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乳腺癌:写给患者和家属的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如何应对乳腺癌:写给患者和家属的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李金锋著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9-15
书籍编号:30476932
ISBN:978751891995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70042
版次:1
所属分类:生活休闲-健康养生
版权信息
书名:如何应对乳腺癌:写给患者和家属的书
作者:李金锋
ISBN:9787518919956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乳腺癌已成为严重威胁妇女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其发病率在我国主要城市女性恶性肿瘤中占第一位,且每年以2.4%的速度递增。
本书作者根据近年来乳腺癌研究与治疗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并结合自己三十几年的行医体会,以书信的形式,对一些乳腺癌患者及其家属普遍关心的易发(高危)因素、早期诊断和表现、确诊、解读病理报告、制定治疗计划和方法、易混疾病、术后康复和心理支持、乳房重建、化疗、患癌苦恼与对策、复发及对策、病人的生活饮食问题等问题一一进行解答,以期消除患者及其家属在该病诊断、治疗及康复等诸多方面存在的误解,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和加快康复。
再版说明
《如何应对乳腺癌》一书已出版十年,其间连续六次印刷。在此首先感谢广大患者和相关人员的支持与厚爱。同时笔者也为此书能为您的康复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帮助感到欣慰。十年来,乳腺癌的诊治领域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许多患者和朋友希望将一些新的内容补充进去。为此,笔者再次搜集相关资料,将一些新的理念、新的证据纳入新版,同时更正部分旧版陈旧内容。希望此书能够服务于更多需要的朋友!
李金锋
2016年元月
序
乳腺癌是当今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也是对女性身心健康影响最为严重的恶性肿瘤。虽然近年来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与以往相比进步较快,但在许多与治疗和康复相关的环节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李金锋医生多年来从事乳腺癌的临床与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在乳腺癌保留乳房治疗和乳房成型方面尤为突出。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无论在乳腺癌的诊断治疗还是手术后的康复方面,患者和家属在理解上都存在许多误区,这将直接影响诊断与治疗的顺利进行。李医生在工作之余,收集大量国外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经验,对乳腺癌的诊断、治疗以及康复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问题,从患者和家属的角度深入浅出地进行详细的阐述。书中还特别加进了乳腺癌手术后的成型和手术后如何看待性和生育等章节,这是以前很少提及但又非常重要、需要患者和家属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该书不但对乳腺癌患者和家属有益,对于希望了解乳腺癌、关心乳腺癌患者的所有女性和男性朋友均值得一读。
期盼该书早日出版发行!
林本耀
2006年2月于北京
前言
众所周知,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目前在我国大中城市,占女性恶性肿瘤第一位或第二位,成为严重威胁妇女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
另一方面,近年来,乳腺癌的研究与治疗领域也在发生明显变化,治疗理念和治疗方式都与以往有所不同。当前,乳腺疾病专业医生相对于广大女性群体而言还很不够,普通医生对乳腺癌的了解也不充分,乳腺癌患者及其家属对乳腺癌的理解更是肤浅。在笔者从医的二十几年中,深知乳腺癌患者及其家属在该病的诊断、治疗及康复等诸多方面存在误解,为了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治疗后康复,她(他)们迫切需要这方面的知识。
医生日常工作繁重,常常做不到对每位患者都能解释清楚。有鉴于此,笔者查阅部分国外资料并结合自己行医体会,将一些乳腺癌患者及其家属最为关心的问题整理成册,希望能对她(他)们有所帮助。
水平所限,难免出现错误的观点和结论,望海涵。
特别感谢恩师林本耀教授多年来对我的培养,并感谢他为本书作序!
