俊杰 / 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尹 兵 / 大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牟绍玉 / 重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孙田杰 / 中国医科大学

肖素香 / 嘉兴学院

宋彩萍 / 陆军军医大学

邵广宇 / 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

张丽莎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张美芬 / 中山大学护理学院

杨 杨 /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洪芳芳 / 桂林医学院

莫文娟 / 南华大学护理学院

梁骊敏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梁苗苗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程红萍 / 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

韩 媛 / 广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编写秘书 梁骊敏

数字秘书 梁骊敏

在线课程编者名单

在线课程负责人 郭书芹 /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编  者 (按姓氏笔画排序)

朱迎春 /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乔 萍 /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刘 杰 / 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孙云川 / 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邱军如 / 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张洁冰 /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张海燕 /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张娟娟 / 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赵 玲 / 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贵海峰 /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骆瑞珍 / 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崔东辉 / 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第四轮修订说明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机遇。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健康中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推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探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材建设新模式,经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人民卫生出版社共同决定,于2017年3月正式启动本套教材护理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第四轮修订工作,确定修订原则和要求。

为了深入解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精神,创新教学课程、教材编写方法,并贯彻教育部印发《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文件,经评审委员会讨论决定,将“成人学历教育”的名称更替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并且就相关联盟的更新和定位、多渠道教学模式、融合教材的具体制作和实施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达成共识。

本次修订和编写的特点如下:

1.坚持国家级规划教材顶层设计、全程规划、全程质控和“三基、五性、三特定”的编写原则。

2.教材体现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坚持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非零起点性、学历需求性、职业需求性、模式多样性的特点,教材的编写贴近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实际,适应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社会需要,满足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岗位胜任力需求,达到了教师好教、学生好学、实践好用的“三好”教材目标。

3.本轮教材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内容上增加案例及解析,突出临床思维及技能的培养。形式上采用纸数一体的融合编写模式,在传统纸质版教材的基础上配数字化内容,以一书一码的形式展现,包括在线课程、PPT、同步练习、图片等。

4.整体优化,本轮修订增加3个品种,包含我国新兴学科以及护理临床操作技能,以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培养目标与需求。

本次修订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护理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教材19种,于2018年出版。

第四轮教材目录

外科护理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升本)规划教材)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注:1. *为护理学专业专科、专科起点升本科共用教材

2.本套书部分配有在线课程,激活教材增值服务,通过内附的人卫慕课平台课程链接或二维码免费观看学习

评审委员会名单

顾  问 郝 阳 秦怀金 闻德亮

主任委员 赵 杰 胡 炜

副主任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龙大宏 史文海 刘文艳 刘金国 刘振华 杨 晋

佟 赤 余小惠 张雨生 段东印 黄建强

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昆华 王爱敏 叶 政 田晓峰 刘 理 刘成玉

江 华 李 刚 李 期 李小寒 杨立勇 杨立群

杨克虎 肖 荣 肖纯凌 沈翠珍 张志远 张美芬

张彩虹 陈亚龙 金昌洙 郑翠红 郝春艳 姜志胜

贺 静 夏立平 夏会林 顾 平 钱士匀 倪少凯

高 东 陶仪声 曹德英 崔香淑 蒋振喜 韩 琳

焦东平 曾庆生 虞建荣 管茶香 漆洪波 翟晓梅

潘庆忠 魏敏杰

秘 书 长 苏 红 左 巍

秘   书 穆建萍 刘冰冰

前言

《外科护理学》(第3版)为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科起点升本科护理学专业教材,以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医学类专业办学的通知》为指导,紧扣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现护理学专业继续教育的特点,即非零起点性、学历需求性、职业需求性及模式多样性,力争使教材达到教学、创新、适用和实用的要求。

本版教材编写指导思想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整体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编写框架,在专科护理学教材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其他学科知识,突出护理学专业特色,以满足“专升本”学生对外科护理学知识需求。在编写中坚持“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三特定”(特定的对象、特定的要求、特定的限制)的原则要求。

