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小说分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小说分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收获》杂志副编审、语文教育改革者叶开亲自解读名篇,让孩子从小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王安忆、莫言、王小波、余华、苏童、阿来、朱天文、汪曾祺、阿城、马原……联袂奉献
作者:叶开著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3-01
书籍编号:30545943
ISBN:978753996290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47633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中小学
版权信息
书名: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小说分册)
作者:叶开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3-01
ISBN:9787539962900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自序 文学就在我们身边
优秀文学作品的选编选读,是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孔子纂《诗》、萧统编《文选》,都是文化与文学保存与传播的重要方式。后来的《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千家诗》等经典选本,以其精选的篇章、优美的修辞,哺育了一代代的学子。初学者对于文字、语言、修辞、篇章的学习和理解,应从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开始。
虽然经历了各种艰难,中国当代文学仍然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其中代表作家莫言以其卓越的创作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使华语文学在世界文化圈里大放光芒。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中国文化复兴作出的杰出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文学,是世界文学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越来越多优秀的中国作家,其作品也不断地被翻译介绍到世界各国。
这些作家是中国文学的骄傲,作为中小学生,应该了解他们的创作,阅读他们的作品,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尊心。
中小学生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隔着大山,他们对本国当代文学几乎一无所知,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也毫不了解。二○一二年十月,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很多文化记者在采访我时都承认没读过他的作品。
当代中国大陆的优秀小说家汪曾祺、张贤亮、王蒙、阿城、王安忆、莫言、余华、苏童、格非、阿来等,诗人北岛、顾城、多多、杨炼、张枣、欧阳江河等,以及台湾作家白先勇、陈映真、朱天文、张大春等人的作品,却多半不见于中国语文教材。
我认为,中小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中,中国当代优秀作家应占一个重要位置。这个时期的语言更为成熟、更加贴近生活,这些作品所表现的文学世界,更容易跟读者产生共鸣。
优秀文学作品有一种抚慰人们心灵的绵长力量,能有效减缓人们的焦虑。阅读相当数量的中国当代文学优秀作品,让我们也可以透过这些作品来认识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更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减少盲目自卑的意识。