编者
2006年2月于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暨北京肿瘤医院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
1 认知乳房
乳腺癌在西方国家是除皮肤癌之外发病率最高的女性恶性肿瘤,以美国为例,妇女所患恶性肿瘤中,每3例就有1例为乳腺癌;平均每7位女性中就将会有1位患乳腺癌。2005年,美国乳腺癌新发病例达27万,另外还有1700位男性患乳腺癌。虽然我国乳腺癌发病率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在大中城市已占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或第二位,且发病率仍在逐年上升。据2013年北京市户籍居民女性恶性肿瘤发病构成分析,乳腺癌占第一位,达67/10万。本书旨在帮助乳腺癌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并认识乳腺癌,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使患者早日康复。
女性乳房是位于胸前代表第二性征的一对性器官,每个乳房由15~20个乳腺小叶组成。每个小叶又由许多更小的腺小叶组成,在腺小叶的末端是被称作腺泡的盲端,在这里可以分泌乳汁。乳腺小叶、腺小叶和腺泡由很细的小管连接,被称作乳腺导管。乳腺导管直通位于乳房中央的乳头。乳头周围颜色较深的皮肤称作乳晕。在乳腺小叶和导管的周围充满脂肪组织。乳房内没有肌肉,胸肌和肋骨位于乳房之后。
每侧乳房均含有血管和淋巴管,淋巴管引导无色透明的淋巴液至蚕豆形的淋巴结,乳房引流淋巴结多达十几枚至几十枚,多数在同侧腋窝,其次在胸骨旁的胸腔内。
图1-1为正常女性乳房解剖图示。
图1-1 正常女性乳房解剖图示
2 癌症的发生过程
癌症是发源于细胞的一组相关性疾病。细胞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单位。了解癌症,首先应该了解正常细胞是如何变成癌细胞的。
身体是由多种细胞组成,正常情况下,只有在身体需要时才发生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这种有序的过程为保持身体健康所必需。然而,有时即使身体不需要,细胞也会不断分裂,这些多余的细胞所形成的肿块就称作肿瘤。
肿瘤又有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之分。良性肿瘤不是癌,多数情况下很容易被切除,而且多不复发。良性肿瘤的细胞不会发生远处转移,最重要的是,绝大多数良性肿瘤不会威胁生命。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这些肿瘤细胞为异常细胞,它们无限制、无秩序地分裂增殖,从而损害邻近的正常组织或器官。另外,癌细胞可从瘤体中浸出进入血管和淋巴系统,这也是为什么癌症可以在其他器官形成新的病灶的原因(图2-1)。癌症的播散被称作转移。当乳腺癌播散(转移)到乳房之外,同侧腋窝淋巴结是最常发生转移的部位。如果同侧腋窝淋巴结发生转移,这就意味着身体的其他部位也可能会出现转移,这些部位包括其他部位的淋巴结和器官,如骨、肝和肺。当癌细胞播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时,在那里仍以原有的形态和方式生长,癌的名称也不变。如乳腺癌播散到肝脏,称为“乳腺癌肝转移”,而非“肝癌”,医生也称作远处转移。
图2-1 癌症发生图示
3 乳腺癌易发(高危)因素
当一个人被确诊为乳腺癌之后,常常想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是我?我过去做错了什么?”许多人还为自己找到了“合适”的理由,认为患乳腺癌是上天对自己过去所做的某些事的惩罚,另一些人则考虑假如自己在某些方面做得好一些就可能不得乳腺癌。实际上,得乳腺癌不是你的过错,截至目前,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尚不知乳腺癌的确切原因,一味地自责和抱怨对乳腺癌的治疗与康复无任何益处。