本版修订本着“传承和创新相结合”理念,在承袭前两版教材编写思想、经验和模式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临床护理实际,贴近外科护理的新知识、新技术的进展。在结构和形式上也做了相应的修订和调整,在章首设定了学习目标,帮助学生从掌握、熟悉和了解3个层面把握整章的重点内容。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帮助学生了解本学科理论和发展前沿,章内插入“问题与思考”“理论与实践”“相关链接”三个模块。为了启发学生阅读和提高临床分析思维能力,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章末设置了案例、复习参考题和学习小结,努力构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以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将案例解析放置于融合部分,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在内容上,立足与专科教材衔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在各系统疾病护理部分,每章仅选取一种有代表性的疾病,按照护理评估、常见护理诊断/问题、护理目标、护理措施、护理评价的完整护理程序框架进行编写,其他疾病则只论述常见护理问题、护理措施。

本教材的17位编者既有护理教育专家,也有临床专家,来自全国16所大学、医学院以及综合性大学附属医院。为保证教程内容的“新、精、准”,使教程具有更强的代表性,主编和所有编者本着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态度,对每一章节反复斟酌和修改。但由于能力、水平和时间的限制,教材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在此恳请广大师生及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编者所在单位的大力支持。书中部分内容及插图参考了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外科学》《外科护理学》等教材,谨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张美芬 孙田杰

2018年12月

第一章 绪论

外科护理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升本)规划教材)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学习目标

掌握 外科护理学的学习范畴与学习方法。

熟悉 外科护士应具备的素质。

了解 外科护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节 外科护理学发展简史

外科护理学(surgical nursing)是在医学科学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是护理学的重要分支,包含了医学基础理论、外科学基础理论、护理学基础理论与技术,以及人文科学知识。

早在远古时期,外科学就已经被认识并建立。由于受当时社会生产力的限制,外科学也仅限于浅表疮、疡和外伤的诊治,而“护理”一词却未被认识。随着文化、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及基础医学与临床治疗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西方外科学开始进入起步发展阶段。直至19世纪中叶,随着人体解剖学、病理解剖学和实验外科学等学科的建立,无菌技术、止血输血、麻醉止痛等技术的相继问世,使外科学的发展得到飞跃。与此同时,护理事业开创者弗·洛伦斯·南丁格尔通过军中野战医院看护伤病员的实践,认识到观察和护理的重要性,并用具体数字和惊人业绩验证了护理工作在外科疾病治疗中的独立地位和意义,由此创立了护理学,并逐渐延伸发展了外科护理学。

中国古代医疗理论以中医学为主。由于中西医理论的差距和中国封建社会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所以,护理工作内容也仅限于病人的生活照顾。新中国成立后,各省市医学院校相继建立,才逐渐发展了外科护理学。在1958年首例大面积烧伤病人抢救成功,以及196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例断肢再植成功的病例中,外科护理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确立了外科护理学的地位。

随着现代外科学的快速发展,新的外科领域不断拓展,例如,心血管外科、显微外科技术、器官移植、微创手术及肠外营养治疗等学科。与此同时,一些外科仪器、器械相继问世并应用于临床,例如,体外循环机、人工肾、心脏起搏器、体外超声碎石机、纤维光束内镜及人工呼吸机等。另外,医学影像学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外科疾病的诊治水平,这些变化促进了外科护理学的发展。

护理学的发展经历以疾病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三个阶段。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其护理对象从病人扩展到对健康者预防保健,护士的工作场所也从医院延伸到家庭和社区,护士职能更趋向多样化、多功能。因此,外科护士不仅要掌握外科专业特有的知识和技术,还要熟悉护理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社会伦理学、社会经济法规等人文学科的知识,才能为服务对象提供全面评估、整体护理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才能达到“人性化服务”的宗旨。

第二节 外科护理学的范畴

外科护理学的范畴主要是根据外科学发展现状和范畴而定。

1.按外科疾病病人类型分类

(1)损伤病人:因外力或各种致伤因子而引起的人体组织损伤和破坏,如骨折、烧伤、咬伤以及内脏器官破裂等,多数病人需要手术治疗。

(2)感染病人:因致病菌侵入人体导致局部组织和器官的损伤、破坏,以及脓肿形成。多数局限性感染病人适宜手术治疗,包括切开引流或切除。

(3)肿瘤病人:包括需要手术切除的良性和恶性肿瘤病人。恶性肿瘤病人除了手术治疗外,多数还需要综合治疗,如化学治疗和(或)放射治疗等。

(4)内分泌疾病病人:需要手术治疗的内分泌疾病病人,常见的疾病有甲状腺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胰岛细胞瘤等。

(5)畸形病人:需要手术治疗的畸形病人,包括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以及部分影响生理功能、活动或生活的后天性畸形,需要手术整复,以恢复功能和改善外观。

