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诸子百家学养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跟诸子百家学养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李丹溪,田丁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5-01
书籍编号:30190224
ISBN:978780662921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71230
版次:1
所属分类:生活休闲-健康养生
前言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而来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利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此外,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止于治病,更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状态,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
近些年来中医养生大热,单看电视节目中就可以发现有《大宅门》《神医喜来乐》《神医大道公》《大国医》等诸多优秀作品,可谓是脍炙人口,老少咸宜。此外,养生保健讲座对话类节目也越来越多,各大中医医院更是人满为患,一号难求。其中,挂号的不全是来瞧病的,咨询健康知识和养生方法的人占了相当的比例。这带动了诸多周边产物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发展,真可谓有了“全民养生”之势。
说起养生,什么是养生呢?
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简单地说就是谋求长生,并且要健康地活着——“活得要有意义”并且“有意义地好好活着”。
现在的中医养生书籍大多只是一些具体的保健手段的介绍,缺乏正统中医知识的指导。这种有“术”无“道”的介绍,很容易将读者带进误区,使中医的精髓——“中医文化”流失。失去文化的中医是无法生存的,而没有活力的中医是不能给大家太大帮助的。
在编著本书时,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方方面面入手,将中医文化的内涵加以阐释。通过中医文化,给读者朋友们传递专业的中医养生知识和实用的养生方法,使大家既能获得养生之“术”,又能真正理解养生之“道”。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是以战国时期“丸流十家”的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及圣贤的养生智慧娓娓道来,并探讨相关的养生保健方法。中篇讲述中医发展史上的各家学说及其在养生方面的应用,介绍与一些疾病有关的治疗保健方法。下篇以体质因素和药膳的微调阴阳平衡为切入点,剖析男女老少体质特征及生理状况,设计饮食计划及合理生活方式、健身方法。
在这里,我们还要善意地提醒广大读者,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始终坚信这一点。其一,看书看电视的时候可以不带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是之后一定要有所思考;其二,您在实践养生的过程中,当需要用到中医方法为您的健康服务时,请您务必咨询一下专业医生,听听他们给您的意见与建议,再予以施用。
感谢那些为我们提供浩瀚知识的圣人先贤,以及为本书的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由于吾等较之传统医学中之先贤大家,实属后生,如有疏漏之处,还望海涵并指正。
在此,谨献上我们对广大读者最真诚的祝愿——祝君健康!
李丹溪 田丁
于北京
上篇 勤求博采,九流十家
传承文明,修身养性
古希腊有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而在神秘的东方古国——中国,这个时代属于老子、孔子和孟子。两大文明遥遥相望,交相辉映。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为了称霸天下,积极寻找人才,希望能得到富国强兵的方法,各种思想学派就因此出现了。这些思想家纷纷向君主提出了他们的想法,希望可以得到君主的采用,因此这时期的言论极为自由,形成了百家争鸣,诸子蜂起的局面。这是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黄金时代的弄潮儿中,“九流十家”是一个代名词,也代表着当时的主流思想,是最摩登、最有创意的。“九流十家”的“九流”与“三教九流”的“九流”不同。“九流十家”一称出自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为东周时期诸子百家中的最具代表性的十家。
“九流”是指: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法家,代表人物是李悝,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韩非;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邓析子;阴阳家,代表人物是邹衍;纵横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鬼谷子;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淮南王;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
“九流”之上再加上小说家(代表人物是青史子),就是“十家”了。由于小说家只是道听途说,没有系统的理论,因而其思想不大受后世重视,所以不入流,只能称作“家”。
虽然在秦以后,“废除百家,独尊儒术”,以此来愚弄人民,但是真金不怕火炼,优秀的思想得以保留,并体现在我们的生存环境中,深入人心,为人们所接受。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已经不仅仅是技术,而是上升为艺术,更代表着一种文化。她本身不是独立的,是和万物有着普遍联系的,尤其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强有力的连续性。可以说中医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的。
所以说,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就是在探寻中医的根;学习圣贤哲人的教诲与生命智慧,也就是在研习中医真正的魂。
通过研究“九流十家”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到:
道法自然的道家在明道以养生,更有修身齐家的儒家、墨守成规的墨家、讲究朴素辨证的法家、讲述因人制宜的名家、玩转五行阴阳的阴阳家、提出连天合人的纵横家、博采众议的杂家、实践药食同源的农家,青史传医的小说家更是像是历史长河中的舟船一样,传达着前人的经验,思想的火种,更传递着健康。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希望本篇能够给您提供一些思路与线索,让您眼前一亮,获得启迪,使您从中可以悟出一些道理,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之法。
第一章 道法自然——道家
第一节 明道以养生——道家哲学浅释
【道家溯源】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以自然为本的理论与中医理论基础中的自然论如出一辙,其“保身”与“尊生”的观点更是与中医思想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