虽然乳腺癌的确切病因还不清楚,但经过科学家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一些危险因素确能增加发生乳腺癌的机会。所谓危险因素,即加大患病的风险。不同的癌症有不同的危险因素,如白种人中阳光过度照射易患皮肤癌,吸烟易患肺癌等。但是,有患癌危险因素并不意味一定患癌,一些人具有一种甚至多种乳腺癌危险因素,但却未患乳腺癌;而大多数乳腺癌患者却无任何危险因素。即使具有乳腺癌危险因素,也无法证明乳腺癌就是由它引起的。
有不同种类的危险因素,其中有一些因素是不能改变的,如年龄和人种。另一些是环境因素,还有一些是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改变的因素,如吸烟、饮酒和饮食习惯等。发生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也在不断变化。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也一直呈上升趋势。
3.1 无法改变的危险因素
3.1.1 性别
女性是乳腺癌的最主要危险因素,男性也可患乳腺癌,但男性乳腺癌的患病比例仅在1%以下。
3.1.2 年龄
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乳腺癌的发病危险也在增加。在我国,25岁以下的乳腺癌很少见,大部分乳腺癌发生在40岁以后,而且以40~60岁之间最多。
3.1.3 遗传性危险因素
一些遗传基因的突变可以在家族中继承,有血缘关系的近亲中如果有患乳腺癌的人,本身发生乳腺癌的机会也增加。这种血缘关系可以是母系,也可以来自于父系。有一位一级亲属(母亲、姊妹或女儿)患乳腺癌,其患乳腺癌危险将增加一倍;两位一级亲属患乳腺癌,其患乳腺癌危险将增加五倍。虽然准确数字不清,但有男性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本身患乳腺癌的危险也会增加。
大约5%~10%的乳腺癌是由两个被称作BRCA 1和BRCA 2的基因突变引起的。通常情况下,这两个基因通过产生能够阻止细胞异常生长的蛋白质来帮助预防乳腺癌发生。然而,如果一个人由父母的任何一方遗传下来这种突变的基因,就使乳腺癌的患病危险增加。到70岁时,携带BRCA 1或BRCA 2基因的女性将有60%~87%的人患乳腺癌。同时,患卵巢癌的危险也将增加。
P53肿瘤抑制基因的遗传性突变也使女性乳腺癌发生危险升高。
现在,已经可以通过血液化验检查体内是否存在这些突变的基因。通过基因检测,如果发现体内确实存在异常的BRCA 1或BRCA 2基因,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降低发生乳腺癌的危险,也可以密切监测乳房的变化以便早期发现乳腺癌。一些人选择服用药物(如他莫昔芬)来降低乳腺癌危险;非常高危的女性还可以选择预防性双侧乳房切除,即在乳腺癌发生之前将其切除。由于BRCA基因突变还增加卵巢癌危险,医生可能建议生育之后或绝经后同时切除双侧卵巢,因为目前尚无可信的卵巢癌筛查方法。
注:DNA改变与乳腺癌
科学家对DNA的分析已经取得很大进步。DNA是承载遗传信息的化学物质,一般情况下,我们的长相都像自己的父母,这正是由于他们是我们DNA的来源。然而,DNA的影响远不只外表。一些基因(DNA的一部分)含有控制细胞生长、分裂和死亡的信息。某些基因促进细胞分裂而被称作“肿瘤基因”;另一些基因能够减慢细胞分裂或在合适的时候引起细胞死亡,被称作“肿瘤抑制基因”。DNA突变使肿瘤基因“打开”,肿瘤抑制基因“关闭”,就可以引起癌变。某些遗传性DNA改变使某些癌症发生频率非常高,也是某些癌症在家族中流行的原因。但是,大多数与乳腺癌相关的DNA突变并非遗传所致,而是发生在女性后天的生活中。获得性肿瘤基因和/或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可以是由于射线或与癌症相关化学物质的长期接触造成的。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科学研究尚未能确定在我们的环境或我们的饮食中可能引起乳腺癌相关基因突变的任何化学物质。大部分获得性基因突变的原因仍不清楚。