(6)器官移植病人:器官移植已经成为治疗各类终末期内脏器官衰竭的有效手段。

(7)寄生虫病病人:由寄生虫病引起且需要外科治疗的疾病,如肝棘球蚴病和胆道蛔虫症等。

(8)其他病人:需要外科治疗的疾病还包括空腔器官的梗阻性疾病、部分血管疾病及门静脉高压症等。

2.按照人体组成系统、疾病部位或性质来等划分。

(1)按系统:分为神经外科、血管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及内分泌外科等。

(2)按部位:分为头颈外科、心胸外科以及腹部外科等。

(3)按疾病性质:分为急诊外科、肿瘤外科等。

(4)按手术方式:分为移植外科、显微外科以及整形外科等。

(5)按年龄特点:分为成人外科和小儿外科。

第三节 如何学习外科护理学

1.树立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思想

学习外科护理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人类健康服务。通过学习外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才能具备为人类健康服务的能力,才能做到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目的。诚然,具备能力和本领固然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重要手段,但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有强烈的献身护理事业的精神,才能心甘情愿地好好学习。只有学习目的明确,才能做到将所学的知识用于人类健康服务中。为人类健康服务绝对不是一句宣言,应具有实质性的内容,需要在护理实践中运用知识、奉献爱心,在服务中体现外科护士的自身价值。

2.以现代护理观指导学习

现代护理学理论包括四个概念,即人、环境、健康、护理。护理的根本目的是为服务对象解决健康问题。作为护理服务对象的人又是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多因素构成的统一体,这就要求护士不仅要帮助和护理病人适应和缓解内外环境的压力,还要提供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使病人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护理是护士与病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手段,针对服务对象不同的身心需要、社会文化需求提供最佳护理。如外科病人面临手术总会产生各种心理变化和心理反应,外科护士可以运用所学的外科护理知识,与病人交流,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使其从被动接受护理转向主动参与和配合护理。手术后的护理重点内容转向病情观察、伤口护理、营养支持、心理护理、疼痛管理及并发症预防等;指导即将出院的病人学会健康自护,健康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3.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医学发展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果,而护理学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因此,外科护理学的学习同样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学习好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又要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中,学会运用所学的书本知识,分析解决护理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护理实践中的问题。

外科病人急症多、抢救多、病情重,病情变化快而复杂,细微的病情变化都不允许被忽视。这就要求外科护士必须要掌握好理论知识,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解剖、生理、病理、生化、内外科等知识,结合病人年龄、性别、性格与心理特点、社会文化背景及工作性质等,发现病人现有的或潜在的护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在护理实践中,不能只看局部问题,更应注重病人的全身反应,如创伤病人除局部损伤、出血外,还应注意观察是否可能出现休克。当遇到疑难问题,应学会再到书本中学习或经动物实验、人体试验等研究来获得答案。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拓展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将自己塑造成为一名合格的外科护士。

第四节 外科护士应具备的素质

随着医学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护理理念的更新及各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外科护理学的内涵得到了不断的延伸和发展。外科疾病复杂多变,麻醉与手术又存在潜在的风险;外科疾病的突发性或病情演变的急、危、重等特点常常使病人承受巨大的痛苦和心理压力,需要予以紧急或尽快处理。因此,对外科护士的综合素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1.高度的责任心

护士的职责是治病救人,维护生命,促进健康。这就要求护理工作容不得疏忽大意、掉以轻心,否则就会增加病人的痛苦,甚至丧失救治病人的最佳时机。作为外科护士,必须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和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热爱病人,保护病人生命,用崇高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心服务于外科病人。

2.扎实的业务基础

作为一名合格的外科护士,必须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敏锐的判断能力,才能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病人。因此,在学习阶段,力求掌握相关的护理学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建立评判性思维方式,应用护理程序为外科病人提供整体护理。通过临床护理实践,充实外科护理专业知识,强化临床护理技能,建立评判性思维和临床思维方式,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外科护士。

3.良好的身体素质

外科护理工作节奏快、急诊多、工作量大,病人病情急、变化快,突发事件多。如果遇到突发群体工伤、交通事故或特发事件,需要短时间内运送大批伤员,甚至需要就地立即处理,工作负荷骤然增大。如果护士不具备健全的体魄、健康的心态、开朗的性格和饱满的精神状态,就很难保证有效、及时地参与抢救和护理工作,更无法满足病人的护理需求。因此,外科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