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老子,名李耳(约公元前571~前471年),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人,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著有《道德经》五千余言。他修道而长寿,大概活了一百余岁,被同时期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赞为“犹龙”。在秦代并没有道家这一名称,用“道”一词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是由汉初开始,这时,道家也被称为道德家。
老子
之后道家思想渗透于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魏晋玄学是最明显的复兴思潮。先秦各家内,一般都可以区分出众多派别,道家也不例外。道家思想的主要流派是老子、庄子和黄老学派,此外杨朱思潮可能影响了老子和庄子,同时又融会于两者中。不同的学派之间思想也不同,或偏于治国,或偏于治身。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艺文志》中,共列有道家著作37种,933篇,他们大多著于先秦时期。
【道家与道教】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代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
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时期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理解为于两汉时期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么,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
比如说,道教所谓的“长生不老、成仙通神”之说,老子、庄子并未言及,也不能视为老子、庄子思想的合理引申。所以,道教以老子为宗,与其追求修炼成仙的说法是荒谬的。引起两者间关联的原因可能仅在于道家文字中描述了对于领悟了“道”与悟“道”的长生者的意象。
【道家的生命观】
在《老子》中,虽然没有直接讨论人的寿命生死问题,但从其一切均不得违反自然规律的宗旨观之,是不相信长生不死的,即所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而成书于其后的《庄子》,对于生死乃自然规律这一点,则有较明确的说明,如:“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死生,命也。”“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在《庄子》借寓言、故事阐发道家思想的表现形式中,提到寿限“上及有虞,下及五伯”的彭祖等,旨在说明凡事不可刻意追求,即所谓“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在,则世奚足为哉”。另外,《庄子》在以封人与尧之名写成的对话中,更加明确地表达了道家“不知说(音悦)生,不知恶死”,方为“真人”的思想。
道家是主张“保身”的,但这一概念同样不包含追求长寿的含义。《庄子》曾以子华子“两臂重于天下”劝昭僖侯莫争邻国之地等事例,说明“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的价值观念。
【道家哲学与中医养生的和谐统一】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长寿,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
道家哲学中蕴涵了丰富的保身、养生理论与实践。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在其理论体系上逐步形成了“医道相通”的哲学观。
由于道家的终生修道的实践对中医学的需要,使其在修道中不由自主地与中医养生融合为一体,身体力行地推动了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以“合于道”为准则,主张去欲、主静、守一和调息,从而达到“天人合一”“长生久视”“全命保生”,以尽终其天年的目的。反之,道家思想中的“清静无为”“返璞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
第二节 老子的养生哲学
【道法自然】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由道家首先提出的。而老子最先把“道”看做是宇宙的本源和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通。顺应自然之道,适应自然的变化,清心寡欲,不妄欲求,方得长寿。真正的自然有两个方面,其一,就是不经人为的自然而然,其二,还包括人为当中的合乎自然与社会规律的行为与思想。这种理论被《黄帝内经》(即《内经》)所吸收。《素问·上古天真论》从适应外环境的变化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两方面确定基本的养生原则。一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即对外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避免邪气的侵袭,防止人体真气受伤;二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调摄情志等,使真气调达和顺,从而突出强调保养真气,倡导“形与神俱”(即形神协调)的健康观。将人与自然看做一个整体,凡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和人类自身的身心活动均可影响其生理活动。
《内经》还提出了具体的养生方法,如“法于阴阳”,即顺应四时昼夜阴阳变化规律调摄养生;“和于术数”,即恰当使用修身养性之术;“食饮有节”,即注意饮食调适,在饮食的质量及进食的时间等方面要适宜有节制;“起居有常”,即调适起居作息,使生活有规律;“不妄作劳”,即无论劳作、房事,还是身心都应适度,不违背常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调养神情意志,保持思想安闲清静而不耗散于外等。
【天人合一】
精与气
精即气,是宇宙的生成本元,也可以是气的精粹。精在人体则是脏腑组织的生成本元。
精气学说认为,宇宙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气所构成,世界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气自身运动的结果,所以,精气乃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的共同的原始物质。精气的存在形式有“无形”和“有形”两种状态,“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气合而有形”,“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且“无形”与“有形”之间处于不断的转化运动之中。
精气的运动与人的生命
精气,是活动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正是由于精气的运行不息,方使得由精气所构成的宇宙自然界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而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纷繁变化,亦都是精气运动的结果和反映。“气化”和“形气转化”,即是精气运动变化的过程和体现,气化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气与形、形与形、气与气的转化以及有形之体自身的更新变化。
人由天地阴阳精气交感化合而生,人类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活动,“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的生命过程,亦即是气的聚散过程。
【如何享受生活】
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这些都是过度追求视觉、听觉、味觉上的享受所造成的结果。但是,如果没有这些享受,人们的生活又会变得索然无味。
那么,怎样享受生活才是“适中”的呢?
