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成功励志 > 为人处世 > 麦肯锡决断力:停止无效努力的“三速”法则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麦肯锡决断力:停止无效努力的“三速”法则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麦肯锡决断力:停止无效努力的“三速”法则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麦肯锡决断力:停止无效努力的“三速”法则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日)石井辉美,包立志译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9-05-01

书籍编号:30485439

ISBN:978756992896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66311

版次:1

所属分类:成功励志-为人处世

全书内容:

麦肯锡决断力:停止无效努力的“三速”法则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序言

今天我就将从麦肯锡公司离职了。


时光荏苒,在这短短的一年零几个月的时间内,我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公司诸位同仁的热情帮助,对此,我表示由衷的感谢。


此外,能够被全球顶级的问题解决团队——麦肯锡公司选中并入职工作,对我个人而言是一次难得的历练机会。在这里我学习到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技巧,我坚信这些经验并不局限于商业层面,对我今后人生的奋斗打拼而言,也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能够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工作,是令人兴奋的,也是令人自豪的。


今后,我将转行向娱乐圈发展。


在此,我祝愿各位同仁未来工作顺利,生活幸福。


今后,还请一如既往地多多关照。


最后,请允许我再次说声:谢谢大家!


此致


石井辉美

2009年8月,在辞职离任当天,我向公司的全体同仁发送了上面这封离职感谢邮件(原文发送)。我从全球最著名的外资管理咨询企业——麦肯锡公司的日本分公司辞职,结束了一年零四个月的员工生涯。


之后,我于2013年7月与渡边娱乐事务所签约,正式成为一名笑星。经历了三年的历练,最近我终于登上舞台崭露头角,也开始有心情来享受带给观众快乐的成就感了。


在我以笑星身份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也会有报刊、杂志和网站等的采访报道,还经常会被邀请面向大学生做讲座。在这些场合中,我经常会遇到下述提问:


·你为什么要从麦肯锡公司辞职呢?


·你如果觉得麦肯锡公司工作太辛苦,完全可以到普通的公司就职啊,为什么选择去当一名笑星呢?


·你父母不反对吗?


·在麦肯锡工作期间,有没有因为擅长搞笑而发挥作用呢?


·麦肯锡公司和娱乐圈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点吗?


·在麦肯锡公司你也能逗大家笑吗?


实际上,在洽谈这次的出版计划时,我就曾经认真思考过。我既不是那种“从麦肯锡公司学到技术后创业”的充满干劲的精英型性格,也不是人气爆棚的笑星,对于我而言,出书本身似乎是不对路子的。但是,从麦肯锡公司跳到笑星这个完全不搭界的领域,可以说是职业生涯的一次颠覆性巨变,能够说清个中缘由的大概也只有我自己了。在对之前举办各种讲座和接受采访时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后,我认为还是有必要讲清楚自己做出决定的原因和与之相关的各种情节,于是最终下定决心开始动笔,向读者朋友们讲述最真实的自我。


近几年,市场上出现了许多麦肯锡“毕业生”讲述商务基本知识的出版物。从我的角度来看,这些人都是我在麦肯锡公司时星光闪耀的行业骄子。对于一名生活在他们阴影之下、早早就从麦肯锡公司离职逃避的落寞者而言,现在空口来谈麦肯锡的问题解决方法,是自欺欺人的,我丝毫没有这种胆量。但是,实际上要是没有从麦肯锡学到的问题解决技巧,我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从麦肯锡公司辞职成为一名笑星”这样一个需要人生最大勇气的决定的,连我自己当时都认为这是一出难以对别人启齿的荒诞闹剧。正如我的辞职感谢邮件中所说的那样:“在这里我学习到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技巧”,“对我今后人生的奋斗打拼而言,也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最终促使我下定决心的正是在麦肯锡公司培养的“速断、速决、速动”这一习惯。我将这一思维方式从商业领域运用到了自己的人生之中。我经常问自己:“究竟怎么做才能保证人生不后悔呢?”既然萌生了“成为笑星”的强烈念头,就只能立即付诸行动来验证这一想法。


正如一句至理名言所阐述的那样,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有时,我会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最不能接受的就是事后后悔,觉得“要是把想做的事情做了就好了”,“要是再冒险一点就好了”。这促使我最终下定了决心。自那以后,我的周围时不时就会传来一些惋惜的声音,比如感叹“真是太可惜了”等。“可惜”这个词对每个人而言,定义各不相同。我认为真正的可惜是受缚于金钱和地位,错过了挑战自己梦想的机会,碌碌无为地蹉跎一生。虽然这话如果出自他人之口,我也会感到难以置信。


