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计算机 > 网络通信 > 网络虚拟化技术完全指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网络虚拟化技术完全指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网络虚拟化技术完全指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网络虚拟化技术完全指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一位无比严谨的技术型教授精心成就的虚拟化大全宝典!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架构大型分布式系统必备基础!

作者:敖志刚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8-01

书籍编号:30458290

ISBN:978712126561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17502

版次:1

所属分类:计算机-网络通信

全书内容:

网络虚拟化技术完全指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前言


随着宽带网和云计算热潮的兴起,虚拟化成为当今最基础且热门的关键技术之一。虚拟化就是用虚的软件来代替或者模拟实际存在的对象,把物理资源转变为逻辑上可以管理的资源的技术。这种技术正在全面地改变管理系统、存储、网络、安全、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方式,并释放巨大潜力。网络虚拟化不仅因为它能使网络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还在于其高可靠性、灾难恢复、业务连续性、新应用的快速部署、创新的服务模式、集中管理、不间断备份、动态迁移、分布式协作、资源整合、资源的弹性扩展和资源综合调控等方面。


网络虚拟化是将多种硬件或软件网络资源及相关网络功能集成到一个可用的软件中统一管理和控制的过程,并将这些物理网络元素抽象为虚拟终端、虚拟节点、可编程接口或者虚拟链路之类的虚拟资源,然后由这些虚拟资源组建抽象的网络实例。网络虚拟化主要元素涉及虚拟机、服务器、桌面、存储、链路、路由器、交换机,以及云计算及其资源等方面。了解这些方面的技术原理和具体细节是成功部署网络虚拟化解决方案的基础,并且可以避免特定解决方案可能存在的隐患。


新的虚拟机技术能够实现在同一种物理硬件上运行多个操作系统,执行多套指令集,并使用多种编程语言和编译器实现新的体系结构。即虚拟出多台虚拟机,模拟出若干软件,并配置出由若干台虚拟机组成的逻辑网络。服务器虚拟化将服务器物理资源抽象成逻辑资源,使一台服务器变为多台或相互隔离的虚拟服务器或者将多台服务器变为一台服务器来用,从而简化系统管理并实现服务器的有效整合、迁移和部署;桌面虚拟化直接面向终端用户,能够在云中为用户提供远程的计算机桌面服务,使用户能够通过各种手段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通过任何可连网设备访问到自己的桌面。并且可以在电脑原来桌面基础上创建一个新的桌面,成为客户安全接入网络个人桌面和传统IT办公的完善替代方案;存储虚拟化可以整合和管理所有已有的存储设备并形成一个存储池,然后根据用户的需求重新分配存储池的存储空间有效地提高存储空间的利用率。从而实现存储系统大容量、高数据传输,集中、统一及方便的管理,以及存储、备份、转移和共享;链路虚拟化可把多条物理链路资源抽象为一条虚拟链路或者将一条物理链路切分为多条虚拟链路,从而满足网络柔性重组的需求;网络节点虚拟化首先需要将路由器虚拟化,虚拟化路由器是构建未来互联网的核心设备,用其可以在一个物理网络上构建多个独立的虚拟网络。从而实现不同体系结构的并行运行,使一些新型互联网服务成为可能。交换机虚拟化指利用软件来抽象交换设备,实现逻辑划分。即改变现实计算机网络中的交换方式,提供速度更快、端口更多、安全性更好和交换服务更丰富的联机接口,它是构成虚拟平台网络的关键技术。云计算的应用必定基于虚拟化,只有在虚拟化的环境下云才是可能的。通过虚拟化可以组建自己的云数据中心,使云计算中的计算、存储、应用和服务都变为可以动态扩展和配置的资源。


笔者在网络虚拟化技术领域工作多年,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本书从不同侧面和不同应用角度全面描述了相对深入的网络虚拟化的前沿技术和较新的研究成果,力求在创新性、前瞻性和应用性等方面有所作为。本书的特点表现为:通俗、简练的概述和提要贯穿全书;尽量用实例和结构化的图例说明抽象的概念与原理;创造性地引进新的内容、新的技术、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使知识结构达到合理,知识点和技能点相互融合,知识模块彼此交互且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兼顾基础知识的同时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写作手法上从不同来源多视角和多侧面进行考察、检验和论证概念、理论、知识、数据和结论,以保证其正确性。


