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孩子们的世界艺术史(彩色图解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写给孩子们的世界艺术史(彩色图解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美)维吉尔·西尔耶(V.M.Hillyer),文慧译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6-01
书籍编号:30222670
ISBN:978756154650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13136
版次:1
所属分类:少儿-科普百科
写在前面的话 PREFACE
如果你还是一个正在读书的孩子,请你选择这本书。
它就像一座长着脚的博物馆。尽管毫不起眼的它没有伦敦大英博物馆那么宏伟,也没有巴黎卢浮宫那么华丽,更没有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那么浩瀚,但是这里几乎囊括了世界艺术史上所有著名的绘画、建筑、雕刻。这本书就如同一台时光穿梭机,能载着你穿越历史;同时,它又如同童话里的金钥匙,能将你思维的锁链打开。
如果你是一位为人父母或为人师的成年人,请您选择这本书。
它就像最贴心的朋友,或许文字不够华丽,内容不够深刻,但它永远只会说最朴实的话语,请你把这位朴实的“朋友”安放在你的书架上。
尽管它不能解答孩子们脑海中所有的问题,但起码它能解释孩子们有关艺术史的诸多疑问:世界上最早的绘画是在哪里出现的?像三角形乳酪一样的金字塔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残缺的维纳斯雕像有什么魅力……当满腹疑问的孩子歪着头看向你,目光中流露出对于知识的渴求时,你不需要困窘,也不必着急,因为这本书能帮你解决大部分难题。
倘若你是一个向往古老文明和艺术的旅人,请你选择这本书。
可能你只是向往世界上一切美的事物,却不知道远方的旅途中到底有什么风景,那么,请把这本书装进你的背包。所有美的事物差不多都被它囊括,你将在接下来的行程中逐一感受它们的风采。
它就像一辆满载乘客的金马车。你将乘着这辆马车游遍雅典、罗马、佛罗伦萨、开罗、伦敦、巴黎……它可以取代喷着蒸汽的发出轰鸣声的绿皮火车和两头尖尖的威尼斯小艇,将你带到任何你感兴趣的文化艺术的发祥地和兴盛地;而且,它还能穿越时空隧道,将你带到那些已经消失了的历史古城,带着你探寻深埋于地下的文明瑰宝。
更重要的是,在这次旅行中,你的同伴都是响当当的大人物!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布鲁内莱斯基、维特鲁威、米隆、罗丹、古戎……听到这么多如雷贯耳的名字,你是否已经感觉浑身的血液沸腾了起来呢?请记住,在这辆马车里,他们不仅是你的旅伴,还是你的向导,随时准备解答你提出的关于绘画、建筑、雕刻艺术的任何问题。
在对这本书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收获的喜悦与分享的快乐。
这就如同一次穿梭时空的奇妙之旅:清晨,我在古埃及的尼罗河畔尽情地和狮身人面像玩耍;中午,我藏在文艺复兴时期一间狭窄的画室里,仔细观察着那些粗陋的绘画工具;傍晚,我在一位贵族的厨房里,看到年幼的卡诺瓦正在专心致志地用黄油雕刻狮子。
这一切都是我感受到的艺术的魅力,我迫不及待地想将它们与人分享,特别是那些缺少艺术知识的孩子,我想将最灿烂的色彩涂抹在他们的图纸上;还有那些向往艺术的成年人,请允许我用这些朴实的文字表达我对伟大艺术家的景仰之情。
我希望自己能够以儿童的视角、成人的思维,将艺术史上最闪亮的明珠摘取,然后将它们串成一串美丽的项链,让灿烂的光芒永远闪烁。
不教条、不死板、不繁冗、不流于俗;有形、有趣、有色、言之有物。
这是我对本书的期许和要求,希望它也能符合您心中对一本好书的定位。不管怎样,在您翻开这本书时,都能产生这样的感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1 世界上最古老的图画
早在十五分钟以前,清脆的上课铃声就已经停止了,但讲台上的老师正讲得高兴。不过,相对他所讲的知识,令我更感兴趣的是面前的课桌。
于是,我一面听课,一面用铅笔将两个小圆点画在了棕褐色的桌面上,这两个小圆点之间隔着一小段距离,其实这就是两只眼睛。接着,一副眼镜又被我用一根漂亮的弧线和两个圆圈拼成了。就这样,在我的课桌上出现了一双机灵的眼睛,而且它们好像正在眨动呢!