一位朋友说过:莫言获奖,破除了中国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遥不可及的神话。读者们会惊奇地发现,自己一直在读的那些作品,原来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创作的。他们不在远处,不在云端,就在我们身边。
第一编 学校
小说人物中的教师和学生形象,在当代文学作品里数量众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的“新时期文学”开山之作——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和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都以学校为背景,反思了极端化的社会政治运动对人的伤害、对人性的摧残,并在那些受害者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伤痕。
在学校这个貌似平静的世界里,作家发现了不平静的风暴,从而把对社会、现实、理想的种种思考,融入小说里,唤起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注意。
对于学校的观察,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
本编选入的两篇作品中,莫言的《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采取了特殊的回忆视角,重新思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乡村学校里的人与事。对于被下放的“右派”知识分子,莫言一改此前“反思文学”的那种苦情,而是带着乡村少年没心没肺的快乐,把一个被莫名其妙凑数划成“右派”的学校教工朱总人老师,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须一瓜的《风雨总在彩虹后》戏拟一名小学生黄博浩的语气,用不同的文体如作文、检讨书、信件、博文等结构拼接方式,表现特殊家庭背景的小学生黄博浩所看到的学校和外围世界,在不动声色中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教育的独特批判态度。
学校不是空中楼阁,不可能离开整体的大环境,因此,社会上发生的事情都会折射到学校里,在莫言小说描写的那个特殊年代,本来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也被卷入社会运动的大潮中。
阅读小说,不必挖空心思去总结中心思想,而要先有滋有味地读完,看有什么地方吸引你,让你感到形象生动,记忆犹新。看看作家对一些场景、细节的表达和描写,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看看小说里写到的人物和事件,能不能打动你。然后才会进一步思考作家要表达的核心想法是什么。
有时,作家写出一部作品,并不是为了表达一个明确的、强烈的思想,可能仅仅是描述一种人生状态、一种人的命运。
法国籍作家米兰·昆德拉说:“读者时常问:‘您究竟在想什么?您要说什么?什么是您的世界观?’这些问题对小说家来说是很尴尬的,确切地说,小说家的才智在于确定性的缺乏(l\'absence de certitude),他们萦绕于脑际的念头,就是把一切肯定变换成疑问。小说家应该描绘世界的本来面目,即谜和悖论。”
本编的两篇小说,写了不同的人物和他们所处的世界,以特殊的角度来观察学校、反映社会,对比着阅读,会有不同的感受。
作家简介