网络虚拟化正在或将成为一项大众化的技术,如果读者希望立即实施任何网络虚拟化项目且忽略其规模,则本书可以提供所需知识;如果理工类高校的相关专业准备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网络虚拟化课程,则本书是教材的最佳选择之一,学好这门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水平、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


本书的主要写作目的是让广大读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在一本书中掌握网络虚拟化的基本内容、理论技术体系和工程实施经验,希望本书能成为读者学习的向导、工具和良师益友。通过本书的梳理和抛砖引玉进一步激发广大同仁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把握业界前沿的科技和理念,全面了解网络虚拟化的强大功能和发展前景。本书将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未来的窗户,带领读者走进虚拟化世界。以拓宽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储备适用于未来网络产业的知识和技能。


本书通过宏观分析和研究网络虚拟化,以及精心选取素材和认真构思,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系统地介绍了网络虚拟化的精髓、核心内容、基本理论和新技术体系。本书共11章,涉及虚拟化基础知识、网络虚拟化基础、虚拟机、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桌面虚拟化技术、存储虚拟化、链路虚拟化、路由器虚拟化、虚拟交换机、云计算与虚拟化技术,以及云计算资源虚拟化技术;其内容体系包含网络虚拟化的理论知识、技术原理、系统构建、体系架构、设计思路、实现方法、部署策略、模式模型、典型案例、主要协议、管理平台、研究现状和最新发展方向等。本书从普及虚拟化知识开始详细论述网络虚拟化的逻辑组合和纵横向架构;虚拟机的监控、热备份、动态迁移、自动部署和Java虚拟机;服务器的虚拟映射,以及动态分区和整合;桌面虚拟化的模式、主要协议、基础架构和管理平台;链路聚合、虚拟接口切分,以及硬件分割和隔离;虚拟路由器冗余协议和可编程性;虚拟交换机的典型结构和生成树协议;云计算中的虚拟集群、虚拟化云计算架构和设备逻辑组合;资源的提供、发现、监控、选择、调度和部署等关键技术。


本书构思新颖、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且精益求精,并强调先进性、实用性和可读性,是网络虚拟化技术实现原理的全面展示和完全指南。本书适用于感兴趣的爱好者自学,也可作为高校学生选修课和专业培训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或者作为在信息领域学习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课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从事互联网规划、设计、安装、管理、维护、测试和试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网络与虚拟化研究、开发及教学的科研人员和教师也可通过阅读本书受益。


本书主要由敖志刚教授编著,参加编写工作的还有宫云祥、康兴挡、高健、余品能、吴海平、敖卫清、唐长春、张康益、王冠、王真军、毕衡光和王有成。敖志刚教授的妻子吴迎付出了许多汗水和劳动,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保障信息化教研中心的领导和同事给予了许多关爱,电子工业出版社的领导和同志给予了许多指点、帮助和辛勤周到的服务,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


在编撰过程中尽管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由于我们理论水平和时间所限,对许多新知识的理解尚欠深入,因此错误与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15年7月

第1章 虚拟化基础知识


目前IT领域的虚拟化(Virtualization)已经深入人心,它在网络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逐步走向嵌入式终端和通信领域,已经被公认为支撑云计算发展的关键技术。在当前“应用为王”的时代,虚拟化是满足多样化用户需求,并挖掘计算机潜力和优化的首选途径,其技术趋势已不可逆转。


1.1 虚拟化的概念与优缺点


虚拟化作为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掀起信息科学界又一轮技术的高潮。究竟什么是虚拟化?虚拟化技术类型有哪些?人们往往既清晰又模糊,仿佛看到它就在面前,可是又变幻着这样或那样的模样。


1.1.1 虚拟化的含义


顾名思义,“虚”总是相对“实”而言的。所谓的“实”,也就是指看得见和摸得着的服务器、CPU等硬件产品及部分可视化软件等,用虚的软件来代替或者模拟这些实际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虚拟化。