3.1.4 乳腺癌个人史
一侧患乳腺癌的患者,其对侧乳房再次发生新的乳腺癌的机会远高于普通人群,是普通人群的3~4倍。这与第一次乳腺癌的复发是不同的概念。
3.1.5 种族
乳腺癌的发病率还可能存在人种差异,美国的白种人乳腺癌发病率高于非洲裔和亚裔美国人。
3.1.6 乳腺组织活检史
乳腺组织活检诊断为“普通增生性病变”者,患乳腺癌的危险仅轻度增加,为普通人群的1.5~2倍;若诊断为“非典型性增生”,患乳腺癌的危险将增加4~5倍;而诊断为“纤维囊性病变”者,并不增加患乳腺癌的危险。
3.1.7 既往放射治疗史
在青少年时期曾经由于其他恶性肿瘤(如淋巴瘤)在胸部接受过放射治疗的女性,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明显增加。如果乳房在30岁之前由于其他疾病接受放射治疗时曾经受到射线的辐射,尤其是因霍奇金病(Hodgkin’s disease)的放射治疗,发生乳腺癌的危险增加。有研究显示,受到射线辐射的年龄越早,以后发生乳腺癌的机会越大。
3.1.8 月经状况
月经初潮早(12岁之前)或绝经延迟(55岁以后)的女性乳腺癌的发生危险轻度增加。这是由于月经是由体内雌激素水平决定的,行经时间长,乳腺细胞受到雌激素作用的时间就长,发生乳腺癌的机会就越大。
3.2 生活方式相关的危险因素
一些乳腺癌危险因素也是可以避免的,通过对大组人群的研究显示,能够回避某些危险因素的女性,乳腺癌的发生率有下降趋势。而一些其他器官的癌,只要避免1~2种危险因素就可能使大部分人不得癌,如80%以上的肺癌是由吸烟所致,而戒烟能很好地降低肺癌的发病率。相比之下,虽然与生活方式相关的乳腺癌危险因素有几种,但没有任何一种危险因素能够解释大多数的乳腺癌,也就是说,没有确切的途径能够预防乳腺癌。尽管如此,避免或控制某些危险因素还是可以减少发生乳腺癌的机会。
3.2.1 口服避孕药
目前正在口服和近期曾经口服避孕药的女性的乳腺癌危险性轻度增加,这种影响在停药之后将消失。
3.2.2 激素替代治疗
激素替代治疗简称HRT,指绝经期女性为减轻症状所补充小剂量女性激素的疗法。许多研究提示,目前正在应用和近期应用HRT 5年以上者,乳腺癌发生危险会增加。HRT,对于仍有子宫的妇女,医生可能开出两种激素,即雌激素和孕激素,雌激素用以预防或减轻绝经期症状,但也增加患子宫癌的危险,孕激素有帮助预防子宫癌的作用;对于子宫切除的妇女,只开雌激素即可。乳腺癌发生危险在雌、孕激素联合应用的HRT高于单纯雌激素时。HRT的乳腺癌发生危险升高只见于目前和近期应用者,在停用HRT 5~10年后,乳腺癌发生危险恢复到平均水平。因此,对绝经期妇女是否应用HRT应权衡利弊。
3.2.3 未生育
未曾生育的妇女和30岁以后生产第一胎的女性,乳腺癌的发生危险轻微增加。
3.2.4 未哺乳
许多研究认为,自己哺乳的妇女乳腺癌发生危险轻度降低。一项针对100000人的研究显示:妇女生育后每哺乳1年,乳腺癌发生危险降低4%。
3.2.5 饮酒
饮酒增加乳腺癌发生危险,过多饮用酒精性饮料乳腺癌发病率增加。与不饮酒者相比,每日一次饮酒即可轻度增加乳腺癌发生危险,每日饮酒次数越多,乳腺癌发生危险越大。
饮酒还使口腔癌、喉癌和食管癌的发生危险增加。
3.2.6 肥胖、体重超重和不良饮食结构
肥胖是指体内脂肪比例异常增高,而体重超重是指体重超过正常标准。绝经后肥胖的妇女发生乳腺癌危险增加,成年期体重超重也是乳腺癌危险性增加的因素。另外,体重超重的妇女患乳腺癌后预后也差。
目前,有许多关于高脂饮食对乳腺癌危险性影响的研究。一些研究发现,在总的脂肪、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少的国家乳腺癌发病率低;另一方面,许多针对美国妇女的研究发现,乳腺癌发生危险与脂肪摄入量并无关系。有关专家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这种差异。许多学者指出:在不同国家比较饮食结构与乳腺癌发生危险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复杂的,可能会受到其他影响因素的干扰,如活动量、其他营养的摄取以及不同的遗传背景等。