第二天,我将挺翘的鼻子和红色的嘴巴加在眼睛下面,还用曲线勾勒出了这个小人的脸颊和头发。
接下来的两天里,由于天气有些转凉,我急忙将一顶暖和的帽子为我的小人戴上。
第五天,小人有了身子,有了胳膊,有了腿,最后还有了手脚。等画好脚以后,一个念头突然浮现在我的脑海:等晚上我回了家,他不会趁机逃走吧?
于是,第六天早上,我用铅笔将几根很粗的线条反复地描在小人的周围。我相信,有了这个坚固的栅栏,小人一定跑不掉了。可惜,我画线时用力太猛,导致桌面留下了很深的刻痕。
第七天,我正准备为小人画上一个沉重的大书包时,老师走到我身边,结果这个藏在课桌上的秘密被发现了。
为此,我不得不赔给学校一张新课桌的钱,不过我得到了一次难得的绘画经验,还有妈妈的夸奖:“我儿子真有艺术家的天赋!”可惜爸爸不这么想,他不停地唠叨:“天啊!他可千万别当什么艺术家,不然,我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可就不是一张桌子那么简单了!”
最终,托上帝的福,父亲的愿望实现了。
那时候,我对另一所学校的孩子们非常羡慕。据说,一张很大的木桌就摆在那所学校的大厅里,桌上有一行字:你要是实在忍不住想画画,那就画在这里吧,不过,请别把自己的书桌当成画板。
倘若一个人的手里被放上一支笔,那么对方多半会忍不住要画点什么。纵然他正在听课、听音乐、打电话或者忙其他什么事情,只要身边有笔和纸,他一般都会在上面涂涂画画,一会儿不规则的圆圈画出来了,一会儿一张模糊的脸画出来了,一会儿一个三角形画出来了……倘若身边没有纸,那么倒霉的就是那干净的桌面或洁白的墙壁了。尤其是小孩子,虽然他不懂什么绘画技巧,但是他们还是喜欢随处涂抹,即便他们画出来的兔子像猫,猫像狗,他们依然兴高采烈地画着。
由此可见,画画是人的本性,画画的冲动就连浑身毛茸茸的原始人都有。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山洞的野牛壁画
那时候虽然没有纸,但是岩壁成了原始人的天然的巨大画板;虽然没有笔,但他们充分利用了鹿角或象牙等动物的骨骼。他们用有色黏土和动物油脂混合搅拌,自创了红色和黄色的颜料。他们还用木炭和血液画画,随着时间的推移,用血液描绘的图画会由红色变成暗黑,这就是时间流逝沉淀下来的印记。
发现于法国南部拉斯科山洞的《野牛·人》
在洞窟的石壁或者洞顶上,原始人留下了他们的作品。这些作品经历了数万年岁月的磨砺和淘洗,仍能令人们从中窥见在那段遥远而朴素的历史中绽放出的艺术之花。
不过,对于他们究竟画了些什么,好像不太好猜测。毕竟,如今常出现于人们笔下的一棵树、一只猫、一朵花、一艘帆船、一座房子或者一辆汽车,对于当时的人来说都是相当陌生的事物。无论何种神奇的想象力都无法驱使他们画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因此,在他们的笔下,动物就成了主角。我们可以在那些石壁上发现那些屡屡出现在他们生活中的动物,或者是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或者是曾经在某个刹那让人震撼的动物。
在法国拉·马德冷洞里,岩壁上画着的是一只悠闲地踱着步的早已灭绝的长毛象。这头生活在史前的巨象其外形和当今的大象非常像,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身材更高大,耳朵稍微小点,遍身是很长的毛,就如同它裹着厚实而暖和的毛大衣一样。长毛象生活的环境相当寒冷,冷到好像连血液都会被冻结,在这种情况下那长长的毛起到了保暖的作用。
实际上,长毛象早已经绝迹了,不过它们的化石陆续被后人发现。人们将这些化石拼接起来,并通过那巨大的骨架想象出它们当时的风采。借助于岩洞石壁上呈现出来的长毛象的各种造型、各种生活状态的图画,我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这种从前称霸四方的庞然大物。
与长毛象相伴的动物,还有美洲野牛。美洲野牛是水牛的一种,我们可以从五分钱硬币上看到野牛的图案。从画面上看,这种野牛十分凶悍,总是一副充满斗志、蓄意挑衅的霸道模样。
驯鹿、长角鹿、熊和狼等也是在岩洞壁画上常见的动物,它们在那些岩洞上奔跑了数千年。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原始人生活在饥饿、寒冷和野兽的威胁下,他们曾以木棒、石头为武器,和这些动物进行了勇敢的搏斗。他们之所以用木炭、尖石在幽暗的洞穴里画下这些图案,难道是受那些难忘的生死攸关的体验的促使?又或者,他们如此费心费力,就是想为后人讲述一个故事,留下一段生活的记录?再不然,难道是因为淳朴的原始人相信冥冥之中,他们可以从这些画中获得好运?