通俗地说,虚拟化就是把物理资源转变为逻辑上可以管理的资源,以打破物理结构之间的壁垒。虚拟化的对象是各种各样的资源,即将应用程序及其下层组件从支持它们的硬件中抽象出来,将网络的控制管理与数据平面的转发与交换进行有效分离并提供支持资源的逻辑化视图。虚拟化是一种过程,即将原本运行在真实环境上的计算机系统或组件运行在虚拟出来的环境中,并且不受资源的实现、地理位置、物理包装和底层资源的物理配置的限制。它是一个为了简化管理和优化资源的解决方案,经过虚拟化以后所有的资源都透明地运行在各种各样的物理平台上。资源的管理都将按逻辑方式进行,完全实现资源的自动化分配,用户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实现其在真实环境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功能。


虚拟化指各种实体有效地共享硬件资源,如一台服务器可以虚拟化成多台虚拟机共享硬件资源。例如,一种网络设备可以有很多虚拟局域网(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VLAN),多个网络共享一个端口。所有共享的内容均称为“虚拟化”,如输入/输出(Input/Output,I/O)虚拟化。一个机房中的所有电缆,如电源线、网络线和音频线只有一根线即可。一根线插入,所有设备联通称为“cable虚拟化”,即共享硬件资源。


虚拟化技术通过对硬件和软件的划分或整合,部分或完全地对物理机器进行模拟或仿真,将计算资源合并或切分成一个或多个运行环境。虚拟化技术的绝妙之处在于经过虚拟化后的逻辑资源对用户隐藏了不必要的细节,终端用户在信息化应用中感觉不到物理设备的差异、物理距离的远近及物理数量的多少,按照自己正常习惯操作执行需要的信息资源调用和交互即可。CPU的虚拟化技术可以单CPU模拟多CPU并行,允许一个平台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在每一个操作系统中都可以运行多个程序,并且应用程序都可以在相互独立的空间内运行而互不影响。例如,当前只有一台计算机。通过虚拟技术在用户看来却是多台,每台都有其各自的CPU、内存和硬盘等物理资源。


虚拟化技术与多任务及超线程技术完全不同,多任务指在一个操作系统中多个程序同时并行运行。在虚拟化技术中可以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而且每一个操作系统中都有多个程序运行,每一个操作系统都运行在一个虚拟的CPU或者是虚拟主机上。而超线程技术只是单CPU模拟双CPU来平衡程序运行性能,这两种模拟的CPU不能分离,只能协同工作。


虚拟化的基础是虚拟机(Virtual Machine,VM),指通过软件模拟的具有完整硬件系统功能并运行在一个完全隔离环境中的完整计算机系统及软件容器。它可以运行自己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正如一台物理计算机。虚拟机的运行完全类似一台物理计算机,它包含自己的虚拟(即基于软件实现的)CPU、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硬盘和网络接口卡(Network Interface Card,NIC)。


现有的虚拟机系统通过在现有平台(裸机或操作系统)上增加一个虚拟层虚拟机监视器(Virtual Machine Monitor,VMM)来实现,VMM是一个系统软件,可以维护多个高效且隔离的程序环境。它管理计算机系统的真实资源,为虚拟机提供接口。一些VMM安装在已有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OS)之上,原有操作系统为Host OS;在VM中运行的操作系统为Guest OS。VMM必须满足等价性(保真性)、安全性和高效性3个条件。


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网络中的其他计算机无法分辨虚拟机与物理计算机之间的差异,即使是虚拟机本身也认为自己是一台“真正的”计算机。不过虚拟机完全由软件组成,不含任何硬件组件,因此它具备物理硬件所没有的很多独特优势。


1.1.2 虚拟化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1.虚拟化的优势


虚拟化所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如图1-1所示。

网络虚拟化技术完全指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1 虚拟化的优势

总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效率:将原本一台服务器的资源分配给数台虚拟化的服务器,有效地利用了闲置资源;可以在一台物理服务器上同时安装并运行多种操作系统,从而提高物理设备的使用率;通过动态的资源部署和重配置来满足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在新硬件上运行遗留操作环境,在单一系统中测试和开发,以及优化应用开发,这样能确保应用程序发挥出最高的可用性和性能。