莫言,原名管谟业,一九五五年二月生于山东省高密县河崖镇平安庄,十二岁小学辍学,十八岁去县棉花加工厂当农民工,二十一岁时当兵,一九八一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春夜雨霏霏》,一九八四年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读书,代表作有《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等。莫言的文学创作成就卓越,曾获得过国内外很多大奖,其中一九八七年中篇小说《红高粱》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一九九六年长篇小说《丰乳肥臀》获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二〇〇一年长篇小说《酒国》法文版获“儒尔·巴泰雍外国文学奖”,二〇〇一年长篇小说《檀香刑》获台湾“联合报十大好书奖”,二〇〇四年获“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二〇〇四年三月获“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二〇〇六年七月获“福冈亚洲文化大奖”,二〇〇八年长篇小说《生死疲劳》获香港“第二届红楼梦奖”,二〇一一年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二〇一二年十月,因“以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现实熔铸在一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被翻译成近三十种文字,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阅读提示
一部三万字至六万字的作品,在中国通常称为中篇小说。这是中国文学的一种特殊命名,欧美一般分为短篇和长篇,并没有中篇小说这一类。中篇小说的长度一般能完整地讲述一件事情,呈现故事主要人物的一生,并对他们所处的社会有一种基本思考。
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 莫言
小引
此文为纪念一个被埋没的天才而作。
这个天才的名字叫朱总人。
朱总人是我们大羊栏小学的代课教师。他家庭出身富农,本人成分“右派”。
搜检留在脑海里的三十多年前的印象,觉得当时的他就是一个标准的中年人了。他梳着光溜溜的大背头,突出着一个葫芦般的大脑门;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眼镜腿上缠着胶布;脑门上没有横的皱纹,两腮上却有许多竖的皱纹;好像没有胡须,如果有,也是很稀少的几根;双耳位置比常人往上,不是贴着脑袋而是横着展开。人们说他是“两耳扇风,卖地祖宗”。他的出生年月不详。他也许还活着,也许早就死了。他活着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他曾经对我们说过,当我们突然发现他不见了时,他就到一个能将肉身喂老虎的地方去了。那时他就对刚刚兴起、被视为进步的、代替了土葬的火葬不以为然,他说所有的殡葬方式都是人类对大自然的粗暴干涉,土葬落后,难道火葬就先进了吗?又要生炉子,又要装骨灰盒,还要建骨灰堂,甚至比土葬还烦琐。他说相比较而言,还是西藏的天葬才比较符合上帝的本意,但也太麻烦了点。难道老虎还需要将牛肉剁成肉馅?秃鹫其实也未必感谢天葬师的劳动。他说:如果我能够选择,一定要到原始森林里去死,让肉身尽快地加入大自然的循环。当与我同死的人还在地下腐烂发臭时,我已经化做了奔跑或是飞翔。后来,有一天人们突然想起来地问:朱老师呢?好久没见朱老师了。是啊,好久没见朱老师了。他到哪里去了呢?这样他就从我们生活中消失了。我曾在一篇文章里简单地介绍过他的一些情况,但那次没有尽兴。为了缅怀他、为了感谢他,也为了歌颂他,专著此文。
分析
小说的开头有百千种,优秀作家总精心构思、推敲,力求在小说的一开头就令人难忘。每种开头,都是作家独特思考的结果。本文开头直截了当:此文为纪念一个被埋没的天才而作。小说主人公朱总人是大羊栏小学的代课老师,阶级成分是“右派”。到底是不是天才呢,请听下回分解。
大引
从很早到现在,“右派”(以下恕不再加引号),在我们那儿,就是大能人的同义词。我们认为,天下的难事,只要找到右派,就能得到圆满的解决。牛不吃草可以找右派;鸡不下蛋可以找右派;女人不生孩子也可以找右派。让我们产生这种看法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离我们大羊栏村三里的胶河农场里,曾经集合过四百多名几乎个个身怀绝技的右派。这些右派里,有省报的总编辑李镇,有省立人民医院的外科主任刘快刀,有省京剧团的名旦蒋桂英,有省话剧团的演员宋朝,有省民乐团的二胡演奏家徐清,有省建筑公司的总工程师,有省立大学的数学系教授、中文系教授,有省立农学院的畜牧系教授、育种系教授,有省体工大队的跳高运动员、跳远运动员、游泳运动员、短跑运动员、长跑运动员、乒乓球运动员、篮球运动员、足球运动员、标枪运动员,有那个写了一部流氓小说的三角眼作家,有银行的高级会计师,还有各个大学的那些被划成右派的大学生。