想要实现自己真正的梦想,就不要在意其他人的眼光,否则终将一事无成。如果每天光是想着“要是有另一种人生多好”,或者总是向朋友抱怨“要是有来生,希望变成……”,这些只能帮你暂时忘掉烦恼,于现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虽说如此,对我而言,做这个决定时是非常艰难的,也是极其孤独的,整个过程跌宕起伏,需要极大的勇气和精神动力。正因为做出了决定,才更希望这个决定能够得到肯定,因此,人人都想有一本帮自己促成决定和行动的“自我启发宝典”。但是,我一直没有遇到一本作者本人从当事人的角度出发讲述自己心路历程的书籍。于是,我决定反思自己遇到困难时的心境,秉承满足“有这样一本书该有多好”的诉求的理念,最终动笔开始了创作。


在外人看来,正在沿着“精英之路”阔步前进的我为什么会选择从麦肯锡公司辞职呢?又是怎么做出辞职的决定的呢?辞职这些年过得怎么样呢?都在想些什么呢?这些问题,都将在本书中给出答案。


这就是从麦肯锡公司辞职摇身一变成为一名艺人的我的真实故事。


如果我的故事能够为希望再向前踏出一步的人们提供做出“决定”的坚强后盾,那么,就证明我鼓足勇气成为一名笑星的决定是充满意义的。


石井辉美


2013年7月

  • 假名,日语的表音文字,相当于英文字母和汉语拼音。“假”即“借”,“名”即“字”。意即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所以叫“假名”。汉字为“真名”。假名主要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两种。平假名源于汉字草书,正式使用约从公元9世纪起;片假名源于汉字楷书,正式使用约从公元10世纪起。
  • 费米估算法是在科学研究中用来做量纲分析、估算和清晰地验证一个假设的估算方法。命名来自美国科学家恩利克·费米。其特点是:通过联想、类比,充分利用其他领域的知识尤其是生活常识,将复杂、困难的问题分解成小的、可以解决的问题,从而迅速得到近乎确切的答案,而无需求助专家、书本等。
  • 假设思维是指当我们没有足够的依据来证明某件事时,就先用一个暂时还不是特别成熟的假设推理着看,后续再想办法进行验证。
  • 绝对评价是指在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评价标准,称为客观标准。在评价时,将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以是否达到标准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
  • 相对评价是指在评价对象的群体中确定一个评价标准,然后将该群体中各个对象逐一与标准进行比较,以判断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势。
  • 意思是“自虐中的自虐”,也就是超级自虐。
  • PMA是美国成功学领域的专有名词Positive Mental Attitude的英文缩写,即“积极心态”;反之,即是NMA(Negative Mental Attitude)——“消极心态”。运用PMA黄金定律支配自己人生的人,始终用积极的思考、乐观的精神和辉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将最终获得成功;失败人士受过去的种种失败与疑虑引导和支配,他们空虚、猥琐、悲观、失望、消极、颓废,最终只能走向失败。
  • 钝感力:其实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创造的新词。按照渡边淳一自己的解释,“钝感力”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可翻译为“坚定意志”。
  • “Through Skills”是日本人创造的日式英语,意思是指能够无视流言蜚语等来自外界因素的影响,坚持自己主见的能力。
  • 一家面向大学生的商务培训学校。
  • 2008年,原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由于投资失利,在收购谈判失败后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协助挽救濒临破产的贝尔斯登,却拒绝出手拯救雷曼兄弟的做法惹起巨大争议,市场信心崩溃到一发不可收拾,股市也狂泻难止。事件引发的金融危机留下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贷款商之间的竞争虽然培育了创新,但也带来了高度的不稳定性。