(2)隔离:包含两个层次的隔离,一是横向隔离。即虚拟机之间隔离,每台虚拟机可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使用虚拟机每个应用程序可以在自己的操作系统环境中独立地运行,而不会影响到其他工作负载;二是纵向,即高层和低层之间隔离。例如,虚拟层隐藏了下面的一些硬件。用户可以不知道,但是可以使用。虽然虚拟机可以共享一台计算机的物理资源,但它们彼此之间仍然完全隔离;此外还能隔离应用软件与硬件,如同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理计算机。而且当其中一台虚拟机发生故障时,并不会影响其他操作系统,从而实现了故障隔离。因此在可用性和安全性方面,虚拟环境中运行的应用程序之所以远优于在传统的非虚拟化系统中运行的应用程序,隔离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3)可靠:虚拟服务器独立于硬件工作,通过共享机制无法实现的隔离和划分来实现对数据和服务进行安全可控的访问。由于应用程序和所访问的数据处于集中管理和维护之下,因此可以轻易地监测和控制数据的访问,从而避免数据被攻击或窃取。通过改进灾难恢复解决方案提高了业务连续性,当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可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且不影响整个集群的运作,在整个数据中心实现高可用性。


(4)成本:降低了部署成本,突破了软硬件循环性的升级。只需要更少的服务器就可以实现需要更多服务器才能做到的事情,减少被管理物理资源的数量也间接降低了安全等其他方面的成本。虚拟化可节约潜在成本,隐藏物理资源的部分复杂性。不必为了运行新的软件而购买或升级硬件设备,能够从现有的设备、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网络和标准中受益。通过自动化、信息优化和中央管理来简化公共管理任务,极大地延长了网络基础结构的使用寿命。在硬件采购、操作系统许可、电力消耗、机房温度控制和服务器机房空间等方面都可体现节约成本的效果,如表1-1所示。

表1-1 虚拟化节约潜在的成本

网络虚拟化技术完全指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由于系统的管理、维护、升级、扩展与服务等一系列环节得到优化,因此最大限度地节省了投入到系统中的各种费用。随着时间的增长,这种优势越来越明显。


(5)兼容:为使不同品牌和不同硬件兼容,虚拟化可以统一虚拟硬件而达到融合的目的,所有的虚拟服务器都与正常的x86系统相兼容。它改进了桌面管理的方式,可部署多套不同的系统,将因兼容性造成问题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另外虚拟机可以支持老的软件和操作系统,兼容性非常好。


(6)聚集:在一台计算机上运行多台虚拟机使得资源的调度更为优化,不同点的虚拟机有不同的繁忙和空闲时段,忙闲交错使得单台服务器的系统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出于上述原因,虚拟化的聚集能够实现将多个不同平台上应用安全可靠地整合到少数几台服务器上。原来可能在多台机器上运行的应用软件、网站和数据库利用率都比较低,但是利用虚拟化技术可以把它合并在一起在一台机器上运行。这样可以用更少的服务器获得同样的整体功能,并大大提高了计算机性能的利用率。


(7)封装:以虚拟机为粒度的封装使得虚拟机运行环境的保存非常便捷,优秀的封装性能使得以下应用模式可以很方便地实现。


● 虚拟机快照:将运行中的一台虚拟机的某个时间点的状态抓取下来,就像抓拍一张照片一样。


● 虚拟机克隆:从虚拟机的执行环境复制出一台或多台相同的虚拟机。


● 虚拟机挂起:指暂停一台运行中的虚拟机,将其运行环境保存在磁盘中。


● 虚拟机恢复:指将保存在磁盘中的虚拟机运行环境恢复到内存中以继续运行的操作。


优秀的封装性能使得虚拟机的保存更容易,从而在灾难恢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虚拟机快照和克隆使得部署各种软件运行环境更容易,从而使软件开发的测试和调试更为快捷方便。