尽管对脂肪摄入与乳腺癌发生危险之间关系的研究已经很多,但似乎没有发现提高总脂肪摄入量会增加乳腺癌发生的危险,但有证据显示,脂肪种类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同。饱和脂肪酸摄入量高会增加结肠癌、直肠癌和前列腺癌的危险,同时也增加心脏病危险。虽然饮食结构可能对乳腺癌发生危险没有直接影响,但为了降低总的癌症发生危险,美国癌症协会推荐饮食中多吃水果、蔬菜和粗粮,限制“红肉”和全脂奶制品中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保持健康体重。
3.2.7 缺乏锻炼
锻炼身体与乳腺癌发生危险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有研究显示,年轻时紧张性锻炼对乳腺癌的发生可能一生都有保护性影响,成年人参加适度的体育活动也能降低乳腺癌发生危险。为此,美国癌症协会推荐每周至少运动5天,每天至少运动30分钟,每次运动45分钟以上可能更有益处。
注:统计数字及其意义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数字来描述或理解事物的科学。在乳腺癌的研究中,科学家应用统计学帮助理解某些因素与乳腺癌发生之间的关系。发病率是指在某一特殊时段确诊新发乳腺癌的数目或比率;死亡率是指某一特殊时段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种癌症的数目或比率。那么为什么应用“率”而不是实际的数字来解释癌症的发生情况呢?通过研究发现,应用“率”而不是简单的报告数字,科学家能够更准确地比较不同人群或不同时间段内疾病的发生情况,“率”是由同一时间段内人群总数和死亡或发病人数通过计算得出的。“率”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某一疾病的变化形式,如西方发达国家统计,乳腺癌的死亡率近年来在某些女性人群中已经下降,这反映了乳腺癌早期诊断方法应用增加的结果。另一问题是乳腺癌发生的终生危险,所谓终生危险是指一个个体由出生到死亡可能发生某种癌的可能性的估计,这种估计来自于两种基本统计数字,即每一年龄段某种癌症新发病例的比率和每一年龄段因各种原因造成死亡的比率。该方法将在发生癌症之前其他原因的死亡也考虑进去。
3.3 尚未肯定或意见尚未统一的危险因素
3.3.1 环境危险因素
我们的生存环境对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到底有什么影响?已经进行大量的研究试图回答这一问题,另外一些研究仍在进行。但是,这些研究结果并未表明环境污染物暴露与乳腺癌发生危险之间存在明显的连带关系。虽然也有一些研究显示,某些污染物可以增加乳腺癌发生危险,但大多数专家认为,即使存在这种联系,也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乳腺癌病例与其有关。
3.3.2 流产
丹麦的一项大宗研究显示,人工流产并不增加乳腺癌发生危险。另外,许多研究也未发现自然流产与乳腺癌发生危险之间存在直接联系。
3.3.3 吸烟
大量研究证实,吸烟并不增加乳腺癌发生危险。但这并不意味着鼓励女性吸烟,因为吸烟对身体有许多其他方面的负面影响,如使肺癌等其他恶性肿瘤发生危险增加,同时还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生危险。
3.3.4 其他主观臆断的危险因素
(1)腋窝除臭剂:患腋溴者常使用抑制汗腺分泌的制剂或除臭剂,有人担心这些化学物质吸收后会增加乳腺癌发生危险,但研究结果显示,这些除臭剂与乳腺癌发生危险之间并无关联。
(2)文胸:有人担心文胸(胸罩)过紧会影响乳房的淋巴循环而增加乳腺癌的发生危险,但这种观点实无科学或临床依据支持。