    邮件中还有附件
    实际上,在我的离职感谢邮件中,还有后续内容。在上文所述的正文内容下面,滚动鼠标后,会发现空白处附带着一个PDF文件,里面是渡边喜剧学院录取通知书的扫描件。在邮件标题的旁边会显示一个曲别针形状的附件标志,注意到这个标志的人会好奇“离职邮件中为什么要放个附件”,并打开查看,之后却往往故意摆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装作没看见。
    最开始我并没有打算这么做。一般的离职感谢邮件往往会加入对帮助、提携自己的人的感谢,离职时的万般思绪,今后的工作单位以及联络方式等内容。但是,我的邮件中隐藏了今后的计划,只是表达了感谢,并发送给麦肯锡日本分公司的全体员工,希望自己能够平静地从公司离职。
    但是,那天有一位同批进入公司的同事刚刚完成一个项目,恰好手头没有其他事情,特地跑过来和准备离开公司的我打招呼。在我和他边聊天边对着电脑的时候,又凑过来三四个平时关系很好的前辈和经理,一起读了读我离职信的大致内容。突然,一位已经知道我未来去向的前辈大声呵斥:“今后要成为笑星的艺人,就写这样一封离职信吗?”

    虽说如此,我还是觉得在邮件正文中写上“将要成为一名笑星”是无聊透顶的。于是,我只好求助麦肯锡的智囊们开动脑筋,帮我谋划一下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一位女经理发现了我那天带到公司的录取通知书,并建议我将它放在邮件的附件中发给大家。
    同期入职的朋友立刻去帮我把通知书扫描了一份,我就耍了个花招,将它放在了附件中,读邮件正文的人滑动鼠标滚轮时就会发现这个机关。我在正文中只写了“将转行向娱乐圈发展”。现在想起来这并不算什么大事。但是,由于麦肯锡是一家决不允许向全体员工群发邮件谈私事的公司,因此,当时的我还是很担心,好像自己做了什么坏事似的。我怕事后公司会责怪我自己(虽然麦肯锡公司不是一家闲得要把辞职的员工叫回来训斥的公司),于是以抄送的方式向在场的所有人发送了邮件,将他们作为“连带责任人”拉下水。就这样,我以麦肯锡公司之前闻所未闻的邮件加附件的形式,向公司全体在职人员群发了离职感谢邮件。
    无论何时,麦肯锡公司的员工们都以竭尽全力创造出各种冲击效果为目标。工作自不必说,就连作为年终聚会(Year End Party)的忘年会等公司内部活动,甚至我从公司离职这样的事情,也不例外。
    事到如今,我只能顾好眼前了。公司大约一半以上的人都注意到我的离职邮件中有附件。在向公司交还电脑时,我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在办公室里闲转,发生了出人意料的一幕:许多同事都过来跟我搭讪,有的鼓励我说“从你身上我看到了勇气”,有的提醒我说“沉下心来精力自然就会充沛了”。和我同期的同事还跑过来告诉我,由于我的到来,整个办公楼都沸腾了。甚至还有后勤人员来告诉我:“是因为辞职邮件贴在了茶水间(员工们取小吃的地方)的缘故。”
    在支持我离职的人当中,有一位是我一直没把自己准备当笑星的想法告诉他的。最后,我们在电梯的门厅前相遇,他笑嘻嘻地说:“听说打算当笑星啊!”瞬间,我心里一直悬着的石头就落地了。直到那一刻,我才真正地释然了:“哎呀,没什么好隐瞒的,毕竟是一家宽容的公司啊!”
    在麦肯锡公司作为员工工作时,一直被要求彻底地贯彻严格的“职业至上”精神。但是,对于离职的员工而言,麦肯锡公司却是非常人性化的。在众多前辈和同事的鼓励与支持之下,我终于迎来了最终离开公司的日子,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啊!
    实际上,从麦肯锡公司离职的人们在各行各业都非常活跃。但是,成为笑星的却是前所未有的,这最终给公司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冲击。甚至时至今日,还会被人们反复热议,成为了“传说中的离职感谢邮件”事件。
    选择工作的三个标准
    在上一章中,我从辞职当天的事情开始讲起。下面,我要再往前追溯一下,讲讲我当初在麦肯锡公司就职时的故事。我是2008年4月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进入管理咨询企业(下文简称为“咨询”)麦肯锡公司日本分公司工作的。实际上,我是在2007年1月左右开始求职的。由于2006年4月至12月,我曾经在菲律宾的亚洲开发银行当过实习生,因此,比起周围的人,求职的时间要稍晚一些。对于从东京大学本科直接考取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的我而言,求职有三个标准:
    1.选择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公司;
    2.选择可以从事国际性工作的公司;