总而言之吧,那时候小小的胶河农场真可谓人才荟萃,全省的本事人基本上都到这里来了。这些人,没有一盏省油的灯,如果不是被划成右派,我们这些乡下的孩子,要想见到他们,基本上是比登天还难。我们村的麻子大爷侯七说,解放前,蒋桂英隔着玻璃窗跟一个大资本家亲了一个嘴,就挣了十根金条,如果不隔着一层玻璃、如果跟她通腿睡一个被窝……我的天,你们自己想想吧,那需要多少根金条!就是这个蒋桂英,竟然跟我姐姐一起在鸡场养鸡。我姐姐是鸡场二组的小组长,蒋桂英接受我姐姐的领导,我姐姐让她去铲鸡粪她就去铲鸡粪,我姐姐让她去捡鸡蛋她就去捡鸡蛋。她服从命令听指挥,绝对不敢有半点调皮。有人同情她,就说“落时的凤凰不如鸡”。后来发现,这娘们其实也不是什么凤凰,她躲在鸡舍里偷喝生鸡蛋,被我姐姐当场抓住。她不但嘴馋,而且“腰馋”,“腰馋”就是好那种事,在农场劳改期间,她生了两个小孩,谁是小孩的爹她自己也说不清楚。我们村在县城念过中学的大知识分子雷皮宝说,别看那个三角眼作家不起眼,其实也是个大风流鬼子。大家千万别拿着豆包不当干粮,那家伙,写了一本书,就挣了一万元!雷皮宝说,那家伙腐化堕落,自打出名后就过上了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他一天三顿吃饺子,如果不吃饺子,就一定吃包子,反正他决不吃没馅的东西。包子饺子,都用大肥肉做馅,咬一口,滋,喷出一股荤油。这家伙不但写流氓小说,本人也是个大流氓,雷皮宝说有一次他坐在火车上,突然看到一个漂亮女人蹲在铁道旁边,这家伙不顾一切地就跳了下去,结果把腿摔断了。你们看到了没有?雷皮宝说,这家伙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我们仔细一看,那家伙走起路来,果然一拐一拐的,可见雷皮宝没有撒谎。这些右派,看样子是欢天喜地的,不像别地方的右派,平反之后,就诉苦,一把鼻涕两把眼泪,把右派生活描写得暗无天日。也许别地方的右派六十年代时就哭天抹泪,反正那时候我们那地方的右派欢天喜地,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每到晚上他们就吹拉弹唱,尽管有人讽刺他们是叫花子唱歌穷欢乐。尽管蒋桂英嘴馋加“腰馋”,但人家那根嗓子的确是好,的确是亮,的确是甜,人家的确会“拿情”,人家的眼睛会说话,蒋桂英一曲唱罢,我们村那些老光棍小光棍,全部酥软瘫倒。尽管有的革命干部当众骂蒋桂英是大破鞋,但见了人家还是馋得流口水。也许是右派把痛苦藏在肚子里,不让我们这些庄户人看出来,对,就是这个理儿。右派集合到农场后,场里人起初还有意见,说是生活本来就困难,又送来一批酒囊饭袋,这还了得!但人家右派们很快就在各个领域表现出了才华,让我们乡下人开了眼界。省报总编辑李镇,负责办黑板报。场部的齐秘书办期黑板报,那谱摆得,大了去了!他要先写出草稿来,反复修改,然后拿着些大尺子小尺子,搬着凳子,端着粉笔,戴着套袖,来到黑板下,放下家什,摆好阵势,然后,前走走,后倒倒,有时手搭着眼罩,如同悟空望远,有时念念有词,好似唐僧诵经。折腾够了,他就开始往黑板上打格子,打好了格子才开始写字,写一个字恨不得擦三次,我们围着看看都不行,好像他在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既怕羞,又保密。可人家李镇撅着个粪筐子到田野里转一圈,回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就写,根本不用打草稿。那粉笔字写的,横是横竖是竖,撇是撇捺是捺。不但字写得板整,还会画呢。人家在那些字旁边,用彩色粉笔,画上些花花草草,那个俊,那个美,看得我们直咂嘴,怪不得划成右派呢。我爹说,你以为怎么的,没有点真本事能划右派?再说说赵猴子盖大仓的事。赵猴子就是那个总工程师,他长得很瘦,尖嘴缩腮,而且还有一个眨巴眼的毛病,姓赵,真名叫赵候之,我们就叫他赵猴子。叫他赵猴子他也不恼,他自己说,在省城里时人家也叫他赵猴子,可见大羊栏的老百姓不比省城里的人傻多少。农场年年都为储存粮食发愁,于是就让赵猴子设计个大粮仓。赵猴子只用了一个下午就画出了图纸,然后又让他领着人盖。不到一年大粮仓盖好了。这粮仓,“远看像座庙,近看像草帽,出来进不去,进去找不到”。找不到什么?出来找不到进口,进去找不到出口,整个一座迷宫,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座。还得说说会计师的事,大家都叫他老富,老富那时候就有五十多岁了,如果现在还活着,大概有一百多岁了。