(8)迁移: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功能,在一台服务器需要硬件维护时其中运行的虚拟机能够迁移到其他服务器上,维护工作结束后再迁移回来。一台虚拟机在提供应用时,可以动态地从一台物理速度机迁移到另外一台物理速度机。在集群中一些服务器工作量较大而一些服务器比较空闲的情况下,一部分运行在繁忙的服务器上的虚拟机能够迁移到较空闲的服务器上。这种特性可以创造出很多的应用,一是高可用性;二是负载均衡的调整。


(9)扩展:资源分区和汇聚可支持实现比个体物理资源小得多或大得多的虚拟资源,即可以在不改变物理资源配置的情况下进行规模调整。


(10)便于管理:提高了服务器/管理员比率,一个管理员可以轻松地管理比以前更多的服务器而不会造成更大的负担。系统管理员可在任何一点单点控制系统,使得系统的维护、管理、安装、调度、扩容和升级等工作一次性完成。


2.存在的问题


基于虚拟化技术的工作原理,该技术也存在如下较为明显的问题。


(1)受攻击:如果物理系统出问题或被攻克,那么其所管理的虚拟系统均有可能出问题或被攻击。


(2)性能降低:由于生成虚拟系统极其方便,因此如果技术人员随心所欲地生成虚拟系统将严重影响物理系统的性能。


(3)许可证成本:虚拟系统数量增加,用户购买许可证的成本和管理难度相应增加。


(4)系统维护难度:在虚拟系统出问题时首先需判断是虚拟系统还是物理系统的问题,增加了系统维护的复杂性。


(5)技术人员成本:虽然技术人员数量有所降低,但是对其技能要求却更高,相应地增加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


(6)应用工具:目前的应用工具主要支持物理环境,实施虚拟化后应用工具必须能够运行在虚拟系统中,这对开发者和用户无疑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难题。


1.2 虚拟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展望


1.2.1 虚拟化发展历程


虚拟化技术的发展已经有 50 多年的历史了,它萌芽于上世纪 50 年代末,发展于 60 和70年代。经历上世纪80和90年代的沉默,终于在21世纪初爆发。尤其是1999年X86平台虚拟化商业系统的实现和2008年云计算的热炒,让作为提供云环境底层支持的虚拟化备受关注,开始广泛活跃于IT各个领域,让千万家庭和企业受益。虚拟化的发展历史如下。


1.20世纪70年代前


(1)虚拟化技术的萌芽


1959年,在国际信息处理大会上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 Strachey)发表了一篇学术报告,名为“大型高速计算机中的时间共享”(Time Sharing in Large Fast Computers)。其中提出了虚拟化的基本概念,这篇文章也被认为是虚拟化技术的最早论述。可以说虚拟化作为一个概念被正式提出就是从此时开始的,虚拟化技术由此萌芽。


(2)虚拟化技术的雏形


1963年秋,麻省理工的MAC项目产生了Multics(MULTiplexed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ystem)技术。由贝尔实验室、麻省理工学院及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共同参与研发,是一套安装在大型主机上多人多任务的操作系统。它以Compatible Time-Sharing System(CTSS)为基础,建置在美国通用电力公司的大型机 GE-645 上。目的是连接 1 000 部终端机,支持 300个用户同时上线。


(3)虚拟机和虚拟内存实现


1962年,第1台Atlas 1交付曼彻斯特大学使用。它使用了58种不同类型的20 cm×15 cm的电路板(不包括外设)5 172块。Atlas是第1台使用虚拟内存(称为“一级存储”)这一概念的机器,还率先包含了一个称为“Supervisor”的基本资源管理组件。Supervisor会发送特殊指令或硬件代码指令,以管理硬件资源,如专用于单个程序执行的处理器时间分配。


1964年,科学家 L.W.Comeau和R.J.Creasy创造性地设计出了一种名为“CP-40”的新型操作系统。这是专为 System/360 Mainframe 量身订造的操作系统,实现了虚拟内存和虚拟机。