    3.选择可以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创造出价值,并且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公司。
    这些标准看似极其简单,但是,却是我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在多个国家当实习生的过程中,自然总结出来的求职关键点。此外,就我的个性而言,我属于无论干什么都能充满兴趣地去享受,而不是只能干特定的具体工作的类型,因此,只要是符合上述三个条件的公司,我认为都没有问题。在实际面试时,我也是这样阐述自己的求职意向的。
    具体而言,我将求职范围锁定在了综合贸易公司、海运公司和咨询公司之中。特别是,针对作为最重要候选对象的贸易公司,我甚至下定了每个公司至少拜访5名以上人员的决心。顺便提一下,在求职期间,我没有读一本关于求职技巧的书籍,也没有对自己进行分析,更没有请任何人帮助修改求职申请书。由于学生时代学习认真踏实,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并且有丰富的海外实习经验,每天都过得非常充实,因此,在面试过程中,我非常自信,觉得无论被问到什么问题,都能用自己的语言结合自身的经历应对自如。
    当然,这种学生时代的“自信”当中也存在许多问题,这在之后的生活中得到了印证,给了我沉痛的教训,但是,在当时还是非常重要的。
    贸易公司等日资企业的招聘是从4月份开始的,在这之前,就有许多外资咨询公司开始优先招聘了。虽然也会参加招聘考试,但是,我认为其充其量也就是“对招聘有益的练习”而已。周围许多东京大学的毕业生也都持这种态度。但是,只有麦肯锡公司不同,它在当时的毕业生中间备受追捧,甚至被神化了。连我都对这家公司充满了憧憬,常常欢欣雀跃地期待着考试的到来,总是琢磨:“等待我的究竟是怎样的考试呢?难度究竟有多大呢?虽然很快就会见分晓了,但是,还是充满了期待……”时至今日,当时的心情仍记忆犹新。
    出人意料的来自麦肯锡公司的内定录用
    我第一次将咨询公司当成求职目标是在菲律宾的亚洲开发银行当实习生的时候。当时,我们开展了一项研究,主要探讨在社会制度层面,多大程度上能够解决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面临的汽车导致的大气污染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后,需要前往各地进行采访或者查阅资料,以证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正确。当我一个人外出开展调查时,突然觉得:“嗯,这就是所谓的咨询吗?如果是的话,我也可以胜任,这种工作尤其适合我这种行动力强的人。”并暗下决心将来有机会要尝试相关的工作。
    我之所以觉得自己可以胜任,是因为虽然我在东京大学主修的专业属于文科,但是在大学三年级之后,转学到了工程系。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看,我是一个“既非文科生又非理科生”的复合体。然而,作为咨询公司,非但不会去关心文科或理科出身的问题,而且会认为从文科转为理科后竟然还能读到研究生的经历反而是一个有力的证据,足以证明我“能够努力适应新环境,并且充分展现自己的价值”,完全可以成为我求职过程中的闪光点。这是由于咨询公司推崇不满足于现状并不停地向未知世界挑战的创新精神的缘故。
    在麦肯锡公司最后的面试中,我将上述内容作为求职意向进行了阐述。面试是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始的,主考官先从“你名字中的辉美只有‘美’字是汉字,‘辉’字是用假名写的”这样一个无足轻重的话题开始,先后就个人特长和短板、研究生期间的研究内容、除了咨询以外还想从事什么工作及其理由等进行了提问。
    可以说,这次面试非常像参加高校的自主招生,完全不用在乎是否会被录用,根本没有紧张,完全展现了最真实的自我。在最后的面试阶段,设置了案例面试环节,由作为面试官的资深顾问口头提问,并要求现场作答。因此,整个面试时长达到了1小时左右。期间,面试官对我提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费米估算法的,即:“估算某汽车制造商在日本国内的年度新车销售数量”,另一个是“如何提升美容院的销售额”。正好我曾经做过汽车方面的相关研究,因此反应比较迅速,并且美容院离我们的生活非常近,遇到这样的问题真的是非常幸运的。
    由于我有曾经在国外做实习生的经历,对于“记住人的名字”的重要性有切身体会,因此,我甚至筹划着使出了自己的绝招——在面试开始的自我介绍环节就有意识地记住对方的名字,并在面试时装作非常自然地讲出来,向对方展现了自己的良好修养和周全考虑。