据说这人解放前是胶济铁路的总会计师,解放后被吸收到银行工作,他本事太大,连共产党也不得不用。他能双手打算盘,双手点钞票,还能双手写梅花篆字,就像三国里徐庶的老娘一样,我爹说。那时我们十几个村子都归胶河农场领导,每到年终,各村的会计都要到场部来报账。场里让老富来把总。一个人像流水一样念数,十几把算盘打得就像爆豆一样,人人都想在老富面前显身手。我叔是村里的会计,他从小在药店当学徒,磨炼出一手好算盘,在十几个村里小有名气。我看过我叔打算盘,那真叫好看,你根本看不到他的手指是怎么拨弄的,你只能听到啪啦啪啦的脆响。提起打算盘,让我叔服气的人还真不多,但我叔看了人家老富打算盘之后,一下子就变得谦虚谨慎了。我叔说,人家老富打算盘时,半闭着眼,一会儿挖鼻孔,一会儿抠耳朵,半天拨动一个珠,等我们劈里啪啦打完时,人家早就把数报出了。有时候,我们十几个人的得数都跟他的得数不一样,他就说,你们错了。当然是我们错了。再说说标枪运动员马虎的事,咱就说那次难忘的长跑。马虎一点都不马虎,他的标枪投得,只差一厘米就破了全国纪录。但我们认为,标枪比赛,光投得远还不行,还应该讲个准头。我想原始人投标枪时,首先就是讲准头,要不如何能得到猎物。如果讲准头,马虎是毫无疑问的全国冠军,弄不好连世界冠军也是他。那时候人民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肉类比较缺乏,国家干部大概还能吃点肉,老百姓只能吃点老鼠麻雀什么的解解馋。我们那地方地面宽阔,荒野连片,野兔子不少,甚至有一年,有一匹老狼从长白山不远千里跑到我们这里来玩耍,兔子太多,竟把老狼给活活地撑死了。有人要问了,为什么老百姓不打野兔改善生活呢?没有枪,没有弓箭。场里领导也想吃肉,就让马虎带着几个搞体育的右派去抓兔子。马虎下放不忘本行,劳改还带着标枪。他把从省城带来的那杆标枪的尖儿用砂轮打磨了,尖锐无比,闪着白光。他举起标枪,朝着那些狂奔的兔子,连准也不瞄就投过去。标枪在高空中飞行,发出簌簌的声音,好像响尾蛇似的,飞到兔子头上,猛一低头就扎下去,几乎是百发百中,不是穿透兔子的头,就是砸断兔子的腰。一上午就穿了四十多只。当然,他有这样大的收获,也离不开那几个右派的帮助。那个短跑运动员张电和长跑运动员李铁,负责把兔子往马虎面前赶,他们两个起的作用,就像两条出色的猎狗,一条善于穷追不舍,一条长于短促出击。有一只因为拉稀体力不佳的兔子,跟张电赛跑,被张电一脚踢死了,你说他跑得有多快。那天,马虎张电他们,浑身挂满了兔子,就像得胜归来的将军似的,受到了全体右派、全场职工与干部的热烈欢迎。
分析
这部小说一开始就造成了一种“陌生化”的叙事技巧:胶河农场里的右派“大能人”们的生活态度是“欢天喜地,充满乐观主义精神”,而不是那种“哭天抹泪”。——胶河农场聚集了四百多名右派,他们中间有报社总编、总工程师、歌唱家、表演艺术家,还有数学家、生物学家、作家、运动员,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济济一堂。他们身怀绝技,大都受到普通乡民的敬重。右派们从大城市下放到乡村,生活比以前肯定辛苦许多,但从故事讲述者(乡村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些原来高不可攀的大能人们的到来,让他们长了见识,开了眼界。这些来自大城市的了不起的右派中,并没有本文主人公朱总人老师。小说先铺垫一个热闹的、隆重的气氛,以引出重要人物。
我已经粗略地向大家介绍了这群身怀绝技的右派的情况,接下来就该说我们朱总人的故事了。与那些省里来的右派相比,他没有那些显赫的头衔,既不是专家,更不是教授,他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富农的儿子,解放前好像是跟着打学生成瘾的范二先生上过几天私塾,上私塾时也没表现出特别的天分。我六叔跟他在私塾时同过学,说起朱总人,我六叔说:他小时候比我笨多了,背书背不出,被范二先生用戒尺将两只手打得像小蛤蟆一样,吃饭连筷子都拿不住。但他特别调皮捣蛋,有许多鬼点子,他曾经将野兔子屎搓碎了掺到范二先生的烟荷包里,让范二先生抽烟之后打嗝不止。他还在范二先生的夜壶里放过青蛙,把倒夜壶的师娘吓了个半死。当然,他的这些恶作剧都受到了先生严厉的惩罚。他现在这样聪明,我六叔说,一定是在东北吃了那种聪明草做成的聪明药丸子。与那些省城的右派相比,朱总人的身材相貌更是铁丝捆豆腐——不能提了。省城的右派,女的像唱戏的蒋桂英、学外文的陈百灵,那简直就是九天仙女下凡尘,村子里的那些老光棍编成诗歌传唱:“蒋桂英拉泡屎,光棍子离地挖三尺;陈百灵撒泡尿,小青年十里能闻到。”男的里边,跳高运动员焦挺、话剧演员宋朝,都是腰板笔直、小脸雪白,让村子里那些娘们见了挪不动腿的好宝贝。