(3)乳腺假体:随着隆乳人群的增多,对于乳房假体是否会引发乳腺癌的担心也越来越重。事实上,尽管乳腺假体可以引起组织纤维(瘢痕)化,给普通X线检查带来困难,但多项研究证实,乳腺假体并不增加乳腺癌发生危险。况且,其他检查方法如核磁共振也增加这种病例乳腺癌检测的敏感性。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大多数乳腺癌患者并没有上面所提到的发病高危因素,科学家目前正在对乳腺癌的病因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以期发现更确切的危险因素,并探寻预防乳腺癌的途径。
4 乳腺癌早诊
在未出现临床症状之前查出乳腺癌最为理想。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是可以做到的。女性应该通过医生了解自己乳腺癌增加的危险因素,任何年龄乳腺癌的高危个体均应向医生咨询针对乳腺癌的检查应该从何时开始以及适宜的时间间隔。乳腺癌的筛查已经显示能够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
女性应该积极参与乳腺癌筛查,包括定期、规律的乳房X线检查,B型超声检查以及由专科医生进行的临床乳房检查。
乳房X线检查是发现早期无症状乳腺癌的最佳手段之一,所应用的设备能发出一种特殊的X线。乳房X线筛查的目的是发现无症状乳腺癌的一些变化,在乳房X线片上常常显示用手摸不到的肿块,同时还能发现一些微小钙化灶,而这些钙化灶可能正是乳腺癌的早期表现。
如果乳房X线片上发现某一区域的可疑病变,常常需要进一步检查,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建议患者是否需要活检。
尽管乳房X线照相是早期发现乳腺异常的最佳手段,但它也有其局限性。如漏诊某些病例(假阴性)或将非癌疾病诊断为癌(假阳性)。另外,早诊肿瘤并不意味一定会挽救生命,某些生长快的乳腺癌在临床确诊之前可能已经转移到了身体的其他部位。尽管如此,多项研究显示,乳房X线检查可以降低乳腺癌的死亡危险。许多医生会推荐,乳房X线检查应该每隔1~2年进行一次。但乳房X线照相并不常规推荐用于40岁以前的年轻患者,一方面,由于年轻女性乳房的组织密度较高,X线照相分辨率差;另一方面,年轻女性频繁接触射线也可能增加乳腺癌发生危险。
应用高频扫描探头对乳房进行B超检查对乳腺癌的筛查也很有帮助,尤其适合年轻及致密型乳腺。B超检查具有无损伤及灵活方便等特点。有时将B超与乳房X线检查联合应用效果更佳,但乳房B超检查需要高水平超声人员,而且费时。
自我乳房检查也不失为早诊乳腺癌的好方法(图4-1)。从青春期以后,女性就应该对自己的乳房倍加关注。一般来说,每月自己应认真检查一次乳房,检查时间应选择在每次月经过后的1~2周为宜。每次检查时可在浴后或临睡前,站在镜子前,观察两侧乳头是否在同一水平,有无乳头回缩,乳头乳晕是否脱屑(掉皮),乳房皮肤有无水肿和凹陷(酒窝征)。
仰卧位用手的指腹依次平坦触摸对侧乳房,感知有无结节、疼痛等异常,发现异常后应及时找乳腺专业医师检查,切记勿抓捏乳房。进行乳房自我检查时需要提醒注意的是,每位女性的乳房均存在差异,并随年龄、月经周期、怀孕、停经和口服避孕药等发生变化。正常情况下,乳房内可以感觉不太平滑,甚至呈质地较韧的结节感。每次月经期间或之前几天,乳房可以变得肿胀并出现压痛。35岁以后,除进行乳房自我检查之外,还应定期由乳腺专业医师进行临床检查及B超或乳房X线检查。
图4-1 乳腺癌自查图示
5 乳腺癌表现
早期乳腺癌多数无任何症状,包括疼痛,但随着肿瘤的生长,会出现可察觉的症状和乳房异常征象。
(1)乳房内或靠近腋窝处出现可触及的肿块或局限性增厚。
(2)乳房大小或形状发生变化。
(3)乳头溢液、触痛或乳头回缩。
(4)乳房皮肤局部凹陷(酒窝征)或水肿(橘皮征)。
(5)乳房发红、肿胀、温度高和皮肤硬韧等。
(6)远位转移征象。
6 容易与乳腺癌相混淆的疾病
6.1 乳腺炎
普通乳腺炎多见于哺乳期女性,表现为红肿、疼痛和发热等症状,病史短,抗生素治疗有效。另外,有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炎,即浆细胞性乳腺炎,是由乳腺导管扩张,分泌物排出不畅,刺激周围乳腺组织所引起。这种类型的乳腺炎常可摸到界限不清楚的肿块,普通乳腺炎的炎症表现不明显,病程较长,且容易反复发作,应注意与乳腺癌鉴别。