    在面试结束时,我的头上和脸上都浸满了汗水,自己完全沉浸在一种此前从未体会过的轻松和畅快之中,竟然有了“反正不会再来麦肯锡第二次了”的想法,在回家的路上我甚至说出了“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非常感谢”之类的话。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我竟然接到了“内定录用”的通知。我所在研究室的导师和大学的朋友们对此的反应是“既然被世界顶级公司内定录用了,就没有不去的理由”。就连和我关系非常好的法国朋友都劝我:“如果在麦肯锡工作后想跳槽,无论到哪儿都能轻松就职,既然拿到了内定录取的通知,就一定要去。”
    坦率地说,我还是有点儿担心“自己是不是被高估了”。我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头脑灵活的人。甚至在面试的时候,还直接说了“我的头脑并不聪明”之类的话。我想大概没有学生会在面试时这么坦白地承认自己的缺点。
    但是,无论是谁,能够被麦肯锡公司选中并直接内定录用,肯定都是欣喜若狂的。我想这就是对我大学时代通过努力锤炼自己积累起来的自信的最好回报。
    本来,对于任何人而言,进入麦肯锡公司就意味着开始了一场没有尽头的竞赛,也就是说,进了公司之后,就要拼尽全力不断地追求发展进步。在入职面试时,我也接受了麦肯锡公司理念的熏陶,“在麦肯锡公司会持续遇到挑战,每次都要想方设法将‘不可能’的任务变成‘可能’”。好不容易拿到的内定录用名额,还没努力挑战就白白放弃了,是不是为时尚早?当年我从文科转到理科时,就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努力学习才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因此,我坚信,这次进入麦肯锡公司,只要足够努力也一定能够站稳脚跟。
    虽然我能感受到自己离麦肯锡公司的能力要求有很大差距,并且,对原本是首选目标的贸易公司还有一定的不舍,但是,此时的我已经从心里接受了麦肯锡公司,并下定决心接受入职邀请,于是我早早就结束了求职。之后,虽然偶尔也会接到其他公司的面试邀请,但是,最终给出内定录用的就只有麦肯锡公司一家而已。
    当时的我是典型的东京大学毕业生,自视颇高,极其认真,决不允许自己做出逾越规矩之外的破格事情,因此,能够得到最受学生欢迎的大公司的青睐。大多数的东京大学毕业生都是这样,一起开始求职,并接受大家普遍认同的一流企业的邀请。现在看来,有点“随波逐流,感情用事”的感觉。但是,当时的我对这个选择是没有任何怀疑的,坚持认为在社会普遍认同的框架内生存下去才是现实的人生。接下来,就是在统一的标准下展开竞争,遵循“朝着‘成为决策层’努力”的价值观指导,努力生存下去。既然被麦肯锡公司这样在行业内具有权威地位的超一流企业选中,就没有不去上班的理由。这并没有好坏之分,就是我当时价值观的真实体现。
    鉴于上述种种,在我求职的时候,脑海中根本连想都没想过“成为笑星”的选项。
    全力拼搏的日日夜夜
    实际上,进入麦肯锡公司后,我的感觉就是麦肯锡公司“是一家以百米的速度在跑马拉松的公司”。对我而言,有一种“一直在重复硕士毕业论文截稿前一周战战兢兢的状态”的感觉。麦肯锡公司的客户都是大企业,这些大企业提问题求教都是付了高额的咨询费的,不得不给予妥善解决。因此,必然会带来极大的工作量,这就要求极高的质量和效率。
    麦肯锡公司在学生中间被奉若神明,大家对它充满了好奇,都想知道在这样的公司工作,每天都会干些什么?究竟要施展怎样的魔法才能完成任务?
    然而,实际上麦肯锡公司每天的工作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当然,在那里你会见到许多之前从未遇到过的优秀人才,这一点毋庸置疑。对工作内容的理解越快,出成绩就越早。对这个诀窍体会越深的人,就越是马不停蹄地努力工作。他们这样做绝不是被强制安排的,而是出于对工作的真心喜欢,这驱使他们运用在麦肯锡公司学到的工作方法,不停地努力奋斗。我眼中的麦肯锡公司就是这样一个团体。
    在入职第一天,公司为我们同期入职的新人举办了一个欢迎会。从第二天开始就进入了培训阶段,每天都要接近半夜12点才能下班。在没有入职之前,我曾天真地认为“培训期间应该能早点下班”,于是就提前买了来日巡演的英国乐队杜兰杜兰(DURAN DURAN)的门票,结果接近1万日元的门票最终只能打水漂了。
    整个培训历时一个月,大概5月份左右,我就被分配到了航空公司的战略项目组,开始了24小时连轴转的加班生涯。作为新入职的员工,我当然要参加与客户的会面,还要负责具体的事务,准备汇报展示资料中所需要的图表信息。正如坊间传说的那样,从进入项目组的第一天开始就要有贡献产出。虽然我是中途才加入到已经启动了的项目中,但是,根本没有时间留给我熟悉项目内容,当然也没有前辈给予一对一的认真帮带指导。唯一能做的就是看着别人的样子,抓住一项工作边学边干,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淘汰。