老子所提倡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中道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要使自己的生活水平与自己相适应,既不能铺张浪费,也不提倡苦行僧似的生活。
自己获得多少,就享受多少,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也不对自己过分吝啬。只要能做到这一点,自然就会心存和气,同时也可以得到真正完整的人生享受。
第三节 庄子的养生智慧
【从《庄子·养生主》谈起】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字子休,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主张顺应“天道”,放弃一切“妄为”。在《庄子·养生主》中,他将这种思想贯穿全文,为我们指点了养生的要领。庄子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而刻意地追求长生,则是对生命的毁损。他用“庖丁解牛”这一著名的典故说明处世与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此外,庄子于文中还表达了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
可以说,《庄子·养生主》既体现了庄子的人生哲学,又体现了庄子的养生智慧。在今天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个中滋味值得每一个人细细品味。
【“坐忘”养身又养心】
“坐忘”,语出《庄子·大宗师》,是庄子借颜回之口说出的。“坐”的姿态,“忘”的状态,应该是一种用身心求证到的实有的生命状态,而并非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心不动故”“形都泯故”。
这里的“坐”应该是一种由形式进入实质的途径,就像过河之筏,到了彼岸就不可以留恋它了,而“忘”,则是一种超越了世俗现实世界的种种规则之后心无挂碍的状态。所以,真正的“坐忘”是一种彻底的清静。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静坐养心可以使人体经络疏通,气血畅顺,阴阳平衡,卫固宗壮,真气充盈。故曰“静者能养心”,因为心为五脏之首,心主血脉、主神志,心正常无疾者,五脏六腑俱健。心弱者血必衰,则会致疾全身。
所以说,“坐忘”方法所能够成就的是人的一种静态,并且让人在这种特殊的静态下恢复生理功能,使身心健康达到最佳平衡,甚至还能够开发人体的潜能。在现代心理学与现代治疗学中,也有很多的阐释与运用。
【庄子三法得长寿】
生于战国时期的庄子,享年83岁,而当时的人均寿命只有三十多岁,这实在是高寿的奇迹。细究其故,其中长寿之道,大致有如下三法:
一曰寡欲。庄子认为,欲不可绝,亦不可纵。只有知其荣,守其辱,安其分,图其志的人,才会身心健康,安然处世。
二曰静心。庄子认为,一个人如果终日思想不得止息,定会百病丛生。只有心平气和,头空、心静、身稳,有较强的自控能力,方能不受外界干扰,保持平静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
三曰超然。庄子看待人生的态度十分超然,一切顺应自然。他的妻子亡故,惠子前去吊唁,见庄子非但不哭,反而在妻子遗体旁敲着瓦盆唱歌。面对惠子的指责,庄子坦然地认为,人来自于自然,气聚成形,气散则死,现在人的形体已死,又将重归自然,无疑不是乐事。虽然这个理论并非人人都可接受,但庄子豁达的人生态度却是值得提倡的。
从庄子的言论我们可以看出,要想长寿,就要情绪安定,无忧无虑,安逸自得,遵循自然的法则。正所谓:“人之养生亦当如是,游于空虚之境,顺乎自然之理。”
第四节 身边的道家养生经
行走、坐卧、饮食、劳逸、情志、洗浴、季节宜忌……生活中饮食起居的琐事是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稍有不慎,无一不是得病之缘;加以利用,无一不是养生保健的良方。科学的饮食起居习惯必定要合乎生命运动的规律,成为生命之舟的动力而非暗礁,道家养生学的饮食起居规范,合乎道家对宇宙及生命规律的认识,了解了这些养生知识,只需某些生活习惯的转变,举手之间便能起到保健延年的奇效,何乐而不为?