至于穴居人究竟为何要作画,没人能知道。对此,我也并不十分关心,我感到庆幸的是,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这些留在黑暗洞穴里的最古老的绘画作品依然完好如初地保存在那里!如同电影画面卡住了一样,几千年前的旧事被这些定格在岩壁上的镜头无声地呈现着。画的作者早已离开人世,甚至我们连他们的名字也不知道,然而,谁能因此将他们的伟大予以否定呢?
1 世界上最古老的图画
早在十五分钟以前,清脆的上课铃声就已经停止了,但讲台上的老师正讲得高兴。不过,相对他所讲的知识,令我更感兴趣的是面前的课桌。
于是,我一面听课,一面用铅笔将两个小圆点画在了棕褐色的桌面上,这两个小圆点之间隔着一小段距离,其实这就是两只眼睛。接着,一副眼镜又被我用一根漂亮的弧线和两个圆圈拼成了。就这样,在我的课桌上出现了一双机灵的眼睛,而且它们好像正在眨动呢!
第二天,我将挺翘的鼻子和红色的嘴巴加在眼睛下面,还用曲线勾勒出了这个小人的脸颊和头发。
接下来的两天里,由于天气有些转凉,我急忙将一顶暖和的帽子为我的小人戴上。
第五天,小人有了身子,有了胳膊,有了腿,最后还有了手脚。等画好脚以后,一个念头突然浮现在我的脑海:等晚上我回了家,他不会趁机逃走吧?
于是,第六天早上,我用铅笔将几根很粗的线条反复地描在小人的周围。我相信,有了这个坚固的栅栏,小人一定跑不掉了。可惜,我画线时用力太猛,导致桌面留下了很深的刻痕。
第七天,我正准备为小人画上一个沉重的大书包时,老师走到我身边,结果这个藏在课桌上的秘密被发现了。
为此,我不得不赔给学校一张新课桌的钱,不过我得到了一次难得的绘画经验,还有妈妈的夸奖:“我儿子真有艺术家的天赋!”可惜爸爸不这么想,他不停地唠叨:“天啊!他可千万别当什么艺术家,不然,我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可就不是一张桌子那么简单了!”
最终,托上帝的福,父亲的愿望实现了。
那时候,我对另一所学校的孩子们非常羡慕。据说,一张很大的木桌就摆在那所学校的大厅里,桌上有一行字:你要是实在忍不住想画画,那就画在这里吧,不过,请别把自己的书桌当成画板。
倘若一个人的手里被放上一支笔,那么对方多半会忍不住要画点什么。纵然他正在听课、听音乐、打电话或者忙其他什么事情,只要身边有笔和纸,他一般都会在上面涂涂画画,一会儿不规则的圆圈画出来了,一会儿一张模糊的脸画出来了,一会儿一个三角形画出来了……倘若身边没有纸,那么倒霉的就是那干净的桌面或洁白的墙壁了。尤其是小孩子,虽然他不懂什么绘画技巧,但是他们还是喜欢随处涂抹,即便他们画出来的兔子像猫,猫像狗,他们依然兴高采烈地画着。
由此可见,画画是人的本性,画画的冲动就连浑身毛茸茸的原始人都有。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山洞的野牛壁画
那时候虽然没有纸,但是岩壁成了原始人的天然的巨大画板;虽然没有笔,但他们充分利用了鹿角或象牙等动物的骨骼。他们用有色黏土和动物油脂混合搅拌,自创了红色和黄色的颜料。他们还用木炭和血液画画,随着时间的推移,用血液描绘的图画会由红色变成暗黑,这就是时间流逝沉淀下来的印记。
发现于法国南部拉斯科山洞的《野牛·人》
在洞窟的石壁或者洞顶上,原始人留下了他们的作品。这些作品经历了数万年岁月的磨砺和淘洗,仍能令人们从中窥见在那段遥远而朴素的历史中绽放出的艺术之花。
不过,对于他们究竟画了些什么,好像不太好猜测。毕竟,如今常出现于人们笔下的一棵树、一只猫、一朵花、一艘帆船、一座房子或者一辆汽车,对于当时的人来说都是相当陌生的事物。无论何种神奇的想象力都无法驱使他们画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因此,在他们的笔下,动物就成了主角。我们可以在那些石壁上发现那些屡屡出现在他们生活中的动物,或者是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或者是曾经在某个刹那让人震撼的动物。