4.良好的心理素质

外科护理工作的特点除了要求护士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扎实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健康的心理活动,平和、乐观的心理状态才能适应和满足外科工作特点。同时,要善于自我调节,善于通过自己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内心情感鼓励病人,增进护患之间的情感交流,使病人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孙田杰)

学习小结

1.外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摸索学习方法,还要学习好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外科病人。

2.在学习和护理实践中,增强责任感,提升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扎实的业务能力,将自己塑造成为一名合格的外科护士。

复习参考题

1.简述外科护理学的范畴。

2.简述外科护士的基本素质。

3.如何学习好外科护理学。

第二章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病人的护理

外科护理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升本)规划教材)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学习目标

掌握 常见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病人的护理。

熟悉 常见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的临床特点、处理原则。

了解 常见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的病因。

案例2-1

程女士,40岁,因“呕吐、不能进食进水3天”入院。入院诊断为肠梗阻。

病人既往体健,曾于4年前行阑尾切除术。

体格检查:T 36℃,P 110次/min,R 22次/min,BP 80/50mmHg,口唇黏膜干燥、眼窝凹陷。

辅助检查:血清钠135mmol/L,红细胞5.5×1012/L,血红蛋白170g/L,尿比重1.035。

思考:

1.初步判断该病人出现了哪种类型的水平衡失调?依据是什么?

2.为该病人进行液体疗法,首选的溶液是什么?

3.在纠正病人脱水过程中,尤其应注意出现哪种电解质失衡?原因是什么?

第一节 水和钠代谢紊乱

在细胞外液中,水、钠关系十分密切,故缺水和失钠常伴存。体液代谢失衡有以失水为主或以缺钠为主,或两者等比例缺失,故临床常因原发疾病的病因不同,水钠代谢紊乱的类型、代偿机制、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和护理措施亦不同。

一、等渗性缺水

等渗性缺水(isotonic dehydration)是指水和钠成比例丧失,血清钠和细胞外液渗透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因可造成细胞外液量(包括循环血量)迅速减少,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外科病人最易发生此种缺水。

【病因】

常见原因包括:①消化液急性丧失:如大量呕吐、腹泻和肠瘘等;②第三间隙体液丧失:如急性肠梗阻、急性腹膜炎、大面积烧伤早期。丧失的体液成分与细胞外液基本相同。

【病理生理】

细胞外液的减少可刺激肾入球小动脉壁的压力感受器及远曲肾小管致密斑的钠感受器,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兴奋,醛固酮分泌增加,促进远曲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量得以恢复。

由于丧失的为等渗液,细胞外液渗透压维持不变,细胞内液并不会代偿性向细胞外液转移,故细胞内液的量一般不发生变化。但如果这种体液失衡持续时间较久,细胞内液也将逐渐外移,随同细胞外液一起丧失,以致出现细胞内缺水。

【临床表现】

病人出现恶心、呕吐、畏食、口唇干燥、眼窝凹陷、皮肤弹性降低及少尿等症状,但不口渴。当短时间内体液丧失达体重的5%(相当于25%的细胞外液)时,可出现心率加快、脉搏细速、血压不稳或降低、肢端湿冷等血容量不足的表现;当体液继续丧失达体重的6%~7%(相当于30%~35%的细胞外液)时,休克表现更明显。休克的微循环障碍必然导致酸性代谢产物的大量产生和积聚,因此,常伴代谢性酸中毒。若丧失的体液是大量胃液,因有H+大量丧失,可伴发代谢性碱中毒。

【辅助检查】

1.血清Na+、Cl等含量维持在正常范围。

2.尿比重增高。

3.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均明显增高。

4.动脉血气分析可判别是否伴有酸(碱)失衡。

【处理原则】

1.处理病因

防止或减少水、钠的继续丧失。

2.积极补充水、钠

一般可用等渗盐水或平衡盐溶液补充血容量。平衡盐溶液的电解质含量和血浆内含量相仿,用来治疗等渗性缺水比较理想。目前常用的平衡盐溶液(俗称2∶1液)有两种配方:①等渗氯化钠溶液和碳酸氢钠:即0.9%氯化钠溶液2份+1.25%碳酸氢钠溶液1份;②复方氯化钠溶液和乳酸钠:即复方氯化钠溶液2份+1.86%乳酸钠溶液1份。平衡盐溶液的电解质含量比等渗氯化钠更接近血浆,大量使用也比较安全,可防止高氯性酸中毒(因等渗盐水中的Cl含量高于血浆Cl,如大量使用,可引起高氯性酸中毒)。此外,平衡盐溶液还含有碱性物质,有助于纠正酸中毒。