【节房事,调情欲】
男女的年龄与生理变化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女性以七为基数,认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十四岁)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具体而言,有的女性在四十岁就开始更年期,有的女性在六七十岁才开始出现更年期症状体征;有的人出现症状体征仅仅几天,有的人更年期症状持续几年,甚至有的人更年期持续十几、二十年。
《黄帝内经·素问》又说男性的生理规律以八为基数,称:“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十六岁)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男性更年期一般是在退休前后出现,大多数人在六十岁左右出现更年期。
合而有度
阴阳交合,是自然繁衍、种族延续的生存之道。普通人隔绝阴阳,则是违背了自然阴阳交合化生万物的自然规律。古人修道,并没有一概断绝阴阳之道,而是强调“合而有度”,即有节制、有规律的进行。
彭祖曰:“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若念头真正无可思者,大佳,长年也。”彭祖是要告诉我们,对待情欲需视人而定,当不能断绝情欲的普通人思欲而不得时往往致病;如果是品德高远而不堕于俗趣者,又另当别论。若当真可以无私无欲,精自气化,气自化神,自然就会健康长寿了。
如果能真正做到清心无欲,高风亮节,则必定神气卓绝,寿命逾常。反之,如果平日思欲无穷而不可得,则气滞血瘀、耗血竭精,是养生的大忌。
中国古代房事养生包含了忌、治、养、练四个方面的内容。阴阳之道,合则聚,不合则离;合则成,不合则败,天道人事莫不由之。
“时机”为房事养生所慎重,所谓“时机”是指童男稚女未发育成熟,不可早婚交合。这与现代适当晚婚晚育的理论正相契合。
此外,《小品方》还说:“古时妇女病易治者,嫁晚,肾气立,少病,不甚有伤故也。是也今世少妇有病,必难治也。早嫁,早经产,虽无病者,亦夭也。”
房事宜忌有讲究
古人说“房中之事,能杀人,能生人”,从而说明男女交接之道,顺之者益寿延年,逆者早衰早夭。因此,重视养生之道,就必须在房事生活中了解哪些适宜,哪些忌讳。
元代医学家李鹏飞说:“欲不可绝,欲不可早,欲不可纵,欲不可强。”可以作为房室养生的准则。“欲不可绝”说明了房事的必要性;“欲不可早”论述了早婚的弊端;“欲不可纵”旨在反对放纵情欲;“欲不可强”专指不可强力入房,以防耗精伤肾。这个准则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古人有三忌:“当避大寒大热,大风大雨,此天忌也;醉饱,喜怒,忧愁,恐惧,此人忌也;山川,神衹,社稷,井灶之处,此地忌也。房事当避此三忌,做到天时地利人和而行之。”《妇人规》说:“寝室交合之所,亦最当知宜忌”,指出卧室要安静,睡床要舒适,被褥床单枕巾要整洁,室内空气要流通新鲜,是房事的必备条件。
《素女经》说:“欲合之道,在于定气,安心,和志,三气皆致至,神明统归。”所谓定气、安心,即在房事前宁心安神,泰然稳持,避免烦躁慌张,忧愤妒嫉,忿怒郁闷等情绪。所谓和志,即男女感召,配合默契,性感集中,情意合同,互相激发。《玉房指要》说:“凡御女之道,务欲先徐徐嬉戏使神和意感,良久乃可交接。”这即是现代性医学所谓的“性准备”阶段。今人也应当遵循这样的原则,不要“猝上暴下”。
《医心方》说:“年二十,常二日一施;三十,三日一施;四十,四日一施;五十,五日一施;所过六十以去,勿复施泻。”《千金方》说:“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年三十者,八日一泄;年四十者,十六日一泄;年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年六十者,即毕闭精,勿复再施也。若体力犹壮者,一月一泄。”实际上房事频率不应有统一标准,因人而异各不相同。一般规律是这样的:新婚燕尔房事较频;婚后数月一般每周2~3次;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步减少到一两周1次;身体较弱者次数更少;夫妻久别重逢房事频率增加乃人之常情,但应适当节制。总之应以不感到疲劳为度。
【适劳逸,节饮食】
《黄帝内经》说:“饮食有节……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所谓饮食有节,也就是说饮食要有节制,要讲究吃的学问和方法,不能随心所欲。