三四十岁的老娘们想把他们抱在怀里,二十来岁的大闺女想让他们把自己抱在怀里。省城右派里最丑的是那个三角眼作家,最丑的作家也比朱总人好看。作家脸不好看,但身体很壮,要不也不敢见了女人愣从火车上往下跳。朱总人是一个驼背,好像偷了人家一口锅整年背着。他的背是怎么驼的,有好几种说法,比较权威的说法是他在大兴安岭当盲流时,在山里抬大木头,碰上个河南坏种,给他吃了一个哑巴亏,伤了他的脊梁骨,从此就驼了。还有一种说法是他去偷人家的老婆,被人家发现,人慌无智,狗急跳墙,摔坏了脊梁骨,从此就驼了。我相信前一种说法而坚决否定后一种说法,因为朱老师是我心中的英雄,我希望他抬大木头伤了腰,这样比较悲壮,多少还有那么一点英雄气概,比搞破鞋伤了腰光彩。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红松大木,比人还要粗,长达数十米,重达两千斤,八个人,四根杠子,喊着号子抬起来,听着号子,颤颤抖抖地往前走:嗨哟——嗨哟——嗨哟——林间小道上尽是腐枝败叶,一脚下去,水就渗了出来。嗨哟——嗨哟——嗨哟——松鼠在树上吱吱叫着追逐蹿跳,飞龙咯咯叫着,展开像扇子样的花尾巴,从大树冠中滑翔到灌木丛里。这时,与他同抬一根杠子的河南坏种小花虎突然将杠子扔了,他猝不及防,身体晃了几晃,腰杆子发出了一声脆响,然后就趴在了地上,像一条被打断了脊梁骨的癞皮狗。他的像青杨树一样挺拔的腰从此就弯了,他的像铁板一样平展的背从此就驼了,一个好小伙子就这样废了。当然,如果他不遭这一劫,也就不会成为一个值得纪念的人。
分析
奇特之人,必有怪异之相。朱总人老师其貌不扬,甚至还有些丑陋。他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值得纪念的人”呢?是这段提到的“背从此就驼”的缘故吗?朱总人老师的各种奇特能力还要在下文中一一道来。
那时候每年的五一劳动节,我们大羊栏小学都要搞一次运动会。起初这个运动会就是学生们跑跑跳跳、打打篮球、扔扔手榴弹什么的,一上午就结束了。后来,不知道怎么弄的,学生的运动会变成了老师的运动会,老师的运动会把农场的右派也吸收进来了。这一下我们大羊栏小学的五一节运动会名气就大了,很快就名扬全县、全区、半个省。我上小学三年级时,写了一篇《记一次跳高比赛》,这篇作文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老师在我的作文本上用红笔画了许多圈,点了许多点,这就叫做可圈可点。他还用红笔写了二百多字的批语,什么“语言通顺”啦,“描写生动”啦,“层次分明”啦,“重点突出”啦,“继续努力”啦,“不要骄傲”啦,等等。后来我的语文老师把《记一次跳高比赛》送给右派一组的中文系教授老单看,老单看了说,一个十岁的少年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很不简单。老单是全中国有名的文学史专家,连李白的姥姥家姓什么他都知道,能得到他的夸奖,就跟得到了郭沫若的夸奖没有什么区别。我们老师得寸进尺,又无耻地把《记一次跳高比赛》送给省报总编辑李镇看。李镇用一分钟就把文章看完了,然后摸出一支像火棍的黑杆钢笔,连钩带划,把原长一千字的《记一次跳高比赛》砍削成五十个字,说:就这样寄出去吧,没准能发表。我们老师非要他给写一封推荐信,他实在顶不住黏糊,就写了一百多个字,给省报的编辑。我和老师欢天喜地地把稿子寄出去,然后就天天盼省报,几天后文章果然发了。这一下子我有了名,我们老师有了名,我们学校有了名,我们学校的五一运动会更是大大有了名。第二年,全县教师运动会就挪到我们学校召开了。第三年,周围几个县的学校也组织体育教师来观摩。当时的县革委主任高风同志原先是八一体工大队的跳高运动员,因为腿伤,退役下到我们这里来的。该同志爱体育,懂体育,一进体育场就热血沸腾,一看见跳高架子就眼泪汪汪。他亲临我校参加了一届运动会,参观了比赛,兴奋得不亦乐乎。他还在百忙当中接见了我,用他的大巴掌拍着我的头说:“小家伙,你的文章我看了,写得不错,不错,继续努力,长大后争取当个记者。”他从胸前的口袋里摸出一支博士牌钢笔,送给我以资鼓励。激动得我尿了一裤子。开完运动会,他没有回县,直接去了农场,与场领导密谋了许久。回去后,他就拨来了十万元钱,让我们学校增添体育器材,修建比赛场地。所有的技术问题,由农场的右派解决;所有的力气活,由我们周围十几个村子的老百姓来干。出这样的力,我爹他们都感到高兴,感到光荣。那时候的十万元人民币,在老百姓心目中,简直就是天文数字,我们私下里说,这么多钱,怎么能点得清楚?马上就有人回答,有老富呢,怕什么?十万元,人家老富用脚丫子就拨拉清了,哪还用得着手!