还有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即炎性乳腺癌。特点是乳房较大范围的红肿,肿块界限不清,局部皮肤温度略高,但常无全身发热。疾病进展较快,预后不佳。
6.2 乳腺脂肪坏死
脂肪坏死表现为皮下肿块,形状不规则,界限欠清楚,位置比一般乳腺癌略表浅,常与皮肤粘连而出现“酒窝征”。脂肪坏死常有乳房外伤史,但也有外伤史不明确者。
6.3 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是由于体内内分泌激素失衡等原因,造成乳腺上皮细胞新生与复旧不平衡的一种表现,在我国30岁以上女性中占40%以上。乳腺增生常常表现为乳房疼痛,多为胀痛或钝痛,月经前加重,疼痛程度两侧可以不对称,乳房内常可摸到界限不清楚的弥漫性增厚,甚至结节感,症状程度与情绪变化有关。严格地说,乳腺增生是正常女性的生理现象,多数人无须处理,普通乳腺增生与乳腺癌发生无明确关系,疼痛严重者可选用1~2种药物以减轻症状,服用时间也不宜过长,1~3个月为宜。目前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够治愈乳腺增生。患乳腺增生的女性应定期到医院进行乳房查体,当局限性增生明显,与乳腺癌不易鉴别时,需要进行穿刺病理或局部切除以明确诊断。
需要提醒的是,大部分乳房肿块并非乳腺癌,但任何乳房肿块都不应该忽视,应尽早到医院检查以明确诊断。
7 确诊乳腺癌
乳房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立即到乳腺专科检查,医生会进行详细的临床查体及必要的仪器检查。
7.1 临床乳腺查体
医生通过触摸肿块及其周围的乳腺组织可以获取许多信息,帮助区分良性或恶性,有经验的专科医生其准确率达80%以上。
7.2 乳房X线检查
对病变的良恶性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7.3 乳房超声检查
高质量超声仪加上有经验的超声医生不但能够区分病变是实质性还是囊性,还能够根据病变周围血流的变化以及有无钙化判断是否良恶性。临床上常常将乳房X线检查和超声检查联合应用,借此提高确诊率。
7.4 乳导管灌洗检查
对于乳腺癌高发人群,还可以进行乳导管灌洗检查,即对最常发生乳腺癌的乳腺导管系统进行灌洗,收集脱落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帮助医生评估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乳导管灌洗检查能够发现少数早期乳腺癌,但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均较高,因此,目前该方法还不能作为常规应用。
7.5 乳腺活组织检查
乳腺活组织检查简称乳腺活检,即通过取得部分乳腺活体组织送给病理科医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存在癌细胞,由病理科医生签发是否患乳腺癌的报告。只有病理诊断才是乳腺癌诊断的“金标准”,临床和影像学检查即使再有把握,也不能作为确诊和治疗的依据。因此,乳腺活检对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均至关重要。
乳腺活检有两种方式,即穿刺活检和外科开放活检。穿刺活检又分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和粗针穿刺组织学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是用平时“打针”使用的注射器在病变部位抽取少量细胞进行涂片检查,由于获取的组织量少,加上需要较高水平的细胞病理医师,所以这项技术的确诊率和普及率均不很高。另外还有假阳性(误诊为癌)的可能,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可能应用会越来越少。粗针穿刺组织学检查是应用普通铅笔芯粗细的特殊穿刺针,抽取病变部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