(4)第1次在商业系统中实现虚拟化


最早在商业系统中实现虚拟化的是IBM公司在1965年发布的IBM7044,即为系统的每一部分建立一个7044镜像。它允许用户在一台主机上运行多个操作系统,让用户尽可能充分地利用昂贵的大型机资源。IBM7044实现了许多突破性的虚拟化概念,包括部分硬件共享、内存分页和时间分配。并且定义了虚拟内存管理机制,用户程序可以运行在虚拟的内存中。对于用户来说,这些虚拟内存就好像一台台“虚拟机”,为多个用户的程序提供了独立的计算环境。这是IBM虚拟机概念的开端,他们认为虚拟机就是真实机器的副本,只是内存减少了。随后虚拟化技术一直只在大型机上应用,而在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服务器的x86平台上仍然进展缓慢。


1965年,IBM推出了System/360 Model 67和TSS分时共享系统。该系统允许多个远程用户共享同一高性能计算设备的使用时间,也就是最原始的虚拟机技术。该技术使一批新产品涌现出来,如IBM360/40、IBM360/67和VM/370。这些机器在当时都具有虚拟机功能,通过一种名为“VMM”的技术在物理硬件之上生成了很多可以运行独立操作系统软件的虚拟机实例。


(5)第1个应用程序虚拟化


1966年,BCPL(Basic Combined Programming Language)由Martin Richards在剑桥大学开发。应用程序虚拟化最早用于 BCPL。BCPL 的第 1 个编译器是专为 Compatible Time Sharing System 下的 IBM 7094 系统编写的,该系统是第1个分时操作系统。


(6)第1个虚拟系统


1967年,Djiskstra实现第1个虚拟系统。


2.20世纪70~80年代


(1)虚拟化标准提出


1974 年,Popek 和 Goldberg 在《Formal Requirements for Virtualizable Third Generation Architectures》论文中提出了一组称为“虚拟化准则”的充分条件,满足条件的控制程序可以被称为“VMM”。


(2)UNIX操作系统正式命名


1970年UNIX操作系统被正式命名,它的诞生使得虚拟化和分区技术有了新的发展。虚拟化的历史从大型机的分区技术、虚拟机和虚拟内存开始,UNIX 的出现让很多人看到了它的前途,也让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RISC)服务器和小型机成为虚拟化的第2代受益者。


(3)第1次将虚拟引入存储之中


1978年,IBM获得了独立磁盘冗余阵列(Redundant Arrays of Independent Disks,RAID)概念的专利。作为一种存储虚拟形式,RAID首先将物理设备组合为池,然后从这一池中“切割”出一组虚拟逻辑单元号(Logical Unit Number,LUN)并将其提供给主机。通过使用镜像和奇偶性,这些逻辑单元第1次拥有了比底层物理磁盘驱动器更高的可用性。虽然直到1988年IBM与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携手之后才开发出一个实用的版本,但这一专利技术却是第1次将虚拟化引入存储之中。


(4)网络文件服务器(Network File Server,NFS)系统服务出现


1984年由Sun公司开发出NFS,其目的就是让不同计算机不同操作系统之间可以彼此共享文件。由于NFS系统服务使用非常方便,因此很快得到了大多数的UNIX/Linux系统的广泛支持,而且还被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制定为RFC1904、RFC1813和RFC3010 标准。


(5)分级文件系统(Hierarchical File System,HFS)出现


1985年作为Macintosh电脑新的文件系统取代了只用于早期Mac型号所使用的平面麦金托什机文件系统(Macintosh File System,MFS)。HFS和其他大多数文件系统一样被视为专有的格式,因为只有它为大多数最新的操作系统提供了很好的通用解决方法以存取HFS格式磁盘。


(6)AIX出现


AIX于1986年首次引入,IBM在1989年将其移植到RS/6000平台上,它是业内第1个能够支持商用RISC系统的UNIX操作系统。


3.20世纪90年代


(1)Java问世


1995年Java语言诞生,由Sun Microsystems开发,并通过Java虚拟机萌发了独立于平台的语言的构想。从那时起,Java技术就成为Web应用程序的一个构建块。从服务器端脚本到客户端 applet,Java 技术提高了对 VM 技术的认识并引入了较新的技术,该技术使用准时制生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