在法国拉·马德冷洞里,岩壁上画着的是一只悠闲地踱着步的早已灭绝的长毛象。这头生活在史前的巨象其外形和当今的大象非常像,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身材更高大,耳朵稍微小点,遍身是很长的毛,就如同它裹着厚实而暖和的毛大衣一样。长毛象生活的环境相当寒冷,冷到好像连血液都会被冻结,在这种情况下那长长的毛起到了保暖的作用。
实际上,长毛象早已经绝迹了,不过它们的化石陆续被后人发现。人们将这些化石拼接起来,并通过那巨大的骨架想象出它们当时的风采。借助于岩洞石壁上呈现出来的长毛象的各种造型、各种生活状态的图画,我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这种从前称霸四方的庞然大物。
与长毛象相伴的动物,还有美洲野牛。美洲野牛是水牛的一种,我们可以从五分钱硬币上看到野牛的图案。从画面上看,这种野牛十分凶悍,总是一副充满斗志、蓄意挑衅的霸道模样。
驯鹿、长角鹿、熊和狼等也是在岩洞壁画上常见的动物,它们在那些岩洞上奔跑了数千年。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原始人生活在饥饿、寒冷和野兽的威胁下,他们曾以木棒、石头为武器,和这些动物进行了勇敢的搏斗。他们之所以用木炭、尖石在幽暗的洞穴里画下这些图案,难道是受那些难忘的生死攸关的体验的促使?又或者,他们如此费心费力,就是想为后人讲述一个故事,留下一段生活的记录?再不然,难道是因为淳朴的原始人相信冥冥之中,他们可以从这些画中获得好运?
至于穴居人究竟为何要作画,没人能知道。对此,我也并不十分关心,我感到庆幸的是,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这些留在黑暗洞穴里的最古老的绘画作品依然完好如初地保存在那里!如同电影画面卡住了一样,几千年前的旧事被这些定格在岩壁上的镜头无声地呈现着。画的作者早已离开人世,甚至我们连他们的名字也不知道,然而,谁能因此将他们的伟大予以否定呢?
2 古埃及壁画
告别了穴居时代,古埃及人的居住环境改善了一些。尽管他们建造的土屋矮小而狭窄,倘若与现代人的住宅相比,土屋就如同一个滑稽的小丑,可是他们毕竟走出了黑暗潮湿的洞穴,这实在是一个值得庆祝的转变!
不过,与布满图案的洞穴相比,墙壁和天花板上没有图画的古埃及人的房子,显得有点儿单调。
古埃及人不在意自己生前居住在什么样的地方,但他们却相当在意自己死后葬身的坟墓和供奉神灵的庙宇。这是因为古埃及人坚信人死之后会有来世,若干年后,他们的身体就能复活。于是他们为自己修建了死后葬在那里等待转世的陵墓,而国王和贵族们更是为此费尽心思,甚至不惜劳民伤财。他们拿出打磨艺术品的精力,为自己即将死去的肉体建造居所。
尼罗河是埃及的生命之源。每年这条河都会定期泛滥,洪水就像猛兽一般涌到两岸,长时间不退却。所以,这片长期被洪水浸泡的土地并不适合土葬。于是为了防止棺椁被洪水浸毁,他们在修陵墓时采用了石头或砖头这类坚硬的东西,而非木材。等他们为尸体准备好“保险箱”之后,古埃及人还会将防腐药剂涂抹在尸体上,目的是防止尸体腐烂。这些用药物处理过的尸体被称为“木乃伊”,它们会被安放在人形的棺椁里。
尽管安全条件已经达标,古埃及人却没有就此满足。他们还找来艺术精湛的工匠,让他们将密密麻麻的图画绘制在人形棺椁、陵墓和神殿的墙壁上。在陵墓主人去世前,这些图画大部分已经完成。古埃及人的墓地装饰图的主角相对于远古时代穴居人以动物为主的图画而言,就显得丰富多了。在这些图画中,人开始成为主体,而不仅仅是单一的野生动物。这个时期,不管是贵族还是百姓,甚至古埃及人耳熟能详的神怪,皆可入画。
古埃及人壁画
不仅绘画对象更多了,古埃及的画所表现的内容也更丰富多样,其中插图占了很大比例,它们是用来讲故事的。何为插图呢?就是有的故事图画下面标有文字,这些文字被用来帮助介绍图画的意义,不过,那些没有注明文字的图画同样可以达到讲故事的目的,这类画就是“插图”。
在王室和其他贵族为自己修建的华丽墓地里,某位去世的国王或皇后的生前伟业、某场重要战役或狩猎宴会等,这些情况一般会成为插图的内容。有的插图表现的是完整的故事,有些插图只表现了故事的一个片段;有的插图标注了作为内容说明的象形文字,有的插图只是一幅画。在古埃及祭司的宗教经文《埃及亡灵书》里,类似的插图也存在,这些插图讲述了真理女神玛阿特通过称量一个人的心脏,以决定这个人是否应该获得永生的故事。