3.预防低钾血症

在纠正缺水后,排钾量会有所增加,血清K+浓度也因细胞外液量增加而被稀释降低,故应注意预防低钾血症。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①年龄:老年人常伴有多种慢性病和各类药物服用史,且老年人器官功能逐步衰退,对疾病所致内环境失衡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易诱发等渗性缺水;②体重:评估体重变化,若短期内迅速减轻,多提示有水钠缺失;③生活状况:包括近期饮食、液体摄入及运动情况,以评估水钠缺失的原因;④既往史:有无引起等渗性缺水的常见疾病,如呕吐、消化道梗阻、消化道瘘或大面积烧伤等。

2.身体情况

(1)局部:

①有无皮肤弹性下降,用手轻捏手背或前臂皮肤,松开后不能立即恢复原状,即表示皮肤弹性下降;若轻捏皮肤、松开后持续20~30秒再恢复原状者,常提示严重体液不足。②口腔黏膜或舌面出现干燥,常提示体液不足。

(2)全身:

①生命体征:有无心率加快、脉搏细速、血压不稳或降低等血容量不足的表现;②神经症状:包括病人的清醒程度及有无乏力表现。若病人神志淡漠,常提示严重体液不足;③出入水量:入水量包括经胃肠道和非胃肠道摄入的液体,如饮食、管饲和静脉输液量等;出水量包括呕吐物、汗液、尿液、粪便及呼吸道、创面引流和蒸发的液体量等。

(3)辅助检查:

①实验室检查:了解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清Na+、Cl、渗透压等;②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正常为5~12cmH2O,低于正常值可能存在血容量不足。

3.心理-社会状况

评估病人和家属对疾病及其伴随症状的认识程度、心理反应和承受能力。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体液不足

与大量呕吐、肠梗阻、腹膜炎、大面积烧伤等原因致体液急性丧失有关。

2.有受伤的危险

与意识障碍、低血压有关。

【护理目标】

1.病人体液量恢复,无等渗性缺水的症状和体征。

2.病人对受伤危险的认知程度增加,并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未出现受伤现象。

【护理措施】

(一)维持充足的体液量

1.去除病因

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或遵医嘱积极处理原发疾病,防止水和钠的继续丢失。

2.实施液体疗法

对已经发生缺水的病人,依其生理状况和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遵医嘱及时补充液体。补液时严格遵循定量、定性和定时的原则。

(1)定量:

补液总量包括生理需要量、已丧失量和继续丧失量3个方面。

1)生理需要量:

即正常人静息状态下每日的基础需水量,成人为2000~2500ml。每日生理需水量的简易计算方法:体重的第一个10kg×100ml/(kg·d)+体重的第二个10kg×50ml/(kg·d)+其余体重×20ml/(kg·d)。对于65岁以上或心肺疾病病人,实际补液量应少于上述计算所得量;婴儿及儿童的体液量与体重之比高于成人,故每公斤体重所需水量也较大,小儿每日生理需要量平均为100ml/(kg·d),可根据年龄、体重进行适当增加或减少。

2)已丧失量:

或称累积失液量,指在制定补液计划前估计已经丢失的体液量。一般将估计量分2天补足。

3)继续丧失量:

又称额外丧失量,包括外在性和内在性失液。外在性失液应按不同部位消化液中所含电解质的情况,尽可能等量和等质地补充。内在性失液,如腹(胸)腔内积液、胃肠道积液等,虽症状严重但并不出现体重减轻,故补液量必须根据病情变化估计。此外,体温每升高1℃,每日每千克体重应增加补水3~5ml;成人体温达40℃时,需多补充600~1000ml液体;中、重度出汗时,需增加补水500~1000ml;出汗湿透一套衣裤时约丧失体液1000ml;气管切开时,呼吸道蒸发的水分是正常的2~3倍,成人每日需增加补水800~1200ml。

(2)定性:

生理需要量、已丧失量和继续丧失量三个方面要分别考虑。

1)生理需要量:

补给0.9%氯化钠溶液500~1000ml,剩余的用5%~10%葡萄糖溶液补充。

2)已丧失量:

等渗性缺水补充平衡盐溶液或0.9%氯化钠溶液;高渗性缺水补充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