    在麦肯锡公司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头脑灵活的顾问们经常会展开激烈的争论,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推进工作进展。对此,我总会感到胆怯和力不从心,此外,我还经常被安排大量的工作(当然也和没有掌握高效的工作方法有关),一直要忙到天亮才能回家。但是,由于我参与的项目本身都是非常有创造性并且令人感到兴奋的,因此,会觉得“刚进公司不久就能参与这么大的项目,只有在麦肯锡才能有这样的机遇”。这样一想,就算再忙再累,我也能充满干劲地度过充实的每一天。
    在拼命工作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当时,一家廉价航空公司正在扩大业务范围,于是向我们公司提出了客户需求,希望我们帮助了解其他公司是如何控制成本的。对此,我决定认真试一下,便直接给某海外公司的宣传部门打了国际长途(这是需要勇气的),连续三次询问了关于削减成本的信息。之后,我将了解到的情况汇总到了报表中,并做了汇报。在看到报表后,客户代表非常满意,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没想到竟然调查得这么细致。”在工作第一年遇到的首个项目中,就能独立完成作为汇报材料关键的“制胜报表”,这令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新人顾问取得一定成绩后的满足感。当时的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是我在麦肯锡公司取得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像样的成绩。
    在麦肯锡公司,不管你是不是新员工,都会被要求快速“创造价值”。业界经常流传一种说法,那就是“麦肯锡公司的员工成长速度要比其他公司的快3倍”。在我看来这是很正常的。时至今日,我还记得与同一批进公司的同事之间的对话,麦肯锡公司的员工工作效率极高、节奏极快,同事每天加班的时间极长,如果将这种“工作密度”和“工作时间”累加起来,那么,“工作成绩确实要比其他公司的高3倍”,想要成长就必须付出相应的努力,无论是谁都不能例外。
    在第一个项目中,我整天忙到马不停蹄,甚至连买一杯咖啡的时间的都没有。就连坐出租车往返的那么一点空闲时间,有时也会被电话会议占用。还记得领导和前辈曾经提醒我:“吃饭太慢了!作为顾问,吃饭不快的话是要误事的。”对我而言,叫上外卖,一边吃盒饭一边参加会议算是一种生活的常态了。
    就这样,我每天都生活在时间的压力之下,作为新人的时候,偶尔还会去酒吧喝两杯,但是,在喝的时候心里却有一种负罪感,怀疑自己:“这么做真的合适吗?”可以说,当时的我每天生活中只有工作。这是因为我刚刚步入社会,每天忙到连怀疑的时间都没有,只是全力以赴地拼命工作。与我同一年毕业的同学们有些进入了贸易公司工作,在与他们聊天时,我发现贸易公司新人每天的工作就是到处去找适合聚会和接待的酒店。说到这儿,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咨询公司这么适合人快速成长。当然,不可否认,应酬和接待的技巧在生意场上也是不可或缺的,对于现在的我而言,对这一点有着深刻的体会。
    如果看一看公司的高层,就会发现这种终日不停的快节奏,不仅仅是对年轻员工的要求。作为经理和合伙人的管理者们,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拼命工作,这就是麦肯锡的企业文化。麦肯锡公司倡导的两大使命之一就是“客户利益至上”。也就是说,最优先考虑的就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给客户带来效益。为了确保客户利益的最大化,就需要像中了邪一样废寝忘食地不停工作。行业内将这称为“义务”,我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可以为项目奋斗、献身的精神。能够如此近距离地切身感受这种工作方式,对我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上述内容仅仅是我个人的人生体验。在同一批进入公司的同事中,也有人号称“我怎么就从来没赶上过加班到深夜的项目呢?”。由此可见,虽然说起来都是麦肯锡公司的项目,但每个项目组都有自己的工
  •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