虽然与现代绘画颜料的多样性相比,古埃及画家使用的绘画颜料要单调得多,不过和穴居人使用的红黄两色相比,他们的绘画颜料则丰富得多。据记载,古埃及人的颜料有红、黄、蓝、绿、黑、白、棕七种颜色,而且,这些颜料轻易不会褪色。现代人则不得不在染色颜料里添加耐晒的物质成分,以避免窗帘、沙发罩、衣服等褪色,否则的话,在阳光的炙烤下,再鲜艳的颜色也会渐渐“枯萎”。
在科技远落后于今天的几千年前,古埃及人是如何做到不让图画褪色的呢?或许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他们对颜料进行特殊加工,使其具有较强的耐光性;第二,由于这些画被绘制在黑暗的陵墓里,所以不管阳光如何强烈,厚厚的墓壁都会将它阻挡在外。因此,几千年过去了,纵然平地取代了山川,海洋取代了陆地,这些图画依然以令人不可思议的完好情况存在着。
即便没有丰富的颜料,古埃及画家依然创作出了鲜艳夺目的作品。古埃及人的图画相当有特点,他们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并不讲究画面色彩的搭配,在他们的图画中,人物的脸被画成鲜红色、绿色,这些都是相当自然的事情。
在古埃及人的画中,人物都严格遵守“正面侧身律”,意即眼睛和双肩是正面,脸和身体则以侧面的形式呈现。就如同你下面看到的这张图画,主人公是一个长矛工匠,虽然他的双眼正视着我们,但他的脸却明显地向一旁偏着。
此外,当画面中的人物是国王和平民时,那么相对于平民,国王的身躯自然要高大得多。通常情况下,后者的身躯比前者要高出两三倍。当然,这种比例并不符合现实,而绘画者这样做的目的只是想凸显皇族的威严。今天的画家倘若需区分人物位置的前后关系,他们会将后面的人画小一点,位置向上挪一下,可是古埃及人不是这样做的。在他们笔下,就体型而言,无论远近,人物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前面的人被画在后面的人的下面。
古埃及人壁画
在神秘的古埃及陵墓里,这些奇特而有个性的图画始终存在着,如果不将墓地打开,它们将长埋于黑暗之中,永难见天日。难道绘画的目的不是为了供人欣赏吗?很明显,古埃及人的做法违背了大众的观点,但是其中的原因,我们却无法猜想,只有问他们自己了。
3 两河流域的绘画新技巧
埃及的母亲以及埃及人的灵魂就是蜿蜒的尼罗河。这条河披着神秘的面纱,自南向北一路狂奔,将悠久灿烂的古埃及文明从荒凉的沙漠里孕育出来,其流经之地就是“尼罗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是与尼罗河一样闻名遐迩的河流,它们位于距离埃及近两千公里的地方。这两条河流经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就是“两河流域”。孕育“两河流域文明”的摇篮就是这片肥沃而广阔的土地。
这个摇篮里诞生了西亚最早的文明,随着时间的飞逝,这个文明逐渐离开襁褓,长成青年,然后慢慢成熟,而后衰老,最终埋入黄土。
在这片土地上,其乐融融的和睦不时洋溢着,让人恐惧的战火和硝烟也不时弥漫着。在这里曾矗立着众多著名国家的城池,像美索不达米亚、卡尔迪亚王国、亚述帝国、巴比伦王国……如同在玩捉迷藏一样,引诱着人们去探寻它们的繁荣和衰败。
从几千年来在沙漠中屹立不倒的金字塔中,人们可以感知到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然而,当两河流域的繁荣落幕,徒留残垣断壁、砖块瓦砾时,伴随着那些帝国的覆灭,大多数文明瑰宝也就此消失不见了。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就我们所了解的事实而言,两河流域文明的致命缺陷之一或许就是缺少石头。这话听起来相当可笑,但事实就是如此令人啼笑皆非。两河流域的建筑物多数都是用泥土制成的砖块垒砌的,而不像古埃及的金字塔一样用巨大而坚硬的石头堆砌而成,因此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些建筑很容易损坏。并且,这些砖块的制造工艺相当粗糙,砖是用泥土为原料制成的,然后将它们放在太阳底下晒干,这就是其全部的制作工序。可想而知,用这种材料建成的房子又如何能经得起千年的风雨侵蚀呢?