那么,如何做到“饮食有节”呢?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金字塔”
首先,要适量。也就是说我们不要吃得太多或太少,要恰到好处,饥饱适中。俗话说:“吃饭要吃七成饱”,就是这个道理。我们都知道,饥饿会影响人体健康,却为什么不能想吃就吃,过量饮食呢?这是因为,人体对饮食的消化、吸收、输布、贮存,主要靠脾胃来完成,若饮食过度,超过了脾胃的负担能力,就会引发多种疾病。《黄帝内经》中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古人更是明确指出了饮食过量对人的危害:“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数,二者小便数,三者扰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养,五者多患食不消化。”
其次,要定时。孔子有“不时,不食”的饮食习惯,就是说不到该吃饭的时候,就不吃东西,这是很正确的做法。一日三餐,食之有时,脾胃的生物钟适应了这种进食规律,到该吃饭的时候就会做好消化食物的准备。经常吃零食的人,到了该吃饭的时候,就会缺少饥饿感,勉强塞进些食品,也难以消化。故每餐进食应有较为固定的时间,如《尚书》中所说的“食哉惟时”,这样,脾胃活动才能够协调配合,才可以保证食物被正常地消化、吸收。
中医学认为,一日之中,机体有阴阳盛衰之变,白天阳盛,活动量大,故食量可以适量增多;而夜晚阳衰阴盛,即待寝息,故以少食为宜。清代马齐在《陆地仙经》中提到:“早饭淡而早,午饭厚而饱,晚饭须要少,若能常如此,无病直到老。”因此,遵循“早餐好,午餐饱,晚餐少”的名训,才是益于养生的饮食方式。
【谨居处,调情志】
早在《内经》时代,古人已认识到居住环境与健康寿夭的关系。《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因此《内经》强调养生应“和于阴阳,安于居处”。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非常重视养生,并列居处法、择地、缔创等专篇阐述,中医历来重视居室卫生,由此可见一斑。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经常受到各种自然因素与环境的限制和影响。中医关于风、寒、暑、湿、燥、火以及阴、阳、风、雨、晦、明六气致病学说,反映了自然环境的变化与健康的密切关系,“顺应自然”是防病延年、保健益寿的重要方法之一。居室养生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包括对居住环境的选择、居室的布置及环境卫生等方法与内容。
居室环境与养生
空气的质量直接影响健康与长寿。现代研究发现,富含负离子的空气能调节人的大脑皮层功能,振奋精神,消除疲劳。在森林、海滨、乡村等处,空气中负离子浓度较高,在空气污染日趋严重的工业化城市中含量很低,而且还有多种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因此,选择居住环境应尽可能远离空气污染源或污染严重地区。
水是人类生存的必需物质,《吕氏春秋》认为“轻水所,多秃与瘿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显然古人已经认识到饮用水源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择居安家,首先要考虑选择洁净水源而居。
地形一般应选择地势高爽干燥,没有噪音污染,清洁卫生的环境构筑居室,同时应尽可能避免在有放射性物质或对人体有害的矿区生活。
此外,还应该选择阳光充足,绿地覆盖率较高的地域居住。绿地能调节气温、湿度和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能起到防风、降尘、杀菌、降低噪音及缓解神经紧张、消除视觉疲劳等方面的作用。因此,阳光、绿地对身心健康有极大益处。
由于人们对自己的居住环境往往难以自由选择,如城里工作的人,一般无法选择山区、海滨作为居处,可以通过营造适宜的居处小环境来改善其生活的大环境。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绿化,如种植花卉草木、养金鱼水草,不仅可以怡情养性,丰富业余生活,而且还可以改善环境,保护健康。
居室结构与养生
恬静的浅蓝装饰
就我国的地理位置而言,房屋的朝向一般以坐北朝南为佳,有“冬暖夏凉”的优点,有利于室内采光、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