分析
这是一段闲笔,通过“我”写作文的方式,引出学校的比赛。语文老师看到这种段落,说不定会用笔划掉说“全是废话”。但是,废话与否,在一部中篇小说里,很难草率地判断。好的小说是一个整体,正是这些看似闲笔的段落,让小说“错落有致”。
我写《记一次跳高比赛》时,学校的操场地面坑坑洼洼,没有垫炉渣,更没有铺沙子。那时是风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那时根本没有跳高垫子,别说没见过,连听都没听说过。我们在操场边上挖了一个长方形的大坑,坑里垫上一层沙土,运动员翻过横竿就落在沙坑里,跌得呱呱地叫唤。跳高架子是我爹做的,我爹是个劈柴木匠,活儿粗,但是快。弄两根方木棍子,用刨子刨刨,下边钉上几条腿,棍上按高度钉上铁钉子,往沙坑旁边一摆,中间横放上一根细竹竿,这就齐了。我们学校有一个小王老师,中师毕业,也是个小右派,手提帽,我们全校的体育课都归他上。他个子不高,身体特结实,整天蹦蹦跳跳,像个兔子似的。我们写诗歌赞美他:“王小涛,粘豆包,一拍一打一蹦高!”我爹说,你们这些熊孩子净瞎编,皮球一拍一打一蹦高,粘豆包怎么能蹦高?一拍一打一团糕还差不多。王小涛跑得很快,尽管他的速度不能与省里的右派张电相比,但与我们村里的青年相比,他就算飞毛腿了。县里拨款给我们学校修建体育场地,校长与农场场长商量后决定建一座观礼台,好让高主任等领导站在上边讲话、看景。为此,学校派人去县城买了一汽车木头。汽车拉来木头那天,我们就像过年一样高兴。我们村里的人除了高中生雷皮宝之外,谁见过汽车呀,可汽车拖着几百根木头轰轰烈烈地开进了我们村。大家伙把汽车围了个水泄不通,有的摸车鼻子,有的摸车眼,把司机弄得很紧张。校长和场长带着一群右派过来,好说歹说才把我们劝退。右派们爬上车去卸木头,村里的大人们也主动上前去帮忙。木头卸在操场边上,汽车就跑走了。我们跟着汽车跑,心里感到很难过。汽车的影子没有了,汽车卷起的黄烟也消散了,我们还站在那里。我们眼泪汪汪,心中怅然若失。那些木头堆放在操场边上,一根压着一根,码得很整齐。我爹抚摸着木头,两眼放着光说:“好木头,真是好木头,都是正宗的长白山红松。”他从木头上抠下一坨松油,放到鼻子下边嗅嗅,说:“这木头,做成棺材埋在地下,一百年也不会烂;做成门窗,任凭风吹雨打,一百年也不会变形。”众人都围在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