无论过去两河文明繁荣发达到了什么程度,如今只有成堆的瓦砾留在那里,以及后人的满腔遗憾。
实际上,两河流域的人民又如何会不知道用火煅烧后的砖块更结实耐用呢?但他们已经拥有肥沃的土地、充足的水源,造物主的全部恩赐是不可能被他们独占的。这里的木材极其有限,因此人们缺少足够的燃料烧制砖块,只好在晒制砖块时对当地资源中最充沛的阳光加以利用,再用这样的砖块修建房子。他们的建筑物无法长期保存就是基于这种无奈的选择。
幸运的是,在众多砖块中,也有少数是烧制而成的。这些珍贵的砖块和古代匠人们绘制在砖面上的图案,竟然逃过了烽烟战火的损毁,避开了岁月长河的冲刷。几千年后,它们得以重见天日,而后人则可以根据其上的蛛丝马迹,探寻到发生在两河流域的传奇。
两河流域传统图案
砖块上的图案之所以能保存千年,是因为人们在绘上各种图案后,又在上面涂抹了一种与玻璃相似的釉质材料,然后进行了第二次烧制,能够长期保存的玻璃砖就制成了。玻璃砖带着它的心事——绘画图案,经过岁月的磨砺后保存了下来。
与古埃及人充满死亡遐想的绘画作品不同,两河流域的人对死后的事情并不关心,他们认为死亡是自然且必然的经历,而画画则是纯粹为了展示给活着的人看。
两河流域的君主们从不将精力投注到营造奢侈的坟墓上,他们对宫殿和神庙的修建却异常关注。千万不要认为那些被发掘出来的玻璃砖是出自这些建筑,要知道,宫殿和神庙往往异常巨大,因而需要大量的砖块,所以不得不使用太阳晒成的普通砖。
用泥巴砖块建造的宫殿相当朴素,无法和主人的贵族身份相称。于是工匠们不得不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用多姿多彩的图画和图案来为其加以点缀,以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雪白而柔软的石膏板是他们的画板,在上面画画相对而言是比较容易的。
尽管绘画的场所和目的都不相同,但两河流域和古埃及的画家如同师出同门,他们画人物的技巧十分相似。他们都会在人物的侧脸上画正脸才有的眼睛;为区分人物的前后的位置,他们也会把前面的人画在后面的人的下面。不过二者又有所不同,两河流域的工匠懂得运用透视法,因此在区分人物的前后空间关系时,后面的人除了会稍微偏上之外,体型也相对缩小了一些,同时他们还会不把全部身体画全,使其看上去如同被前面的人遮挡住似的,于是整个画面就会显得更加真实。
两河流域的人崇尚强健的体格,因此作品中的人物大都肌肉发达。其中呈规则螺旋状的长发和长胡子还是画面中国王的特点,这是因为长发和长胡子一向被他们视为强壮的标志。不仅是人物,就是这些作品中的动物也相当强壮,这也是当时狮子和公牛更多地被画家们描绘的原因。
他们还擅长画图案和边框作为整幅画的装饰。直到现在,他们创造的圆花饰图案和连接环图案仍被广泛使用。圆花饰图案是由一个圆点和环绕它的一圈圈花纹构成的,浴室地砖和其他建筑物的墙壁上运用的则主要是连接环图案。
此外,还有一种生命之树图案,不同类型的树叶、花朵和果实生长在这种树上,这种图案常被装饰在地毯或刺绣上,直到现在也没有人知道这些花纹所表示的含义,看来这是画家故意为后人留下的谜语。你是否喜欢猜谜游戏?如果喜欢,那么你不妨赶快开动脑筋,寻找答案吧。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